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作文80020篇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2-07-29 16:11:59
篇1:诗歌《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春江花月夜

朝代:唐代

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 一作:落花)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注释

(1)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2)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沙滩。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8)穷已:穷尽。

(9)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10)但见:只见、仅见。

(11)悠悠:渺茫、深远。

(12)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暗用《楚辞 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浦上:水边。《九歌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因而此句隐含离别之意。

(13)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14)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15)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16)离人:此处指思妇。

(17)妆镜台:梳妆台。

(18)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9)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20)相闻:互通音信。

(21)逐:追随。

(22)月华:月光。

(23)文:同“纹”。

(24)闲潭:幽静的水潭。

(25)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26)潇湘:湘江与潇水。

(27)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28)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29)乘月:趁着月光。

(30)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赏析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篇2:春江花月夜

夜,微风轻拂;月,清凉如水。几只鸟儿站在枝丫,望着明月,互依互偎。

繁星挂在空中,点缀着那黑亮的幕布。皎洁的月光走进门户,照在她的捣衣砧上。睫毛微颤,她缓缓起身,看着空中那轮明月,相思溢满了心田。

忆曾经,他与她对酒当歌不知人生几何。望月赋诗,他执笔,她磨墨;随着潺潺流水他和而歌,她如柳枝随风婀娜;泛舟湖上,他垂钓,她嬉笑。月儿因他们而变得明亮,花儿因他们而欢快绽放。看如今,他空有宝刀却是抽刀断水,她空有美酒却是举杯销愁。独对孤月,她与他皆是一片怅然,互相思念却是天涯相隔。丝丝细雨为他们而落,微微清风因他们萧索。

月光洒向枕边,他沐浴月光走向她,她欢悦,回首望去却是空空一片。怎能忘却,他被她亲自送到江边,她目送扁舟过了林杪,见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树上的鸟儿亲密得如同昔时的他们,她感伤,她落泪,却找不回昔时的欢笑。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是相思;剪不断,理还乱的是离愁。看着山岳衔着好月来,而雁何时才能引的愁心去?江水缓缓流动,似要将她的思念也带向远方。

江中映着明月,他看到她在舟上莞尔轻笑,向他挥手。江水沾湿了衣襟,他的眼中不再茫然,可是她的身姿却已遍寻不见。岁月如梭,时光逝水,他心中的愁绪再压抑不住,一声呜咽。月光柔和多像她柔情似水的模样,一别经年,犹记当年兰舟催发,他们执手相看,却是无语凝噎,恍然回神,依旧是独对空月,他与伊人依旧是两地相望不相闻。

天地苍茫,岁月永恒,而人之于其间又是多么渺小的一粟。多么想要岁月不再流转,多么想要时间凝固在他与她相视而笑的瞬间,多么想再一次体会她抚琴,他吹箫的片段,然而岁岁年年,他与她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相见。观天上明月不知它所待何人,只能看到长江送流水的滔滔不断。

他低声呜咽,她却知道他是为了家国天下的铮铮男子汉;她泪水连连,他却知道她是心怀大义的好女子。他对她也是铁血柔情,她对他的离别从未阻拦。

人世有三苦,爱别离便在其中。他们虽别离已久,但那又如何,他们相知相爱终会相见。

篇3:独望春江花月夜

寂静的夜与海连成天际。春天,江潮水势浩荡,波涛起伏。婵娟,随着我的声声呼唤,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群星也跟着月亮与潮水涌出海面。

汹涌的江累了,波浪逐渐缩小;妖娆的花乏了,朵朵隐藏在那茂密丛林中;春天的气息淡了,渐渐消失在鸟儿鸣叫的枝头。月呢,仍傲然地挂在天空,夜呢,依笼罩着大唐江山。

春、江、花、月、夜,始终会回来的,而我认识的那些人却怎么一去不复返了呢?我张若虚如今仰望婵娟,思潮起伏,江边上何人最初望见月亮,而江上之月,又是何年初次俯视着人们呢?人生是世世代代无穷无尽的了。岁月流淌,恐怕唯有婵娟年年相似吧。

时间,是怎样珍贵,却又是何等一去不复返啊!遥想,我与旧友赏花,与旧友戏水,与旧友一起谈天说地,谈古论今……今夜,却独剩我一人。

落叶归根,可我这远离故乡的游子何时才能与家人相见呢?中秋佳节,理应花好月圆,可我却落的个漂泊异乡的下场。月圆人聚,不该在家中席地而坐,其乐融融吗?可我为何只身一人在月下徘徊呢?

我的至亲之人或昔日旧友又何时才能与他们重聚呢?我的七旬老母在千里之外,也翘首企盼我的归来吧?我的发小不是遭遇贬官就是被迫告老还乡。人生在世,既然要走一遭,又为何不能落个称心的结局呢?

我思着,想着。身后,夜更浓了,星辰,更闪烁了。

“张兄”一个熟悉之声传了过来,原来是我幼时的同伴——李展。我与他久久凝望,刚想上前一步,可突的一声李展消失了。哦,是幻觉啊。

我呆望着空无一人的地面独自发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我低声轻吟着,独自沉浸在这春江花月夜的世界中,万物皆影,月下是我形单影只的背影。

篇4:春江花月夜

夜深人静,明月安静。


纱般的月色照在春江上,而江水不与它共静。江水折射出一道道冰蓝的光,与透明的黄色的月光交织,沉静,灵动。


春,充满生机,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是五彩斑琅的,蓝色——希望的象征,绿色——生命的使者,红色——激情的横溢,黄色——淳朴的风情。春让生命更加更富有那特有的活力!


