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800字作文8篇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2-07-29 17:38:53
篇1: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

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

有一次,他参加一个有关古建筑维护的学术会议并做了报告。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是个‘无齿之徒’”,台下的人惊讶不已,他怎么自称“无耻之徒”呢?正当大家诧异地交头接耳时,他又接着说:“我年纪大了,本来的牙齿已经全掉了,岂不是个‘无齿之徒’?后来我在美国装了假牙,为了不让人看出牙是假的,装的不是纯白的,而是略带点黄。这叫‘整旧如旧’。我们维修古建筑也要这样,可不能‘整旧如新’哟!”一个生动的开场白,赢得了台下一片掌声。博士丁的话:

梁思成从自己是“无齿之徒”说起,引出维修古建筑要“整旧如旧”的主题。他利用谐音,把“无耻之徒”改成了“无齿之徒”,又采用成语反说的手法,把“新”字改成“旧”字,说明了古建筑要“整旧如旧”。这样的开场白充满哲理,却又不失幽默。

这个实例告诉我们:写作文时,严肃的主题并不一定要板着面孔说,风趣生动的语言反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2:《梁思成传》读后感

读了窦忠如的《梁思成传》,思前想后,总要写点什么。梁思成是伟大的,梁思成的成就也是巨大的,他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除了坚实的专业功底,我觉得,高贵的情与高雅的趣赋予了梁思成特殊的性格魅力,使他能够积极乐观地去面对人生旅程中的阳光灿烂和风雨挫折,成就了这位建筑巨人的伟大事业,也奠定了梁林这对情侣爱情的基石。

梁思成尽管是个不乏理智的学者,但也是一个情怀博大的性情中人。性情中人富有激情,干什么事任凭性情支配,不一定时时事事深思熟虑,凭借激情,往往能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干出出人意料的伟业。梁思成对自己从事的建筑事业和中华古建筑怀着深深的情与爱,为保卫北京古城墙,他敢冒大不韪,与当权者争执;他对祖国和人民忠贞不贰,吃多少苦也初衷不改,九死而不悔;他关爱妻子林徽因和孩子,关爱学生,这在很多文章中屡见,在此就不细述了。

梁思成的童年是极为幸运的,他不仅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得以在大自然中畅游。幼时,梁家居住在日本横滨,他经常跟随姐姐思顺到有着长长石台阶的小山上去玩耍。在幽默乐观的父亲梁启超的鼓励下,他们游泳、爬山、郊游、野餐,7岁时,梁思成就学骑自行车,这在当时可是十分超前和时髦的事情。

梁思成的身上流淌着父亲的血液,尽管他从事的是一门艰深晦涩的专业科学,但他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兴趣广博而高尚,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赢得了伴随一生的美妙爱情和幸福婚姻,也使他在颠沛流离和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勇敢地战胜了人生中的两大敌人——消沉与妥协。

梁林第一次见面,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梁思成后来在回忆与林徽因初次相见的情景时,话语里充满了一种美好和甜蜜的感觉,这种感觉一直伴随了他终生。而林徽因呢?“如此富有朝气,广博扎实的学识,幽默不俗的言谈,毫无富家子弟的轻浮与做作”的梁思成,同样给年少但较为早熟的林徽因留下了一种深刻而心动的记忆。

对于他们的这种“黄金组合”,《林徽因》一书的作者张清平曾用建筑术语形容:“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那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镂空的门窗和美丽的阑额。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手上捧着一本墨香飘溢的《梁思成传》,依然沉浸于阅读好书所产生的那种激动不已的状态中。作品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杰出代表、伟大建筑巨人梁思成波澜起伏的生命历程。深刻体现出梁思成身上所凝结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体现出其对中国传统建筑继承和创新的精神。作者语言平实而不乏精妙,理性述说而满含深情,结构宏大而细致入微,情节跌宕而激流奔涌……写得不仅用心用情,而且更为用理、用智,令人感慨万端。

