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习俗300字20篇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2-07-29 17:40:12
篇1:端午习俗

  过端午节是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习俗,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这里有不少的传说。最着名的就是纪念中国历史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据说中国古代百姓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很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到了端午节那一天,我们一家人都要去外婆家吃粽子。粽子的形状有三角形、四角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子里面的陷也有很多种,有豆沙、霉干菜肉、芹菜肉、还有红枣的,味道非常好。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先把外面的绳子解开,再把粽叶剥掉,啊!真香,我吃了一个还想吃第二个,可惜我的肚子已经装不下了。

  我最喜欢看赛龙舟了,几十个水手都握着船桨动作协调、齐心协力地奋力向前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气高昂,用力地敲着鼓,“加油,加油!”场外的拉拉队,发出雷鸣般的呐喊声、助威声此起彼落,使水手们更加鼓足了干劲,勇往直前……每年赛龙舟的场面都非常壮观。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不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而且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啊!端午节真好,我真想每天都是端午节。

  

篇2:端午习俗

说起端午节,想起了小时候在家过的端午节来!


在家乡的端午节中,有很多习俗,在离开家乡的这些年里,不经意的深深回忆起来,总觉得有种尘封的感觉!掐指一算,有近10年没有过个正宗的家乡的端午节了!


在家乡,端午节的前个晚上,各家都要备一盆水,水里面泡上艾叶,然后放在外面,在端午节的早上,全家洗脸的水,都要从这一盆水里面取,人多的家庭可要节省着用了,免得有人没的水洗脸。有小孩子的人家,一大早要早早把小孩子叫起来,到外面的池塘,河里,或者湖边去洗澡,据说这样可以洗去一年的晦气,而且还有避邪的作用,为什么各家要用这样的水洗脸?小孩子要到外面去洗澡呢?据说,在端午节的前晚,月宫里的嫦娥,会让捣了一年药的玉兔,把药撒向人间,让人们洗去疾病和苦难,而且还有避邪的作用!这里面还要插上一个小插曲就是,在月宫上面,我们总是可以看到有一棵桂花树,树下有个貌似人形的玉兔总是跪着作捣药的动作,所以在小时候,晚上闹人了,老人们总会哄小孩子说,走走走,到外面看玉兔捣药去,小孩子们总是记得,月宫里的玉兔捣了一年的药,终于在5、4日的晚上悄悄的撒向了人间,所以,小孩子们在5、5的早上,总是争着去外面洗澡,觉得用玉兔撒了药的水来洗澡是件神圣的事情,而没有去外面洗澡的,只有用放在屋外面的水来洗一下脸了!当然,去外面洗澡的孩子,要身体好才行,以免感冒,因为在记忆里,5、5那天的早上,还是很冷的,也听在外面洗了澡的哥哥回来说,洗完,好冷。所以,我和弟弟只有在家用艾叶泡过的水洗脸,那样的水,泡了一夜艾叶后,颜色会变的绿绿的,还伴着一股艾叶特有的香味!用这样的水洗完了脸,心里总是有种安全感,在想:在这一年里,我又是健康的了!


其次,在5、5日的早上,各家要吃煮鸡蛋和刚刨下来的新鲜的蒜!鸡蛋和蒜在锅里煮时,水里面也要放上艾叶!经过放了艾叶的水一煮,鸡蛋和蒜都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煞是好看!更是有一股艾叶特有的味道!艾叶同时也是一味中药,具体治什么病,偶就不知道了!在吃早饭时,这些鸡蛋、蒜和粽子,都要摆上饭桌了,同时在饭桌上,还要摆一样,那就是酒壶,而酒壶里面的酒,和以往喝的酒要有一点不同了。有什么不同呢?那就是在酒里面,加了一味雄黄!酒也被泡成了雄黄的颜色,喝了这样的雄黄酒,也是为了避邪!有小孩子的人家,还要把喝盛的雄黄酒,擦在小孩子的耳朵上面,所以,吃过饭出去玩耍时,可以看到到处都是耳朵被抹了雄黄的小孩子,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特色吧!如果细看的话,还会发现这些小孩子的身上,都会戴了一个香囊,手、脚、脖子、手指头都会缠了五色线的,这样的香囊里面装的香料同样也是艾叶。五色线,顾名思义,就是用五种颜色的绣花线拈成的,这样的说法是为了避免蛇虫来咬,因为蛇的颜色就象五色线。戴几天后,把它取下来扔掉,就会变成了蛇,如果戴了几天还不扔掉,会变成了蛇来咬人的!