江水一波一波的涌动,闪出一丝倒影,这影正披着月光在江畔轻动,不知为了什么。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不论那江水是清澈或是浑浊,它们始终不变,伴着那与泥土击打的节拍,向那拥有极大魅力的东方奔腾而去。它的存在给人类带来了幸福,它的活力给人类带来了启迪。


花,那一朵娇嫩的小生命有着别有的美丽色彩,它娇嫩,它坚强。它的美丽靠的是完美的组合:花瓣的色彩,花蕾的香味,绿叶的衬托,花茎的支撑。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团结才能让力量焕发光彩!


月,在那幽静的夜晚,一轮圆月将指引你走向前方。它富有美丽而神奇的传说,在漆黑的夜晚,月给你的不仅仅是光明,它还能给你带来丝丝的慰籍,它用太阳所赐给的光为人们无私的奉献着,它是必不可少的大自然的遗物。月依旧照进楼中,在妆镜台前晃悠。月徘徊,离人徘徊。欲挥月而去。月确乎不走。离人不胜愁,将帘卷月,帘卷而月不卷;月照砧上,拂之欲去,水去而月不去。


夜,静的可怕,对黑色的畏惧是人天生的。可是若没有了它,你将无视白色的存在,你也不将知道看不到五颜六色的痛苦。夜给人们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使你只能看见大概的轮廓,你需要在无边的黑暗中摸索,向你的目标前进!


春江花月夜,让你尽情得体会那酸、甜、苦、辣的生活滋味!~

篇5:春江花月夜优秀作文

夜深人静,明月安静。
纱般的月色照在春江上,而江水不与它共静。江水折射出一道道冰蓝的光,与透明的黄色的月光交织,沉静,灵动。
春,充满生机,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是五彩斑琅的,蓝色——希望的象征,绿色——生命的使者,红色——激情的横溢,黄色——淳朴的风情。春让生命更加更富有那特有的活力!
江水 一波一波的涌动,闪出一丝倒影,这影正披着月光在江畔轻动,不知为了什么。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不论那江水是清澈或是浑浊,它们始终不变,伴着那与泥土击打的节拍,向那拥有极大魅力的东方奔腾而去。它的存在给人类带来了幸福,它的活力给人类带来了启迪。
花,那一朵娇嫩的小生命有着别有的美丽色彩,它娇嫩,它坚强。它的美丽靠的是完美的组合:花瓣的色彩,花蕾的香味,绿叶的衬托,花茎的支撑。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团结才能让力量焕发光彩!
月,在那幽静的夜晚,一轮圆月将指引你走向前方。它富有美丽而神奇的传说,在漆黑的夜晚,月给你的不仅仅是光明,它还能给你带来丝丝的慰籍,它用太阳所赐给的光为人们无私的奉献着,它是必不可少的大自然的遗物。月依旧照进楼中,在妆镜台前晃悠。月徘徊,离人徘徊。欲挥月而去。月确乎不走。离人不胜愁,将帘卷月,帘卷而月不卷;月照砧上,拂之欲去,水去而月不去。
夜,静的可怕,对黑色的畏惧是人天生的。可是若没有了它,你将无视白色的存在,你也不将知道看不到五颜六色的痛苦。夜给人们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使你只能看见大概的轮廓,你需要在无边的黑暗中摸索,向你的目标前进!
春江花月夜,让你尽情得体会那酸、甜、苦、辣的生活滋味!~

篇6:春江花月夜(改编)

春入眼帘月飞霜,

江流日短恨情长,

花落闲谭孤自赏,

月涌中天鸿雁忙,

夜随单影堪离殇。

篇7: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好诗如美画,赏析如椽笔。《春》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寓为大家”。所以,略懂皮毛的我并不肯定自己能否完全表达出此诗的寓意。请各位指教。

一开始,诗题就直接显现了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春、江、花、月、夜,而全诗正是围绕着这五种事物而展开的,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潮高涨,江海相连,更有那一轮初生的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一轮孤月渐渐升高,在皎洁的月光中高悬,伴随着春潮奔涌,光耀千万里。如此良辰美景怎能不让人陶醉其中?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一轮明月,千古恒在。那么,是谁第一个在江畔看到了月亮?亘古变化的是,逝去的生命,老去的年华;亘古不变的是,相似的江畔之月,普照大地的如银月光。“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月若有情月亦老,长江滚滚送年华!这六句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慨,把人们的思绪引向宇宙,引向人生的真缔,启发人们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白云随风悠悠飘走,皎洁的月光下,能寄托相思的只有这明月楼了。两地相思一样愁。转眼间,为了求学而离开小岛的我,已经在外漂泊一年多了。虽然新世纪的高科技通讯工具,可以随时随地传达我对小岛的深深思念,可我还是会在夜深人静之时黯然落泪,那借月传情的游子们又能如何呢?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四句是全诗感情冲动的高潮所在,借月光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天上孤寂的明月,楼上思愁的怨妇,二者相得印章。西斜的明月在楼台闺阁中徘徊着,不愿离去,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泄在了妇人的梳妆台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又折回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同望一轮明月,却无缘相见。鸿雁不能传书信,鱼龙不能传尺素,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楼上镜台前的思妇,月光中飞去的鸿雁,江流里跃水的鱼龙,是景?还是情? 或许同为思念他人,那深沉的相思情瞬间触动了我,眼角含泪。景入眼,画生情,激起对亲人和至爱的思念之情。