篇3:《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喜爱欣赏林徽因已经是多年了,从第一次看《人间四月天》到看了张清平写的《林徽因传》和拜读了她的诗集,再到后来看了梁思成写的关于建筑的书籍《大拙至美》等。林徽因是我迄今最欣赏的一位女性:集才气、集美质、集傲骨,也集热爱与事业于一体的旷世才女。

民国时代的知识分子,心里存留着我们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爱国精神。幼年在李庄时,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问母亲:“如果日本人打到这你们怎么办?”徽因特别平静的说,“中国读书人不是有条老路吗?咱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然后小从诫惊恐的说,“那我怎么办?”徽因一字一句的说:“国之不存,怎顾得了你!”在兵慌马乱的战争年代里,他们依旧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继续做学问,为了心中的理想和爱哪怕忍受病魔、环境的恶劣和精神的折磨也在所不惜,殚精竭虑。

看完最后一集,如鲠在喉,泪在翻转身后涌流而下。为林徽因,为梁思成,为他们对建筑事业的毕生付出,为他们想极力保护中国古建筑的行为。梁林二人对于中国的建筑事业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

关于建筑,梁思成奠基了中国的建筑学,写了《中国建筑史》,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和解读了李诫的《营造法式》。林徽因思想活跃,主意多;但构思画图,梁思成是高手,他画线,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没那本事。他们俩事业上琴瑟和鸣!他们将自己的儿子命名为“从诫”来表达对李诫的崇拜之情以及对建筑事业的热爱。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重大转折。在太平洋战场,“地毯式轰炸专家”美国的李梅将军指挥美军对日本本土实施了大规模轰炸。时任“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也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编制一份沦陷区的文物建筑表,并在军用地图上标注出其位置。对于一位建筑专家来说,恐怕没有比这个更令人兴奋的美差了。他同学生罗哲文不分昼夜地绘制地图。在梁思成标记的地图中,有一份特殊的地图,上面划着两个圆圈,那便是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当梁思成将这个地图呈递到盟军司令部时,盟军的布朗森上校十分困惑,他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中国学者要保护敌国的古建筑。梁思成解释说:“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像奈良的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

1953年,一股要扫掉北京古建筑的思潮开始兴起,梁林等专家激烈反对,林徽因强撑病体去找北京市领导:“你们拆去的是有着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将来,你们迟早会后悔,那个时候你们要盖的就是假古董!”梁思成面对他钟爱的城门和城墙被拆毁时,他说过一段著名的话: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的一块肉,剥去一块城砖像剥去我的一层皮。尽管如此,对城楼、城墙和牌楼的拆除还是在随后大规模展开。

建筑大师梁思成拯救了日本建筑,但却“失守”了中国建筑!!真是令人心痛!!

林徽因先生于1955年4月1日逝世,终年五十一岁。

也许是上帝对她的眷顾,让她躲开了后来残酷的十年。

林徽因葬于北京的八宝山的二号墓地。

梁思成先生于1972年1月9日逝世,终年七十岁。

梁思成文革中含冤去世,文革后平反,因其生前是全国人大常委,骨灰安放于党和国家领导人专用骨灰堂,跟林徽因墓只一箭之遥。

从梁林二人可以看出那一代学人的理想和爱的风骨。

民国时代,战乱年代,那一代是多才多艺,有着"文艺复兴色彩",令人敬佩的,有着社会责任感的学者。

可叹的是:此年代已经不复返了。

在缅怀他们,为他们叹息的同时,我们更要反思自己的这一生该如何活吧。

篇4:《梁思成传》读后感

北京原来是有城墙的,解放后,北京城市重新规划,梁思成要把北京城墙变成一个环城立体公园:“城墙上面,平均宽度约十米以上,可以砌花池,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息。还有城楼角楼等可以辟为阅览室、茶点铺。这样的环城立体公园,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可惜一场浪漫梦想被1957粉碎了。北京城墙被拆了,拆得支离破碎,墙橹灰飞烟灭中,北京城墙没了,城墙,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只能留在那代人的记忆中,抑或从泛黄的老照片中依稀辨的出些模样。

