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读后感7篇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2-07-29 15:42:56
篇1:读《毛泽东传》有感

普坦汉姆说过:“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近代中国的国共内战便是这样的战争。

为了了解更多关于内战的详情,我翻阅了《毛泽东传》读完《毛泽东传》,我第一感觉是深深的长叹:遥远的历史长河,滚滚的内战。在《毛泽东传》中说到,因为内战,我国伤亡士兵将近几百万人,经济退回了抗战前的老样子。同时,我通过内战,了解到毛泽东在军事指挥上高超的战略战术。

令人最为关注的是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部队军主力,以出乎国民党军预料的突然行动,在山东西南150千米的战线上,一举突破黄河天线。接着,刘邓大军经过近一个月的连续作战,歼灭大量敌人后,迈开大步南下,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国民党战略上最敏感而又薄弱的地区。解放军只要能占据大别山区,就可以东慑国民党首都南京,西逼长江中游重镇武汉,南扼长江,控制整个中原地区,从而迫使蒋介石调动其他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部队回援。

毛泽东在此的战略用得真是妙极了!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时候,中央采取了诱敌深入、寻找有利时机、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出其不意,冲出后追的重围,进入大别山区,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的胸膛。而我在欣赏毛主席的智慧的同时,更被刘邓大军的坚决、勇敢,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所感动。

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刘邓大军十几万人渡过黄河,国民党统帅部一片震惊蒋介石根本摸不清解放军的战略意图。直到刘邓大军越过陇海路,穿越宽达30多千米、遍地淤泥计税的黄泛区,渡过沙河后,蒋介石才如梦初醒,发现解放军的进军方向是大别山。他急忙集动兵力,企图阻止刘邓大军度过汝河。在前有敌军阻拦、后有重兵追击的险恶形势下,刘邓大军能否在几个小时内强渡汝河,关系到整个战乱行动的失败。刘伯承、邓小平亲临汝河渡口指挥,刘伯承号召大家:“面前即使横着刀山火海,我们也必须打过去!狭路相逢勇者胜!直到我们坚决、勇敢、不怕牺牲,就一定能冲过去!”指战员们冒着战机低空轰炸和河岸敌军的疯狂扫射,勇往直前,终于度过了汝河,闯过了千里跃进途中的这个险关。

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读了《毛泽东传》让我明白了更多:在我们遇到阻碍时要冲破一切障碍,就必须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制定战略,让后在朝自己的目标追求奋斗,才能取得成功!

篇2:读《毛泽东传》有感

哈佛大学的教授美国人罗斯.特里尔所著的《毛泽东传》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的最被推崇、最畅销的作品之一,该书文笔流畅,读后给人以史诗般的震撼。

在人生开始阶段默默无闻的毛泽东,却有着特殊的性格和坚强的信念,上下求索找到拯救国家的道路。许多年以后,他成为地球上人口最多国家的统治者,还领导着地球上人数最大的政党,他的一句话,一道命令,思想上的一次变动,都会在这个国家内掀起惊涛骇浪。

和大多数那个时代的先知先觉者不同,毛泽东的出生并不高贵,是位普通的农民的儿子。他也不像蒋介石、周恩来和邓小平那般出国留过学。这使他的世界观更贴近古代儒家的世界观;同时也奇妙地证明了一点:传统的中国固然要现代化、西化,然而达成目标的手段却依旧是传统的依靠占中国总人口近90%的农民。这是西化的先进者想不出的,也是麻木的守旧者没本事做的,能够完成这一目标的只有他--这位诞生于韶山冲东方之子。

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奇特的人,他的思想和哲学观变化万千,让人琢磨不透。他既接受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又受到俄国革命的启发,骨子里还浸着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再加上他强悍的意志力,使之成为一名当之无愧的领袖。就像古代帝王可以终结乱世,一统天下,毛泽东也有能力将处于现代化夹缝中苦苦挣扎的,贫穷而落后的中国解救出来,他融合了各方的资源,创设新的秩序,带来新的希望,建立新的中国。

一个特殊的环境造就了一场特殊的革命,一场特殊的革命产生了一位特殊的领袖。毛泽东是一位哲学王,或是圣王。在柏拉图的口中,这位哲学王负有教化大众,带领民众走向至善境界的职责;而在古代儒家眼里,圣王则是体察天地之道的人物。