最后,新的一天即将到来。月光西斜夜更深了,圆月也渐渐沉入海雾中。梦境始终梦境,醒来后还是枕边无人。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景随情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在读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时,就被它的美丽意境所感动。在海岛上长大的我,对海上明月的景观并不陌生,可是诗人却让我看到了它的另一种美:蓝色的大海上,一轮皎洁的明月在夜色中悠悠升起。不同的地点,牵挂彼此的人,两颗一起跳动的心,高悬的明月就像面镜子照射着碧波荡漾的海面,在孤寂漫长的夜晚,照出了你,我和所有思念与被思念的人。

篇8:春江花月夜的内涵

夜色中,江水静静的,呜咽着向天尽头淌去,渐渐的融入了无边的黑暗中。刹那间,月伴潮生,世界瞬间明朗起来了。明朗的月,明朗的水,却自是美的朦胧,美的让人心疼。置身其中,一丝忧郁便不知不觉的渗遍周身,无法自拔,也不愿自拔。 月轻柔的为江披上银纱,江便高兴了,孩子似的,炫耀着跃向前去。

水和月,永远是各自的宠儿。有了月,水更活泼;有了水,月更清丽。江天一色,格外的明净。 婉转的江绕过水中小汀。银色的月光下,一片静谧而又生机勃勃。花草似乎都睡去了,但你听啊,空气中充满了她们的窃窃私语和低声笑谈。 看啊,那一片似雪的锦绣,是花海吧,因为空气中漫是馥郁。没法看出是什么花,月给了她们一袭面纱。不过也好,花都是美的,朦胧的花更是美的。流水载起落花,凄美之外别有一番柔情。雪样的花林,温柔的流水,恋人般的般配。 月使得世界变的精致,也使世界变的朦胧。河畔上那片洁白柔软的沙滩清梦般的虚无,却又难以置信的真实。这月,这花 ,这水,构成了这春夜。 天和地都沉默,寂静中别有一番威严,慈父般的宠着这月,这江,这花,这夜。 有多久了?我在这儿看夜?几千年?亦或几万年?

想不起了,太久了。这亘古未变的夜!人生匆匆,几番沉浮,早已物是人非。可还记得是谁第一次望月兴叹?是谁第一次赞叹这江天一色的景致?又是谁第一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都不记得了,太久啦 人生代代,几经更迭。我以为一直是自己在这儿陪着夜呢,却听见心中的声音说:不,早不是你了!我争辩到:不,我一直在这,夜没变,我也没变。夜微笑着,什么也没说,只是用博大的黑袍轻轻笼住我。我猛醒,曾几何时,也有过这么熟悉的感觉?大概是前世吧。我无语,是啊,夜已经经历过我的无数次人生了。她洞悉一切。眼前的江,月是永恒赠给我的礼物吧。我明白了,我的生命亦会是短暂而永恒的,恰如那逝去的江水一般。 摆摆头,想从思绪中挣脱,却又陷入更深的忧郁中。 那是谁家的一叶小舟孤零零的漂在月色中?舟中的人儿是否正在牵挂徘徊在月光下同样无眠的她?月将似水的光挥洒在楼台上,更添了些许的离愁,些许的无奈,些许的落寞。愁绪如同偷偷溜进窗棱的月光般挥之不去。门上垂下的珠帘遮住了屋里垂泪的人儿,却遮盖不了弥漫四周的相思。放眼看去,似乎到处都有曾经的回忆,曾经的甜蜜。

转眼间,却已是时过境迁,天涯海角。人生便是如此的美好而又无奈。苏东坡说:“但愿人常久,千里共婵娟。”沐浴在共同的月光下,心中彼此挂念着,也未尝不是一种美好的情感。鸿雁传书的故事毕竟只是传说,鸟儿怎能传递这神圣的相思之情呢?

篇9:《春江花月夜》联想

悲~~~~~~

愁~~~~~~

苦~~~~~~

闷~~~~~~

哀~~~~~~

思~~~~~~

月光偏照在闺阁,徘徊不去。

月光的依恋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月光洒在了思妇的梳妆台上,思妇不胜离愁,起身拉上帘布,但月光还是钻入窗来;洗衣的时候,月光洒在砧板上,思妇以手拂水,溅起层层涟漪,可思妇倒映在水中的脸庞却扭曲了。。。。。。

思妇本想拂去恼人的月光,抹去离愁,可水面终于恢复了平静,月光仍鋪在水面上,水中的她,还是扭曲。。。。。。

思妇盼望着自己所思念的人儿早日归来,愿意追逐着月光去照亮他,也许这才能平息思妇心中的涟漪。

思妇思念的人儿带走了她心的一半,出外闯荡,成了游子,于是合成了“思”。

思妇在思念中过了一年又一年,可思念着的人儿始终没有回来。

江水流尽,落日西斜,思妇已垂老。

斜斜的月亮藏在海雾中,思妇心中沉甸甸的。。。。。。

不知在月夜中会有多少游子背着星辰归来。

天已微亮,月亮隐入海雾,余晖却还洒满了江边的花林。

枫树,仍然摇动着离情别绪,无法排遣。。。。。。

漫漫长夜何时是尽头。。。。。。

这恼人的月色!

