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贵有自知之明议论文素材8篇
乌鸦看见鹰从空中俯冲而下抓住羊,十分羡慕,于是模仿它的动作去抓羊。最终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对孩子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依我看来,这只乌鸦就是没有自知之明。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苟子·荣辱》曰:“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就是说有自知之明很重要。
楚庄王觉得越国政治混乱,士兵战斗力差,于是准备举兵攻打越国。庄子说:“臣认为智慧就像眼睛一样,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地方,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曾经兵败给秦国、晋国,丧失了几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士兵战斗力弱了。庄蹻在楚国境内当强盗为害百姓,官吏却不能将其拿获,这就是政治混乱了。大王政治之乱,兵力之弱,似乎也不在越国之下,但却想讨伐越国,这就说明了大王的智慧也像那眼睛一样,看得到别人,却看不到自己。”庄王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智慧不在于他能够评价别人,而在于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因此说,能够自我评价才称得上有智慧。
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哪一个强?”子贡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他能够以一知十;我听到一件事,只能知道两件事。”子贡的自知是明智,子贡的从容更是胸怀博大。他虽不及颜回闻一知十,但却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传之千古。
人都喜爱听好话、奉承话,不自知的人听到好话、奉承话,便会信以为真,飘飘然,觉得自己好伟大,他没有考虑在这些话的背后,说这话的人的目的是什么。《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没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头脑,他说:“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里,他把吹捧者的内心揭示无余,因此也就不会被“妾”和“客”所欺骗。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说,自知之明来源于自我修养和自我慎独。因为自省才能自制自律,自律才能自尊自重,自重才能自信自立。自尊为气节,自知为智慧,自制为修养。人具备了自知之明的胸臆和襟怀,其人格顶天立地,其行为不卑不亢,其品德上下称道,其事业左右逢源。在人生道路上,就能经常解剖自己,自勉自励,改正缺点,量知而思,量力而行,及时把握机遇,不断创造人生的辉煌。
要真正了解自我,就必须换一个角度看自己。首先,要“察己”。客观的审视自己,跳出自我,观照自身,如同照镜子,不但看正面,也要看反面;不但要看到自身的亮点,更要觉察自身的瑕疵。包括对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品质等进行自我评判,切忌孤芳自赏、妄自尊大。其次,要不断完善自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须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避己所短,扬己所长,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坐标进行准确定位。当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时,也就是进步的开始。
人贵有自知之明。
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是经过苦心孤诣的努力和默默无闻的奋斗而取得的。而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则是成才的捷径和必然条件。正确的认识自己,把握自己的努力方向,才是至关重要的。
人生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出发点的正确与否。乌鸦和老鹰就是很好的实例。
老鹰凭借自己的实力,翱翔俯冲,很自然的觅食。令无数的乌鸦羡慕不已。
乌鸦学鹰,却未能从自身的条件出发,而是一味的好高骛远。最终徒劳,而且失去了自我。
泱泱中国不乏这样的老鹰,也不乏这样的乌鸦。
邯郸学步,不从自身出发,一味的效仿别人,最终爬了回去。
东施效颦,只是想使自己也漂亮一些,无可厚非。可是结果适得其反,惹人生厌,只是味平凡的生活增添了一席笑料。
赵括纸上谈兵,忘乎所以,轻傲自大,目空一切,兵败如山倒。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永远都是俯视别人,仰视自己。
能够真正的认识自己,并且了解分析自己的错误。是获取成功的必要条件。才是真性情,真自我。从客观条件出发,因地制宜,超越自我。心比天高者,命比纸薄。
袁世凯复辟称帝中华,倒转历史的车轮,违背广大人民的利益,众叛亲离,最终结果不佳。
