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上书店读后感1000字17篇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2-07-29 16:23:38
篇1:《岛上书店》读后感1500字

《岛上书店》读后感1500字心得感想范文:

在美国一个偏远的小岛上,经营着一家小书店,书店的招牌上写着: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是啊,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本厚重的书,或励志,或诗意,或失意,每个人都是这本书的作者,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传奇。

故事的主角A.J费克里孤僻古怪不与人接触,这一年遭遇一连串的不幸:爱妻遭遇车祸去世,他用来度过余生的,书店唯一值钱的收藏品《帖木儿》被窃,人生陷入最低谷。在他打算把小店做垮,自己醉死的时候,书店里出现一个神秘包裹,打开包裹的那刻,也打开他人生的新篇章。

那包裹里是个被遗弃的女婴,当他抱起她的刹那,产生爱的化学反应,世界从此充满神奇的色彩,他心中的荒岛无形中被铲除,开始耕种,长出新绿,开出爱的花朵。

作者用短短的一段话,精彩展现爱给A.J的带来的变化:

“A.J看着穿粉红礼服的玛雅,心里隐约沸腾着一种熟悉的,略微有点让他难以忍受的欢欣感。他想大笑,想一拳砸在墙上。他觉得自己醉了,或者至少是喝了太多汽水。精神失常了。一开始他觉得这是快乐。而后才知道这就是爱。要命的爱,他想。真是烦人,这完全毁了他打算把自己喝死,把生意做垮的计划。这其中最令人恼火的是,一旦一个人在乎一件事,就发现自己不得不开始在乎一切事”。


从此以弃婴玛雅为纽带,AJ慢慢改变,开始和图书推销员、警长、姨姐及岛上居民互动,分享和分担小岛居民一切的喜与忧,小岛书店成为大家常来的爱的聚集地,并且收获了图书推销员的爱情。

当然,美好的事物总是太短暂,AJ不幸患上不治之症。当AJ病逝,岛上书店面临关闭的时刻,兰比亚斯警长夫妇挺身而出,放弃晚年安逸的生活,将这家小店经营下来,让书店精神得以传承。书中反复强调这句话:

没有书店的小镇不能称之为小镇。

这是一种情怀,寓意也很深刻,可以引申为:没有追求的人生不能称之为人生,或者信仰,或者爱好。总之,人生需要一种精神寄托,来丰富和充实自己,以慰平生。

书中有个让我感动和深思的细节:姨姐迫于无奈偷了AJ值钱的珍藏本,多年后被警长发现,在法与情的激烈交战下,警长并没有告发她。当AJ身患绝症时,读后感.他们巧妙地把书还回去拍卖帮AJ治疗。这样虽有悖法理,但极具人性化,正如蒋勋解读《红楼梦》:人性没有绝对的善与恶美与丑。所以作者巧妙的处理方式令人惊艳,突破了法律的教条与严肃性,更真实柔软令人信服。

这本书围绕爱与被爱层层递进,推出一个个看似分散实则紧紧相扣高潮迭起的故事,全书将爱与阅读巧妙结合,每篇都以AJ的读书笔记为开篇,引出相关的故事。该书作者的阅读量是惊人的,说博览群书一点不过,每一页都有一个和多个作家出现,全书至少贯入二百多本书目,可以说是我读过的小说里,介入书名最多的一本书!由此叹服:天才并不是天生的,后天的努力很重要!实际上《岛上书店》本身,就是一座图书馆。

正是这本以书养书的《岛上书店》,让我感受到阅读的力量与魅力,无疑给我的精神打了一针兴奋剂,于是决定效仿主人公,提笔写下平生第一篇读书笔记。

作者说“我们不是我们所收集的、得到的、所读的东西,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是爱,我们所爱的事物,我们所爱的人。所有这些,我认为真的会存活下去。”读到这里我会心一笑掩卷而思!我们所读的,只是灵魂的一种输入,而爱本身,是付出。“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当歌声响起的时候,痛消失,爱就悄无声息地走近了……

文章生动风趣,作者是个十足的书呆子,对人物的描写独树一帜,令人忍俊不禁:

书店老板AJ第一次面对让他头疼的弃婴玛雅时:“小孩比书本好动,形状也不像书那么方便。”

描写詹妮:“如果詹妮是一本书,她会是一本刚从箱子里取出来的平装书——书页没有折角,没有水渍,书脊上没有折痕。”

伊斯梅自我介绍时:“我可是在提醒你。我有可能是本封面漂亮但不好看的书。”

畅销书读起来滋润顺滑酣畅淋漓,而经典则是回味悠长历久弥香,这是阅书后微微觉得遗憾的地方。

篇2:《岛上书店》读后感心得体会

《岛上书店》读后感心得体会心得感想范文:

前段时间,我成为了京东Plus会员,开启了“畅读”生涯。读了好几本电子书,包括名人传记、热门小说,古典名著等。我喜欢读书,“畅读”让我读书更加方便。

不幸的是,最近我眼睛不舒服,干涩,左眼皮有点肿。上医院看过大夫后,说我用眼过度,需要少用电子设备。

离开手机,生活骤然失色。它不仅仅是一个电子设备,还是另一个世界。打开书柜,搜寻着去年双十一囤的十几本纸质书,最后我选中了《岛上书店》。

现在想想,我读《岛上书店》与A.J.费克里读《迟暮花开》有些相似——不经意中选中了它,选中了影响生活的那本书。

《岛上书店》是美国作家加.泽文(GabrielleZevin,1977-)的第八本小说。2014年它以史无前例的最高票数,获选美国独立书商选书第一名。一年之内,畅销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25国。

我看到这个中文版本是孙仲旭和李玉瑶翻译的,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2015年5月第1版,2017年9月第17次印刷。2014年就风靡全球的著作,国人第二年才看到中文版!如果要接触最新全球文学,阅读英文版书籍是必经之路,科技方面更是如此。

《岛上书店》写了书店老板A.J.费克里的后半生,维持岛上书店、痛失爱妻、黯然度日、遗失珍宝、领养小孩、偶遇佳书、重燃爱情、幸福再婚、淡然离世。正如《我在雨中等你》的作者加思.斯坦所说:“这本书提醒了我们,爱与被爱的能力、付出与接受的意愿,能拯救陷于孤独绝境中的我们。”

我特别喜欢书本末页这句话:“我们不全是长篇小说,也不全是短片故事。最后的最后,我们成为一部人生作品集。”


《岛上书店》中涉及的人物不多,主要人物有这几个:

A.j.费克里:男主人公,岛上书店老板。

阿米莉娅.洛曼:女主人公,奈特利出版社的销售代表。后来成为A.J.费克里的爱人。

妮可.埃文斯:A.J.费克里的前妻,学生时代的恋人。

伊斯梅.埃文斯-帕里什:妮可的姐姐。

丹尼尔.帕里什:伊斯梅的丈夫,只有第一本书畅销的作家。

兰比亚斯:岛上警长,见证了A.J.费克里几次最重要的人生经历。

玛雅:A.J.费克里的养女,是玛丽安和丹尼尔的私生女。

玛丽安.华莱士:玛雅的妈妈。

利昂.弗里德曼:《迟暮花开》的名义作者。

利昂诺拉.费里斯:《迟暮花开》的真正作者。

这个故事发生在艾丽丝岛,一座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岛。

岛上书店是艾丽丝岛唯一一家书店。它是一幢维多利亚风格的紫色小屋,前廊上褪色招牌上写着:无人为孤岛,一书一世界。

是啊,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A.J.与妮可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时恋爱,在升入研究生院前结为连理。妮可想当诗人,在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二十世纪女诗人。A.J.也在攻读美国文学的博士学位,研究的是埃德加.爱伦.坡。

