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20篇
“爷爷、奶奶,再见——”爸爸启动了车子,车窗被放了下来,家渐渐地离我们远了。后视镜里,我看到了爷爷奶奶站在门口,他们神情黯然目送着我们远去。我似乎看到了奶奶眼里隐隐的泪光……
正月初六,妈妈起了个大早开始收拾行李,因为明天爸爸妈妈要上班了。奶奶也帮忙着一起收拾,但是奶奶说话的语气里似乎少了往常的快乐,反而多了那么一丝丝的悲伤。爷爷也一样,打一早开始就坐在沙发上,一言不语地看着我们,眼中有些不舍。是呀,一年365天,能够回家陪着俩老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足20天。
开始装车了,后备箱被塞得满满的。有奶奶昨晚一个一个包好的土鸡蛋,有她亲手包的肉粽,有刚刚地里采摘的绿色蔬菜……要是后备箱再大一点,估计奶奶把家里能带的东西都塞进去了。这时,爷爷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站在门边,看着我们。自从爷爷病后,他不爱说话了,因为他说话有些含糊不清了。可他还是喜欢和我嗑叨,可我总是不耐烦地应两句,有时还会发脾气。可他总是点点头,笑笑,然后看看窗外。奶奶一直帮忙着搬东西,一丝不苟,生怕落下了什么。这几年,她照顾爷爷,原先的活力仿佛也退了几分。她和爷爷一样,也是这样一直站着,看着,等着,等着车子离开的那一刻。车轮移动了,我们要离开了。在车后是两道目光,温情、不舍、夹着泪光。在我的身后是一场目送,一场无声的目送。
不禁想起来前不久才看的龙应台的《目送》。你无法挽留,只能目送他远去,只留下个背影,消失在拐角。同样有些悲伤难过,不同的只是这一次是老人目送子孙罢了。
其实,这样的目送,不知道已经发生了多少次。每次我们回家,爷爷奶奶欢欢喜喜地迎接我们,好吃好喝地招待,然后到离开的那一天,他们都是这样站在门口,直至车子不在他们的视线里。
突然想起全国各地,家家户户这样的目送不是一样在上演着吗?时代会变,演员会换,但是藏在演员心里的那份赋予目送的真情是不会变的,所以观众总能看到这一场场煽情的目送。
所以,不为什么,就为这无止境的目送,放下手头工作,抽个空闲,常回家看看吧。不需要礼物,不用大包小包,回去看看家里的老房子,回去看看那望穿秋水的老人,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才是最好的礼物。
一年夏天,鸭妈妈起了个早。走出门外,享受着阳光照在身上的温暖。忽然,它头脑中萌生出一个想法,就是带孩子们去散步。于是,它立即动身了。
四只小鸭子们不知不觉就跟着鸭妈妈来到了大街。街上可真热闹啊!熙熙攘攘的人们都做着不同的事情。马路上来往的车辆川流不息。小鸭子们都非常兴奋,一会儿东看看,一会儿西瞧瞧。有两只淘气的小鸭子干脆自己去玩,可是没有注意脚下,一不小心就掉进了下水道。鸭妈妈看见后,非常着急,在旁边“嘎嘎”直叫。
忽然,它飞快地向一名男子跑去,咬着他的裤角。男子非常不解,就把腿放松,跟着鸭妈妈走。当男子看到两只小鸭子在下水道里挣扎,也很着急。他想尽了一切办法都没有成功,比如:用手去拉、用带刺的树枝去缠住小鸭子们的皮毛。
就在这个时候,男子看见不远方有两名警察,他跑过去,把事情的经过讲述了一遍,并且带领警察去了“事发地点”,警察看到快要被水冲走的两只小鸭子,二话不说就用专业工具把小鸭子救了出来。鸭妈妈“嘎嘎”了两声,好像是在说谢谢,说完,又大摇大摆地上路了。周围的车子都停了下来,司机们都在看着这几只鸭子,好像都在为它们送行。
如果人和动物和谐相处,那世界该是多么丰富多彩啊!
夏日的一天,火辣辣的太阳晒得树木垂下了头,鸟儿无力地飞着,大地被考得发热。我们在这样的天气下,站在马路边,向远处遥望。
你的脸颊不时有一两滴汗珠滑落,但我却一丁点汗也没有,可能这毒人的阳光早已被一层阴云遮住了。周围没有树荫,你直念叨着:“热死了热死了!”在马路边不值等了多久,只是突然听见你喊:“来了!”我向远方望去,的确,来了一辆我们一直苦等的公交车。
你连忙向那公交车招手,示意它停下来,车在我们面前停了下来,我将手中的包递给你,微笑着对你说再见。你走进车内,车门关了,向前方行驶,我站在马路边,目送车子在我眼前消失,这才又迈起脚步向家的方向走去。
打开家门,很安静很安静……只有对面传来嘈杂的声音,使整个屋子显得格外空虚,走进自己的房间,回忆起昔日我们一起嬉戏的场景,坐在床边,看到你送我的包包,有种莫名的感觉,有点想哭却又哭不出来,有种揪心的难过……