这位圣人在完成了革命事业后,开始着手将人民带入他理想中的乌托邦。是人类自身有所局限吗?不符合常理的希望,对奇迹的向往,总是会孕育出某些歪曲,最终蜕变为绝望。事实证明,把国家交给一位圣王统治十分危险。历史上对乌托邦的追求,几乎全是以完全相反的结局收尾:法国大革命追求的是纯净的民主,最后民主却变成了一只多头怪兽,需要每日用鲜血去祭祀;俄国革命追求没有剥削的平等,可最后为了革命需要而存在的高度集权的政党体制,异化为斯大林式的极权。

悲剧总是一次次反复,这个曾将几万万中国人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的人,也可以因为自己的奇思异想或是维持权力让几千万人饿死,让几百万人互相争斗,让几万人的人生失去价值,或是让几百人从权力的最高处重重跌落

或许毛泽东天生适合当一位革命领袖,而不是一位温和的治国者。在革命年代他的思想是为了应对当时的需要,然而在执政党时期还对革命纯洁性念念不忘就显得有些怪异。此外,这些错误源流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思想,列宁创立的政党以及斯大林在外交上的政策邓小平曾经说过,坏的政治制度能让毛泽东这样伟大的人也犯错。

读罢《毛泽东传》,让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以史为鉴,我们明白治理国家不能仅仅依靠少数几位伟人,而是应当凭借良好的普遍参与的政治制度,完善的保护自由的法律,以及理性、有思想的公民。

篇3:《毛泽东传》读后感

读了《毛泽东传》这部书,对毛泽东有了深的 了解。 这部传记将毛泽东放在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的历史起点上来客观地描述他的成长和成熟过程。毛泽东17岁才"出乡关",与早期其他一些著名的共产党人比较起来,他接触外部世界和新知识、新思想也许要晚一些。

但是,从书中我们看到,他虽和同时代许多人一样经过一段曲折后才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但他具有一种更执著、更实在、更富于理性的探索精神和在探索中勇敢地剖析和否定自我的精神。这就使得他能做成前人未能做成的事业,达到前人未能达到的高度;这也就使得当许多和他同时代的曾经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徘徊不前甚至步入歧途的时候,而他却一步步走向成熟,并带领更多人取得成功。 毛泽东的一生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一生,也是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一生。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注重探求事物的"大本大源"。在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后,这一特质和思想源头得到了升华和充分的发展。他对问题从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地去解决,而是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从中找出带普遍性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并从理论上做出新的概括。

书中对理论问题的叙述和分析,由于紧扣住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具体实践,显得既深刻又生动,清晰地展示了毛泽东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形成发展的脉络,也从一个重要侧面集中反映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这部传记没有把民主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当做天生的"救世主"或"完人"来写,而是把他放在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努力反映客观的社会历史环境对他的影响。对于中国革命,毛泽东也不是一开始便什么都成竹在胸,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吸取全党和群众的智慧,逐渐形成他的文韬武略。

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他也不是都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的。他自己还说过,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在工作方式上有缺点,长征中他也指挥打过败仗。这部传记没有回避这些,而是一一做了客观的叙述和评价,从而保持了全书的历史真实性。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身上集中了一个伟大民族和时代的精粹。这种境界,不是大家都能达到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和道路得到程度不同的启示。因此可以说,这部传记是一部毛泽东的启示录。

篇4:《毛泽东传》读后感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夕阳之辉。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毛泽东是一位学识渊博、做实事丰富、才华横溢、能诗善书的大学问家,这是他能够成为20世纪的时代伟人和我们党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战略家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代学者的风范。


