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韧性的作文六百字4篇
我家小区花园有一片软软的草地,一片绿绿的竹林,四周还有几棵桃树和杨树。
春天,百花盛开,小草从地里探出头来,花儿们冒出几个花骨朵儿,大树伸了伸懒腰,不起眼的小笋也在默默成长。过了很久寒冷的冬天来到了,小草也枯萎了,花儿们纷纷凋谢了,大树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树干和树枝,像一位老人指着灰冷的天空。我意外地发现那不起眼的竹子,竟然傲然挺立在寒风和大雪之中。大雪过后,远远望见一片绿色显入眼帘。走近一看是竹的身上被白雪覆盖着,好像是冬天和春天在这里融为一体了!我本以为生在南国的植物到了北方,容易枯萎凋零,但是南国的竹却在冬天成了托起一片绿的景象!
竹的韧性不被寒风吹断,寒风之后还能坚强地站起来;竹的韧性不被大雪覆盖,大雪过后还是那么的绿,没有半点枯萎。我们不正是要学这种韧性吗?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的疯狂侵略我们中国,可中国人民并没有投降,八年来一直坚持不渝奋力抵抗。最终,有韧性的中国人民紧紧团结起来,把日本军队打败了。在这期间不知牺牲了多少英勇的战士,不知死去了多少无辜的百姓。但是,中国挺了过来,中国人民站了起来。抗日时期中国人民的韧性是值得我们学习。
记得有一位名叫张骞的人。他用自己十三年的时间开辟了中国的丝绸之路。虽然他被抓起来了,但张骞默默学习匈奴的语言,了解那里的地形,与匈奴交朋友,最后悄悄逃跑到西域。让丝绸在每个地方发展。
我身边还有许多有韧性的人。比如我的婕姐姐,她每天认真学习英语。一大早起来就开始大声读英语,晚上也认真看英语读物。而我小时候学钢琴,觉得很累就不学了。如果我有竹子一样的韧性,我一定能学好钢琴。我要作一根有韧性的绿竹!
五千年来的华夏文明在炎黄子孙的骨子里刻下了无法泯灭的文化道德记忆,在危机时刻他们被激发的淋漓尽致!
没有人会忘记,也无法忘记那个灾难来临的日子╠╠二零零八年五月十二日。四川省汶川县突发8.0级大地震.它触及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更震撼了整个民族。
地震发生两个小时后,温家宝总理紧急乘班机抵达四川,第一时间出现在抗震救灾现场。他不只一次重复强调“有一分希望,就尽百分的努力”的号召。疲惫的在灾区中奔波。那一刻,一种久违的暖流滑过众人不安悲伤的心,抚慰着心灵的创伤。胡锦涛总书记也一次次召开抗震救灾会议,后又亲自到灾害现场指挥救援工作,不顾灾害频发的危险,安抚受灾群众。我们感受到了党中央的关怀,体验着同胞生命受到珍爱与尊重的文明,“以人为本”在这一刻升腾至最高境界。
四川大地震,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人在自然面前的脆弱与无力,也见证了人在自然面前那份深藏的伟大的力量。地震灾害摧毁了我们的家园,却无法压垮我们的脊梁。人民的好警察蒋敏,本是一个瘦弱的女子,却独自承受着丧亲的切肤之痛[注: 切肤:切身,亲身。亲身经受的痛苦。比喻感受深切。]和巨大的责任,她勇敢的展示着巾帼不让须眉的强者风范,始终奋斗在灾区的第一线,直至累垮的那一刻。还有教师模范谭千秋老师,以自己的生命换回四个孩子的安全。那一刻,死神也敬畏“为人师表”的分量,望而止步。难以忘怀的还有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亲人,那些勇敢无畏、冲锋陷阵[注: 陷:攻破,深入。不顾一切,攻入敌人陈地。形容作战勇猛。]的人民子弟兵,那些奔劳辛苦、倾力相救的白衣天使和志愿者,那些……无数的灾民就是依靠这些不能忘的人和事以及那种伟大的力量获得了新生,创造了奇迹。我们也在巨大的灾难和悲痛中触摸到了有血有肉[注: 比喻富有生命的活力和内容。多用来形容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生动。]的生存过程,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力量。
五月十九日十四时二十八分,举国默哀三分钟。在那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内心深处都仿佛经历了似世纪漫长般的净化与洗礼。国旗半降,汽笛长鸣,神州大地乃至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肃立并流泪。因为我们身上都有中华民族的血脉,流淌着自强不息[注: 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仁爱友善、投桃报李[注: 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的优秀血液,昭示着对每一个普通生命的尊重。这一刻,我们理解了“大爱无形”的真谛。
很多天来,我们融入在真挚博爱、温暖人心的巨大社会氛围中,真切感受到团结爱国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等美好而动人的情感。真善美在此刻自然的流露出来,爆发出生命的强音。在这些伟大情感的保护下,生命凋零、丧失家园的灾难也击不垮众志成城的中国人。我们呐喊着:“中国,加油!”“四川,挺住!”将13亿颗火热而团结的真心熔炼成大爱的晶体,凝聚着整个民族的精神,播撒在中华大地,创造着更辉煌的民族奇迹!