篇10:读《春江花月夜》

斜斜地趴在木头地板上,忙碌之后的闲余变得很充实。想象小猪一样昏昏睡去,却发现窗前的一切如此有感染力,使我不得不想象这些温馨的过往。突然在转念之间发现了一首很美的旋律,于是《春江花月夜》拉开了序幕。---引子

原来今天,我们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生存于世;原来今天,我们同样持有悠久的情感放肆在这个凄美的夜晚;原来今天,我们一起走过漫长漫长的古道重新回到了自己的轨迹。

试着打开所有的感官,尝试将生命的一切寄托在这个凄迷的夜晚。月光的动貌显现眼前。月华随云影荡漾,在灰飞湮灭中,瀑布般的月光之花是生命的涌动,飘扬在这个了无尽头的宇宙。宽敞的月河,你在最深远的天际中闪动。

原来一切竟是如此简单,一年年地过去,可每年的寄托都未相同,每年的今日一过,你又是新的轮回。生命在你的世界里是无所在的。因为你,是生活的永恒。

我听见,你用亲切的歌声传达生命无极限的真理;我闻到,你傲人的芳香向人们诉你孤独的忧伤;我看见,你牵动淡红的绳子传去女子对恋人的情感;我触摸,你淡雅的影子也在一直支持我努力前进;我感到,你是浩荡天空中的一面明镜,无限和有限的年华,在你的手中已被牢牢把握。

今天,我在想月的日子里,告诉你我的心事,你将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渐渐老去。

篇11:《春江花月夜》

悠悠流水幽幽心,

江月依旧盼归人。

可怜阁楼徘徊影,

娇莺忽啼天突明!

人未归,泪满襟!

莫问鳞鸿,

且看飞红舞尽,

东风无情!

凄凉景,何人问?

独自黯然,空饮恨……

篇12: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在弹奏此曲之前。可在读此诗之前,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便如一条旖旎的小河,奔涌而至,让我看不清浓雾背后的繁华。“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霞。”每当我声声读起那些动人的字眼,再喧闹的心也会不由的归于平静。再也找不出如此五个字,仅这般轻易的拼凑,便吟出一部炫世的宏篇。

一卷长画徐徐在我眼前展开,是春的明媚、是江的晶莹、是花的绚烂、是月的动人、是夜的魅感。有渡口游子的忧愁、有玉楼佳人的轻叹、有年年望相似的美景、有代代各不相同的诗人。离人浴着月光,叹流水无情,可月光依旧洗不清她的哀伤;诗人望着婵娟,感世事,可长江依旧是默然伴月送流水。如浸在芬芳的雾中,看到的只有梦一般,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江畔何时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也许是美的太虚幻,梦的太迷离,所以才会发出这般的感叹。对,只是感叹。太过美好,所以不想去追究,太过静谧,所以不想去打扰。说不透的事理,才越深沉;看不清的美景,也才越动人,点到即可为止。后来有幸,得以弹奏此曲,便是越发得小心与谨慎;勾、托、抹、打、摇、拈、挑,唯恐不能尽其致;传统五音,宫、商、角、徵、羽,丝毫不敢有差错;轻弹悲凉徵音,慢奏慷慨羽声,轻抹慢挑之中,费尽了心思。

可是,当我真正弹熟了,背会了之时,眼前浮过的却是另一番景致;不是曾经幻想的如诗梦境,没有那诗人引人深思的哲理,更没有自己想像中的那份细致入微……有的,仅仅是那份如水般的清透。仅仅是水,不是长江,没有奔涌澎湃;不是小溪,没有涓涓的轻柔;不是湖泊,没有五彩的静美。只是水,洗净了尘世得一切浮杂。如水流过身旁,清凉、清身、清心。没有浮杂,连认浮杂的念头都没有了。上善若水,也许这便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吧,如陶渊明般,梅妻鹤子,采菊东南。

篇13:《春江花月夜》读后感

歌曲----春江花月夜,是“女子十二月坊”的民乐合奏曲。以前没有仔细的听过这个古典名曲,只是在题目上认为应该是一个很优美的、具有诗情画意般的曲子。可是经过半个多月的仔细赏听,才感觉到曲与题很不相符,甚至可以说与以前没有听过这个曲子时的理解,相差的很大。 按说龙源是没有一点音乐细胞的人,根本就无从谈起对音乐的赏评,可是我也知道笨鸟先飞的道理,一遍听不明白,还可以听多遍,多遍还不行,我还可以听多天。所说“孔子弹琴,三年知周公”。

与孔子相比,那是将天比地,龙源还有不够资格的自知之明。前些年流行《大长今》主题曲时,我也是一样如饥似渴、不分昼夜的听了二十几天“汤灿”演唱的《呼唤》,也许是久听生厌的缘故,从那一次以后,凡是“汤灿”的歌曲我是一概不听了。我的理解,一首好歌,首先要有好词,一首好的歌词,本身就有了音律,在配上优美的曲子,还要有演唱者对词、曲的理解和感情的投入,才能称之为一首好的歌曲。《大长今》的故事与阅历,都与电视剧里的原唱相符,所以歌曲能够流行。而“汤灿”唱的《大长今》主题曲,龙源认为,其一、没有真正理解歌曲的内涵与背景;其二、歌唱的很美,但是没有感情的投入。