夜幕,渐渐降临,你发短信告诉我,你到家了,嘴角,不禁轻轻上扬……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们正是那个一路无畏向前走,只留给父母背影的人。
小时候,蹒跚学步,似鸭子似的左右摇摆找着重心,努力地走了几步便回头寻找背后那两个身影。他们的手向前伸着,眼里充满了紧张和希望,在他们面前的,仿佛就是全世界。
再大一些,开始学着骑自行车,两个轮子取代了三个轮子。有些害怕地爬上自行车,回头再三恳求身后的人别放手,得到保证后,便有一股无畏的力量充盈身躯,勇敢地向前骑去。最后转了一圈才发现,背后的人在原地一动未动,用欣慰的目光等你回来。
现在,我站在了红色的跑道上,即将面临三年来最重要的一次跑步。哨声响后,我努力向前冲着,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声音都听不见,似乎世界对我来说,只是那白白的一条终点线。突然,我听到一个声音,极响亮的声音在呼喊我的名字,为我加油。尽管我再三强调不用来看我,也不许来看我,但他们还是没忍住,站到了我背后。他们紧张的目光一直跟随着我,跑到终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行渐远,从开始的依赖、不时回头寻找,到现在头也不回地向前走去,只是用背影告诉他们:不必追。
但他们,始终会站在我的背后,不管我飞得多高、跑得多远,始终在我回头便看得见的地方目送我的离去,等待着我的归来。
“爷爷、奶奶,再见”爸爸启动了车子,车窗被放了下来,家渐渐地离我们远了。后视镜里,我看到了爷爷奶奶站在门口,他们神情黯然目送着我们远去。我似乎看到了奶奶眼里隐隐的泪光
正月初六,妈妈起了个大早开始收拾行李,因为明天爸爸妈妈要上班了。奶奶也帮忙着一起收拾,但是奶奶说话的语气里似乎少了往常的快乐,反而多了那么一丝丝的悲伤。爷爷也一样,打一早开始就坐在沙发上,一言不语地看着我们,眼中有些不舍。是呀,一年365天,能够回家陪着俩老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足20天。
开始装车了,后备箱被塞得满满的。有奶奶昨晚一个一个包好的土鸡蛋,有她亲手包的肉粽,有刚刚地里采摘的绿色蔬菜要是后备箱再大一点,估计奶奶把家里能带的东西都塞进去了。这时,爷爷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站在门边,看着我们。自从爷爷病后,他不爱说话了,因为他说话有些含糊不清了。可他还是喜欢和我嗑叨,可我总是不耐烦地应两句,有时还会发脾气。可他总是点点头,笑笑,然后看看窗外。奶奶一直帮忙着搬东西,一丝不苟,生怕落下了什么。这几年,她照顾爷爷,原先的活力仿佛也退了几分。她和爷爷一样,也是这样一直站着,看着,等着,等着车子离开的那一刻。车轮移动了,我们要离开了。在车后是两道目光,温情、不舍、夹着泪光。在我的身后是一场目送,一场无声的目送。
不禁想起来前不久才看的龙应台的《目送》。你无法挽留,只能目送他远去,只留下个背影,消失在拐角。同样有些悲伤难过,不同的只是这一次是老人目送子孙罢了。
其实,这样的目送,不知道已经发生了多少次。每次我们回家,爷爷奶奶欢欢喜喜地迎接我们,好吃好喝地招待,然后到离开的那一天,他们都是这样站在门口,直至车子不在他们的视线里。
突然想起全国各地,家家户户这样的目送不是一样在上演着吗?时代会变,演员会换,但是藏在演员心里的那份赋予目送的真情是不会变的,所以观众总能看到这一场场煽情的目送。
所以,不为什么,就为这无止境的目送,放下手头工作,抽个空闲,常回家看看吧。不需要礼物,不用大包小包,回去看看家里的老房子,回去看看那望穿秋水的老人,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才是最好的礼物。
当掌声响起来的时候,他的眼眶里溢出了晶晶亮的东西。尽管他听不见这如雷的掌声,但他看到了一张张热情的脸,鼓励的脸,赞扬的脸,他知道了自己的作文获全国作文大赛特等奖。此时此刻,他想起了另一个人……
去年的一个黄昏,他和往常一样到学校后山寻找灵感,因为他觉得只有在这里他才能写出好的作品。但不幸也在这里发生了。那天有个工厂来这儿炸山开厂。谁也没有想到一个中学生会在这里,更糟糕的是爆炸发生了意外,一声巨响,他晕了。醒来后,眼前是医院苍白的墙,耳边却是一片寂静——死一般的——怎么了?不有很多人在身边吗?医生来了,公布了检查报告:他聋了!在场的人们都愣住了。他自己心里也已经十分明白,不是听到的,是用眼睛看到的。所有人的耳边都是死一般的寂静。打击,这无疑是对他的最大打击!
