老师和我们6篇
老师和我们似乎上辈子是仇人似的,在一起好像永远不是朋友!好像欠债人和债主,每次见到老师都提心掉胆的,生怕老师发怒!记得有一次,老师见我们下课在那儿议论什么,就认为我们是在说她,一上课,脸色就由晴朗无云顿时转变成了乌云密布。将我们几个拐弯抹脚的骂得狗血淋头。那时觉得她还是有那么一丝丝良心,还有一点儿感谢她,没有把我们的名字说出来,不然我们会无地自容,恨不得地上有一条缝可以钻进去!但仍然在无时无刻的保持着警惕,害怕有一天会突然来找我们“讨债”。(哎,可悲啊……天天都那么恐慌)。
我和老师就像(花朵)和(园丁)
可能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很俗的比喻(地球人都知道)。不过我认为这比喻还是那么的形象,因为老师在教育上无私的将他们的知识传授给了我们。
相信你也有同样的感受吧!
我和老师就像(欠债人)和(债主)
老师和我们似乎上辈子是仇人似的,在一起好像永远不是朋友!好像欠债人和债主,每次见到老师都提心掉胆的,生怕老师发怒!记得有一次,老师见我们下课在那儿议论什么,就认为我们是在说她,一上课,脸色就由晴朗无云顿时转变成了乌云密布。将我们几个拐弯抹脚的骂得狗血淋头。那时觉得她还是有那么一丝丝良心,还有一点儿感谢她,没有把我们的名字说出来,不然我们会无地自容,恨不得地上有一条缝可以钻进去!但仍然在无时无刻的保持着警惕,害怕有一天会突然来找我们“讨债”。(哎,可悲啊……天天都那么恐慌)。
我和老师就像(花朵)和(园丁)
可能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很俗的比喻(地球人都知道)。不过我认为这比喻还是那么的形象,因为老师在教育上无私的将他们的知识传授给了我们。
相信你也有同样的感受吧!
瞧,那边那个褐色头发、蓝色眼睛的高个子女郎,就是我们的外籍教师--露茜。她来自加拿大。在这儿,她就是我们的口语老师,也是我们的好朋友。
她是去年夏天来中国的,还带来了她的两个小儿子。她的到来,使我们特长班的学生备感荣幸。
她每个星期给我们上三节课,她的课堂总是欢声笑语,气氛十分活跃。她和我们谈天说地,告诉我们加拿大的趣事和民俗民情,让我们看许多英文书籍与电影,还教我们唱英语歌,做游戏,让我们轻轻松松地提高口语能力,丰富我们的有关知识。她对我们非常和蔼可亲,从来不生气。她还带来了西方妇女所特有的美,以她的清新自如影响着身边的人。
去年中秋节,月亮格外圆,她便入乡随俗,过了一个地道的中秋节。那夜,她和我们一群孩子团团坐在草地上,嗅着桂花的幽香,品尝着月饼的甜美。皎洁的月光给夜幕抹了一层淡淡的透明的色彩,夜更显得清幽了。露茜身着华丽的服装,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妩媚,格外年轻。我们促膝长谈,露茜笑得很开心,随即陷入深深的思索。“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情此景,露茜是不是也在想念远隔重洋的亲朋好友呢?
一转眼,12月25日--圣诞节到了,这个节在西方人眼里是最重要的,而当我问露茜是否回家过节时,她毫不犹豫地摇摇头,说:“I can’t go,because youare waiting for me to have classes。”(我不能回去,你们还等着我。)那天晚上,礼物堆满了她家,不少鲜花,不少贺卡,一大堆工艺品。透过这一大堆礼物和总是在我眼前出现的“I love you,Lucie”(我爱你,露茜)字样,我看见了一颗颗炽热的跳动的心。那晚很热闹,很繁忙,也很冷清。尽管一屋的孩子都快把小小的房间挤爆炸了,使屋里十分喧闹,大家也都情绪高涨,可我仍无法在这屋里找出一丝西方圣诞节的味道。我想露茜一定也有同感吧。我们尽力使她开心,尽力减少她在异国他乡无法同亲人团聚的伤感。圣诞节在喧闹中熬过去了,露茜说她很感动!