台湾妄图独立,倒行逆施,作茧自缚。台湾国民怨声载道,大陆人民口伐笔诛。人民的统一愿望胜于一切。正确的认识自己,从全局利益出发,味自己寻求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而不是被羊毛所缠绕。
当我们被物质的繁华所吸引,一味的铤而走险,追求利益的时候,忘记了自己是谁,也忘记了束缚自己的羊毛。
因此出现了好多的模仿者,也出现了好多的生活的笑料。某某年轻作家抄袭事件,某某流行歌曲抄袭事件,某某高考作文抄袭事件等等。任何一只乌鸦都希望象老鹰一样成名,但是却没有掂量自己的分量。最终都落得象乌鸦一样的可悲结局。是生活麻痹了我们,还是我们被生活所诱骗。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再蹩脚的老鹰永远是老鹰,再优秀的乌鸦永远是乌鸦。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每个人、每种物品都会有缺点和不足,也总会有超出他人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呢?像《鸟的评说》里的鸟儿那样只数落别人的不足吗?不,应该留一些眼光看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古人这句话可以说是颇有道理的。荀子《劝学》中曾说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也就是说要成就自己的美德,就要天天检查反省自己,也就是说要留下眼光看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有良好的修养。相反,那些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只把眼光盯在别人身上,只是一心想挑别人的毛病、出他人的丑,从而就认为别人不如自己的自我满足者们,是永远不会有所成就的,就像《鸟的评说》里的鸟儿,麻雀笑话燕子怕冷,但麻雀从没想过它不能像燕子那样从北方飞到遥远的南方;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但它从不能像苍鹰那样一飞冲天,傲视四野。它们只把眼光盯了别人身上,而不是听到了对自己的批评就认真检查自己是否真正有那些错误,从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结果飞翔于云天的仍是苍鹰,唱歌悦耳的依然是百灵,它们谁都没有进步。
我们生活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何必要把眼光盯在别人身上呢?为什么要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呢?就像墙与风向标一样,墙的可贵之处就在其立场坚定,风吹来依旧岿然不动,但它永远不能像风向标那样指示风向。此时墙能做的就是要认真检查自己身上是否有漏洞,而不是去讥笑风向标随风转来转去立场不定了。
把专门挑别人毛病的眼光收回来看看自己吧,认认真真找找自己的缺点,想想如何去改进,如何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益的人,这才是最有益的事情啊!
留一些眼光看自己!
今天是八月一日,建军节第八十二周年。本在昨日打算今天去图书馆的计划因为心中的某些想法而改变,决定改去广场。我想我已有的岁月中最光荣的应该是因我是个南昌人,这个与革命和中国息息相关的地方。然而新中国也成立了近六十周年,我所看见的这个地方,早也是物非人也非。 坐七路到站下车,经地下道而去广场。地下道曾是防空洞,现在却已满是私人摊位。他们卖者二手手机,廉价衣物等商品。他们大概不会知道自己坐的位置曾经也许有一个个满脸惊恐的人满,他们没有了对未来的憧憬,没有了对金钱的痴迷,只有对生存的渴望。而今的他们却热切希求着过往的信任驻足于他们的铺位前,买下商品,赚取钱财。 到了广场中心,我原天真以为会有什么庆祝活动,却发现和从前每次路过或到来的场景一样,熙熙攘攘的人在广场上漫步、放风筝甚至留影。我本有约十七年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对广场也已经失去了新鲜与好奇,而今日站于那却有种莫名的庄严,因是从未有过的,所以分外新鲜。 阳光有些使眼睁不开,我略微仰视并用手遮住刺眼的阳光,看到了“军旗升起的地方”这七个大字,它使我想起了革命,想起了无数倒下的解放军,想起了当初与此事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反差。 最近在看王安忆的《启蒙时代》,主人公便叫南昌,也成了我购买的目的之一。那里写着革命中的青春,那时的孩子在文化大革命中与现在虽没有本质区别却形式不同。现在的多数孩子会选择迷恋残缺、悲伤或是黑暗,以为越颓废越光荣,他们不懂革命,不明白接班人的含义,越痛越感到有幸福感,很有犯贱的味道。而那时的孩子则很多有着思想,尽管有不理解革命的,但也不会有意地过分病态,倒是多了份单纯。 走在八一广场上,第一次以一位游客的身份来面对这里,保持着对这里的新鲜、神秘与崇敬。也许让本地人感觉矫情到牙酸,但现在反而不能是因对国家有好的感情就会有虚伪感,爱国不可耻,可耻的是明明吃着祖国母亲的饭却向往外国,恨不能生在外国,长在他乡。 只愿诉说自己的情绪,想起抗洪抢险中的解放军,汶川地震中的人民子弟兵,还有那些朴实是的老乡对军人的敬意,这些是真真切切的军民鱼水之情,而非该受人嘲笑的主旋律,是一种内心应该相信的责任感。 铺天盖地的你情我浓,聚少离多的年少爱情,颓废不堪的无奈愁伤,却都不如矫情地说一句:“我爱你祖国!”很多时候,被人视为可笑的行为也许是因我们过分追随时尚而遗忘的朴实之举。 革命的气息早已不再,和平也是我们所向往的。但若在新社会中淡忘甚至遗忘了曾经洒下鲜血为革命成功的英雄人物和伟大事迹,要怎样自己心中应该明白,人贵有自知之明!