其三、太过商业化与娱乐化,所以,这是我对《大长今》主题曲的理解和不喜欢“汤灿”的原因。扯的有些远了,说《春江花月夜》吧。 前几天与朋友在Q群里聊天时我说:要是静下心来听《春江花月夜》,听的我都有快落泪的感觉。为此朋友说我敏感。《春江花月夜》那里是在赞美风景?龙源的理解,这首曲子,完全就在讲人生经过奋斗不如意时的阅历。 在这首曲子里,以古筝开场,看似对初升明月的赞美,其实也在倾述着人刚步入社会时那种踌躇满志、满怀希望的心态;在乐曲中段,以民乐器二胡为主旋律,二胡那低伤、悠长的曲调,配上其它乐器的合奏,完全就在向人们述说着人生苦短而曲折,和在世不如意时人本性的挣扎与努力;在曲段转折和结尾时,用低沉的箫声,来述说明月西落时的情景,也是在告知人们,时光似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为了更好理解这个曲子,我在网上摘录了一些文章,在此以供大家分享。 摘录:《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曲名为《夕阳箫鼓》,曲名最早见于清朝晚期。按照音乐标题的理解,乐曲内容是描绘夕阳西下时,江面上演奏箫鼓的情景。在二十世纪20年代,上海的新式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且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给它起名为“春江花月夜”。

全曲分为十段,根据乐曲内容每段还加了小标题。分别是:一、江楼钟鼓;二、月上东山;三、风回曲水;四、花影层台;五、水云深处;六、渔歌唱晚;七、洄澜拍岸;八、桡鸣远濑;九、欸乃归舟;十、尾声。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篇14:读《春江花月夜》有感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作者是初唐张若虚,开元初,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留给后人的作品不多,《全唐诗》中仅存二首,而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是最著名的一首,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标题《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此曲调创始于陈后主,其主要特色是艳丽柔靡。这首长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首先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写起,月色中,烟波浩淼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诗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时空无限,生命无限,表现出一种辽阔深沉的宇宙意识,可是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返,诗人此时又陷入了无限的感伤和迷惘。所以接下来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开始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这种忧伤随着月光、流水的流淌徐徐改变。

最后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结尾,深情缅邈,令读者陷入了对宇宙人生的深思。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它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兴象中,营造出了一个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几句更是成了千古绝唱,为后人一直所传诵!

篇15:【春江花月夜】的扩编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望着皎皎空中月,欲语却难成,相思的泪化作千年的雨打湿心头,不知是太思念你的气息还是习惯了你的温存,玉盘里映现出你憔悴的玉容,我依稀望见你独上明月楼,轻抚着我们相识相恋的箜篌,欲弹却不能。弦声重啊相思浓,一种相思繁衍两地愁,我愿随空灵的月光倾泻于你婀娜的身姿,可惜鸿雁的翅膀飞不出无边的月华,鱼龙的跳跃只能激起阵阵微波,你我相见难又难,相思摇落满江树,皓月照不尽红豆相思情。

篇16:《春江花月夜》的摘抄

顺手就作了《春江花月夜》的摘抄,中有“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一句,这是引发出这一整篇文章的根源。

其实,在这数千年的“望”中,一点也不相似。古人之望,见到的是一切的美好、梦境、希望、幻想,并赋予其所有美好的意象。今人,不敢奢望其有新的感慨于寄托,纵然是看一眼也是万分吝啬的施舍。

不过人之所为,总还是没有错的,要错,也是错在外物。所以以月的角度去阐述了这一切:有月最初的众人仰首追捧,后来的地位被街灯所取代,再后来放弃了自己的矜持,最后终于“泯然众人矣”。

我们也许会以为这是人情的麻木所至,人们应该给月多一些关注。或者用时下比较流行的说法“关注我们的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其实不然,我们的文化,或者说月亮它自己,究竟做了些什么呢?毕竟,内因才是根本。

且看月亮最初,人们看他,“会思乡,会怀人,会闻到桂花香”,这是她带给人们的真实感受,是凭着自己的清光去打动人们。然而她却不知提升与积累,“香气散尽”,留给她的,自然是“江郎才尽”的空白。西方科技的侵入,使世界愈发光彩夺目起来,对于人们疯狂的崇拜街灯,月亮却又开始效法街灯。便“跳出来,呆呆地立在一丝星也没有的夜空”,不比以往“云破月来花弄影”的欲说还休的妖娆了。这正是所谓“邯郸学步”之后迷失了自我的表现,当初既不知为何受捧,今日也不知为何落寞。当然,倘若保持几千年前的状态,情况也未必好得到哪去。但正所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结果虽相同,路走得是否问心无愧,就要看自己的思想境界了。

月亮终于开始绝望了,在貌似迎合人们的口味而没有受到重新的尊重之后,月亮开始麻木,在痛苦与纠结中麻木,不仅亮得没有情意,还学会了欺侮。杜诗云“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宴,只照逃亡屋”。月却不再春顾游子(这当然与游子本人也有关系)。她照着老妪,而且是“剑似的”“恶狠狠”地照,她已经近乎疯了,她要把世间种种对自己的不公,忽视,淡漠全都倾泻在这老妪身上。其实,月亮在受害之时,在走向成熟圆滑老于世故之时,又失却了那份可贵的真诚。

在月亮身上,我们能看到许多人的影子,适应环境到最后,把自己弄得失去个性“泯然众人”同方仲永;在月亮身上,我们能看到文化的末路,那就是盲目的改造使传统面目全非,最终只得长叹命数使然。可马三立、侯宝林的相声为什么百听不厌?如今声光电俱全,加之手舞足蹈的相声,为何总是无人问津?有人归结于人们的不重视,可人们也辛苦,也沧桑,正如贫寒的买卖针线活的老妪;有人归结于文化没落,可文化同那月亮,不也是深受人类社会的毒害,最终被吞噬吗?世间的一切种种,总是可怜的,又总是可恨的。弥漫于天地间的孽业,究竟让谁来承担?