听不到了,他也不说话了。“既然我听不到了,又何必说呢?”日记上有这么一句话。所以,他只有用笔来“说话”,且从不为他人道。他比以前更沉默了。不过,这样一来却使他的写作水平日渐提高。或许,不幸往往是好事开始的开始。
终于,他想出散散心了,想陪他的妈妈被拒绝了。这是个有无限落日余晖的黄昏,适合忧郁的人。他想。
慢慢走着,到了街心公园的深处。这儿人很少,更是静得出奇,很适合他的一个处所。离他不远,有个女孩在画画。好奇心让他想知道她在画什么。他轻轻走过去,却发现她是坐在轮椅上的。女孩丝毫没发现他的到来,依旧专心致志地完成未完成的作品。画面上,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大地、花草,一切一切都被染成金色。这是对生活的希望,他又一次想到。忽然,他似乎有所感悟。
“她是坐在轮椅上画出那幅画的,可见她对生活依旧充满信心,这是个坚强的女孩。而我呢?我只不过是听不见而已,相比之下,我还有健全的四肢。我还能走,还能写。是的,是这样一来的,我不能就这么轻易地放弃自己。”日记本上又多了一番这样的话。
从此以后,无论刮风下雨,他的身影总穿梭在大街小巷之间。他要用眼看生活,用心感受生活。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几个月过去了。某天,他忽而发现自己开朗了许多。为什么,他也不知道。本子上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一个多月前,作文大赛开始征文。他看到这消息,就萌发了试一试的念头。开始构思。就像那小女孩一样,他也很专心致志地写这作文,修改也靠自己。完稿的那天,他心里有着说不出的舒畅,因为他完成了一个自己心中觉得自豪的任务。把稿子投进邮箱时,他的手好像在发抖。一会儿,就停下了。
以后的日子里,心好像随着稿子一起被寄走了,空空如也。也许,有目标的人活着才会充实。
好消息来了,一篇题为《播种希望》的散文是本次大赛的特等奖作品。他播种的希望终于有了果实,他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那时候,他仍旧十分平静。
但此刻,在领奖台上,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掌声,对一个失去听觉的人来说,或许是没任何意义的,但对他而言,他听得见,用心听的。他又想去街心公园看看,看看她还在不在;他想对她说声谢谢,虽然自己听不见,但她一定听得见。赶到那儿时,太阳只剩半边脸了,依旧是落日余晖的黄昏。女孩已经扶着拐杖走进了晚霞,留下的是一片桔红色的背影和一个似朝阳般灿烂的微笑。目送她站着的背影,他似乎又知道了什么。
当掌声想起来的时候,他想起了她。
到后来才发现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习惯性的翻开那本《目送》,习惯性地抚摸书中夹的那片叶子的脉络,就好像在触摸过去的人生。想念而不可说。
记得那是一个明媚的午后,我和她并肩走在校园的林荫小道上,此时正是花开的季节,她捡起一片刚刚落到草地上的花瓣,抬手间,我发现她的短发已经变成披肩的长发了,她不再是那个稚嫩的女孩了。她将花瓣赠与我作书签,我接过,感受到了她指尖的微微凉意。
随后,这枚带着自然气息的书签被我夹到了刚买回的《目送》中,小心翼翼地收藏着。
当我到家打开这本书时,没有想象中的扑面而来的香味,只有在书香中透露着微微的自然的香味,这使我有了心情去开启《目送》这本书。龙应台在书中的前部分曾写过:“每个人来到“花”前,都看见不一样的东西,都得到不一样的“明白”,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是啊,稍纵,即逝。到后来才明白,原来那是年少的欢喜。
当我再次翻开这本书,继续品读时,我发现那枚书签已变了样子,变成了浅浅的棕黄色,软软的,好像即将离世的老人,不再挣扎,任随着时间流逝,去了。抬眼看到书中所写的:“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就像心中有你,就这样,伴随着花瓣的干枯,伴随着龙应台的文字,她渐行渐远,我就在原地目送着她,在平凡和现实中,捧着一本《目送》品味我们的故事,从地老到天荒,静静地等待着。
后来啊,花瓣真的枯了,干干的,脉络中一滴水都没有,安安静静地躺在书中,此时,我已将《目送》看完,也以体会过书中的“他人的离去”,只希望,当你来看此花时,能记得在婆娑的枝影虚实错掩映间,那时最好的我们。
现在发现,那也不是年少的欢喜,而是青春的模样。那片花瓣做的书签,伴随着那本《目送》,带我飘过了整个青春。
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大人们不可以理解,自己才是正确的;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亲情”只是一句用于不同场合的套话,而从没有理解过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亲人的爱是天经地义的,从未想过要回报些什么……
但是,当我读过龙应台的《目送》后,彻底改变了我曾经的这些幼稚的想法……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猛地一震,继而涌出一股莫名的伤感——华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妈的心,可是,他没有再像小时候那样不断的回头,而是选择了将背影送给他的妈妈。因为,他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个依赖母亲的小华安了,他不再是那个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围的那个小孩子了,是这样吗?还是他忘记了?他没有看到,妈妈的眼神一直都随着他的行进而移动;他没有注意到,妈妈的眼神一点点的燃起希望然后又一点点的暗淡下来。
这难道就是作者所说的那个“父女母子一场”的定义吗?那个被告知“不必追”的那段小路吗?不,不止这些,还有父女,还有那个张望父亲背影的女儿……
记得在作者回台湾那天,父亲骑了很破的车子送她,将她送到离学校很远的地方,原因就是车子太破,怕影响女儿的形象。而当时的作者呢?她是这样写的“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虽然她知道父亲出于好心,不想让她蒙受阴影,但她是多么希望父亲能把她送进校园啊,懂事的作者知道父亲的苦衷,没有央求,而是默默的理解了父亲,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没有追。这应该就是亲人之间的理解吧,这样的背影,凄凉且难忘。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这句话是那样的简单明了,但却是给我了深深的思考:作者为了照顾父亲,甚至自己的裙子上都沾上了污迹;为了多陪陪自己的父亲,宁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奔向机场,赶最晚的飞机……这一切,是不是应该让我们学习呢?