在端午节这天早上,各家还要把艾叶插在门的两天,有点象清明节时插柳枝一样,这样的说法也是为了驱病避邪。走在村子里,袅绕的炊烟中,伴着缕缕的艾叶的清香,和着露珠的清新气息,给这样一个早晨增添了浓浓的特有的节日气氛.


许多年过去了,每当这天,总是能隔着时空闻到记忆里远远的家乡,在这天早晨漂来的浓浓的艾香!也总是在这天的早上,想起那盆绿绿的艾叶水小心翼翼的神圣的轻拂在脸上的丝丝凉意,也总是在这天早上,想起那胸前佩戴着的秀美的各种各样的香囊!也总是在这天早上,想起耳朵上引以骄傲的红红的雄黄酒香,也总是在这天早上,想起吃着飘有艾香的鸡蛋直到把肚皮撑的鼓鼓的还要在兜里揣一个去上学!也总是在这一天,想起妈妈编的美丽的五色线与小朋友们比谁的漂亮时彼此羡慕的眼光!也总是在这一天,深深的,想起我的家门,想起我的父母!想起在家的幸福时光!


今天正值端午节,祝所有的好朋友们节日快乐!祝家乡的父母家人节日快乐!祝同我一样远在他乡的哥嫂节日快乐!

篇3:端午习俗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居民……在我们这个大中国里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有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清明节……在这么多的节日里我最喜欢的还是归“端午节”莫属。“端午”一个多么起眼的词语,它的大名家喻户晓,与它相关的传说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关于端午节有许许多多的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草……我最喜欢的当然还是吃粽子啦!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早早的,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弥漫着清新的粽叶香。这一天人们要吃粽子,所以不论是商家店铺,还是寻常人家都早早泡好粽叶,备好黏米和馅料准备包粽子。这不,一大早粽子就似变魔术般被包好,煮熟了。这时心急的我望着冒着热气的粽子会吵着要吃,而爸爸会耐心地哄道:“先等一会儿,用凉水拔一下再吃吧。”终于可以吃了,我迫不及待地剥开粽叶,那好看的,黏黏的粽露了出来,咬一口真是香粽爽滑,三口两口吃掉后,我一般还要吃,谁让它这样香甜又可口呢!

在香甜可口的粽子后面有着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相传在古时候,有一位爱国诗人,叫屈原。他有渊博的知识和杰出的才华。但当时朝廷因被贱人所挑拨,屈原被轻视,无人欣赏他的才华。不仅如此,当时朝廷腐败无能。屈原无法忍受朝廷的腐败,竟跳进汨罗江自尽了。他的故事被人一代代流传下去。于是人们为了纪念他,每逢五月五日端午佳节都包粽子投入江中,防止江里的鱼儿吃屈原的尸体。



篇4:家乡平原端午习俗

我不反对许多人崇尚洋节日,我却极为厌恶有些人忘了祖先流传下来的民族节日。我们的端午节,据传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而形成的,南方赛龙舟,北方吃粽子,还有许许多多各有特色的文艺活动。

我的家乡是平原,当时光进入阴历五月,田野里麦浪滚滚,麦穗金黄。树林间弥漫着鸟语花香,天地间有一种清新的芬芳,人世间有一种丰收的渴望,池塘边芦苇赛过绿色的红高粱,夹杂于草丛里的艾蒿散发出特有的清香。大人总是用艾叶编织成辫子,挂在门口熏蚊子。忙于玩耍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大人已经用青绿的芦苇叶包好了散发着米香的粽子,里面还有糖汁和红枣。清晨刚刚睡醒,姥姥和母亲用爱抚的目光和慈祥的声音将我叫起来,母亲已经用上林草打好了荷包鸡蛋,每个人一碗,谁也不能少了,据说喝了这种鸡蛋汤再累再苦的力气活也不会累伤。那种汤有一种特别的气味,仿佛是浓郁的草,似乎是清芬的药。闻一闻神清气爽,喝一口芬芳四溢,喝完后不仅浑身是劲,而且心旷神怡。我还没有喝完,母亲已经去了麦田劳动了——这就是我家乡的端午节了。虽然简单,却十分庄重;虽然朴实,却是其乐融融。一颗颗粽子,仿佛一股股母亲的爱心;一串串艾叶,又恰如母亲的一丝丝深情;一碗碗上林草打鸡蛋,饱含了母亲对家庭的无限关爱与温馨。