写《孤月》,也写孤人,精神的渐渐迷失,让我们沉浸于似乎理所应当的奴隶性中。倘若某一天,夜阑人静,对着皓月当空,我们能“想起一些往事”时,是否能意识到,我们已偏离目标太远?那些关于“长大后要当一个天使,带给人快乐”的梦想是否还在?或着,嘲笑一下自己的幼稚之后,像结尾所说的“木着一张毫无表情的脸,预备着终此余生。”

写《孤月》,为了月的寂寞,也为了人的孤独。

最后,这也是对所摘二诗的感受。是《春江花月夜》中失去了“滟滟随波千万里”只剩下“但见长江送流水”。是《菩萨蛮》中“栌边人似月”的消逝,只剩下庸俗的“霜雪涂腕皓”之流。

想得很多,很兴奋,然而毕竟功力太浅,以至晦涩堆砌,辞不达意。读经典,于人身心愉悦;读此等文章,恐怕只是平白地减损精力,磨练意志。

篇17:春江花月夜

  我想我一直都知道在很久以前的时候我们坐在火炉旁边,而且共话桑麻。

  那个时候我们朗诵着太多古代人留下来的狮子歌赋,我们觉得那是一种难以言说,不可取代的美。就好像前几天我在看知乎的时候,突然看到有一个答主在说关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

  或许在我们学这首诗的时候,并没有感觉有多么惊艳,只是觉得在读他的时候有一种非常唯美的感觉,而那种对称似乎都已经超越了很多我们以前背过的唐诗宋词。

  后来看知乎上这个答主,他所分析的,他说张若虚这个人的思想境界非常了不起。包括诗句当中贯穿全文的体现,都是从全人类的发展历程和大自然的融合之间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的。

  而对于那个时候的诗人们来说,能够把自己的思想上升到全人类的发展。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传奇。

  这好像我们现在大多数的普通人都想着怎样去继续自己的生活,或许很多人想的更多的是,有一个对于未来发展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或者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去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

  可是张若虚却不仅仅是一个诗人的身份了,他可能在思想一下就变成了一个思考家,或者是哲学家。

  我们要知道古代文化留给我们的那些精神和财富永远远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篇18:《春江花月夜》改编成散文

月空中,那一片白云渐渐远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上,无限的愁绪,如那长满月光的春江。

无边的江边上,一叶扁舟映入眼帘,是谁,在这无边的黑夜中漂泊呢?是那漂泊在外的游子吗?游子啊!你可知道明月楼上的人儿,此刻正期盼着你的归来吗?

惹人的夜影在楼上徘徊不去,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子,柔美的月光透过窗帘,留在了那捣衣砧上,卷不走,拂不去。思妇的心头满是这月光带来的愁绪,无法排遣。

远方的人儿,此刻的你是否也在床前望着这轮明月,为什么我们只能同望明月,却不能互诉心声啊?我愿意化作那一缕缕的月光照着你,在你的身边。

鸿飞千里,飞不出这月亮的天地,传不来远方的音讯,鱼奋力一跃,皱起满天的波纹,那是我的思念,我的愁绪,远方的人儿,你看到了吗

昨夜,我做梦了,梦里面,花落满闲潭,一片片,一瓣瓣。曾经的它们,是多么的光彩鲜艳,可惜,红颜易老!流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红,江潭上,落月已向西落了。春就要归去了,你怎么还不回来呢?

西斜的月亮一点一点地沉去了,茫茫的海雾之中,碣石潇湘,是看不到尽头的天天水水,到底有几人能踏着这月色归来呢?满腹的离情别绪,伴着这残月之光,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篇19: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朝代:唐代

作者:张若虚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相关内容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注释

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汀(tīng):沙滩。

纤尘:微细的灰尘。

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象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穷已:穷尽。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只见、仅见。

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暗用《楚辞 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浦上:水边。《九歌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因而此句隐含离别之意。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离人:此处指思妇。

妆镜台:梳妆台。

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相闻:互通音信。

逐:追随。

月华:月光。

文:同“纹”。

闲潭:幽静的水潭。

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潇湘:湘江与潇水。

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乘月:趁着月光。

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解读二

作者:都市隐侠

《全唐诗》中存诗仅两首的张若虚,在唐代灿如繁星的诗人群里实在毫不起眼,然而真正爱国学、爱唐诗宋词的人,想必都知道张若虚及其著名诗篇《春江花月夜》

据说《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始创于那个“全无心肝”的陈后主陈叔宝。然而陈叔宝究竟在这个美丽的题目下写了些什么,却因诗已失传,无从知晓。荒淫无道的隋炀帝杨广倒留下了现存最早的两首《春江花月夜》,不过只五言四句,短浅空洞。陈叔宝还写过一首《玉树后庭花》,常被后人在文论中与《春江花月夜》并提,诗也还留存于世,虽是七言,却仅六句,况且肉麻得紧,与隋炀帝如出一辙,都是臭名昭著的宫体诗。