新年到来之际,露茜说她耐不住中国长江流域冬天的寒冷,去了珠海过年,那儿有她的二儿子。我想她一家一定会很愉快,我为她能过一个快乐的春节而高兴。
今年4月,我腿摔伤了,造成骨裂。露茜听说以后,立即给我打电话,说要来看我。我婉言谢绝了。她非常细心,十分了解孩子的心理,她让全班同学每人给我写了一张小纸条,给我些安慰。她也写了一张,托同学给我捎来。后来还给我捎来书籍、磁带和影碟。殊不知,这是对我最大的精神鼓舞啊,我几乎感动得流下泪来。后来我到了学校,她还关心地问长问短。
瞧,这就是外籍老师和我们中国孩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她以一颗博大的心,深爱着我们这群不同国度、不同肤色的孩子。而我们对她的爱,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阻隔的。
老师和我们似乎上辈子是仇人似的,在一起好像永远不是朋友!好像欠债人和债主,每次见到老师都提心掉胆的,生怕老师发怒!记得有一次,老师见我们下课在那儿议论什么,就认为我们是在说她,一上课,脸色就由晴朗无云顿时转变成了乌云密布。将我们几个拐弯抹脚的骂得狗血淋头。那时觉得她还是有那么一丝丝良心,还有一点儿感谢她,没有把我们的名字说出来,不然我们会无地自容,恨不得地上有一条缝可以钻进去!但仍然在无时无刻的保持着警惕,害怕有一天会突然来找我们“讨债”。(哎,可悲啊……天天都那么恐慌)。
我和老师就像(花朵)和(园丁)
可能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很俗的比喻(地球人都知道)。不过我认为这比喻还是那么的形象,因为老师在教育上无私的将他们的知识传授给了我们。
相信你也有同样的感受吧!
今天,老师和我们一起读报。读到《小学生数学报》第816期上“从约数入手”一文时,老师说:先看问题,然后自己思考这个问题,暂时别去看“思路点睛”。文中的问题是要找“最小公倍数是36的两个数”问你能想出几组。
大家马上都开始思考。一会儿功夫,就有同学说想好了,老师说:想好了,你就看看“思路点睛”,看自己的想法与文中的叙述是否一样,呆会儿我们再一起交流。我用了比较长的时间终于有了自己的答案,于是我急不可待地看文中的叙述。
嘿!我的想法基本上和文中叙述的一样,但最后的答案我却比他多了一种,难道我错了?我把疑惑告诉了老师,老师笑着说:首先要相信自己,你可以再仔细研究一下。文中详细介绍了两个数成倍数关系的有9组,因为36的约数一共有9个;成互质关系的只有一组,因为36的约数中只有4和9互质。还有一种一般关系的,没有详细介绍,只写了另外还有4和18,9和12的最小公倍数也是36。
其实,我们还可以这样想:根据最小公倍数是公有质因数和独有质因数的乘积,把最小公倍数36分解质因数:36=2×2×3×3,如果公有的质因数是一个2,那么独有的质因数一个数是2,另一个数是3×3,这样一个数就是2×2=4,另一个数就是2×3×3=18;如果公有的质因数是一个3,那么独有的质因数一个数是3,另一个数是2×2,这样一个数就是3×3=9,另一个数就是3×2×2=12;还可能公有的质因数是2和3,那么独有的质因数一个数是2,另一个数是3,这样的话,一个数是2×3×2=12,另一个数就是2×3×3=18;由此可见,文中所述还漏掉了一组:12和18。符合要求的数组一共是13组,而不是12组。
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在班中交流后,得到了大家热烈的掌声,老师翘起了大拇指表扬我:不唯师,不唯书,有理才能服人。
今天下午,老师领着我们这些完成任务的同学到外面去玩游戏。第一次玩的是心有千千结,老师让我们散开,当说定,就走几步找你的左右两手拉得伙伴。第二课下课,老师带我们玩马兰花开,老师说:“五个我们就抱五个,我只被罚过两次。”
今天老师陪我们玩游戏,我们很开心。
5.13 晴
不知哪一天,何老师为了鼓励我们学习,和我们拉了钩。何老师的条件是,以后更用心地教我们,我们的条件是,好好地读书、认真地完成作业。
一直到现在何老师是说话算数的,对我们比以前更吃苦了,更认真了。我说话也是算数的,上课认真地听讲,认真地回答自己能够回答的问题,课堂作业比以前更好了。老师布置的作业都认真地完成了!
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老师对我们的期望,也只有自己刻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