    一、博览群书,持之以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毛泽东从青年起,就刻苦用功,从早到晚,读书不休,而且持之以恒。为了锻炼能够在任何环境中都专心致志学习和思考的本领,有时他到寂静的山峰上,“静中求学”,有时又到人声嘈杂、车水马龙的大街上,“闹中求学”。毛泽东一生与书形影不离。在极为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他始终不忘读书。长征路上,他带了两筐书,每到一地还想方设法寻找书报。到陕北后,他在日理万机的同时,还通过各种渠道,尽一切可能,搜寻书籍。转战陕北,别的东西可以不带,但最重要的书籍不能不拿。建国后,他每次外出,书必不可少。他的卧室、床铺、游泳池休息室等,都有书报相伴。毛泽东学问非常渊博,却始终有一种“不满足感”。他除自学外,还特别注意向他人学习,认为凡是有专长的人,都应该向他们学习。他每碰到不懂的地方,或是读一些有关的通俗小册子,或查工具书,或请教专家。毛泽东主张“为学之道,先博而后专,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毛泽东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他写了一幅对联总结自己的治学经验:“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晚年的毛泽东,随着身体的衰老,视力逐渐减弱,学习非常吃力,但他读书学习的精神丝毫未减,追求知识的欲望丝毫未退。1970年,他已近80高龄,仍然学习英语。正因为毛泽东博览群书,持之以恒,他的精神生活极为丰富,他的头脑就是一个知识宝库。


    二、坚持真理,勇于创新


    毛泽东的一生是坚持真理勇于探索创新的一生。学习的本质就是要实事求是,认识规律,寻求真理。他常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强调“要打破迷信”。他说,领导革命必须实事求是;搞科学研究,也必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能够自己的脖子长上别人的脑袋,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即使对老师,也不要迷信。应该提倡自由讨论,独立思考,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提出新观点,创造新理论。人的生命有限,书籍却浩如烟海,所以读书要区别其价值,要把精读与泛读结合。读书求知,主要靠自己,老师不过是块指路牌,其责任事告诉学生向何处去,假如你自己不走的话,就会一辈子停留在指路牌旁边。毛泽东做学问从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而是将质疑、择书、自修与求友相结合。


    三、学以致用,服务社会


    毛泽东在早年求学时,就接受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经世致用”的影响,认为“求学指导,不得不重现在”。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他强调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的思想家,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为当前的政治服务。”他反复强调“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决定的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我们应该老老实实的办事,对事物有分析,写文章有说服力,不要靠装腔作势来吓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为社会服务,必须对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毛泽东认为调查研究是了解情况和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是获得中国社会问题的最基础的知识的最基本的方法,这是在读无字的书。毛泽东走到哪里,除详细调查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现实情况外,还要了解当地的历史情况、地理沿革、文物掌故、风土人情以及古人写的有关当地的诗文。他的许多著作,就是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他的所有文章,都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写的。


    四、德智统一,文风纯正


    毛泽东做学问非常注重品德。他认为人格的完善和学问的长进都有赖于积累,二者是相统一的过程。毛泽东对于学习,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理论与实际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风。1942年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首次提出了文艺“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两个中心问题,进而提出了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建国后,毛泽东又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等文化建设的方针。毛泽东强调,文风和学风、党风密切相关,互为因果。文风的好坏还能反作用于社会。毛泽东的文风体现了他语言的巨大威力,他的许多文章都生动地体现了他的文风要求,内容极为丰富真切,文字极为精炼生动活泼,又极富创造性、逻辑性和战斗性。


    作为大学问家的毛泽东,他的学术风格和特点是极为鲜明的,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建设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宝贵财富。作为当代青年,要把自己造就成为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就应该向毛泽东那样把学习作为终身追求。

篇5:《毛泽东传》读后感

石室初中党支部举行党组织学习活动,会后学校为党员同志们推荐了罗斯特里尔所著《毛泽东传》,读罢,感触良深,本书不仅再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而且还将伟人的光辉品质和丰富内蕴展示出来,供我们学习和思考。


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该书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的最被推崇、最畅销的作品之一。主要从思想、政治角度记叙毛泽东一生的角度,保持了优美流畅、生动自如的风格,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更为敏锐新颖,更多地关注毛泽东的个人生活、个性性格和心理分析,对于人物和情景的分析更为出神入化,引导我们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并且据此更为具体地描绘出了他脑海中想象的“毛泽东的真实的画像”。


毛泽东同志是一个“战略家”,他总能站在时代的前沿准确地预判国家发展的趋势,总能精准地把握问题的本质和核心,总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同志敏锐地感受到党的领导权在革命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不能在领导权问题上放松和退却的科学观点。由于陈独秀采取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方针,忽视和放弃了党的领导权,造成了大革命的彻底失败。大革命失败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军队的作战方式,那就是采取“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继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这个重大的军事、政治思想课题。这些战术和课题的提出和运用,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党的“左”倾错误的实行,放弃了这些正确的方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得到认可,并逐渐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引领中国革命最终走向成功。