我们总说自己已经长大,可是给亲人们做过些什么呢?我们注意过他们在我们身后的祝福和期盼吗?我们感受到他们期待的眼神吗?我们凝视过我们的亲人离开的背影吗?……
不要让我们的亲人也因我们而伤心和失望,不要让那满腔的祝福变成没有主人的青烟,不要让亲人的目光从期盼变成伤感……
想要珍惜这些关爱,就要从点滴之事做起,从理解做起。
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难以言尽的时候。——题记
面对路途的疲惫,心神的劳累,坚强的她逐渐领悟到许一个人走的路。龙应台,台湾着名作家,也是一名普通的母亲。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也写下一部部人生的经典。《目送》便是其中的一道心灵鸡汤。
华安从上学开始,龙应台便目送他的离开,望着孩子的逐渐长大,心中的欣喜也夹杂了丝丝的忧伤,那幽幽的悲来自孩子的叛逆。当华安将母亲递来的伞弃之不理,当淡淡且带有嫌弃的说“小孩”时,此时的她才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
这时,我才真正了解到小路尽头的“不必追”的深深的落迫,了解到目送背影的离开也真的变成了对时间的无言,对时间的目送。飘渺间,似乎看到了我的母亲,她那早已为我白了的发,皱了的纹。他虽没有渊博的才华的深明的见地,却有同龙应台一样的母亲的心。终究,就会明白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的苦。
如今的我即将走向成年,迈向社会,也许有一天父母会离开我,虽然我改变不了现实,但我能够做的,就是不留下遗憾。清晨的一句问候,劳累时的一杯茶,也许真的很小,但在父母的眼里,那就是全部。
父母陪我们走过了无知的童年,叛逆的青春。但是你了解你的父母吗?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处的地方的痛处,痛在哪里。这样之后,你还能说了解他们吗?儿行千里母担忧。所谓父母的痛不过就是在孩子长大,欣喜之余留下的孤寂。他们是在用一生去等待目送之后的回望。真正能够抚平亲人心中的痛,不是进行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是与他们陪伴的每分每秒。父母的心,真的很容易满足。若每个人都能够参悟到这一点,也便不会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治理名言。
时间无情,带走了青春,偷走了快乐,却永远带不走你对父母的真心。珍惜与父母陪伴的一分一秒,勿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这是一本关于亲情的书——《目送》,它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只能一字一句地读下去,而且停不下来。它让人们在无形之间就被它纯纯的蚊子打动了。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们也成为那个望背影的人时,才会真切的体会到父母那份痛楚与沉默。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当孩子,父母老了我们把他们当成孩子。我们会懊悔,懊悔曾经的无知,但时间不留给我们一点机会,我们想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一切的感受,可被时间悄声无息地挡住了。时间让我们变了,让我们懂得了一切,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
真的是这样,有些感受只能一个人体会,有些眼泪只能一个人掉,有些痛苦只能一个人承担,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个人走。明白了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的成长了吧。
这是一次关于亲情的坦言。“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多么朴实的文字,却触动了我内心最脆弱的地方。
仔细想想,好像也真的是这样。年幼时的我们,总是走在最前面的那一个,向着朝阳迈去,而顺着我们的背影一直倒退回去就会发现,在那个最隐蔽的角落里,总有一个或两个人,他们的眼神,从我们出现在这世界上时,就从未离开过。他们或许期待,或许渴望我们的一回眸,一丝观注,但我们一直没给过。即便如此,每一次看他们的眼神时,那里总是带着说不清的深情与期盼。
这是一个人生命的历程。不管是时间也好,亲情、爱情、友情也好,该经历的会经历,该遗失的会遗失。生命是一条无法回转的轨道,我们必须按照这轨道上的路标走,经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目送》这个光阴岁月的故事是属于别人的,但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在时光消逝中成长度过,我们的皮肤会由光滑到粗糙,我们的背影会由高大到佝偻,我们曾经拥有的也都会一一消失。这看起来是一场永恒的遗憾,但我们却能从这一次次的目送中提炼出最纯净的心灵,最温馨的回忆。
《目送》给我的感觉就是清新,淡淡的清新,但是又扣人心弦,让人无法忘怀。读完之后就是深深的感悟,深深的思考……我想这本书真的值得大家都去读一读,认真读一读!
故乡的冬天本事少雨的,那个冬天却是个例外,雨水特别的频繁,以至于我的双眼开始沦陷在雨的哀曲里。
连日的阴雨天气似乎厌倦了这像是被复制过的生活,打算换个花样。
终于,雨停了,暖洋洋的太阳穿过在天空中积聚了很久的那几片积雨云,懒洋洋的把星星点点的暖光洒在了学校的林荫道上,像是散落满地的金子。
深冬的早晨,一场冬雨过后,天阴冷冷的。几缕救命似的阳光大发慈悲的照在身上,虽不能温暖整个身子和这冷得快要窒息的空气分子,但也足以给人几丝慰安。
自天微亮伊始,一辆辆卡车便从学校的林荫道上匆匆驶来,它们鸣着要命的笛音,以世界上最热情的方式招呼着这些“客人”,并有组织的把他们从这座山城中有着近七十年历史的“省重点”送往那距离山城10公里远的,鸟不生蛋的新校区。
由于08年那场自然灾害的缘故,这座山场中的仅有的那所“省重点”的校舍损坏严重,经过一年多的校舍重建,那个冬天,新学校竣工,也就意味着学生将正式进入新校区学习,可是,由于种种谁也说不清楚的原因,毕业班级不得不临时留在旧校区。
那个冬天,我在那座山城读高三。高二的那年便莫名的,深深地喜欢上了一个比我低一个年级的的女孩,其实,这并不是个意外。因为我们初中是同学,虽然那会儿我们的关系也不错,但还谈不上喜欢,只是有着丁点的好感,一阵风就可能把它吹散,更别说是“爱”之类的话了,那是的感情很纯真,就像六月天里满池的荷花。
记得中考的时候,她没有考上这座山城中仅有的那所“省重点”,她去了另外一所中学复学,由于那时的通信还不够发达,从此,我们便失去里短暂的联系。
后来几经周折,朋友们了解到了她去复读的那所学校。一个冬日的午后,天气格外明媚,就如同春天,之前我们几个还算要好的同学一起去了她复读的那所学校,我们在一起共停留了10分钟,仅课间的10分钟,他们几个女同学在一气唠叨着,我站在边上默默的注视着她......10分钟,转眼之间便匆匆消逝,自始至终,我和她未曾说过一言半语。上课铃响后,她一脸无奈的表情,默默地向我们挥手作别,那一刻,我明显的感觉到她的双眸饱含着泪水泪水,至于她进教室之后是否有曾哭过,我便无从得知了......
我们站在原地,身体如同行尸走肉,双眼定格在那间教室的阳台上,目送她静静地离开......
