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呼唤作文700字3篇
雷锋,曾经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在万众千百姓眼中,雷锋是一个伟大的战士,他做好事无数,毕生为人民服务。那时的他是时代精神的风尚。如今,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人们,却越来越缺失雷锋精神。今天,我想带领大家亲近雷锋,对雷锋精神进行一次深切的感悟……
雷锋,一个普通的战士,从小便失去了父母。在他成为一个孤儿时,他的穷乡亲们拉扯着他、关爱着他,使他度过了艰苦的岁月。他感激善良的人们,感激这个充满爱的社会,在党和政府的关爱下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忠于党爱人民的好战士。他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看作自己毕生的事业。他把自己省下来的钱,寄给受灾人民,送给家庭困难的战友;每当他出差时,一上火车就为旅客端茶送水,打扫卫生;难怪人们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他经常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到部队驻地附近车站,扶老携幼,迎送旅客……这些都是生活琐事,但雷锋每时每刻都在做,而这些行动的凝汇,便融铸了世代为人赞颂的“雷锋精神”!
当今世界,追求物质享受的人们往往忽略了心灵的陶冶,精神的飞越。“小悦悦事件”让我们心寒,人性的冷漠让我们迫切呼唤无私大爱的回归,期盼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再现!雷锋精神让我们感受人情之深,人心之暖,它让我们体味人间的真善美。我想,越是人们道德淡化的时候,越需要雷锋精神;越是缺乏温暖的社会,越是需要提倡雷锋精神。
雷锋曾在日记里说过“随着太阳不会挨冻,跟着党走不会迷路;跟着太阳就有温暖,跟着党走就有幸福。”他一心向着党,把党当做母亲,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党和人民的,他是党和人民的好儿子!而看看现在的一些人,他们常常只想到回报,却很少想到付出;常常抱怨这个社会,却很少为社会做些什么。他们甚至成了“未断奶的娃”,成了让人心寒的“啃老族”,将道德伦理抛在一边,给社会造成了极不好的影响。我们的人民怀念雷锋,我们的时代呼唤雷锋,我们不要冷漠无情的社会、精神麻木的“路人”,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具有新时代的活雷锋!
时代精神离不开传统美德的滋养和支持,雷锋精神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为雷锋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时代的进程中也涌现出了数不完的雷锋式的先进人物。
他叫鲍守坤,是一名普通的承钢工人兼党员,他连续20多年无偿献血,累计十几万毫升,被授予“鲜血大王”的称号。当人们问他是什么支持他连续20多年无偿献血,他平静地回答:“因为无偿献血可以救助更多人的生命,我们的队伍大了,就能帮助社会上更多的人。”简单的一句话却显示了鲍守坤的无私大爱、乐于助人的美好、高尚品德,它不仅仅是一个人,他还拉动周围的人一起加入这个爱心行动,一直坚持到现在,他说:“袖手旁观不是我的选择,也不是我的性格。”他的确很有性格,他将惠及民生的事看成举手之劳,他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见于行,将其发扬光大,他是当之无愧的当代雷锋!
雷锋精神很简单,如帮助他人扶起倒下的自行车,帮他人抬起地上的垃圾等等,这一件件小事,都是雷锋精神的体现。我们学习雷锋、纪念雷锋,并非只是记住一个名字,也不只是重复一种历史记忆,而是要学习、传承、光大他的精神!
时代需要雷锋精神,人民呼唤雷锋精神。相信与时代同行、与文明相伴的雷锋精神,必将在中国这片伟大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某杂志社的调查表明,同学们最赞赏的品质是"乐于助人"。然而,在另一份调查中,回答遇到麻烦悄悄走开的人也不少。这就告诉我们,我们许多人在认识与实际行动上还是有不小差距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我们只有默默地帮助他人,同时才能得到他人的帮助。我们为社会撑上一片绿荫,荫蔽了他人,同时荫蔽了自己!
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整个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是联结人与人的纽带,历来都受到仁人志士的推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绝唱,就在于他道出了做人的最高准则。
"南师大"的著名教授,百岁老人李美筠,一生清贫,倾自己所有资助困难学生,办营养站,而自己独居斗室,过得极其俭朴。而当学生们成名之后要对其涌泉相报时,她总是摇头道:"不记得了,不记得了。"一位学者在给她的信中这样说:我是受到过您赞助的普通一员,我以此为自豪,您那"松筠节操"我一辈子也学不完,请您接受我最崇高的敬礼。李教授就是这样为世界撑上绿荫,奉献爱心的。
在大搞"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撑绿荫者: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模范团员长李国安,连救两名落水者的年仅15岁的小柱子……他们都表现了最高尚的情操。
然而,社会上确有不少"冷漠者"与"明哲保身者",余秋雨先生在<<文明的碎片>>中,都给了不少的鞭挞,这些人,自以为聪明,其实聪明反被聪明误。
还是李美筠教授说得好: 我们不必为自己的得失做过多的注脚,为社会撑上一片绿荫。
是啊,撑上一片绿荫,献上一份爱心吧!这是新时代的呼唤!
尊敬的各位教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感恩—时代的呼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后西方意识形态的进入。“感恩”这一词汇正从我们的视野了逐渐消失,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开展“感恩教育”已被提到相当的高度来重视,尤其是在学校教育中,“感恩教育”就是要让我们每一位学生学会感恩—学会感恩教师,感恩学校,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在西方有“感恩节”,而中国的传统教育中有“施恩不图报”的观念。教育专家曹华这样说道:“感恩也是一种品德。”“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所以,要让我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我们学业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生活。
: 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 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世界将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都是浅显的道理,没有人会不懂,但是,我们常常缺少一种感恩的思想和心理。尤其是我们的青少年一代。他们常常忘记了,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他们总认为许多事情都是理所当然应该拥有的,包括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老师呕心沥血的教导,旁人义不容辞的帮助…… 因此,开展“感恩教育”,是对学生内心深处的洗涤,让我们在不经意间的观察中,体会到母爱似海,父爱如山;在三言两语中,感觉到师爱如灯;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体验到友谊的缕缕春风。一个人的一生,需要太多的支撑。心存感激,才能深入体会,才会加倍珍惜。
“怀抱一颗感恩的心,争做一个成功的人”。感谢他人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母亲节时做心意卡,每天回家帮做一件家务,记住父母的生日,得到他人帮助后说声谢谢等,通过这些水事来学会感恩,每天心存感恩,生活起来也快乐。这样家庭、班级、学校及至整个社会也更加和谐。同学们“感恩”并不遥远,作为新一代的学生,应该学会感恩,使学校充满爱的生机。
父母养育我们很辛苦,我们应该对父母感恩,同学不求回报地帮助我们,我们应该对同学感恩,老师辛勤教育我们,我们应对老师感恩,愿同学们在感恩教育的熏陶下,知道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许许多多人为我们付出,我们生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感谢这个世界,感谢父母、老师、同学,感谢爱着我们的亲人和朋友。愿“感恩”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里,使我们在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茁壮成长。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懂得去孝敬父母。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懂得去尊敬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