站在公元2018年读《毛泽东传》,感受伟大革命家的一生,感受在伟大复兴中的新中国的蒸蒸日上,感激感动感恩于为中华民族解放和富强努力奋斗着的共产党员们的或平凡或辉煌的事迹,也倍感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压力,也期待着通过我们的努力,欣赏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山花烂漫时”。

篇6:《毛泽东传》读后感

我虽然没有见过毛泽东,但是毛泽东这一光辉名字,从我上小学识字的第一天起,就在我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前几天,我买到一本中外名人故事从书——《毛泽东》,我如饥似渴地读完全书。夜里,我做了一个美丽的梦,梦中我跋山涉水寻找毛泽东,终于在天安门城楼上,我幸福地见到了毛泽东……我激动地对他老人家说:“敬爱的毛主席,我一定向您学习,学习您刻苦学习的精神……”


是的,《毛泽东》这本书中最感人的是毛泽东一生刻苦学习的精神,书中生动地记叙了这方面许多感人的片断:


毛泽东主张学习要有崇高的理想,他认为应该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改造国家和社会发奋学习。毛泽东在学习上一贯刻苦、勤奋,在青少年时代,每天清晨,同学们还未起床,他就借着熹微的晨光,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夜深人静,同学们都进入了梦乡,他还常常在走廊上或茶炉室的灯光下看书。书籍是毛泽东的终身朋友,直到他心脏停止跳动前几个小时,他还示意工作人员读书给他听,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


于是,我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毛泽东在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一一作了对比,我的眼前清晰地呈现出一个勤奋好学者的足迹……重新去寻找这一足迹,重新去寻找这一精神,对我们90年代的青少年不是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吗?我真诚地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同龄人,希望我们都能从这本书中汲取到理想、信念、精神和毅力。

篇7:读《毛泽东传》有感

毛泽东这个名字大家肯定再熟悉不过了!对了就是他!他创建了新中国;他结束了中国人民被压迫被剥削得苦难历史……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韶山的一个小山村里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当时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败落。毛泽东虽然出生在这种黑暗的环境下但他从小酷爱读书整天背着一本《水浒传》。当毛泽东到了11岁的时候他父亲逼着他耕地、抬粪便可是毛泽东不甘罢休在干完活之后躲在墙角里继续看书!后来毛泽东忍受不住父亲对他的欺压便自己私下攒钱最后离开家到外面闯荡。他看到了人们的苦难生活便一心想拯救中国这条巨龙!

读着读着我不由地为他种精神所感动。没想到毛泽东从小就关注国家的兴亡!我也跟着痛恨起他那只想着自己的父亲他也不想想:没有了国家哪儿会有他呀?读到后面我知道了毛泽东是一位政治家。他把一直受人剥削而藏在黑暗里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它同时也是一位诗人想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词大家应该都知道吧!它明显的体现出了毛泽东的诗词寓意深刻气势磅礴!毛泽东不仅是诗人和政治家他还是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和书法家!我真的很敬佩毛主席呀!它虽然出生在农民家庭却发奋图强拯救了中国这条巨龙!

毛泽东作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办人,担负着全面的领导工作,既管军事,又抓政治,还要操心部队的生活问题,犹如一家之主,什么是都得想到管到。中央苏区红色医院,就是在毛泽东的亲自关心下创办的。毛泽东由于长时间得不到休息,身体十分疲倦,终于坚持不住了,被迫决定到为红军服务的福音医院休养一段时间。到了医院里,毛泽东就在休息室里与院长聊了一会儿后,便忙着关心医院的情况。毛泽东在福音医院虽说是休养,其实他不是在看书就是在写东西,还总叫医生关心一下其他病人。最后,毛泽东做出了一项决定,要求这家医院不要再叫福音医院,这是个基督教会医院的名字,应该把他改成中央红色医院,并要求院长要一心为病人服务,做好卫生工作。毛泽东平易近人,关心他人的品质很令我感动。现在社会上有些干部,不是为老百姓着想,一心为自己捞好处,最后坐牢了。作为一名小队长的我,更要关心好自己的小队,为同学们服务,学习毛泽东优秀的品质,不要以为自己是干部,就搞特殊,要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好少年。