一年之后,她也来到了这所学校读书,在校园中的偶然相遇,她那淡淡的笑勾起了我之前的那几丝“好感”,渐渐的,我发现她的身影便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
那时,她上高一,我上高二。两幢教学楼隔院而望,每一个课间,我都会习惯性的倚栏而望,同时也不忘记戴上那300度的近视眼镜,让两片小小的镜子把两幢楼的距离无限拉近,然后用哪个游离的目光满楼搜索......偶有有人问起我的举动,我便指着院中的那棵古老的皂荚树幸福的答道:“欣赏风景!”他们始终都不曾执导那棵古老的皂荚树旁边的那间教室里便坐着令我心仪的她。
我也常常因为这棵古树的枝丫挡住了我的视线而抱怨不已,恨不得偶一阵风起,把它刮倒,抑或连根拔起。幸好,古树的年龄已大,部分枝丫也已有所干枯,我才有幸将张望进行到底。
时而兴奋,时而失落。我的心情被她的身影无形的操纵着,看着她出现,目送她离开。这一看,就是一个春秋。
转目,已是高中的最后一年。她离开学校的那个冬日的清晨,一辆辆卡车载着他们的行李,鸣着笛音,声音格外刺耳,像是在对我发出最后的信号......
那个清晨,我为了能够在她离别之时再看她一眼,能够目送她离开,我特意和靠窗的同学换了座位。整个早晨,我的双眼都死死地盯在学校的林荫道上,像一只遭遇灾荒的饿狼,等待一只糊口的羔羊。
她出现在林荫道上的那一刻,政治老师在讲台上讲着令人乏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我的双眼早已随同我的心一起飞离了出去......
透过年久失修的窗户,林荫道上,车水马龙。她们一行的身影渐行渐远,她的身影变得渐渐模糊......慢慢的消逝在了林荫道上,消逝在了满是灰尘,年久失修的玻璃窗上......
我的双眼模糊,目送,她离开!
窗外,阳光像春天一样明媚,我仍傻傻的望着窗外空旷的校园,思绪在偌大的校园中涌动,我明显的可以感觉到,空气中仍弥漫着她的香味,随着一颗冰冷的心慢慢冷却,冻结......像一抹挥之不去的云,散了又聚,聚了又散......
那夜,是一个不眠之夜。我试图逃离这样的故事情节,逃离那样的夜晚,逃离那样的现场:
深夜,灯火通明的街道空无一人
我的身体冒着大雨无端的梦游
我听不见它的脚步声
它喘息的频率不断加快
我猛一回头
发现我已没有了影子
街道上也早已水泄不通
挤满了来看热闹的人
尽管天还下着大雨
他们都在疯狂的嘲笑
还用奇怪的手指指手画脚
我故作全然不知
掩面
借助一阵风的力量
迅速逃离这可怕的现场
深夜,辗转难眠,起身在案头写下一些文字,试图把自己的骨头隐藏,把自己置之度外。可是,心,愈是逃避,愈是掩饰,思绪却愈加清晰:
我把你的名字写在了纸上
还有一缕缕乱如麻团的情丝
他们蜂拥般的拥入你的名字
瓢泼般的泪夹杂着雨水把你悄悄融化
一截上好的散发着香味的木料
一抹渗透着清香的故土
一场拯救尘世的雨水
还有一个象征性的文化人
他们是你名字的原材料
以每一种形态
占据着我狭小的心房
我拼命的把他们拼凑,组合
意图把你恢复原状
但泪夹杂着雨水永无休止
所有的材料都在泪海里,血液里漂泊
我思你的名字
念你的名字
在时间和空间的轮回里
因期待太久
我的双眼疲惫
以至于失明
冬日,目送一份爱远去,目送她离开。
在这个暑假里我选择阅读了龙应台的《目送》。这本书之前已呆在家里的书架上了,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去读,终于在这个暑假,我拆开了本书的包装,翻开去阅读。
初次见到这本书时是在一个书店。当时我被这本书的作者以及封面所吸引了
龙应台,这个作者的名字我很少听说也很少触及。其次,这本书的配图是一个女人推着自行车,车上坐着一个孩子,给人一种年代的沧桑感。旁边有一行配字这样写道:跨三代人共读的人生之书。初次印象便是老少皆宜的读物。
全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开篇——目送了。"目送"即是书名,也是开篇的名字。
这一篇也大概描述了作者的儿子——华安,儿时、少年、青年时几个与作者离别的场景。儿子开始松开母亲的手学会独立,这也是所有孩子普遍的成长轨迹,也许你看到这里会产生一些共鸣吧。每一次与儿子离别的场景都是历历在目,其中也凸显出来儿子成长的变化。从"他不断回头"到"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得音乐",儿子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开始减少了。好像越走越远时,作者也开始慢慢懂得了一些。之后作者与父亲之间的一些事也开始让我内心有很多触动。父亲曾经倒车的身影变成了坐在轮椅上残疾的身躯。最终,作者赴火葬场送了父亲最后一程,也是作者对父亲的最后一次目送。这时,作者也开始领悟了:"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秘密告诉你,不用追"
在读这本书时,我曾多次想起朱自清的一篇文章——《背影》,但其中似乎有些不同,这需要我去慢慢地解读了。
《目送》写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情等等,每一次的目送好似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要好好珍惜身边的人。
这是一本奇妙的书。淡淡的文字,平淡的语调,细腻的感受,完全没有华丽的影子,也没什么大悲大喜。但却能让人很认真地读下去,在无形间净化着我们那被尘埃腐蚀的心灵。
这是一次关于亲情的坦言。“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多么朴实的文字,却触动了我内心最脆弱的地方。
仔细想想,好像也真的是这样。年幼时的我们,总是走在最前面的那一个,向着朝阳迈去,而顺着我们的背影一直倒退回去就会发现,在那个最隐蔽的角落里,总有一个或两个人,他们的眼神,从我们出现在这世界上时,就从未离开过。他们或许期待,或许渴望我们的一回眸,一丝观注,但我们一直没给过。即便如此,每一次看他们的眼神时,那里总是带着说不清的深情与期盼。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们也成为那个望背影的人时,才会真切的体会到父母那份痛楚与沉默。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当孩子,父母老了我们把他们当成孩子。我们会懊悔,懊悔曾经的无知,但时间不留给我们一点机会,我们想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一切的感受,可被时间悄声无息地挡住了。时间让我们变了,让我们懂得了一切,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
真的是这样,有些感受只能一个人体会,有些眼泪只能一个人掉,有些痛苦只能一个人承担,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个人走。明白了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的成长了吧。
这是一个人生命的历程。不管是时间也好,亲情、爱情、友情也好,该经历的会经历,该遗失的会遗失。生命是一条无法回转的轨道,我们必须按照这轨道上的路标走,经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目送》这个光阴岁月的故事是属于别人的,但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在时光消逝中成长度过,我们的皮肤会由光滑到粗糙,我们的背影会由高大到佝偻,我们曾经拥有的也都会一一消失。这看起来是一场永恒的遗憾,但我们却能从这一次次的目送中提炼出最纯净的心灵,最温馨的回忆。
龙应台的文字是我最欣赏的,它如清晨的雨露,清新朝气,如黑暗的火焰,温暖明亮,带给我一种很平静的感觉。在喧嚣吵闹的课间读她的书,我的世界竟也莫名的变得安详了。
“外婆,我走了,再见!”