时光已经过去了近三十年了,当然今非昔比,虽然今天的节日食物琳琅满目,水果酸甜可口,在粽子种类五花八门,我却至今仍然忘不了童年时代那青葱的芦苇,金黄的麦浪,清香的艾蒿,香甜的粽子,还有那如中药一样的上林草打鸡蛋汤。后来在矿区,在古城,在异地吃了很多种粽子,但都没有我童年时的那种神秘那总庄重那种香甜。真的,再也没有那种浓郁的清香了。朋友,不知道如今的端午节,你还会像我一样想起那些浸透着殷殷亲情的童年往事吗?

篇5:端午习俗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当这个时候,各家各户都包好了粽子,准备那一天吃得饱饱的。还有一首端午节的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怎么样,这首儿歌好听吧。

端午又称“重五”,所以很多习俗都和“五”这个数字有关联。而且要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子、手腕或者足踝,称为长命缕。

端午节的来历/习俗都很多,说也说不完。其中有一个来历是这样的,古代有个诗人叫屈原,他受到坏人的诬陷,为了证明自己是清白的,他投汨罗江而死,主张爱国主义。后来的人们赛龙舟是为了捞救他,投粽子是为了让鱼虾吃饱,不去吃屈原的遗体。

我们柳州过端午节的方式是:一大早,大家先去买艾叶和菖蒲挂在门口,再贴上红纸。我奶奶还会包粽子,粽子的材料是豆子、板栗、猪肉。吃起来可香了!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都了解端午节了吧。

篇6:过端午习俗

转眼间又到了端午节,大街上响起了儿童们的歌谣声:“桃儿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粽子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

今天,我和我妈妈来到了外婆家包粽子。包粽子前,外婆告诉我说:“传说曾经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包粽子了!”妈妈叫了一声。外婆赶紧带我走进了厨房,我看到地上摆着芦叶、肉、米粒等材料,妈妈已经有模有样的包起来了,外婆也开始教我包粽子了:“将两叶粽叶折成漏斗状,舀入一匙米放上五花肉、香菇、咸蛋黄、板粟诸种馅料后,再舀入一匙米包合后以粽绳扎紧。将包好的粽子放入锅中就好了。”外婆绘声绘色地边说边给我演示。我也聚精会神地听着,生怕错过某个细节。听完,我也认认真真地做了起来。我第一个粽子刚放米粒的时候,下面漏了一条缝。第二个粽子刚绑线时炸了开来米粒撒了一地。妈妈瞪了我一眼,对我说:“去去去,你真是大呆子帮忙越帮越忙。”我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头。不久之后,种子包好了,我急切地说:“快烧吧,为了吃粽子,我早饭还没吃呢!”不久之后终于好了,我拿起一个粽子,“烫烫!”赶紧放下

我只好用筷子夹道房间,吹着空调,开着风扇,粽子很快凉了,我小心翼翼地拨开粽子,轻轻地咬了一口,味道有点咸,粘在嘴里,很有韧性,慢慢咽下去,感觉棒极了。接着我大口大口地吧第一个

粽子报销了。

端午节还有很多习俗,如插茱萸、佩香囊……其中最受小孩喜爱的是斗蛋游戏,我也玩过很多次,记得有一次我偷偷吧石头画成鸡蛋耍赖,当然别人被我打得遍体鳞伤,后来被发现了。还有一次我的手指被鸡蛋撞得乌青乌青地,痛得眼泪直流。可我还是乐此不疲地玩着。

真希望下次端午节来得快一些。

篇7:端午习俗

昨日,同桌突然告诉我,端午前一定会下泼盆大雨,因为那叫龙舟雨,勾出了我尘封在心底的回忆

小时候,每年的端午节外婆都会给我们四个小馋虫包粽子,而我们四个小馋虫围绕着外婆,让她边包粽子边给我们讲故事,那个爱国诗人,屈原。

虽然这个故事讲了好多次,我们还是很认真的听,也许还小,只是把它当普通的神话故事,却不曾理会到外婆说这故事的含义。

五月初五,屈原义无反顾的抱石投江,他全心全意为楚国办事,却招到楚王的猜疑。

剑哥无语的靠在墙边,他认为屈原很懦弱,死,能解决问题吗?