两位文学博士生对攻读博士学位都不甚开心。妮可想到自己家乡艾丽丝岛还没有书店,告知A.J.:“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一家书店,就算不上个地方了。”于是他们双双肄业,搬到了艾丽丝岛,开了这家书店,这就是岛上书店。

开书店这段时间,他们生活很幸福。妮可经常组织读书会,邀请作者朗读。A.J.深爱着她的妻子。后来,他曾告诉过兰比亚斯:“乐趣就是有个聪明、漂亮、随和的老婆,每一个工作日你都跟她一起度过。”

妮可在送作者回家路上,出了车祸。

A.J.痛失爱妻后,一蹶不振,经常酗酒麻痹自己。妻姐伊斯梅经常劝说他去岛外走走。在A.J.三十八岁那年,伊斯梅拉他去密尔顿参加了一次乏味的资产拍卖会。用五美元,A.J.获得了极为珍贵的《帖木儿》。“《帖木儿》是埃德加.爱伦.坡最早的作品,当时他十八岁。这本书数量极少,因为首印只印了五十本,还是匿名出版的。封面上没有印‘埃德加.爱伦.坡著’,而是‘一位波士顿人著’。依据品相和珍本书的行情,每本能卖到四十万美元以上。”

《帖木儿》不仅珍贵,而且在故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A.J.三十九岁那年,奈特利出版社的销售代表哈维.罗兹去世。哈维是A.J.的知己,知道他的品味,与他趣味相投。因为哈维的去世,女主人公阿米莉娅.洛曼代替哈维成为新的销售代表。

阿米莉娅开车两小时到海恩尼斯,又坐八十分钟船到艾丽丝岛,向A.J.推荐自己非常喜欢的《迟暮花开》。但A.J.因为哈维的去世心情极差。他们的初次见面非常糟糕。“那个脏兮兮的金发女巨人”阿米莉娅,“看上去像一位来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西雅图的时间旅行者,穿着上面印着锚形图案的橡胶套鞋、老奶奶穿的那种花裙子和毛绒绒的米色羊毛衫,留着齐肩发,似乎是她男朋友在厨房里给她剪的。或者女朋友?还是男朋友,A.J.认为。”之后三年多时间里,“他们通过几封友好的电子邮件,她每年来三次,报告奈特利出版社最有希望大卖的图书。在跟她度过了差不多十个下午后,他最近得出结论她工作挺在行。”这完全是一种工作关系,没有任何爱情,甚至调情都没有。

与阿米莉娅初次见面那晚,A.J.因为哈维逝世,失去知己,再次宿醉。那晚他丢失了最珍爱的《帖木儿》。他穿着睡衣跑去警局,向兰比亚斯报了警。警方一直没有寻得《帖木儿》下落。

失去了最珍爱的东西,书店里也没有什么值得珍惜的了。

A.J.又开始长跑了。“长跑中有很多难题,但是最大的难题之一,是把钥匙放在哪里。”A.J.从此不再锁门。

一个雪夜,A.J.跑完步回家后在儿童书区发现一个两岁多的小女孩——玛雅。他抱着玛雅向兰比亚斯报了警。在临时收养的几天里,A.J.改变了自己的习惯,与玛雅有了感情。原本要被其他人领养,但A.J.最终决定收养玛雅——因为A.J.觉得:“就像我以前说过的,我不相信命运。可是我的确觉得对她有种责任感。那个年轻的女人的确把她留给我照顾。”从此A.J.成了超级奶爸。

在玛雅要上幼儿园时,她得了水痘。A.J.在彻夜照顾玛雅时,阴错阳差地读了三年前阿米莉娅推荐给他的《迟暮花开》,他流泪了。从此,他的人生再次改变。

A.J.和阿米莉娅开始约会。认识三年之久,没有任何爱意。因为《迟暮花开》这本书,他们有了共同语言,产生了爱情火花。

为了阿米莉娅,A.J.邀请了《迟暮花开》的作者,组织了读书会。在会上,阿米莉娅发现了《迟暮花开》的真正作者。A.J.向阿米莉娅求了婚:“我只能说......我只能说我们会找到解决办法的,我发誓。当我读一本书时,我想让你也同时读。我想知道阿米莉娅对这本书有什么看法。我想让你成为我的。我可以向你保证有书、有交流,还有我的全心全意,艾米。”

“好人难寻。”阿米莉娅终于答应了A.J.。

在他们的婚礼上,阿米莉娅邀请了《迟暮花开》真正的作者,朗读了那段文字:“因为从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爱,我们独来独往,然而就是因为独来独往,才让我们以为自己不值得被爱。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你会驱车上路。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你会遇到他(她)。你会被爱,因为你今生第一次真正不再孤单。你会选择不再孤单下去。”

A.J.与阿米莉娅结婚了,共同抚养玛雅,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故事似乎要幸福地结束了;如果真是那样,《岛上书店》很难成为畅销书。

婚礼那晚,伊斯梅和丹尼尔在回家路上发生了争执。伊斯梅质问丹尼尔,玛雅是不是他的女儿。丹尼尔只承认玛丽安.华莱士是他的崇拜者,与她发生过一次关系,但他不承认玛雅是他的女儿。伊斯梅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她很失望。在他们争执时,前后两辆车撞击了他们。丹尼尔当场死亡,伊斯梅也受了重伤。

几年后,A.J.诊断得了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他向兰比亚斯说了。兰比亚斯第一次在伊斯梅家过夜时发现了一本被蜡笔毁掉的《帖木儿》。他知道那是A.J.的,但当时并没有揭穿。这次A.J.需要钱做手术,他向伊斯梅提起了这本书。

伊斯梅向兰比亚斯诉说了整个故事。

玛丽安.华莱士是个黑人,很漂亮,个头很高。她靠奖学金上哈佛大学。她获得过马萨诸塞州的游泳冠军,是位热心的创意写作者。她是罗克斯伯里人,她的母亲在她十三岁时死于癌症。一年后,她的外婆死于同一种病。她的父亲是个瘾君子。上中学时,她时断时续在寄养家庭生活。她的养母之一记得小玛丽安总是在埋头看书。

有一次丹尼尔在哈佛大学开读书会,玛丽安迷上了他,尽管她知道他是有妇之夫。风流成性的丹尼尔和玛丽安发生了关系,玛雅诞生了。在玛雅两岁里,玛丽安一边上学,一边艰难地抚养着玛雅。最后因为玛丽安每门功课都不及格,被勒令退学。她无奈之下,带着两岁的玛雅来找丹尼尔。当时丹尼尔不在艾丽丝岛,她遇见了伊斯梅。伊斯梅非常生气,但最后还是决定收买玛丽安。在A.J.得知哈维逝世喝醉那晚,伊斯梅发现了《帖木儿》,并顺手放入了袋子里。后来她把《帖木儿》给玛丽安,让她卖了以抚养玛雅。但玛丽安并没有卖掉,她带着玛雅又来到了艾丽丝岛。她要把《帖木儿》还给伊斯梅,但伊斯梅不想要。玛雅捡起了地上的《帖木儿》,无意中用蜡笔画了几笔,毁了这本珍品。