纵观梁思成一生,解放前的梁,风华正茂,《营造法式》注解;组建清华营建系,编写《中国建筑史》……一个个的成就,另国人,乃至世人骄傲,中国建筑的艺术,第一次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呈现在世人面前。

梁思成是极爱国的,解放后,毅然留在大陆,想为中国的建设鞠躬尽瘁。但现实又是残酷的,梁慢慢在各种政治斗争中迷失了方向,学术上几乎再没什么成树,承受着精神和肉体的折磨,直至走到生命的尽头。

梁思成在当时是寂寞的,直到死后,才被给了个中国式的“死后哀荣”,但梁绝对又是伟大的,建筑界的这块丰碑一旦树立起来,不管风雨,也是屹立不倒的,他的光辉,照亮的是千秋万世!

篇5:《梁思成传》读后感

国庆期间,得以空闲将《梁思成传》全部看完,感触良多。

从事建筑工作的多数都知道梁思成,他是中国建筑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传承起到巨大作用,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培养了新中国一大批建筑方面的人才,编撰《清式营造则列》《中国建筑史》等书籍,建国伊始,针对北京的建设提出“梁陈方案”,主张对旧城进行全面保护,择新址建设新城,无奈最终被否,在今天看来,“梁陈方案”仍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前瞻性,苏州在后续建设过程中,在老城之外建设新区、工业园区,如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一如马寅初在建国初期就提出实施计划生育,但同样被否,三十年后才得以推行,重大决议均由阶级意志所决定,而不是科学论断、理性思考的结果,如今这种现象仍然存在,大到国家,小到公司,还是屁股决定脑袋、外行领导内行、主观想法否定客观推断,这种现象就是《中国不高兴》书中所谓的“文艺腔”。

梁思成就是“文艺腔”的受害者,对于古城保护、城市建设当然要听取专业工作者的意见,当年方案讨论来讨论去,持续了好久,最后还是被否了,而后进行旧城改造,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老北京城被改的面目全非,当年在战火中得以幸存的旧城墙、古建筑、古民居都毁于自己人手中。据后来的消息说,当年的一位高层领导指示,皇帝住得,为什么我们住不得。这时候任何的科学论断,人文分析都是苍白的。

北京这么干,兄弟城市,儿孙城市更要跟着好好学了,所以这几十年来,我们都习惯了对老城的拆迁,我们的传统文化就这么被毁于一旦,各个城市看着都差不多,都是高楼大厦,清一色的广场,政府领导是为了政绩,为了所谓的城市新面貌,老百姓看着大楼起来了也挺好,虚荣心也膨胀了,但再过个几十年呢,几百年呢?我们给子孙都留下了些什么?历史传承的是什么?是文化,而不是物质,物质是被创造的,文化绝了也就绝了,大家看看欧洲,他们的物质生活比我们先进的多,历史文化的保护同样比我们好得多,很多中世纪的东西都保留了下来,他们没钱盖摩天大楼吗,他们是努力保护着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文明。

如今看看我们周围,我们的传统文化还保留了多少?基本上都被西化了,当年有识之士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们只记住了后半句,值得庆幸的是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回归了传统文化,前段时间看第一财经关于戴志康的访谈节目,他穿着中式服装,戴着中式手镯,并和谭盾一起搞一个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项目。

近些年的明清家具热也是其中的一个例证,前段时间苏富比拍的一个清乾隆紫檀宝座,拍出了八千多万的高价,又一次创下了纪录,买家为上海人,同时拍得了一件青花瓷器,三千九百多万,这一下子就砸进去一个多亿,像戴志康这一类人就有这个实力,有这个爱好,钱的多少只能对衡量文物的价值起到一个参考作用,真正的价值不是钱所能买来的。不要认为你离这些东西很远,如果感兴趣,你和它的距离其实很近,到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即可,并且免费参观,上博里有一个明清家具馆,里面陈列的就有类似的紫檀御制宝座。如果亲眼看到这些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家具,仍光亮如新,没有一根钉子,没有一滴油漆,大家都会由衷的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但我们现在都去旁边的南京路,看看耐克、欧米茄,谁还去博物馆,政府也发现了这些问题,所以从去年开始,下令全国的博物馆全部免费。