篇8:端午习俗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人们都很快乐,到处都有人为过节在购买糯米、红枣及各色的豆子,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微笑。但我知道今天是他---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投江的日子,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直臣屈原的,是他投江的日子,人们应该表示悲痛才对呀。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话: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也许,事情已经很久远了,这种悲伤早已消失,留下来的只是纪念。

我最崇拜屈原了。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出自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佐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革新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因此,遭到贵族子兰,大臣勒尚和郑袖谗害去职。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继位,屈原又遭到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勒尚的陷害,被放逐到湖南沅、湘流域,但他始终热爱祖国。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了楚国的郢都。楚国的危亡和百姓的痛苦,屈原痛不欲生。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生死存亡,又深感自己政治理想的破灭,大约就在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投汩江身亡。当地老百姓闻讯,曾纷纷划船去救并把粽子投入江中,免得鱼鳖去吃屈原的尸体。这就是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的来历。

屈原一生的政治生涯是悲痛的,但他却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如《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以他的代表作《离骚》为例:这首诗共373句,2490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离骚》辞藻华美,想像丰富,文采绚烂,气魄雄伟,也是一篇照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李白在《江上》中说:屈平词赋悬日月。这代表后人对他的作品的景仰。

今年的端午节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我们切身体会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意义。今天,我们赞美屈原的爱国主义,弘扬屈原精神,但我们不会忧虑,因为我们相信明天的中国将会更加强大、更加繁荣富强!


篇9:端午习俗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要赛龙舟、吃粽子。是因为要纪念投汩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是让鱼胶蛟虾蟹吃饱了,就不在吃屈原的尸体。

  关于端午节有一个好听的歌儿“五月五”是端阳,插艾草、戴香囊、吃粽子、三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节的时候,人们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每到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厨房里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孳生。


篇10:端午习俗

   今天就是端午节了,婆婆在包香软可口的粽子。“加油,加油”电视上正播着赛龙舟的热闹情景,我突然有了一个疑问,端午节为什么要塞龙舟呢?我问了一下妈妈,妈妈是这样说的.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赶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我说:“屈原的'故事可真感人啊!”妈妈又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除了妈妈说的,我还知道一些习俗,端午节还有包粽子,于门上艾叶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

  就在我说完的这一刻,一阵香味扑鼻而来,是婆婆包的粽子煮好了,我们一家开开心心的吃粽子了。


篇11:端午习俗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要赛龙舟、吃粽子。是因为要纪念投汩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是让鱼胶蛟虾蟹吃饱了,就不在吃屈原的尸体。

  关于端午节有一个好听的歌儿“五月五”是端阳,插艾草、戴香囊、吃粽子、三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节的时候,人们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每到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厨房里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孳生。


篇12:端午习俗

  今天就是端午节了,婆婆在包香软可口的粽子。“加油,加油”电视上正播着赛龙舟的热闹情景,我突然有了一个疑问,端午节为什么要塞龙舟呢?我问了一下妈妈,妈妈是这样说的.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赶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我说:“屈原的'故事可真感人啊!”妈妈又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除了妈妈说的,我还知道一些习俗,端午节还有包粽子,于门上艾叶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

  就在我说完的这一刻,一阵香味扑鼻而来,是婆婆包的粽子煮好了,我们一家开开心心的吃粽子了。


篇13:端午习俗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要赛龙舟、吃粽子。是因为要纪念投汩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是让鱼胶蛟虾蟹吃饱了,就不在吃屈原的尸体。

  关于端午节有一个好听的歌儿“五月五”是端阳,插艾草、戴香囊、吃粽子、三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节的时候,人们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每到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厨房里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孳生。


篇14:端午习俗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在这一天人们要赛龙舟、吃粽子。是因为要纪念投汩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是让鱼胶蛟虾蟹吃饱了,就不在吃屈原的尸体。

  关于端午节有一个好听的歌儿“五月五”是端阳,插艾草、戴香囊、吃粽子、三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节的时候,人们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每到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厨房里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孳生。


篇15:端午习俗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每年五月初五,大家都会过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以纪念楚人屈原而来。