玛丽安走投无路,她把玛雅留在了岛上书店,自己投海自尽了。

兰比亚斯和伊斯梅把那本毁了的《帖木儿》匿名还给了A.J.。A.J.拍卖了它,获得了手术费用,延长了一年寿命。

A.J.去世后,兰比亚斯和伊斯梅接手了岛上书店。后来阿米莉娅和玛雅搬离了艾丽丝岛,她也离开了奈特利出版社,她写下:我不相信上帝,我没有宗教信仰,但这家书店对我来说,是最接近我这辈子所知道的教堂的地方。

这个故事结束了。它在我胸中回荡了许久许久。

妮可与A.J.恋爱结婚,带给A.J.无限乐趣。但妮可的意外离世,使得A.J.堕落孤独。玛雅的出现,改变了A.J.。《迟暮花开》促使A.J.对阿米莉娅产生好感,继而恋爱。A.J.最终成为阿米莉娅难寻的好人。“A.J.知道阿米莉娅不是十全十美,阿米莉娅也知道A.J.绝对不是十全十美,他们知道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这种事。”

可怜的伊斯梅,选择上一所大学,是因为它喜欢宣传册上的照片;嫁给一个男人,是因为他穿着燕尾服特别帅气;去教书,则是因为她看了一部关于某位能激励人的老师的电影。原来她爱着风流成性的作家丹尼尔,希望他能回心转意。十二年里,她为他流产七次。她为了他,收买玛丽安,偷了《帖木儿》。最终她不再爱他:“你是蚱蜢,我是蚂蚁。我当蚂蚁当累了。”

兰比亚斯的前妻是他高中时的甜心爱人,所以他过了很久,才意识到事实上她并不是个甜心爱人,也根本不是个很好的人。吵架时,她喜欢说他又蠢又胖。

经历了各种坎坷,兰比亚斯和伊斯梅终于走在了一起。

年轻漂亮的玛丽安,为了自己认可的爱情,承受了各种压力,最终走投无路。可怜的玛雅,幸运地遇到了A.J.,没有像母亲那么悲哀。

《岛上书店》的每一章节都是一片著名的短篇小说名称。作者非常喜欢短篇小说,或者说是A.J.。A.J.告诉玛雅:“玛雅,长篇小说当然有迷人之处,但是在非诗体文字世界中,最雅致的当属短篇小说。掌握了怎么写短篇小说,你就掌握了整个世界。”

《岛上书店》处处充满名著的气息。作者爱书,主人公也深爱着书。最后的最后,我们成为一部人生作品集。

篇3:《岛上书店》读后感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题记

书,它像光速一般,忘却了时光,在时间长河中自由穿梭;书,它像礁石一般,忘却了风雨,在海浪的冲击下依旧坚不可摧;书,它又像心中的那一方宁静,忘却了纷争,在岁月的流淌中,面孔从未朦胧。而《岛上书店》便是如此。

《岛上书店》为美国作家加布瑞埃拉·泽文所著。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书店老板费克里与图书推销员阿米莉亚、警长兰比亚斯、中年教师伊斯梅、养女玛雅等几个人物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已近中年的费克里在艾丽斯岛上经营着一家书店,原以为可以平静地度过后半生,可命运从未怜悯过他,妻子离开人世,书店迎来经济危机,就连最值钱的《帖木儿》也被盗窃。他从此一蹶不振,他的人生仿佛陷入了一场莫大的悲剧,他的内心,也变成一片荒芜。可就在这时,书店迎来了一位新成员——玛雅。她的到来,意外地拯救了绝望的费克里,让原本自私、冷漠、不近人情的费克斯变成慈父,也打开了费克里交往的大门,成为了连接他和岛上每一个人的纽带。他的人生终于走出了悲剧,生活也终于迎来了转机。

加思·斯坦有评:“爱与被爱的能力、付出与接受的意愿,能拯救陷于孤独绝镜中的我们。”当一个人陷于绝境时,当一个人受困于悲剧时,他渴望得到拯救,得到救赎,而能让他重新走出阴影的,只需要给予心中的爱和重新面对生活的希冀,而不是让他自暴自弃,暗自神伤。现实生活中也不乏有这种情况发生,无论性别、年龄、身份、认识与否,我们都应该给予他发自内心的关爱与理解,哪怕只是一句问候,哪怕只是一句“怎么了”“没事吧?需要帮忙吗?”,而不是一句句无用又伤人心的冷嘲热讽。这难道不是对中华传统品德中“关爱”的完美诠释吗?

书籍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记得在临近期末考试的时候,大考小考不断,可是我接连失利,对考试失去了信心。期末考试前的最后一场考试,果不其然,又是一次失败。我已心灰意冷,对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毫无把握。可每当我想起老师对我的关爱时,她的谆谆教诲,她那满是关爱的一举一动便会映入脑海。我心生愧疚,心想:“我一定要考好,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将想法付诸行动,可不是那么容易,但爱的力量,可以让一切化繁为简。在最后的关键,我果然不负众望,取得了好成绩。

每个人都有爱的能力和被爱的权利,付出的能力和接受的意愿。爱可以让事情从复杂变为简单,也可以让冰冷的人心重返炙热,更可以感化这世间的一切。学会爱,先学会如何发现爱、期待爱,更要学会付出。终有一天,我们会在恰当的时机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爱,像一束束明媚的阳光,将心中的乌云密布转眼变为晴空万里。其实没有谁是一座孤岛,他只是希望这个充满爱的世界能给他一个久违的拥抱。

篇4:读《岛上书店》有感

有些书闻其名,然后尘封箱底,不曾问津,每当此时,总有古人所说:买书不如借书的兴致。而《岛上书店》即在我的书架尘封了许久,然后放在办公室的抽屉又尘封了许久,读了几十页,也没入心,所以再次拿起来,秉承对一本如此畅销书的认真态度,我重头开始细读。

故事应该很简单,可能是一个平凡人的真实故事,也可能只是作者杜撰,但那对一个喜欢阅读本身乐趣的人来说,这些都不是太重要。书名叫《岛上书店》这个译名,我觉得并不能概括这本书,甚至,书名没有太大吸引,英文全名叫"y"(A.J.费克瑞的一生)好像也不太适合成为一本畅销书哈哈哈。总之,这是一本不能根据书名来判定的书,虽然我经常做这样的事~

本书开始男主A.J经历了极大悲伤——中年丧妻,唯一有价值的一本藏书被盗,整日浑浑噩噩,借酒消愁,一个悲伤中年书店老板的形象跃然纸上,也许有些人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有些沉寂了,有些可能浑噩了,如果没有那个两岁女孩的出现,那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被遗弃的玛雅,出现在书店,老板对她进行了短暂的照顾,而一种缘分悄然而生,他们相互依偎,最终这个中年丧妻的男人决定收养这个孩子,这个孩子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混乱,带来了新鲜,同时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希望和美好,让他在这座孤岛不再孤独,人这一生,虽说是独立的个体,但本身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他不能一直一个人,一些人来来去去,总有联系,才构建成一个社会属性。而也是与女儿的交流让他走出丧妻之痛,重新融入社会,改变自己那些固执、偏激的想法,成为一个好父亲,一个更好的人。