汶川,以震波的冲击和惊人的速度教育了每一位中国人,激发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民族情怀。我们坚信:中华民族是最有韧性的民族。我们要让世界知道:中国,将会永远以高尚的民族魂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19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
请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专家解析
本题考查“文明的韧性”,考生不仅要对“文明的韧性”有明确的认识,还要对如何激发文明的韧性、复兴伟大祖国有足够的认识。高考试题通过对文明的韧性进行定位,来引导考生理解并思考文明的韧性与 祖国发展的关联,体现了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发展的命题宗旨。
考题由提示语(楷体字)、题目和文体、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自的功能显豁、相互融合,形成一道完整的试题。考题的楷体字部分共有四句话:①第一句话是对“韧性”这一概念的解释。②第二、三两句叙述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风雨、绵延至今是因为其具有“韧”的精神,且每 逢关键时刻表现得更为明显。③第四句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提示了文明的韧性在今天的时代意义。提示语为试题做了铺垫,既有对概念的解释, 又给出了思考的方向,有助于考生作答。
第二部分明确了题目和文体。题目为“文明的韧性”,要求写议论文。明确文体要求,是对考生提出的限制。考生如果文体意识淡薄,写的不是议 论文,那基本上就落入了四类文。
第三部分的写作要求凸显了文体特征,强调观点、论据和论证这三个方面,对于议论文的教学有着明确的引导作用。
总体而言,考生需要全面理解文明的“韧性”,既要写出其具有“柔软弹性”的一面,又要写出其具有“坚实刚强”的一面,还要突出其在关键时 刻所起到的作用。
考生可以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写起,无论是古巴比伦还是古印度和古埃及,他们的文明都仅存于史书了,而只有中国的文明绵延至今,虽历经战乱 和王朝的更替,仍然生生不息,其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明具有韧性。其韧性 既表现在对其他文明的包容中,也表现在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更表现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无数中华儿女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过程中。
在融合变迁中保留最根本最纯粹的文化精华是其柔软弹性的一面,但是在遭遇外力打击的危急关头,总会有无数仁人志士站出来为文明续脉。因此, 中华文明才能够历经千百年的磨难而传承至今,由此才能够水到渠成地得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文明的韧性。
满分作文
文明韧性的光辉
祖先造字之初,便深谙生活的玩味。单看“韧”字的构成,便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折磨与难以挣脱之感。或许与“韧”字相关的,都是需要坚强的意志以及不屈不挠的抗争——无论与外人或是于自己——才能实现,做到尽善尽美。
而韧性,在我看来,有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性情。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涵丰富,提到我们的文明,绝不仅仅指那些可知可感的宏伟建筑或是遗留下来的璀璨的文艺瑰宝,最值得为人道也的,是我们的民族性格——敦厚、勤劳、善良、奋进,最重要的是,百折不屈的韧性。我们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我不敢想象,在元朝骑兵已经问鼎中原,对汉文化进行“蚕食”时,那些汉文化的捍卫者们,是忍耐着多大的痛苦与不甘,但为了文化的传承而忍辱负重,是中华民族的坚持,使得我们的文化没有被侵蚀、被毁灭;我更是为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之时,即便已经濒临绝望与崩溃,但仍可以重新起立,复兴中国的精神与毅力所动容。很多西方人曾用“中国人没有信仰”为名对我们大肆批驳,但事实上,我们可以铿锵有力地回复他们——我们没有统一的宗教,但中华文明是我们共同的心理纽带,这种文明的指引,就是将我们中华民族凝聚的最崇高的信仰。作为文明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值得这份殊荣。
几千载漫漫风雨征程,中华民族逆风前行,在无数外力以及内我的挑战与威胁中,保持中国人的品格、文化与意志岿然不动——这就是我们的韧性的光辉。