附隋炀帝《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陈后主《玉树后庭花》: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宫体诗以宫廷为中心,以艳情为内容,描红点翠,堆香砌玉,浮华荒谬,空虚无聊;从梁陈到隋唐,百余年间,主宰文坛,造成诗国的黑暗,遗下无数罪孽。南朝士族生活优裕,偷安成习,以能作五言诗作为表示自己是士流的手段,如果不会作诗就会被人鄙视、不能参加社会活动,诗歌完全成了荒淫腐朽生活的点缀,建安气质、魏晋风骨早已荡然无存。唐前期的诗歌创作沿袭了南朝文风,诗人们“竞一韵之奇,争一家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就是大唐开国创业英主李世民也不能免俗,表现不出象宋太祖赵匡胤《日出》诗那种“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的气魄。李世民对诗人张昌龄的文藻很赏识,但张昌龄等应进士科不第,李世民问原因,考官说他们文风浮靡,不是好材料,李世民也就默认了。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同时入霸诗坛,称为初唐四杰。四杰在古诗向律诗的过渡中起到了开拓作用。文武双全的裴行俭对四人却十分轻视,说士人要有远大前程,首先靠器识,其次才是文艺。王勃虽有文才,但浮躁浅露,不象享受爵禄的材料。杨炯大概可以做个知县,其余人能得好死就算不错了。这些评说足见新诗的发展道路艰难。对打破宫体诗的束缚、铺平新诗发展之路,初唐四杰是有贡献的,杜甫评四杰诗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个评价既是对当时诗坛基本态度的客观反映,也是对四杰诗的确评。

在六朝浮华文风笼罩下,宋之问、阎朝隐等宫廷幸臣成了诗坛上一伙把头式人物。卢照邻和骆宾王始终在齐梁余风里打转,王勃和杨炯又一个早死、一个远宦,因此初唐四杰的成就并不大。成就最高的王勃也不过给我们留下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类的好诗句,而几乎没有令人振奋的好的诗篇,更不要说为盛唐诗人提供典范。把大唐引进诗歌朝代的,也许正是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

闻一多先生曾给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又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说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

的确如此!《春江花月夜》既富于南方民歌的色彩与风调,又较成功地运用了经过齐梁到唐初百年酝酿接近完成的新诗格律,还首次探索了七言诗中以小组转韵结合长篇的技巧,三者的糅合是那样完美,给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这理所当然是个顶峰。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象九首绝句。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最后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诗中春、江、花、月、夜、人几个主题词错落重叠,伸缩变化,把读者引进了一个目眩五彩、浑然忘我的境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起首四句,就两现春江、两现明月、两现潮、两现海,交错叠现的景观立即把人带进了一个神奇美妙的境界。而最后一句,又为整篇描写的江月埋下了伏笔。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读者可以看到,诗人在第二组是写初月的朦胧,第三组是写高月的皎洁,并发思古之悠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思考着,满怀感慨和迷惘。也许后来大诗人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及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只是此句的翻版。而第四组的起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则如出一辙。张若虚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刘希夷感慨风物依旧而人生易老,两者之间何其相似!这里月的叠用、人的叠用以及江的叠用,有一种音节美、韵律美,断而复续,飞丝相接,给人一种清峻雄奇之感。诗人创造的这种诗歌语言形式,后来发展成为散曲和民歌中的“顶针续麻体”,至今中国诗坛还留有它动人的影子。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最神奇的就是这白云一片,悠悠来去,使万丈沟壑一线飞渡,从江月清景、人生感慨一下子滑向野浦扁舟和明月楼头,一笔带出离人怨妇的主题。有人对此诗的主题多有非议,殊不知几千年中国历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为生计而奔波,离人怨妇,正是社会底层的生活现实。而且爱情和相思,是人类文学永恒的主题,没有哪一代人能避开,古今中外,真正避开了的只有六七十年代中国“八大样板戏”。样板戏中除《智取威虎山》里李勇奇有个妻子一出场就遭土匪枪杀外,八部戏剧再没有一对夫妻,也没有一对情人。而如此一首诗、如此一轮明月,还有什么题材比写离人怨妇更好呢?只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相思情怀才配凄清如许的一轮江月,也惟有纯真的情,才能使高天皓月更显皎洁。这样大开大合的过渡,手法巧妙如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在这样一个明月之夜,是谁家游子飘荡在一叶扁舟之中,他家在何处?又是谁伫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楼头思念她的远方飘零者呢?仅用两句,合写离人怨妇,总领下文。然后派出八句描写怨妇: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楼头明月总在怨妇心头眼底徘徊,照着早已懒用的妆台明镜。月明之夜,离愁别绪更加萦怀,使人无法排遣。而那一轮明月偏又浸透帘珑、照亮砧石,况且帘卷不去、手拂不开。此时远行的人儿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瞩望而无法相依相诉,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怀,说来他也无法听到。我多想随这笼天罩地的月光飞流到他身边去照耀他啊!可是即使象鸿雁那样高飞远举,也不能把这寂寞楼头的相思明月带给他,何况这春江里只有跃浪的鱼儿激起几个漩涡儿呢!寥寥数语,怨妇的离愁别恨已写到极致。接着笔锋一转,又派出八句来写远方的游子: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昨夜忽梦落花飘零,春已半残,可是寄身异地他乡,回家的日子还遥遥无期。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赶往大海,好像要将春天带走一样。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觉已经西斜。斜月渐渐隐入海雾,这时北方南方、碣石潇湘有多少游子还在赶着回家,有多少离人怨妇还在远隔千山万水彼此思念呢?夜色凄迷,月光如水,不知有几人在这轮明月下赶回家去了,而我只能守着这野浦孤舟,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边花树点染得凄清如许,人间离情万种都在那花树上摇曳着、弥漫着。在这样勾魂夺魄的意境里结束全篇,情笔生花,余音绕梁。