有时候好运就是这样降临,丧妻多年以后,他发现原来以为沉寂的心,仍然还在跳动,它仍然还是会懂得爱人,懂得爱和被爱一直是一生所必须追寻的课题,如果这是生命终结之前的必修课的话。

一个大龄的书店销售员,放弃了一个美国英雄式的伴侣,与一位在大家都不看好的对象结合,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但是,A.J会因为女主喜欢某部小说或电影而去阅读,寻找共鸣,能够假借女儿去公园看展览的名义去看望生病的她,对于一个有过一段婚姻,并且重拾爱人之心的中年男人来说,很可贵。他们有共鸣,有交流,有聪明的大脑,这些都是女主放弃了英雄,选择一个孤岛上书呆子的原因吧!生活免不了柴米油盐,但不仅仅是柴米油盐,如果没有远方,那至少还要有诗书为伴。

沟通交流是不是有共鸣在一段感情中,也许在可见的物质条件上显得那么虚幻,但是如果没有这些,那漫漫人生数十年,靠着柴米油盐如何支撑,如何理解,如何走下去?男主病逝,女主和玛雅继续生活,这是自然,但他们心中有所爱的人,这种爱可以穿越生死,如果只是将就,只是屈就一个合适的人,也许没有这些艰难,但永远也不会懂得那种深深爱过一个人,和被一个人深深爱过的感动与情谊,所以,爱与被爱也许还是需要一点诗和远方来映衬。

篇5:《岛上书店》的读后感

玛雅说,书店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三岁的玛雅,小手轻轻滑过它们,稚嫩的声调嚷着:“早上好,杂志!早上好,书签!早上好,书本!早上好,书店!”在书店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玛雅,聪明可爱,热爱阅读,周围是关心这些事物的人。A·J·作为书店老板,也是收养玛雅的爸爸,因为玛雅他的生活重新充满了责任感和生命力。“一开始他觉得是快乐,而后才知道就是爱。要命的爱。”

有书店的地方才是一个地方。爱丽丝岛上只有这么一家书店,书店老板A·J·历经痛失前妻、高价藏书被盗之后一蹶不振,他打算把自己喝死、把生意做垮。但玛雅带来的爱与活力,让他觉得是这个孩子改变了他,开始在乎一个人,就发现自己不得不开始在乎一切有关的人与事。A·J·也因此重拾勇气,和出版社的销售代表阿米莉娅走到了一起,即使他们一开始见面并不愉快。正如警长兰比亚斯说,“生活中每一件糟糕的事,几乎都是时机不当的结果。每一件好事,都是时机恰到好处的结果。”

你的整个人生都取决于你被留在什么店里。确实成长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命运。在小说中主角们也因为岛上书店这个联结而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故事。A·J·临终前对女儿玛雅说,“我们读书而后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我们读书,因为我们孤单;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孤单,我们并不孤单。”阅读是为体验各种命运而提供无数的可能性,阅读与爱不再让一个人成为一座孤岛。

篇6:《岛上书店》读后感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书能给我们的那么多。尽管我没有怎么看懂这本书——没有深刻印象,略显牵强。但是我很坚强。

故事是讲一座岛上有一家书店,里面有个老板,便是故事的主角。书里记录的是他从人生低谷跑往巅峰的转折。嗯,虽然他最后还是得病大去了。但至少他是幸福的。谁人无一死?早晚问题。

主角在人生中失去了妻子和宝贵的书,却在几年后捡到了可爱的女儿和妻子。虽然我们都很明白这么玄乎的事情,也不是谁都能碰上。

应该有两个主题吧——一个是书,一个是人生。想来两者都很重要。

书可怡人,修身养性。而人生便是被无数的人与个人不同的性子所造成的事情构造成的。说什么命运,就算是性格中一点点差错,也会导致剧情的走向不同。

也许我们并不孤单,在书中自有黄金屋,在书中自有颜如玉,在书中寻找知己。

所以呀,多看书呗。

篇7:岛上书店读后感

在阳台上的躺椅上读完了《岛上书店》,天气有些闷热。这就应是孙仲旭最后翻译的一本书,他选取这本书的目的,也许只是为了那种人物背景后的一种淡然的杯具性。看到书的第一面,那写着畅销25国的腰封,就好似看见家门口黄焖鸡的大字招牌:“一只鸡的传说”。把腰封拿掉后,读感就稳定下来了。那略带陈旧的书店门封面裸露出来,突然就有了一种莫迪里阿尼的调调。

《岛上书店》,一个岛上的书店,倒也没有孤独的风情,大能够想象成一个封闭的小社区等。故事说的是一位男性书店老板与一个遭遗弃的孩子,一位女性出版社推销者的故事。作为第三者的母亲无奈跳海,孩子被母亲丢到了店里,被店主收养。期间男老板最后与推销者发生了感情并结了婚。孩子长大了,打算成为一个作家。但男老板却得重病而亡。围绕书店这个故事发生地,展示了众多的读书者,烘托出整个岛的读书氛围。

在这种文艺清新的菜泡饭中,自然也要用一些书目的浮油加以点缀。出现了马克吐温、门罗等或旧或新等作家名称,以及我明白及不明白的美国作家列表,乃至有《魔戒》以及热门连续剧的名称。此故事的结局是封闭式的,对各色人物的纠葛交代的过度清晰,人物的刻画却很模糊,代入感并不强。

在我看来,只讲书店老板与孩子的故事就行,来点生僻的调调。不要《喜羊羊大战灰太狼》,但好歹要《三体》一回,不要陶朱公,来点老庄。可惜这么一来,留下唯一一条主线后,就成为怪蜀黍与小萝莉的故事了。

篇8:岛上书店读后感

在阳台上的躺椅上读完了《岛上书店》,天气有些闷热。这就应是孙仲旭最后翻译的一本书,他选取这本书的目的,也许只是为了那种人物背景后的一种淡然的杯具性。看到书的第一面,那写着畅销25国的腰封,就好似看见家门口黄焖鸡的大字招牌:“一只鸡的传说”。把腰封拿掉后,读感就稳定下来了。那略带陈旧的书店门封面裸露出来,突然就有了一种莫迪里阿尼的调调。

《岛上书店》,一个岛上的书店,倒也没有孤独的风情,大能够想象成一个封闭的小社区等。故事说的是一位男性书店老板与一个遭遗弃的孩子,一位女性出版社推销者的故事。作为第三者的母亲无奈跳海,孩子被母亲丢到了店里,被店主收养。期间男老板最后与推销者发生了感情并结了婚。孩子长大了,打算成为一个作家。但男老板却得重病而亡。围绕书店这个故事发生地,展示了众多的读书者,烘托出整个岛的读书氛围。

在这种文艺清新的菜泡饭中,自然也要用一些书目的浮油加以点缀。出现了马克吐温、门罗等或旧或新等作家名称,以及我明白及不明白的美国作家列表,乃至有《魔戒》以及热门连续剧的名称。此故事的结局是封闭式的,对各色人物的纠葛交代的过度清晰,人物的刻画却很模糊,代入感并不强。