我们常说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避其所短。可是,我们只顾发现了他人的优点,却寻找不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来,难道我们不应有自知之明吗?
从古至今,自知之明的实例处处存在,我们所熟悉的邹忌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邹忌和徐公住在同一城,并且两人都一表人才。一天,邹忌分别对他的妻子,妾和客人提问:“我与徐公谁美?”而他却得到了同一种答案,说自己美。过了一天,恰巧徐公要来家里做客,邹忌第一眼就被徐公那气宇轩昂、光彩照人的形象怔住了。两人交谈的时候,邹忌不住地打量着徐公。他自觉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了证实这一结论,他偷偷从镜子里面看看自己,再调过头来瞧瞧徐公,结果更觉得自己长得比徐公差。于是,他进宫向皇上表明了自己所发现的一切。并对皇上说;你是被这些大臣们所蒙骗了,他们都是在恭维你,以至于没有认清自我。听完这番话,皇上觉得邹忌的话很有道理,于是连连称赞。试问,若邹忌听完妻子,妾和客人的回答后不作一番思考而是直接暗暗高兴呢?又会不会有这样的结果呢?恐怕恰恰相反,可仅凭这一点也证明不了什么。
再如大名鼎鼎的楚国大将韩信。有一次,在淮阴有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他。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着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佩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单影只。于是,他便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在场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很胆小。其实韩信并不是胆怯,而是看清局面的睿智。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以我们当须明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由此看来,我们不能只看中一方面,在看到自己优点的同时,也要发现不足,虚心向他人学习;只有自知之明,才有可能向邹忌和韩信那样,活出潇洒的人生。
因此,人贵要有自知之明。
齐威王的相国邹忌长得相貌堂堂,身高8尺,体格魁梧,十分漂亮。与邹忌同住一城的徐公也长得一表人才,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
一天早晨,邹忌起床后,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信步走到镜子面前仔细端详全身的装束和自己的模样。他觉得自己长得的确与众不同、高人一等,于是随口问妻子说:“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来,谁更漂亮?”
他的妻子走上前去,一边帮他整理衣襟,一边回答说:“您长得多漂亮啊,那徐先生怎么能跟您比呢?”
邹忌心里不大相信,因为住在城北的徐公是大家公认的美男子,自己恐怕还比不上他,所以他又问他的妾,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些呢?”
他的妾连忙说:“大人您比徐先生漂亮多了,他哪能和大人相比呢?”
第二天,有位客人来访,邹忌陪他坐着聊天,想起昨天的事,就顺便又问客人说:“您看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客人毫不犹豫地说:“徐先生比不上您,您比他漂亮多了。”
邹忌如此作了三次调查,大家一致都认为他比徐公漂亮。可是邹忌是个有头脑的人,并没有就此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真的比徐公漂亮。
恰巧过了一天,城北徐公到邹忌家登门拜访。邹忌第一眼就被徐公那气宇轩昂、光彩照人的形象怔住了。两人交谈的时候,邹忌不住地打量着徐公。他自觉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了证实这一结论,他偷偷从镜子里面看看自己,再调过头来瞧瞧徐公,结果更觉得自己长得比徐公差。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反复地思考着这件事。既然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什么妻、妾和那个客人却都说自己比徐公漂亮呢?想到最后,他总算找到了问题的结论。邹忌自言自语地说:“原来这些人都是在恭维我啊!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看起来,我是受了身边人的恭维赞扬而认不清真正的自我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人在一片赞扬声里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特别是居于领导地位的人,更要有自知之明,才能不至于迷失方向。
世上万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然而,能否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却不容易。要么,何以自古就有“人贵有自知之明”之说呢!