“噢,慢点,记着打开车灯!上课认真点!”
“哦,知道了!”咚——关门的声音在楼道里回荡。楼梯里的声控灯也被震得亮了起来。
推出电动车,回头却又看见了她那温和的眼神,里面写满了信任,我向她挥挥手,然后“全副武装”,一溜烟狂奔而去。而她仍站在窗口,看着我在黎明前黑暗中的背影越来越远,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在拐角处才转身回屋……
一路上,那信任的目光不停地在我脑海漂浮,想想过去,令她伤心的话自己不知说了多少,可她仍然无怨无悔地为我劳作,没有一丝怨言。真的伤心时,也只是一个人偷偷地抹眼泪……
经过一天的奋斗,我早已疲惫不堪。走到楼下,习惯地看向窗口,隔着一层雾气也能看见她已经站在那里静静地等候了,屋里黄晕的光照在她那蜡黄的脸上,多了几分朦胧。看到我后她便立马转身盛饭去了。走进家门,一股香气便扑面而来,饭菜冒着腾腾热气,馒头也在旁边乖乖地躺着。“咕噜噜……”肚子似乎也闻见了香味。
“孩子,饿了吧,快趁热吃了吧!”
“哦!”我在温暖中回应着,之后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慢悠悠地咀嚼中,思绪万千,外婆所有的希望和爱,似乎都凝聚在了那缕缕的目光和热乎乎的饭菜中。
我想,不久地将来,自己定会让那目送的路径延至地平线的远方……
目送,从字面意义上来解释,也就是深情的看着送别之人远去。
龙应台在那一次次地目送中,她是否有想些什么?从一开始的“时空长河”,到后来的“波涛深邃”。在这之间,作者是否曾为此潸然泪下?我们都无从得知。我们只能从她的文字里,体会,或者体会不出她的种种感受。
在目送这篇文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这段意味深长的话,在文中,出现过两次。虽一字不差,但其中的意味,却是相差甚远,其差距程度甚至能与期颐之年的老人与总角之年的孩童间相差的年岁相媲美。这两句话是如此之近,又是如此之远。
这段话第一次出现,是出现在作者认为她和英华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的时候出现的。此时,这句话就是她作为一个母亲的感想。
她曾无数次的目送着那个向来不变的背影——不管他是虎背熊腰,还是羸弱瘦小,或是中等身材,在她眼中,华安只是她的孩子而已,永远只是这样。
她在文中写过:“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的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神隔空教会。”
她也在文中写过:“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如此的巨大的转折,可会让作者想到些什么吗?
或许暂时没孩子的华安永远不会懂得,一个母亲目送孩子时的目光有多么的深情款款。比所谓的“柔情似水”还要更胜三分。
而这段话第二次出现,则是在她父亲去世,她在棺材前,最后深深、深深地凝望。
这是作者以孩子的视角写的理解。她深切地体会到父母的不易,且万分悲切地感到,父母一直在老去。她不知道,何曾几时,妈妈的脸上布满皱褶;何曾几时,爸爸的头发染上雪白。作者能体会,只有时光的匆匆流逝,以及那声微不足道,且悄无声息的叹息。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每次我上学时,她总会那么默默无闻地凝望着我,但我却总是不以为然;每次外公外婆在慢慢踱步走回家时,妈妈她也是在悄无声息地注视着他们。
但当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却在不经意间,潸然泪下。
我只想在这里说:“妈妈,我也爱你。”
这个寒假,周围的朋友都去游玩了,陪伴我的,只是一本书——《目送》。看着龙应台淡淡的叙述,从目送晚年的母亲开始,以目送衰退的父亲结尾,龙应台用她平淡沉稳的笔触,诉说了她对生活的感悟,对周围事物的见解……从她的叙述中,我认识了一段静默的时光,体味了一份陈旧的心。
阅读中总有想流泪却眼眶干干的感觉,龙应台内心无法抑制的苦涩和怅惘,让人情不自禁得想流泪,可她那平平淡淡的口吻,又让人欲哭无泪。那些埋藏在灵魂深处热烈却又无法言说的感情,却又被淡淡地叙述出来,让人时而悲痛,时而无奈,时而感动,这也许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吧。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当读到这段文字时,喉咙不知什么时候哽咽了,让我体味到隐隐的凄凉与哀伤。
其中的《跌倒》一文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指出了现在教育的漏洞所在,告诉了孩子如何成为卓越的人,却不曾告诉他们那些卓越的人背后的辛酸,告诉了他们卓越的人成功的经历,却不曾告诉孩子怎样去面对挫折;告诉了孩子表面的美好,却不曾告诉他们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而这样,必教育不出优秀的,有担当的好孩子。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两本存折》里有这样一段话:我突然就明白了:原来,这两本存折之间,是有斩钉截铁的反比关系的。你在那一本存折里所赚取的每一分金钱的积累,都是用这一本存折里的每一寸“时间”去换来的。而且,更惊人的是,“金钱”和“时间”的两种“币值”是不流通,不兑换,不对等的货币——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折里的“金钱”回头去换取已经支付出去的“时间”。任何代价,任何数字,都地法兑换。这引人深思,也告诉了我们时间的珍贵,“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抓住时间啊,这是龙应台作家对我们真挚的嘱咐啊!