在我看来,只讲书店老板与孩子的故事就行,来点生僻的调调。不要《喜羊羊大战灰太狼》,但好歹要《三体》一回,不要陶朱公,来点老庄。可惜这么一来,留下唯一一条主线后,就成为怪蜀黍与小萝莉的故事了。

篇9:岛上书店读后感

我最近闲来无事在读一本书,它叫《岛上书店》。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告诉了我许多人生道理。我很喜欢它吸引人的那句标题语“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

原认为它是一本类似宗教或是心灵鸡汤的人生范本,但没想到小说的开篇就没有让我继续下去的心情,外国小说的情节总是这样,你永远不要去想着从开头就被它吸引,不要责怪它语言的晦涩,外国人制造出的笑点也是我们无法产生共鸣的。

而恰巧主人公也是一位down到人生谷底的古板中年男性,他是岛上书店的老板,传统绅士而又清高,他的书店不景气,爱妻车祸丧命,价值不菲的古董书也被盗窃,每日他都要酗酒苟活,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早日能在昏沉的酒精中麻痹自己苦难的半生然后就此离去。你仿佛都能从书中嗅出他的酒味想象出他束缚在狭窄的书店里穿着一件棕色的条绒西服,说不定还是个秃顶,当然这些都是我的幻想。

人生的转折点永远不是什么时间,而是代替,他意外的收养了一个孩子,他在孩子的成长中学会了付出爱,学会了沟通,学会了充满希望,他的改变也为他争取到新的爱情与婚姻。

他不再是个堕落的鳏夫而是个绅士,是小岛中文学素养最高的人,曾是文学博士,是最好的爸爸,有个优秀的养女,你要相信他完全没有忘记那个离去的挚爱,但他全然享受着家庭的温暖。我们认为的happy ending就到这了,但现实往往就是这样他被诊断出罕见的癌症,并且迅速的器官衰退、离世。

人们穷尽一生,都只为了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可单单从一个人身上永远都不能去得到你真正想要的答案。安全感永远要依靠自己去赋予。书中的男主人公也是一样他在爱中离世他没有遗憾,他很开心获得了那么多的爱。

人生给的苦茶,总不能记着苦不放,苦味过后唇齿间也会透着那迷人的醇香,让后来变得更加坚强和美丽。

篇10:岛上书店读后感

在这本书里作者有提到过许多书,有些我没看过甚至没听过的。我才意识到自己的阅读水平还不行,要继续努力。

小岛上读书的人还是多,甚至小岛书店的书在夏天人们度假的时候会卖的比较好,试问我们的小镇还有书店吗?

小岛书店不仅是卖给人书,而是引导各种人去读书,喜欢书。

摘录:我跟他分手,是因为跟你的谈话,让我想起跟一个人心意相通、分享激情有多么重要。

这种事情从来就不公平。人们喜欢他们所喜欢的,那样很棒,也很糟糕。事关个人趣味和某一天特定的一批人。

A。J。经常在想这一点,就像肉上的脂肪一样,世界上的好东西都被一点一点地割走了。首先是唱片店,接着是录像带出租店,然后是报纸和杂志,现在目光所及的处处,就连那些大型连锁书店也正在消失。在他看来,唯一一件比世界上有大型连锁书店更糟的事是世界上没有任何大型连锁书店。

作者写他自己的读书经历:后来父亲又买了约千本书,对我而言是一份快乐的礼物。我的母亲,埃兰?泽文,以前常利用工作时的午休时间开车带我去书店,所以我最喜欢的作者新书第一天开售,我便能入手。外公迈耶?萨斯曼和外婆阿黛尔?萨斯曼几乎每次见面都会送书给我。我读十一年级的时候,英语老师朱迪思?拜纳在我可塑性极强的年龄,介绍我读当代虚构文学。这是一个阅读氛围比我们好太多的地方,相信我们周围也会一点点改变。

不过我觉得我后来的反应也说明了读小说需要在适合它的人生阶段去读。记住,玛雅:我们在二十岁有共鸣的东西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不一定能产生共鸣,反之亦然。书本如此,生活亦如此。

篇11:岛上书店读后感

我很开心,读到了一本至今为止最喜欢的一本书,它叫《岛上书店》。我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平凡人的一生,周而复始的轮回,却很可爱很温馨。主人公的幸运与不幸都没有被夸大,也没有刻意的情感带入,每一个转折都恰到好处好像没有起伏,但是从头到尾都给人一种很温暖的感觉。

整本书最喜欢的一句就是妮可和兰比亚斯说都说过的那句没有书店的地方不能算是个地方。就是这样乌托邦的一句话,让她和妮可放弃学业倾其所有在爱丽丝岛开了这家小岛书店。爱妮可,也爱书,妮可和书店对他这样一个书呆子来说可以说是这一生莫大的幸福。可是天不遂人愿,妮可死了,他唯一值钱的《帖木儿》丢了。就在她的生活即将变得一片灰暗的时候,玛雅出现在他的生活。一个是被母亲抛弃的孩子,一个是被上帝抛弃的大人,她觉得玛雅需要他,但是看起来是他更需要玛雅。玛雅让小岛书店和她都活了过来,她给书店带来生意,让她交到兰比亚斯这个朋友,也让阿米莉亚走进他们的生活,这个无人问津的小岛,好像也开始有了生气,玛雅是小岛的天使。她和阿米莉亚过了几年幸福的日子,本以为 happy ending 了,但是她却离开了人世,失而复得的《帖木儿》也没能救他的命,阿米莉亚不得不带着玛雅离开。她死了,可是固执又刻薄的他把那份坚持留给了小岛,兰比亚斯和伊思梅继续了小岛书店。故事的结尾,像当年的阿米莉亚一样,一个新的出版社经纪人辗转来到小岛书店介绍冬季书目,其中他最喜欢的是一本处女作。

整本书的章节名称都是短篇小说的名字,正文也有上百个作家和小说的名字,不看注释估计我这辈子也读不懂这本书了,掉书袋的味道有点重,不过不影响,整个故事还是充满温情。

篇12:岛上书店读后感

最初接触这本书是在亚马逊的官网上,然后在微信朋友圈很多人提起这本书,在大家都没看这本书的时候都力推这本书。我也不免俗,也有了想看的蠢蠢欲动的心,之后宝林说他有电子版,解过码的,传给我就能够直接看。传给我之后,隔了小半个月,我才开始看这本书,并不是不想看,是因为手头上有很长的两本书的要看《飘》和《我相信中国的未来》,不想破坏读书的连续性,就一向想着看完了这两本再看《岛上书店》。这样一方面能够继续增加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和渴望值。最后,看完了上面的两本书,如饥似渴的捧起《岛上书店》这本书。