这些家具基本上都是王世襄先生的藏品,因年事已高,前些年拍卖掉的,拍卖的时候有约定,这些东西不允许流到海外,后被香港庄氏家庭全部买掉,捐献给上海博物馆。王世襄同梁思成也有着一段渊源,1943年的王世襄离开北平,到西南大后方去,开始了辗转求职的行程。经过一番曲折,碰壁,最终被梁思成选中,到营造学社工作。梁思成这位学识渊博、功力深厚同时又具有忘我精神的学长,对王世襄未来的发展影响颇大:一是梁思成那种专注于事业的精神,使王世襄终身难忘,成为激励他奋发有为的动力;二是由于梁思成等人的举荐,王世襄在战后得以出任收复文物机构的要职,使他能投身国宝追寻工作,这被他视为自己一生中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后来却因从事过收复文物的工作,受到猜疑而被逐出故宫博物院,在那个年代,是普遍现象。

同时引人关注的还有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穿插着徐志摩,金岳霖,这也足以证明林的才气和美貌,得到中国建筑界,文学界,哲学界三界领军人物的青睐,她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并参与了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参与传统景泰蓝的改造。金岳霖恨不相逢未嫁时,为其终生未取,徐志摩为其与原配离婚,金和徐又是两个极端,金终生未娶,徐在有限的生命中经历了张幼仪、林徽因、凌叔华、陆小曼、韩湘眉,不少了吧,这是摆上台面的,并且还只是中国的。三个男人之间还都有关系,徐志摩为梁思成之父梁启超的学生,金岳霖为梁思成夫妇的邻居兼好友,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普通人身上为出轨,发生在佳人身上则为佳话。

中国有句话叫富不过三代,而贵族需要三代以上的积累才能形成,所以中国没有贵族,但有着文化贵族,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为北京大学教授,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创办人,全国政协委员,物质可以清缴,文化也能革命,但很难革命干净,有一些东西是骨子里的,这就是文化的传承。

篇6:中国建筑之魂—梁思成与林徽因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介绍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北京解放前,两名解放军干部悄悄来到梁家,向梁思成请教,一旦大军被迫攻城时,哪些文物必须设法保护,要梁思成把城里最重要的文物古迹一一标在他们带来的军用地图上。这对以中国古建筑为第二生命的夫妻激动得热泪盈眶。北京解放后,梁思成提出,北京应该是政治文化中心而不是工业中心,应保存北京故都紫禁城的面貌、旧城内新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三层等。当有人要拆掉城墙时,林徽因争论说:“你们今天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造,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为了抢救古迹,梁思成曾声嘶力竭地告诉大家,城墙里面是七百年的“填泥”,坚硬如石,有一千两百吨重,用二十节车花八十五年才运得完。他在尽可能保存古迹的前提下,设计了天安门广场。林徽因1955年病故,梁思成1972年亡故……他们曾因“复古主义”而被批判、被折磨、被羞辱,然而他们死后,又被赞扬、被认可、被怀念。

林徽因是一位在历史上享有盛名,凤毛麟角的女建筑学家。她一生深爱建筑学。为我国的建筑事业奉献出毕生的精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她抱病与梁思成设计了国徽,又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难能可贵的是她在被病魔折磨得卧床不起时,一听到北京景泰蓝制作即将灭绝时,不畏病魔缠身,挣扎着亲临景泰蓝工厂考察了解情况,重新设计创制了景泰蓝,才使我国的这一重大艺术品工艺得以保存下来。她的敬业精神是可贵而崇高的。