一个伟大的中国领袖——毛泽东一提起领袖,大家都可能知道,对我的印象最深的,也是全国人民最深的那个人,那就是毛泽东,毛爷爷。毛泽东是中国的领导者,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他是中国伟大的领袖,为中华崛起打下基础。毛爷爷的故事闻名天下,他是思想家,还有着丰厚的知识,毛爷爷为了新中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毛爷爷爱国.爱家.爱人民。在整片中华大地上,没有一个不认识他,没有不知道他的故事。在战争时期,毛爷爷带兵打仗,收到了错误的信息,被日本人包围,但他们突破了包围圈,但是日本人还是不放弃,被迫的红军进行了几千里的长征。他们爬雪山,过草地,过草地的时侯,表面上是一片草地,实际上是一个个的烂泥塘,沼泽地,人一旦陷下去就再也爬不上来了。再加上环境的恶劣,红军受到严重的威胁。但毛爷爷克服了困难,成功的走了出来。毛爷爷十六岁离开家乡,临走时他的爸爸妈妈在地里干活,应为他家里有很多地,走时用毛笔写了一首诗放在桌子上,便走了。这首诗是“男 立志出深山,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 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诗告诉我们好男 志在四方,应该去闯荡,学不好就不回家,不能光在家种地。虽然毛爷爷去世了,但它依然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当我们在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著作时,各人都有一套自己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方式,而且每人对于同样的话语也有不尽相同的理解。当下有很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已经不再适宜于中国时代的发展了,中国特有的国情已经不同于马克思的时代,应该由一种更为适宜中国发展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实践,并取而代之。然而,上了马拥军老师的课,我深感到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如此之浮浅,其思想之深邃,博大精深,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乃需要一定的“修炼”。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绝非我们一直以来被灌输并称之为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主要的问题是让人们发自内心的思考着这一“人究竟怎么活”的问题。人怎么活,不仅仅是作为动物的人所要生存的问题,而更为多的是作为人所必须思考生活的意义的精神上的问题。当一个人没有精神的时候,他只是活着,而且是仅仅活着而已,也就是一具行尸走肉的躯壳而已。只有精神可以永存于世而不朽,在我们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时,犹如亲耳聆听他老人家对于世人的谆谆教导,他就像在昨天刚刚与我们交谈过他的思想和心得。马克思不愧为20世纪最为伟大的思想家,居于其他思想家之首。我们不能漠视正是他的思想改变了整个世界,尤其在当今之中国,影响最为深刻且深远,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土壤,已经影响并且还将继续影响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为了自己的幸福和自由及更为美好的生活而不断奋斗争取。没有谁敢于否定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毫无瓜葛。这也正是马克思所愿望的那样,自己的思想能够增进人类的福祗,造福全人类。但是我们又不能否定对于马克思著作的误读误解,带着功利主义的目的去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能强行分割开来。马克思讲的是真理,是不朽的,但我们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阅读他的著作的时候不能断章取义,生吞活剥地去读,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其思想,并标榜自己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自己都不敢说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并且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来使用。这也是我国历来在应用或解释马克思的著作时候经常犯的一种理解者自认为正确的错误,也是对于马克思的盲目崇拜而使用的一种手段,一种被歪曲的思想,一种被误读误解的思想,一种被人为强行阉割的思想,我们有怎么能从中领悟其中的真正思想的精髓呢?并以这种思想作为我们的指导,带领我们航向不明的彼岸,想来都是非常之可怕。统治阶级总是希望封杀对其统治不利的思想于萌芽之中,掩盖历史的真相,剥夺人民言论自由的权利,使其统治的国家只能用一种声音说话,用一种方式思考,对于“异端”的出现就一定将其赶尽杀绝,历史上的很多伟人成为“思想犯罪”的无为的牺牲品,以愚民政策来教导其统治下的人民,此乃统治阶级惯用之手段。马克思主义不是“万金油”,能医治一切社会的病态,也不是仅仅一个“主义”就能搞定一切的。马克思在他用自己的理论指导法国的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中也并未成功,但实践的经验是需要积累和摸索出来的,他很快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并为下一次革命宝贵的经验。批判不等于简单的批评或判断,而是在对其思想理解的基础上以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事实或理论的方式对其进行辩论,从而发现对方理论的不足之处。马克思看待任何理论或学说都是用批判的眼光,马克思的哲学历来都是批判和革命的哲学,但不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周围的一切,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哲学的批判也是如此之彻底。国际歌中有一句最为著名的话语“世上从来没有救世主”救世主就只能是自己。马克思也是如此,但有了正确的理论的指导就可以少走弯路,有了一个可行的计划和未来的理想图景,一步步走下去,最终会到达光辉的顶点。