下面说说关于读这本书的感受吧。这本书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围绕着费克里在艾丽丝岛开的一家书店展开,小岛书店是艾丽丝岛唯一一家书店,承载传播文化的功能,书店的主人公费克里和自己的前妻合开了这家书店,费克里的前妻因为出车祸去世,他很痛苦但还是继续经营着这家书店,他的生活随着前妻的去世过得很颓废,很落寞,直到他在书店门口抱起被妈妈遗弃的玛雅小女孩为止,他的生活被这个小姑娘给占据了,他教给她看书,给她列书单,引导她读书,写文章。在他的陪伴下,玛雅快乐健康的成长。慢慢的,费克里也走出了失去前妻的痛苦困境,开始追求新的恋情和新的婚姻生活,他向从事书籍推销工作的阿米莉亚求婚了,并且求婚成功步入婚姻殿堂,阿米莉亚很爱玛雅,随着时间的流逝,玛雅上了初中,开始写文章,并且一篇文章还在全校得了三等奖。与此同时,玛雅的爸爸费克里被检查出得了脑癌,他需要钱做手术,兰比亚斯警官也开始和费克里前妻的妹妹开始约会,并发现了费克里丢失的很有收藏价值的《帖木儿》就在他前妻的妹妹家。顺便说一下,兰比亚斯警官是警察读书会的负责人和发起人,经常光顾小岛书店。他明白费克里患癌没钱做手术的时候说服自己的女朋友归还了属于费克里的收藏品《帖木儿》,费克里将这本书拍卖后获得了能够做手术的钱,手术虽然暂时保住了命,但是费克里不久还是去世了。阿米莉亚不想也没有精力再继续精英书店,兰比亚斯警官和费克里妹妹结婚后开始经营这家小岛书店。岛上的居民还是能够继续愉快的享受读书盛宴了。

读完这本书想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火,唯一值得推荐的理由就是书中提到了很多书名,我分析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小岛书店是小岛的标志,是小岛居民的精神消费圣地,它是文化传播的阵地。它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如果满分是五分的话,我给这本书打3.5分。

篇13:岛上书店读后感

“阅读爱好者”宁愿沉浸在《岛上书店》这样绯红色的梦幻之中,安慰自己“逆流而动”的阅读也有一种英雄气概,独立书店则透过门口的“宣言区”为自己加油打气。更多的人是迷恋“阅读”这种浪漫文艺的动作,而不是读书这种偷懒不得,一本一个脚印的智力劳动。

与书相遇,与人相遇岛上书店是梦幻童话  在这样一个近乎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唯一的优质文学”带给者是一个高冷孤傲的书店老板,而他的个人好恶、文学偏见左右着岛上居民的阅读视野,他无视读者的抱怨,对嘀咕“书价太贵”的读者冷嘲热讽。他既苦恼于收入微薄,又对任何可能引起普通人兴趣的书嗤之以鼻——“我厌恶电视真人秀明星请人捉刀的小说、名人的图文书、体坛人物的回忆录、搭电影顺风车的版本、新奇玩意儿以及——我想不用说——关于吸血鬼的书。”

不错,正如书中所说,在这个年代开书店的人都有几分英雄气概。而老板因车祸去世的妻子也说过“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一家书店,就算不上一个地方。”然而,这位孤岛英雄却并不怎样讨人喜欢。没办法,谁让文化的风景凋零到书店已经不再有人参与竞争,以至于一个我行我素、将自己的品位强加于人的书店竟然能够存活。想象一下,如果小岛上只有这样一家面包房会怎样。

如果不是玛雅出现,这家酗酒鳏夫“摇摇晃晃”经营着的书店将继续成为岛上一个无伤大雅的存在,一个文学不灭的符号,一条和大部分小岛居民毫无交集的平行线。

然而,这个被遗弃在店内的小女孩改变了老板、这家书店的命运轨迹。为了让玛雅阅读,他开始进货不喜欢的绘本;为了给玛雅更好的照顾,一向独来独往的他也开始与邻居妇女攀谈,进她们爱看的书,吸取她们养儿育女的经验;还办起各式各样的读书会。

如果说之前的岛上书店只是老板和妻子用于实现理想的个人书房,此刻,它才变成一个人与人相遇的地方。

对于一家书店来说,这真是一个梦幻般的小岛。那里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把读书衬托得黯然失色——“八月人们都会感到很无聊,为了解闷干什么都行,甚至去听作家朗诵”;那里的家庭主妇不是聚在一齐嚼舌家长里短,而是读一切名字中有“妻子”的小说;那里甚至有一个“警长精选读书会”,是小岛书店举办的参与人数最多的图书聚会。

在这样一个为读书人“量身定做”的童话中,bookrulesall,书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比如,在约会中,一个人的阅读品位有着“一票否决权”;追一个女人也要留意翼翼地揣摩她的阅读历史;而作家的狂热粉丝要么成为他的妻子,要么成为偷情的第三者……所有感情的起落兴灭,所有剧情的转折跌宕背后,都站着一本书。

现实残酷,童话破碎讨论书,却无人读书  现实当然不是这样的。有多少书呆子能够无视其他条件和另一个书呆子走到一齐就算两个爱书之人走到一齐,真的不会因为偏好的不同而冷战不断吗正如一位豆瓣网友所言:在一段感情里读书只能带来意料之外的趣味,但并不足以支撑起一段感情。将书奉为唯一的准绳,与谈恋爱时只看银行卡数字并无不同。

一家社区书店真的能够让并无阅读习惯的普通人重拾书本吗书店是就应退守为读书人之间的抱团取暖,还是就应进击向其他人散播火种如果是前者,难道跨越地域阻隔的网络不是会让爱书人的交流更少羁绊吗如果是后者,在文化洪流中固守依然步履维艰的书店,何来进击的资本。

现实中的岛上书店鼓浪屿上那些披着书店外衣的“明信片邮局”吗社区书店好像除了成为妈妈们讨论育儿心经的绘本馆之外别无他途。读书人群的日渐稀缺意味着单个书店的覆盖面也务必跟着扩大,从一区扩展到一城,从一城辐射到全国,成为跨地区流动的文艺青年纷纷“签到”的景点。

如今,走进任何一家书店,在入口处的醒目位置,你总能看到一块“关于书的书”的区域。关于书店、读书人、藏书人的书日益多了起来,朋友圈里的书单和“如何阅读”一类的文章也有刷屏之势。然而,豆瓣的书评区却日渐荒芜了。水木丁不禁感叹:讨论看书这个事,比讨论看的书人还多。讨论图书馆,讨论书价,讨论翻译问题,讨论书打折,讨论在地铁上看书,讨论书的腰封,书的封面,讨论书架和书店,讨论关于书的一切,唯独你认真看完了一本书,写篇书评,或者想找人聊聊时,会发现根本没什么人搭理你。

这也难怪会有7000多人将阅读的选取权交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也许他们并不怎样读书,所以才会毫无阅读偏好。他们不在意收到的《爱丽丝漫游奇境》是什么版本,甚至不在意将成功学和养生书急不可耐地晒出来。这群人可能同样也是《岛上书店》的读者,将阅读选取权交给康夏与交给书店老板有本质区别吗不明白这群人会不会认同书店老板对自己的评价——“我个人觉得大多数人的品位都很糟糕。如果由着他们自个儿来——完全由着他们自个儿来——他们会读垃圾书,而且分不出差别。

也许是为了“反鸡汤”,《岛上书店》中书店老板最后患脑瘤而死,连同他一肚皮对于网上书店、电子阅读器的激愤之词。“在书店老板的葬礼上,每个人的脑子都有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小岛书店将会何去何从。人们对他们的书店有感情。”在岛上居民的眼中,这家独立书店如今已经成为“他们的书店”。