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下吧!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扫洒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并用艾草、榴花、蒜头、龙船花、菖蒲,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配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避瘴。关于悬艾,还有一个传说呢!相传古时候世上的恶人触怒力山神,山身便对玉帝说世上坏人多好人少,玉帝一怒要把人全劈死,可经过调查,发现好人不少,便让好人门前挂艾蒿,避免受害,于是,大家就有了端午门前挂艾蒿的习俗。

此外,端午还有涂雄黄酒的习惯,端午节时,人们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子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样做可以使蚊虫,蛇、蜈蚣、蝎、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端午节的习俗还有许多,如赛龙舟,食粽子,悬钟馗像等。每一个习俗都有属于它的几分韵味。

端午节的习俗真多彩,也许他们并不那么神奇,可他们寄托人们美好愿望与怀念。

篇16:北京端午习俗

又要到农历五月五日了,是家乡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阳节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起源于江南,由来有多种说法,民间流传最广,最有影响的说法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楚大夫屈原。宋代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为"忠烈公",正式将五月五日端午节赋予纪念屈原的意义。抗日战争时又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

端午节时,在南方讲究举行"龙舟竞渡",在北京明清两代则讲究"熙游避灾"。初五日上午,群入天坛"避毒",天坛是祈年圣地、各胜,既仰仗天之神力避毒,又可游乐;过午,有的到鱼池或高粱桥、满井、草桥、积水潭等处"饮醵熙游"。

端午应节食品是粽子,一般是小枣粽子,蘸白糖吃。时令鲜品是樱桃、桑椹。糕点铺卖一种用模子刻出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图案的桃酥式的圆糕点,叫"五毒饼"。人们以这些时鲜和应节糕点用来上供或互相送礼。

北京人俗谓"善正月,恶五月"。因五月气候温热,易生病毒瘟疫,故用天师符和钟馗像来镇宅、驱避"邪祟"。清人柴桑《燕京记》云:"(端午)前数日,肆间用黄纸盖朱印,或绘天师、钟馗像,或五毒之形,人购而粘门上,以逐祟恶。"从五月初一起,各家还将菖蒲、艾草插在门的两旁,一曰"蒲剑",一曰"艾虎",也为辟邪驱瘟。为辟邪,京城端午时,人们还纷纷买蒲鞋穿上过节。

节日期间,人们还要饮黄酒,在小孩头上用雄黄画一"王"字,有的还用雄黄涂小孩的耳鼻孔,说是夏日能避蜈蚣等毒虫钻到耳鼻孔中。

篇17:端午习俗

老师说,端午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吃粽子是端午节最开心的事了。我也喜欢吃粽子,回味着粽子的美味,我都快流口水了。下午放学后,我就求妈妈给我买粽子。妈妈笑着说:“买点粽叶自己包,我糯米都泡好了。”我高兴极了,真想知道那么好看的粽子是怎么变出来的。

妈妈的手真巧啊!只见她的双手左折右叠,粽叶在她的手中上下翻飞,一会儿一个小巧的粽子就包好了。我看得目瞪口呆。我说:“妈妈,我也想学包粽子。”“好啊。”说着,妈妈放慢了速度,她边包边说:“把粽叶对折成漏斗状,然后把手指插进去,慢慢地绕着手卷紧,然后呢,把米放进去,再放枣,向上折,包住米之后把多出来的粽叶往下翻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尖角。再用线绑紧就可以了,这样一个棕子就出来了。”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包了起来,可是棕叶一点儿不听我指挥,不是撒了米,就是露出了馅,弄得我手忙脚乱。妈妈笑着说:“不要紧,慢慢来,下次你一定能包好的。”是啊,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又包了好几次,终于有一点点像样了。

晚上,吃着自己包的扁扁的粽子,虽然并不好看,但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篇18:端午习俗

端午节来到了,姥姥和妈妈为了给我们能吃上香甜可口的粽子,节前下午便动手包粽子。

妈妈包粽子可真好呀!她先把粽叶灵活的围成一个漏斗形,然后向里面塞上糯米,接着变戏法似的裹了几道,最后把线扎好,一只粽子就包好了。妈妈一边包,一边给我讲端午节的来由,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是一个忠臣,但受到奸臣的陷害,不能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为了表示忠心,屈原跳进汨罗江来以死抗争。为了保护屈原,不让大鱼吃屈原,就包了许多大粽子,想让鱼一吃把嘴粘住,这样它就吃不了屈原了。以后,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吃粽子的形式来纪念屈原。