篇7:梁思成的故事

  1944年夏,盟军在决定轰炸还处于日军占领下的重庆、南京等城市时,一位美军上校给建筑学家梁思成写了一封信,让他在一周内迅速标出哪些地方有古建筑物,以免误炸。

  很快,上校便收到梁思成寄回的一张做出标记的地图。令上校没想到的是,一道寄回的还有一封建言书,一张同样做了很多不轰炸标志的日本奈良地图。

  上校大为不解,直到他看完了那封建言书。在建言书中,梁思成恳求盟军在轰炸日本本土时,对日本的古都奈良网开一面,因为奈良有众多古建筑。他写道:

  “奈良古建筑跟我们各自国家的古建筑一样,绝不仅仅是某一个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结晶具体象形的保留。我图上所标上的地方,保留着东方最古老的建筑,一旦炸毁,那是永远无法补救的,后代人谁也无法见到了,请为全人类,不要轰炸它们!”

  在短短的时间内,精确地标出两个地图的不轰炸目标,特别是异国日本奈良的各个古建筑物的具体地理位置,如果不是平日烂熟于心,是绝不能做到的。上校被梁思成深深打动了。

  不久,日本有近200座城市遭到盟军的猛烈轰炸,城市建筑物被毁严重,有些几乎夷为平地,但奈良却毫发未损。好几次,飞机飞到奈良上空,转转就飞走了。

  30多年后,奈良因其完好保存的众多古代建筑,及其拥有全日本十分之一的“国宝”级文物,而被宣布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梁思成也因此被日本的有识之士誉为“古都的恩人”。

  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梁思成当初决定写建言书时内心是何等的纠结。他与当时的日本,除了有国恨,还有家仇——他有两个最亲的人死于日军侵略的炮火中,而这却是没有一个日本人知道的事实。

  在“一·二八”事件的抗战中,梁思成的弟弟,国民革命军第19路军炮兵上校梁思忠不幸牺牲,年仅25岁。

  梁思成的小舅子,林徽因的弟弟林恒,在1941年对日抗战中,作为空军的他,不幸被日军飞机击落身亡,年仅22岁。林徽因曾因为弟弟的英年早逝,流尽了眼泪。

  多年后,当梁思成、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应邀在日本演讲,当他提及自己的叔叔和舅舅都死于日军手中的这段往事时,台下一片寂静,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中。这也是奈良人第一次知道他们的恩人,曾被他们这般深深伤害过。

  在对人类共同文化遗产上的保护上,梁思成的意识是超前和人性的,其胸怀更是博大无私的。正是这种博大无私,让他放下了国恨家仇,让奈良躲过一场灾难性的浩劫。

篇8:《梁思成转》读后感

国庆期间,得以空闲将《梁思成传》全部看完,感触良多。

从事建筑工作的多数都知道梁思成,他是中国建筑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传承起到巨大作用,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培养了新中国一大批建筑方面的人才,编撰《清式营造则列》《中国建筑史》等书籍,建国伊始,针对北京的建设提出“梁陈方案”,主张对旧城进行全面保护,择新址建设新城,无奈最终被否,在今天看来,“梁陈方案”仍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前瞻性,苏州在后续建设过程中,在老城之外建设新区、工业园区,如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一如马寅初在建国初期就提出实施计划生育,但同样被否,三十年后才得以推行,重大决议均由阶级意志所决定,而不是科学论断、理性思考的结果,如今这种现象仍然存在,大到国家,小到公司,还是屁股决定脑袋、外行领导内行、主观想法否定客观推断,这种现象就是《中国不高兴》书中所谓的“文艺腔”。

梁思成就是“文艺腔”的受害者,对于古城保护、城市建设当然要听取专业工作者的意见,当年方案讨论来讨论去,持续了好久,最后还是被否了,而后进行旧城改造,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老北京城被改的面目全非,当年在战火中得以幸存的旧城墙、古建筑、古民居都毁于自己人手中。据后来的消息说,当年的一位高层领导指示,皇帝住得,为什么我们住不得。这时候任何的科学论断,人文分析都是苍白的。