篇14:岛上书店读后感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书上的这样一句话引出了我浓浓的好奇:“没有谁是一座孤岛。”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句话呢我因为这句话,买了这本书。当拿到书后,书的腰封上有这样一句话:“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完美而辽阔。”初见这句话时,这难道是本讲风雨过后会见彩虹的书吗或者说是心灵鸡汤的人生范本随后,我便开始了对此书的阅读。这本书的开头并没有如他封面的资料那么让我感兴趣,甚至能够说书的开头是很难懂的,无法明白他到底在讲什么,再加上书中会出现很多长长的名称使我很难对此书感兴趣。我突然想到以前看到的一句话——外国人制造出的笑点也是我们无法产生共鸣的。

书中讲的是一位男性书店老板与一个遭遗弃的孩子,一位女性出版社推销者的故事。书中的男性书店老板名叫A.J.费克里。这个男人不是本地人,他与出生在本地的妻子妮可相识于大学,毕业后一齐回到了妮可的家乡艾丽丝岛,用她的一笔钱开了这家“岛上书店”。但是他的书店不景气,爱妻车祸丧命,价值不菲的古董书也被盗窃,他觉得自己跌入了人生谷底,每日都在酗酒苟活,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早日能在昏沉的酒精中麻痹自己苦难的半生,然后就此离去。你仿佛都能从书中嗅出他的酒味、感受到他的颓废,头脑中总是显现出一个穿着棕色的条绒西服、满脸胡茬的待在一个昏暗的房间的人,说不定还是个秃顶,当然这些都是我的幻想。本想书中的他会就此颓废老去。

当书读到第43页时,一切都开始变了,出现了不一样的风景。这一切变化都源于一个遭遗弃的孩子——玛雅。他收养了这个孩子,成为了一名父亲。“一旦一个人在乎一件事,就发现自己不得不开始在乎一切事。”玛雅一点点融化了A.J.费克里如荒岛般的内心,他变得温和好相处起来,不再是个堕落的鳏夫而是个绅士,是小岛中文学素养最高的人,是一位最好的爸爸。因为玛雅,他的人生充满了期望,同时,玛雅也成为了连接他和小姨子伊斯梅、警长兰比亚斯、出版社业务员阿米莉娅、小镇上的居民之间的纽带,将他的生命与许许多多其他的人串联起来。使他学会了去付出,学会了沟通。再也不是一个沉浸于自己阅读世界的书呆子,他成为一个愿意与人分享好书,分享阅读感受的小岛书店老板。本以为故事会这样开心的发展下去,所有的人会和书来个美丽的邂逅,但是现实很残酷,这位改头换面的书店老板却被诊断出患了罕见的癌症,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器官衰竭然后离世了。对这样的结局我很感伤,因为我是一个很喜欢完美结局的人,不喜欢悲伤的结局。每次看到这种让人伤感的结局时,我总是感到遗憾,为什么就不能有一个好的结局呢这样一个改头换面的人,为什么要让他再次陷入黑暗中呢!但是,回过神来,却在想费克里的离世,或许并不仅仅仅只有伤感,他在离世之初,他是没有遗憾的离开的。因为在他生命结束之前,他学会了爱,他也感受了别人对他的爱。正如A.J.费里克在本文的结尾所说的一句话:“我们不是我们所收集的、得到的、所读的东西,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是爱,我们所爱的事物,我们所爱的人。所有这些,我认为真的会存活下去。”

A.J.费里克因为爱度过了自己最艰难的一年,人生开始变得有信仰,有追求了。他的生活中有了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他学会了与人沟通,勇敢的去应对自己的感情。在现实中也是这样,无论是对亲人还是朋友,你只有去爱别人,别人才会爱你。如果你因为从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爱,才会独来独往,然而就是因为独来独往,才让我们以为自己不值得被爱。爱是相互,有了爱的人,才能坚持着度过自己最艰难的时光。

一本书看完。总觉得遗憾,不能在继续陪伴主角走下去,可人生就该是这样吧,看完一本又要打开新的一本,走入另一个人的人生,陪他一段路,去感受他的情感变化。有时快乐过,拥有过,珍惜过,无怨无悔就够了。

篇15:《岛上书店》读后感

书永远不会过时。我相信:人和书是一样的,要读下去,才会更明白。

当我看到这本书时,书的腰封上有这样一句话:‘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初见这句话,让我对这本书有了些许好奇,更多的是疑惑。就这样,带着这些疑惑,我便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这本书的开头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让我感兴趣,甚至是我完全看不懂。无法明白他在叙述着什么,再加上书中那些长长的名称让我对这本书很难再有兴趣看下去。但或许是因为我心里那些莫名的因素促使我读下去。

渐渐地,我明白了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书中的男老板名叫A.J.费克里。这个男老板不是本地人,他与出生在本地的妻子妮可在大学认识,毕业后回到了安妮家乡艾丽丝岛,并且开了这家“岛上书店”。但书店生意不好,妮可也因车祸而丧命,书店里得价值不菲的古董书也被盗窃。种种原因使他跌入人生低谷日日醺酒。

一个意外之至的生命成了他生活的转机—玛雅,玛雅的到来使他变得温和,不再是堕落,因为这个可爱的姑娘,书店变成了岛上那些妈妈们喜欢去的地方,妈妈们不相信一个大男人能够照顾好玛雅,她们把照顾玛雅当成了一项事业,尽可能的多去书店,就这样书店里的人也就慢慢的多了。而A.J.为了玛雅开始在书店购进他不喜欢的绘本,同时为了拉近与妈妈们的距离,开始购进她们喜欢的书,并从他们那里获得养儿育女的经验。可爱的玛雅成为他与许多人之间的纽带,将他与许许多多人串联在一起,使他学会付出,学会了沟通。

让我深表遗憾的是这本书的结尾却是男老板患有脑瘤继而离世,为什么每一个故事只让人猜的出开头,却怎样也猜不到结局。作者并没有迎合大家的口味,但也赚足了读者们的眼泪。

这本书让我明白付出与接受在我们生活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它能拯救陷于孤独绝境中的我们,它能让我们感受带存在本身的美好,它也许也是我们活着的意义之一。我相信看过这本书的每个人都想有一家那样的书店,一个建在寂静岛上的书店拥有自己的一片精神领域、精神乐园!

篇16:岛上书店读后感

之前一向在犹豫要不要买这本书的。一般来说,我不爱买那些畅销榜名单上的书,因为觉得无趣,过于通俗。对于书,有时还是很挑剔的。书架里摆着一层专属于青春文学系列的书,那是我中学时期的取向,如今默默地摆在书架里,于我,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因为我就应不会再去看了。也不爱看外国翻译过来的小说,很简单,因为英文翻译成中文以后,那些文字和语言显得如此枯燥与空白,就好像菜里没有了盐。我也很厌恶各种怎样都记不住的英文名,这让我无法搞懂人物关系和剧情的发展。所以说,《岛上书店》这本书是我多年以后,读的第一本外国小说。

起先是在舅舅那里借来看的,便签夹在书的后篇部分,不明白他是没有看完,还是因为明白了结局不愿看完而停留了在那里。当我读完整本后,我后悔了,停在便签所在的位置就好。很巧,便签所夹位置的后部分,男主人公A.J患上了癌症并死去了,以前有过幸福的女主人公最后离开了岛上书店,能够说是杯具。而之前的部分,说的正是A.J在经历事业中落与丧妻之痛的人生低谷后所得的幸福,来之不易的幸福,那是喜剧。