读者在诗篇中看到江与月这两个主题中的主题被反复拓展,不断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诗人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而是把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贯穿始终。无论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洁还是斜月与落月的迷离缠绵,抑或楼头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影、帘内月的倾注、砧上月的流照,无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把一轮明月写到如此清雅且夺人心魄的地步,就不仅仅是传世之作、而应该是旷世之作了。自《诗经》至张若虚,其间一千几百年,没人把一轮江月写得如此凄美多情。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南朝民歌和齐梁声律学,经过多年的酝酿发展,到了张若虚手里,恍如金丹炼成突现奇光,语言声律与形式技巧以及描篇布局,被那样的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在诗歌发展还找不到前进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诗国的灿烂。而张若虚之后,又是一千多年过去了,仍然无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这般淋漓尽致,历尽沧桑变幻,诗篇不朽而江月依旧。

本页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网友都市隐侠上传),版权归原作者都市隐侠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内容解读

作者:吴翠芬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被喻为“孤篇横绝全唐”。

作者抓住扬州南郊曲江或更南扬子江一带月下夜景中最动人的五种事物:春、江、花、月、夜。作者更是透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把扬州的景色以文字表达出来。

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级(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


篇20: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1)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2), 月照花林皆似霰(3)。  空里流霜(4)不觉飞, 汀(5)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6), 皎皎空中孤月轮(7)。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8), 江月年年望(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9)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10), 青枫浦(11)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12)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13)?  可怜楼上月徘徊(14), 应照离人(15)妆镜台(16)。  玉户(17)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18)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19), 愿(20)逐月华(21)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22)。  昨夜闲潭(23)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古音xiá)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 (24)无限路(25)。  不知乘月(26)几人归, 落月摇情(27)满江树。注释  (1)滟(yàn)滟:波光闪动的光彩。  (2)芳甸(diàn):遍生花草的原野。  (3)霰(xiàn):雪珠,小冰粒。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沙滩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月圆时象车轮,故称月轮。  (8)穷已:穷尽。  (9)但见:只见、仅见。  (10)悠悠:渺茫、深远。  (11)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12)扁舟:孤舟,小船。  (13)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14)月徘徊:指月光移动。  (15)离人:此处指思妇。  (16)妆镜台:梳妆台。  (17)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8)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19)相闻:互通音信。  (20)逐:跟从、跟随。  (21)月华:月光。  (22)文:同“纹”。  (23)闲潭:安静的水潭.  (24)潇湘:湘江与潇水  (25)无限路:言离人相去很远。  (26)乘月:趁着月光。  (27)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解释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在中国古代,“鱼雁”和“书信”有着密切的渊源,古称信使为“鱼雁”,也叫“鸿鳞”。古文中留有许多记载,如“关山梦魂长,鱼雁音尘少”、“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等,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诗中也有“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的句子。因为传说古代剖鲤鱼时,看见鱼肚里有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人们便把书信叫做“鱼书”了。而鸿雁是候鸟,往返有期,故人们想象鸿雁能传递音讯,因而书信又被称作“飞鸿”、“鸿书”等。《汉书?苏武传》载:“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说的是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囚胡地19年,矢志不变。他后来得以归汉,主要是因为匈奴单于相信汉使所说鸿雁传书上林苑,被汉昭帝射获,确知苏武在北海牧羊。匈奴单于无奈,只得放回苏武,“鸿雁传书”一时传为美谈。由于这种渊源,“鱼雁”成为了中国早期邮政的象征,如同欧洲一些国家早期邮政以牛号角、牛角头为标志一般。  本诗中这两句其实就是借取“鱼雁”这两个典故而化用到春天江滨景物中的。“鸿雁长飞光不度”,是说传递书信的鸿雁已经早就远远地飞走了,而月光又不能渡过,因而也就不能替我传递音信。“鱼龙潜跃水成文”,指传递书信的鱼龙(这里偏指鱼)也跃入到幽暗的水底藏了起来,看不见了,只剩下水面的波纹而已,意思还是指找不到传递音信的办法。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幽静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赏析  这首诗以写月作起,以写月落结,把从天上到地下这样寥廓的空间,从明月、江流、青枫、白云到水纹、落花、海雾等等众多的景物,以及客子、思妇种种细腻的感情,通过环环紧扣、连绵不断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月,又由江流明月引出花林,引出人物,转情换意,前后呼应,若断若续,使诗歌既完美严密,又有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  前半部重在写景,是写实,但如“何处春江无月明”、“空里流霜不觉飞”等句子,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想象和感觉。后半部重在抒情,这情是在景的基础上产生的,如长江流水、青枫白云、帘卷不去、拂砧还来等句,景中亦自有情,结尾一句,更是情景交融的名句。全篇有情有景,亦情亦景,情景交织成有机整体。  诗歌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如皎月、白沙、白云、青枫等等,这些景物共同造成了柔和静谧的诗境,这种意境与所抒发的绵邈深挚的情感,十分和谐统一。  诗歌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韵律婉转悠扬。为了与缠绵的感情相适应,语言采用了一些顶针连环句式,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一唱三叹,情味无穷。对偶句的使用如“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等等。句中平仄的讲求如“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平仄变换与律诗相同,使诗歌语言既抑扬顿挫,又清新流畅。

阅读全文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