北京这么干,兄弟城市,儿孙城市更要跟着好好学了,所以这几十年来,我们都习惯了对老城的拆迁,我们的传统文化就这么被毁于一旦,各个城市看着都差不多,都是高楼大厦,清一色的广场,政府领导是为了政绩,为了所谓的城市新面貌,老百姓看着大楼起来了也挺好,虚荣心也膨胀了,但再过个几十年呢,几百年呢?我们给子孙都留下了些什么?历史传承的是什么?是文化,而不是物质,物质是被创造的,文化绝了也就绝了,大家看看欧洲,他们的物质生活比我们先进的多,历史文化的保护同样比我们好得多,很多中世纪的东西都保留了下来,他们没钱盖摩天大楼吗,他们是努力保护着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文明。

如今看看我们周围,我们的传统文化还保留了多少?基本上都被西化了,当年有识之士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们只记住了后半句,值得庆幸的是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回归了传统文化,前段时间看第一财经关于戴志康的访谈节目,他穿着中式服装,戴着中式手镯,并和谭盾一起搞一个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项目。

近些年的明清家具热也是其中的一个例证,前段时间苏富比拍的一个清乾隆紫檀宝座,拍出了八千多万的高价,又一次创下了纪录,买家为上海人,同时拍得了一件青花瓷器,三千九百多万,这一下子就砸进去一个多亿,像戴志康这一类人就有这个实力,有这个爱好,钱的多少只能对衡量文物的价值起到一个参考作用,真正的价值不是钱所能买来的。不要认为你离这些东西很远,如果感兴趣,你和它的距离其实很近,到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即可,并且免费参观,上博里有一个明清家具馆,里面陈列的就有类似的紫檀御制宝座。如果亲眼看到这些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家具,仍光亮如新,没有一根钉子,没有一滴油漆,大家都会由衷的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但我们现在都去旁边的南京路,看看耐克、欧米茄,谁还去博物馆,政府也发现了这些问题,所以从去年开始,下令全国的博物馆全部免费。

这些家具基本上都是王世襄先生的藏品,因年事已高,前些年拍卖掉的,拍卖的时候有约定,这些东西不允许流到海外,后被香港庄氏家庭全部买掉,捐献给上海博物馆。王世襄同梁思成也有着一段渊源,1943年的王世襄离开北平,到西南大后方去,开始了辗转求职的行程。经过一番曲折,碰壁,最终被梁思成选中,到营造学社工作。梁思成这位学识渊博、功力深厚同时又具有忘我精神的学长,对王世襄未来的发展影响颇大:一是梁思成那种专注于事业的精神,使王世襄终身难忘,成为激励他奋发有为的动力;二是由于梁思成等人的举荐,王世襄在战后得以出任收复文物机构的要职,使他能投身国宝追寻工作,这被他视为自己一生中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后来却因从事过收复文物的工作,受到猜疑而被逐出故宫博物院,在那个年代,是普遍现象。

同时引人关注的还有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穿插着徐志摩,金岳霖,这也足以证明林的才气和美貌,得到中国建筑界,文学界,哲学界三界领军人物的青睐,她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并参与了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参与传统景泰蓝的改造。金岳霖恨不相逢未嫁时,为其终生未取,徐志摩为其与原配离婚,金和徐又是两个极端,金终生未娶,徐在有限的生命中经历了张幼仪、林徽因、凌叔华、陆小曼、韩湘眉,不少了吧,这是摆上台面的,并且还只是中国的。三个男人之间还都有关系,徐志摩为梁思成之父梁启超的学生,金岳霖为梁思成夫妇的邻居兼好友,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普通人身上为出轨,发生在佳人身上则为佳话。

中国有句话叫富不过三代,而贵族需要三代以上的积累才能形成,所以中国没有贵族,但有着文化贵族,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为北京大学教授,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创办人,全国政协委员,物质可以清缴,文化也能革命,但很难革命干净,有一些东西是骨子里的,这就是文化的传承。

阅读全文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