除了历史沧桑变迁中中国于世界所展现的坚韧,于中华民族的内部性格而言,这份韧性更是在民族发展中最本质的精神基石。若勇敢被定义为抵御外部困难时的不放弃与勇于面对,那韧性较之更为伟大的是对个人所长期坚持的理念的否定与价值观的重塑。这可能再外在看来是一种对过去的放弃与抛弃,看似微不足道甚至令人惋惜,但事实上,敢于直面自身的缺陷、并且敢于动摇自身以换取更强的生命力以及社会更加积极正向的发展,这份心,就是我所赞颂的“韧”。我们不能否认,世界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先于时代而不是被时代的洪流裹挟或吞没。
我景仰那些先哲——商鞅、王安石等变革家,都是在向已现颓势却深入人心的制度与社会生活方式宣战,与他们相对抗的,不仅仅是利益的相关者,更是如大山般沉重的陈旧观念。而现代的重大改革,更是展现了中国人和中华民族性格中的韧性——我们可以改变、甚至可以*,但最本质的精髓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目的也统一于中国社会的蓬勃发展。如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他顶着巨大的压力所作,市场化无疑于社会主义而言是不可相容的,但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中国经济的腾飞,他和他们所有人,愿意承受这份风险。他们相信,这是巨大而改变,但一定不会带来毁灭。而我们勇毅坚韧的中国人,更是逐渐适应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用自己的奋斗,构建了更美好的家园——唯有这份韧性,才能如此处变不惊,我们的国家才会走向复兴。
韧性于中国,像是一种与生俱来又后天不断坚定的信念。正因这种坚韧不屈,我们的文化才能至今愈加灿烂;正是这种柔中带刚,让我们的人格完善而强大,得以构成更加美好的家园。
祖先造字之初,便深谙生活的玩味。单看“韧”字的构成,便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折磨与难以挣脱之感。或许与“韧”字相关的,都是需要坚强的意志以及不屈不挠的抗争——无论与外人或是于自己——才能实现,做到尽善尽美。
而韧性,在我看来,有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性情。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涵丰富,提到我们的文明,绝不仅仅指那些可知可感的宏伟建筑或是遗留下来的璀璨的文艺瑰宝,最值得为人道也的,是我们的民族性格——敦厚、勤劳、善良、奋进,最重要的是,百折不屈的韧性。我们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我不敢想象,在元朝骑兵已经问鼎中原,对汉文化进行“蚕食”时,那些汉文化的捍卫者们,是忍耐着多大的痛苦与不甘,但为了文化的传承而忍辱负重,是中华民族的坚持,使得我们的文化没有被侵蚀、被毁灭;我更是为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之时,即便已经濒临绝望与崩溃,但仍可以重新起立,复兴中国的精神与毅力所动容。
很多西方人曾用“中国人没有信仰”为名对我们大肆批驳,但事实上,我们可以铿锵有力地回复他们——我们没有统一的宗教,但中华文明是我们共同的心理纽带,这种文明的指引,就是将我们中华民族凝聚的最崇高的信仰。作为文明唯一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值得这份殊荣。
几千载漫漫风雨征程,中华民族逆风前行,在无数外力以及内我的挑战与威胁中,保持中国人的品格、文化与意志岿然不动——这就是我们的韧性的光辉。
除了历史沧桑变迁中中国于世界所展现的坚韧,于中华民族的内部性格而言,这份韧性更是在民族发展中最本质的精神基石。若勇敢被定义为抵御外部困难时的不放弃与勇于面对,那韧性较之更为伟大的是对个人所长期坚持的理念的否定与价值观的重塑。这可能再外在看来是一种对过去的放弃与抛弃,看似微不足道甚至令人惋惜,但事实上,敢于直面自身的缺陷、并且敢于动摇自身以换取更强的生命力以及社会更加积极正向的发展,这份心,就是我所赞颂的“韧”。我们不能否认,世界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先于时代而不是被时代的洪流裹挟或吞没。
我景仰那些先哲——商鞅、王安石等变革家,都是在向已现颓势却深入人心的制度与社会生活方式宣战,与他们相对抗的,不仅仅是利益的相关者,更是如大山般沉重的陈旧观念。而现代的重大改革,更是展现了中国人和中华民族性格中的韧性——我们可以改变、甚至可以颠覆,但最本质的精髓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目的也统一于中国社会的蓬勃发展。如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他顶着巨大的压力所作,市场化无疑于社会主义而言是不可相容的,但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中国经济的腾飞,他和他们所有人,愿意承受这份风险。他们相信,这是巨大而改变,但一定不会带来毁灭。而我们勇毅坚韧的中国人,更是逐渐适应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用自己的奋斗,构建了更美好的家园——唯有这份韧性,才能如此处变不惊,我们的国家才会走向复兴。
韧性于中国,像是一种与生俱来又后天不断坚定的信念。正因这种坚韧不屈,我们的文化才能至今愈加灿烂;正是这种柔中带刚,让我们的人格完善而强大,得以构成更加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