《目送》一书,龙应台用最朴素的方式绽放出了动人的诗意。在这本书中,会看到感性而又素朴的文字背后,对生命、对亲情、对幸福的深刻领悟。再多的不舍和遗憾都是生命的过程,那些都已不复存在。我们只能坚定地往前走,用回忆愈合过往的伤,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他说,那指的是生命,生命不论如何辉煌跃动,都只是大地之气而已。”——题记
该是黄昏了吧?轻轻将手搭在书页上,抬头看见他的侧颜,看着他青丝中的白发,然后簌簌地落下泪来。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深刻地记得这段文字,我记得它的作者是一个集女儿,妻子,母亲三重身份为一体的女人——龙应台,记得这是出自她的散文集——《目送》。
目送,何为目送?我不愿将它看作词典中呆板规矩的“以目光相送”。或许,这样的动作不仅是不舍的情思,更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进,经历了这些,她是否会感到无奈,是否会感到悲凉?
七十三篇散文随笔,七十三个不同情景,从心中的无奈转为人生的深沉。她曾依靠的母亲像孩子一样茫然,她曾拥抱的孩子却像玫瑰一样带刺。正像作者在书中说的那样:“人生本来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场,情再深,义再厚,也是电光火石,青草叶上的一点露水,只是,在我们心中,有万般不舍”从懵懂无知的童年,到顽皮淘气的少年,再到意气风发的青年,最后到孤单沉默的老年。人生,至多不过几十年光阴,可时间实在是太过于无情,夺走了那段时光,也夺走了那个无比温暖的家。
家,何为家?是放在桌上的早餐?是塞在书包里的外套?还是,无比怜爱的责骂?这个家给了我们最美好的记忆,我们曾经最留恋的地方,最后却散得只剩一个空壳,那几个追逐打闹的少年一个一个走远,留下一两个体态越来越孱弱,神志越来越不清的人,曾经温馨的地方也可以变的荒凉,只剩下压迫性的寂寞与寒冷。原来我们所留恋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而是一段时光,一段上了车就无法返程的时光。
书中的安德烈一再将背影留给母亲,倔强而沉默,而我们呢?十几岁的年华,是否都经历过安德烈的叛逆?是否都曾厌恶过母亲执意送过的伞?是否,都对他们的老去视而不见?“可是,‘老’的意思,就是失去了人的注视,任何人的注视?”母亲可以在身后默默打点好一切,可当你成为父母时,才会猛然发现,眼中万能的母亲曾经也不过是个娇气的小姐而已。他们以一份简单的爱支撑起整个家,我们却一未地挥洒。十字开头的年龄可以在一味的顺从中漠不关心,等光阴逝去后越是美好的回忆越是令人老泪纵横。
或许是发觉了吧,近年来关爱老人的广告不在少数,可多少中年人以拼搏为借口而逃避亲情,这“是一种被物质撑地过饱后的漠然?还是把一切都看得理所当然的无聊?”不知你是否彻彻底底地想过,拼搏只是为了“幸福”二字,或许等真的拼搏成功时,曾经拥有的幸福早已消失殆尽。本质,终究是不可改变,而又有着一定期限的东西。
我们或许会对一切不管不顾,追求自己所谓的“青春”,最终离开他们“远走高飞”,但身后的人儿明明是不愿放手,双目含泪,却又只能是无可奈何,一遍一遍回忆朦胧却又深刻的回忆,苦涩而甜蜜。我曾也是那个执迷不悟的“热血少年”,从不在意身后紧紧追随的目光,却又只是在记住那个苍老的背影后,才追悔莫及。
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身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最细小,而又最不可或缺的事物。
生命,不过是一次轮回,经历的,未经历的,终究会遇见,十字开头的年纪未必能悟出些什么,只是谨记,莫将亲情肆意挥霍,莫将背影留给亲情。
在淡绿色的封皮下,藏着平凡世界中行行色色的人和事。恍惚间,我仿佛看见一个伟大的母亲,望着自己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题记
她的笔划过三代走过的人生轨迹,划过幽静的市井深处,划过红尘间都市的繁华,划过盎然春色,划过刺骨寒风;她一枝笔划过人生,看尽人间悲喜,从灰白的老照片到缤纷的彩照,她总是能用笔将定格的那一瞬轻轻点醒,诠释那一个个目光中流出的情感。
她,就是龙应台。
本以为,《目送》只是一本屡见不鲜的平常散文集,但翻开品读后,她犀利的笔触,刹那点亮了我的心灵,唤醒了我的灵魂。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没有人不被这样的话语打动。漫漫人生旅途中,又有多少人理解这句话呢?亲情不需要浮夸的幸福,不需要无端的享受,而仅仅是不断用充满爱与期望的眼神目送他渐行渐远。这是人生之法。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途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她仅用这句就点醒了无数人之间相信与不相信的争论。她的语言不偏爱任何一方,只是用一种朴实的笔触告诉人们,人生的漫漫长途,就是在不断地相信与不相信之间行走,年龄的增长意味着你正在相信或正在不相信。这是人生之道。
只有尝尽了人生甘苦,才能深刻理解法与道。这本不厚的小书就奇迹般道尽了人生,有惊喜,有悲哀,有感触,有深度。至少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相似的故事。
一朵花瓣落在书上,是春要来了吗?