讲故事中,我也学着包粽子,在姥姥的指导下,我很快就学会了,虽然不很相似,但我很自豪,看到一个个形态可掬的粽子,心里高兴极了,我也有了自己的劳动成果。

我们该蒸粽子了,先把粽子一层一层放进锅里,盖上锅盖开了火。过了不一会儿粽子的香味扑鼻而来,粽子熟了,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粽子,剥了粽叶,也顾不上烫手烫嘴,专挑我自己做的粽子,三下五除二的,就把一个粽子吃完了。

端午节不仅能吃上如此美味的粽子,还能让我知道端午节的来由和伟大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并学会包粽子,真是一举三得。

篇19:家乡端午习俗

我的家乡在铅山,这是一个风景优美,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的文化习俗非常多,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介绍家乡的端午习俗吧。

粽子飘香

“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洒白糖……”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忙着包粽子,当你经过别人家门口时,总会看见一些大人用糯米、粽叶、苇草做出一个个结实的粽子,有圆的,有枕形的,好可爱啊!再把它们放进一口大锅里蒸,整间屋子都弥漫一种清香味,让人不禁口水直流。一些贪吃的小孩还时不时到厨房里转一转,一个劲问粽子熟了没有。到了端午节这一天,把粽子扎成一份,一份的,每一份五个。有一个最大,另外四个比较小,好像是一只母鸡在呵护着小鸡,象征着孩子们在长辈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咬一口,嫩滑爽口,味道有甜的,有咸的。

洒雄黄

吃完粽子,到外面活动活动,咦?他们在看什么,一位长辈在洒一种黄黄的东西,还在小孩子的额头上写着什么字,一问才知道,这种东西叫雄黄酒,专门用来驱虫的。因为正值夏天虫子繁殖季节,难免一些虫子、毒蛇会钻进家里,但洒这种酒,它们闻到酒的气味就不敢来了,这是有科学道理的。把这种酒在孩子们额头上写一个“王”字,也含有避邪的意思,当然这是一种迷信的做法。

龙舟竟渡

“咚咚咚,”从沿河边传来一阵阵锣鼓声,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信江河里正在举行每年一度的龙舟赛,每艘船上坐着二、三十个人。他们穿着颜色一致的队服,红的、黄的、白的都有,还有的干脆光着膀子。大家动作一致,船桨上下挥动,激起阵阵浪花,船尾鼓手拼命击鼓,两岸观众呐喊助阵,那场面异常热闹。

据史料记载,我们家乡龙舟赛前船员们先做龙头的。龙头做好以后由船员们抬着挨家挨户暮集一些钱,人们会把大门敞开,用清水浇洒龙头,乞求今年能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端午节午饭后正式开赛,在船头放一只鸭子,哪只船先抓住鸭子就算获胜。

家乡的端午风俗很多,也很独特,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的话,就来我家乡找我吧!

篇20:端午习俗

端午节是汉族的一个节日,端午节的习俗也有很多如洗艾草、扣绒线、吃粽子等等。

端午节那天必须要洗澡的,洗澡并不是用普通的热水洗澡的,而是用很多草的头大大约二十厘米长的草头,而这些草中不能少艾草,把草放进水里煮开,煮出来的绿色的水用来洗澡。洗过澡后还要扣上绒线,扣在手脖上,脚上、脖子上都要扣上。端午那天还要吃粽子、大蒜、鸡蛋这些都必须放在艾草水煮过才能吃。吃的东西还有一样最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粽子。粽子是用糯米、蜜枣、花生再用芦苇叶包起来放在锅一起蒸,蒸熟的粽子剥开来香气扑鼻,吃一口香甜可口,里面,里面的蜜枣,花生也都是甜的特别好吃。

这些都是我们宿迁这一带的习俗,我还在电视上看到其他一些地方的习俗。

有的地方赛龙舟,赛龙舟是为了纪念,我国爱国诗人屈原的,赛龙舟的场面也是非常热闹、壮观的。关于赛龙舟的由来是屈原跳进江里后有人去打捞,结果没有捞到,就撒小米放入江中为了鱼儿不吃屈原的尸体。所以每年端午节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举行赛龙舟比赛。

端午节的习俗真是丰富多彩。

阅读全文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