至少我会认为结局会像韩剧里的主人公一样皆大欢喜,大家都找到了各自的幸福,永远地并完美地生活了在一齐,看来作者没看过韩剧。也许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结局,岛上书店才有了真正的好处。在女主人公和孩子都离去了以后,在大家纷纷担心书店何去何从的时候,警官和他的后妻,也就是男主人公的前妻姐,最终接手了这个岛上书店。

也许岛上书店的好处就在于无论如何,岛上必须要有书店,无论主人是谁,岛上书店必须要存在下去。为什么因为岛上书店是一个充满了爱和产生爱的地方!有书店的存在,爱就会一向存在下去,对,就是这样貌的。

读这本书的时间花得有些长,没有囫囵吞枣般地看完,看得有些慢,几乎都把每句话很认真地看了一遍,甚至会翻到前面的部分看一遍,就剩没有做标注了,因为我不喜欢在书上画。很多话都写得个性暖心,看着看着就会觉得有一双大手突然间把你的心捂热了,温暖无比。有一句话我个性喜欢:想了解一个人,你只需要问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本书很有道理的样貌,然后我把这句话发到了朋友圈里,各式各样的回复,但是很准!书里总是有许多点会莫名让我个性兴奋,比如,每一章节就像个短篇小说一样组成一整部长篇小说,恰巧男主人公很喜欢短篇小说;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像是主角一样,哪怕是生活糟糕透了,幸福还是会降临的;书里的每句话都好像心灵鸡汤一样,暖暖的,蛮有道理的。

我很喜欢阿米莉亚,男主人公A.J的最后一个妻子,如果能够的话,很想和她做个朋友。隐隐约约中,我在阿米莉亚身上看到了作者,也可能作者就是原型,是我看到作者的相片以后发现的。阿米莉亚对书的热爱与挑剔,让我看到了另一个自己。无论是对书还是音乐,我都很挑剔,只要是我喜欢的,不管是什么途径,我必须要找到。很多人总是说我为什么成天买这么的书,很简单,对我而言,没有什么比书更为值钱,哪怕不吃饭也要省下钱来买书,这就是我。我也更加坚定了,没有什么比兴趣相投更为重要的,就像阿米莉亚和A.J,哪怕初次见面很糟糕,没有什么所谓的一见钟情。我不相信这些东西的,我相信:人与书是一样的,要读下去,才会更了解。

最后明白为什么这书会在畅销榜单里了,也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喜欢上这本书。读完,一向在回味着书中的每一个细节,如果做心电图的话,可能会看到我的心脏像波浪一样跳动着。"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书,永远不会过时。

篇17:岛上书店读后感

中年丧妻在《围城》中被调侃为文人美事,既省了一笔离婚费用,又多了一份专属自己写诗的心绪。但对于小岛上的书店老板A.J.费克来说,丧妻除了要忍受切肤之痛外,还面临着生活的全面崩溃。自从跟妻子来到小岛,他就一向任性地不参与社区的任何活动,完全躲在自己的阅读世界中。能这样孤冷地在一个小地方安然活着,背后的原因无非是妻子从容地打理好一切日常事务,从书店经营到邻里相处。

当人生遭遇变故时,一般人可能会选取逃离悲哀之地。而像A.J.这种长年愤世嫉俗的人,却是选取留下来,并且以什么事都没发生的面目示人。在妻子意外离世几天后,他准时开店、关店,好像一切如常。然而,夜里却用酒精来打发所有的悲伤与孤独,沉醉在旁人所不明白的软弱之中。

阅读于A.J.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小说《岛上书店》中不甚了了。或许只是生活的习惯,最多也是给予愤世嫉俗一点点的力量。书中用一段长达3百多字的文字来列举了他所不喜欢的书籍,不管流行小说,还是厚重的非虚构文学、先锋色彩的后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都遭到拒绝,强烈地表述了与世界的格格不入。孤独终老、悲惨地死去,或许是这一类人的命运,现实已经给过一次好运,还会给第二次吗?治愈系的小说当然会,事实上,从主人公书店老板的身份到一个度假小岛环境的设置,就向读者暗示,这将是一次温情脉脉的阅读。小说中最搞笑的段落,就应是A.J.在书店发现被母亲遗留的小女孩,然后帮她换尿布的过程。伶俐、可爱的小女孩玛雅,不能说在瞬间融化了他内心的冰山,但人情的快乐已经蔓延开了。这个39岁的单身男人决定收养小玛雅,由此,他开始跟社区接触,跟人世和好,这种变化虽然勉强,但也合理。而他与30岁出头的图书营销员阿米莉娅因为一本书的共同爱好,而慢慢酝酿的感情,与其说是由读书趣味相同而产生的爱慕,不如说是某种处境中男女感情的自然发生。作者硬是要把中年男女感情处理得那么清淡、简单,不是无视尘世的浑浊、情爱的复杂,而是书就是这本小说的故事线索以及精神归属。

《岛上书店》一共13章,每个章节的名字都是一篇小说(主要是短篇小说)的题目,题目下列有一段主人公A.J.的读书笔记。这些书和读书笔记,悄然穿插在整本小说中,不得不赞叹作者的用心。而帮忙小说叙述推进的则是A.J.收藏的价值四十万美元以上的《帖木儿》(埃德加·爱伦·坡最早的作品,首印只有五十本),从开头失踪到结尾出现,都是恰逢其时的情节。在宿醉中醒来的A.J.发现能够用来支付自己下半生费用的珍本不翼而飞,却正是他新生的机遇——之后他收养一个已经跳海自杀的母亲留在书店的幼童;而当15年后他身患癌症时,前妻姐姐拿出偷窃来的珍本拍卖筹措手术费用,但手术并无法拯救他的生命。小说中所写到的几次死亡只服从情节发展的需要,并无其他的好处,这也是这本治愈系小说为人诟病的地方之一;其间,这本珍本还以前手小玛雅的母亲,一本书就串联起小说中多个人物的不同人生轨迹。

悬疑也是《岛上书店》在治愈系之外的看点,但并不会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被迷惑所笼罩,它们很自然地出现,简单地揭开。这种节制,有时会被误以为是低智力,其实是一种高明的做法,毕竟它所讲述的重点是,一个濒临自绝的男人如何在生活中一步步走向温情。关于温情,活着的人再怎样孤绝,一般还是乐意看到它浮此刻人世之上,折射着来自人性光辉的一面。但如果所有的温情都要借助书这一符号,那就显得有些可疑。在《岛上书店》中,看到了书、读书、读书会、写书的人,但却很少看到阅读所能抵达的境地,当A.J.在生命的最后这样说到,“我们读书而后明白自己并不孤单。我们读书,因为我们孤单;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孤单,我们并不孤单时,也许就只剩下虚假的感动了。”

如果说在《岛上书店》读出反讽,是有自虐倾向。那么,还是选取去相信书中这样的一段话吧——“玛雅明白她的妈妈把她留在小岛书店,但是也许每个小孩在某个岁数都会遇到这种事。有些孩子被留在鞋店,有些被留在玩具店,还有些被留在三明治店。你的整个人生都取决于你被留在什么店里。她可不想生活在三明治店”。书店总比读书更能迷惑人,这也是《岛上书店》风靡的原因。

阅读全文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