1、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用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2、世上六十亿人里,没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可能居大多数。
3、你能想象比‘被物质撑得过饱后的漠然’更贫乏的存在状态吗?
4、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5、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
6、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7、母亲,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
8、拜祭,终究也只是生者的一份安宁。
9、回忆真的是一道泄洪的闸门,一旦打开,奔腾的水势慢不下来。
10、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11、九十三岁的眼睛和四岁,竟是同一双眼睛?灵魂里,还是那看《史记》的孩子,深情而忧郁的青年?
12、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
13、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14、凡是出于爱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谅的。
15、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
16、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17、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18、人对自然、对生命过度地暴虐、亵渎之后,他究竟还有什么依靠呢?如果勇敢领袖们的心里深埋着仇恨和野心的地雷,敏感的阿拉伯芥又救得了几个我们疼爱的孩子呢?
19、对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
20、时光,是停留还是不停留?记忆,是长的还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新的还是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
21、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22、春节的爆竹在冷过头的冬天有一下没一下的,凉凉的,仿佛浸在水缸里的酸菜。
23、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你的名字,清楚地留在世纪的史记里。
24、文明和野蛮的中隔线,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会断。
25、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作最后的转身离开。
26、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27、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
28、他好像在听一个不可及的梦想,又仿佛在夜行暗路上突然听见熟悉的声音,轻轻呼唤自己的名字,带点不可思议的向往与情怯:是啊,太湖边,柳树下,线装书。
29、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30、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
31、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32、“所有其他的人,会经历结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
33、怎么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长呢?时间才是最后的法官。
34、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35、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母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36、空荡荡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37、我们都知道了,母亲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
38、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
39、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有一天终要重逢。
40、金门的美,怎么看都带着点无言的忧伤。一栋一栋颓倒的洋楼,屋顶垮了一半,残破的院落里柚子正满树摇香。如果你踩过破瓦进入客厅,就会看见断壁下压着水渍了的全家福照片,褪色了,苍白了,逝去了。一只野猫悄悄走过墙头,日影西斜。
41、斜坡上的杂化野草,谁说不是一草一千秋,一花一世界呢?
42、贫穷的记忆,在事过境迁之后,像黑白片一样,可能产生一种烟尘朦胧的美感,转化为辛酸而甜美的回忆。
43、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低声呜咽,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
44、在平凡和现实里,也必有巨大的美的可能吧。
45、南美洲有一种树,雨树,树冠巨大圆满如罩钟,从树冠一端到另一端可以有三十米之遥。阴天或夜间,细叶合拢,雨,直直自叶隙落下,所以叶冠虽巨大且密,树底的小草,却茵茵然葱绿。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米,但是同树同根,日开夜合,看同一场雨直直落地,与树雨共老,挺好的。
46、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和气味、温度——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作一滴“眼泪”呢?
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题记
人,生来是孤独的。父母、老师、亲友,或许会陪着你走人生中的一大段路程,但真正走完漫漫人生路的,只有你自己。
正如书中所写:“这里有五万人幸福地欢唱,掌声、笑声、歌声,混杂着城市的灯火腾跃,着凉了粉红色的天空。此刻,一辈子被称为‘才子’的沈君山,一个人在加护病房里,一个人。”人们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可谁又关心遥远的孤独的人呢。
当你背上行囊,走上漫长的人生道路时,总会遇到一些顺路的旅人,他们会陪着你走完一段段路程,你们一起聊天,一起说着你们遇到的事,一起围着篝火取暖,留下美好的回忆。可是,当共同道路走完,岔路出现时,你们又不得不分道扬镳,重拾心情,走上属于自己的道路,一个人。
你们毕竟只是匆匆而过的路人,你只是用一个故事同他们换了一碗酒,自此天各一方。
小时候,家附近有一座铁索桥,那桥十分老旧,走上去都会有“喀啦喀啦”的声音,我胆小,每次过桥都让父母抱着我过。有一次,也忘了怎么了,我一人回家,路上还没什么大不了,可一看到桥,心里就漏了一拍:怎么忘了还要过桥。我在家对岸迟迟不敢过桥,踱来踱去,有好几次都踏出第一步了,可听到“喀啦喀啦”的声音,有看到桥下湍急的水流,那一步硬生生被我收了回来。
可看着越来越晚的天色,我心中十分着急,终于,我下定了决心,闭着眼,捂上耳朵,心一狠就朝对岸跑过去。
也不知过了多久,我的脚好像接触的是地面,我这才睁开眼睛,回头看了看已经被我跑过的桥,心仍“噗通噗通”地跳着。从那之后,我过桥就再也不用父母抱着了。
没有人能够陪伴你一辈子,你必须靠自己,你最大的靠山不是别人,就是你自己。人生,除了自己,谁可能知道?
就如同这个故事,我不把它写在这里的话,又有谁知道呢?也就我知道,喧嚣的风知道,傍晚的夕阳知道,那座古老的桥知道罢了。
人生甘苦冷暖自知,也唯有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