其实,这种自知之明就是发现能发现。自己的卓越与缺陷,认识自我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以自己的条件决定去干什么,不去干什么,用理智的方略选择目的或理想,其成功的几率就高得多了。
当然,大凡动物都是没有自知之明的,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还有一辈子都没有发现自己的,既不知道自己所短,也不晓得自己所长。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只要你认真洞察,生活里比比皆是。
如那只鹰,凭着尖利的双爪和带勾的嘴,加之凶悍猛烈的冲击力,当它向那羊俯冲过来之时,羊在如此强劲的对手之下,只有束手就擒了。可是,那只在一旁观望的乌鸦,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乌鸦没有鹰尖利的双爪,没有鹰带勾的嘴,更没有鹰凶悍猛烈的冲击力,所以,在羊的心目中,这并不可怕。
当乌鸦扑向羊时,首先,羊不会惊慌,甚至会嘲笑它:你一只平庸的黑鸟,岂敢在俺的头上动土,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此刻的羊,面对突袭而来的乌鸦,只需采用不理睬的对策,就能对利令智昏的乌鸦达到以守为攻的效果。结果,乌鸦突袭羊的目的不仅没有得逞,反而成为牧羊人的猎物。
乌鸦之所以在袭击羊的行动中失败,是因为它没有自知之明。乌鸦只看到了鹰猎取羊的成功,却看不到鹰独有的长处和优势。当然,它更发现不了自己的短处和劣势。本来,乌鸦不具备捕猎羊的条件,而又要去做这种力不从心的捕猎,结果只能是失败。
生活中,导致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当事者没有自知之明,既没有发现客观世界的奥秘,也没有发现主观世界的长短。归根结底,还是他们不了解自己,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一点。
惨痛的悲剧和沉重的代价,就是这样造成的。
齐威王的相国邹忌长得相貌堂堂,身高8尺,体格魁梧,十分漂亮。与邹忌同住一城的徐公也长得一表人才,是齐国有名的美男子。
一天早晨,邹忌起床后,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信步走到镜子面前仔细端详全身的装束和自己的模样。他觉得自己长得的确与众不同、高人一等,于是随口问妻子说:“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来,谁更漂亮?”
他的妻子走上前去,一边帮他整理衣襟,一边回答说:“您长得多漂亮啊,那徐先生怎么能跟您比呢?”邹忌心里不大相信,因为住在城北的徐公是大家公认的美男子,自己恐怕还比不上他,所以他又问他的妾,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些呢?”
他的妾连忙说:“大人您比徐先生漂亮多了,他哪能和大人相比呢?”第二天,有位客人来访,邹忌陪他坐着聊天,想起昨天的事,就顺便又问客人说:“您看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漂亮?”客人毫不犹豫地说:“徐先生比不上您,您比他漂亮多了。”
邹忌如此作了三次调查,大家一致都认为他比徐公漂亮。可是邹忌是个有头脑的人,并没有就此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真的比徐公漂亮。
恰巧过了一天,城北徐公到邹忌家登门拜访。邹忌第一眼就被徐公那气宇轩昂、光彩照人的形象怔住了。两人交谈的时候,邹忌不住地打量着徐公。他自觉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了证实这一结论,他偷偷从镜子里面看看自己,再调过头来瞧瞧徐公,结果更觉得自己长得比徐公差。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反复地思考着这件事。既然自己长得不如徐公,为什么妻、妾和那个客人却都说自己比徐公漂亮呢?想到最后,他总算找到了问题的结论。邹忌自言自语地说:“原来这些人都是在恭维我啊!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有求于我。看起来,我是受了身边人的恭维赞扬而认不清真正的自我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人在一片赞扬声里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特别是居于领导地位的人,更要有自知之明,才能不至于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