作者把这个二十世纪在中国大地上,可与秦皇、汉武相匹比,并高于他们的伟大人物毛泽东的一生共分了二十一个部分来写。从他的童年到奋斗,到抗日,到建设,到最后的逝世,写的非常详细。

在毛泽东的童年,他就非常渴望上学,但他那个只懂得经商的父亲,在这方面,始终干扰他。但比父亲脾气更倔强的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去城里求学的道路离开家里,出门打自己的天下。

从那时起,他就与书结下了缘分,也正是这点,让他在当时得知了许多世界上的事情。在他的朋友都到国外勤工俭学的时候,他却留在中国境内继续发展。这方面使我感受极深。

从他在同朋友在码头离别时说得那句“革命不可能推迟到你们从海外归来”就可看出他当时闹革命的决心和对自己的信任。当朋友们走进船舱时,他孤零零的站在码头上,大声对他们说:“努力学习,拯救国家。”没错,在那时,确实应该多一些那些知识分子来领导人民革命,拯救国家。

现在,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虽然不至于说成拯救国,但是我们的国家,同世界上那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落后许多的,俗话说,“落后就要挨打”,是的,在旧中国,我们就受到了这个教训,那么。我们就不能在这个问题上再一次犯错误。这样一来,建设国家的重担,就在我们的肩上。我们只有学好知识,才能建设祖国,让他与那些发达国家同步。

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句话“难道死了张屠户,人们就要吃带毛的猪肉吗?”这句话充分体现出全中国解放后,人民跟着伟大的救星和导师毛主席自己搞建设。在那时,在毛泽东的指引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就是“为人民服务”。那些科研人员抱着那种态度,在艰苦的环境和缺乏实验仪器的情况下,仍然为国家做贡献,尤其是在制造原子弹时,苏联撤走了所有帮助我们的科研人员和仪器、图表等等,但在我们科研人员自行研究下,最终在1964年成功爆炸了属于中国自己的第一枚原子弹;仅在三十二个月后,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枚氢弹。

毛泽东领导了推翻中国的革命,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他占有重要地位。他的那些精神是值得当代人们学习的,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救星,我们应好好学习,来挑起建设祖国的重担。

少年时的毛泽东最爱读《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精忠岳传》、《隋唐演义》等旧小说。他后来回忆说:“有一天我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一件事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作为农民的儿子,毛泽东对这一点纳闷了很久。他开始分析小说的内容,发现这些小说的主人公“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显然让农民替他们种田”。他觉得这样是不平等的。农民们自然常要反对这种不平等。《水浒》里汇聚在梁山造反的人物,便成了毛泽东心目中的英雄。这种影响是意味深长的,在后来艰难备尝的革命生涯中,《水浒传》一直是他放在手边常常阅读的书。

17岁时,出乡关的决定使毛泽东开始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他的激动心情是可以想象的。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足见他实现自己理想的勇气和决心。

求学生涯他也曾做过惊世骇俗的举动,从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退学,坚持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用他自己的诗“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来形容其学习最恰当不过。半年后自学生活虽然“极有价值”,但已难以为继。最终他又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重新回学校读书。湖南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他在这里打下了深厚的学问基础,他的思想随着新旧交替的时代前进,开始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政治见解,获得社会活动的初步经验,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此间,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序,而于学堂科学,尤厌其繁碎。今闻于师友,且齿已长,而识稍进。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这对于刚读研的我们是值得深思的。

毛泽东强调一个人要有坚强的意志。他在《讲堂录》的笔记中就写下:“拿得定,见得透,事无不成。”“不为浮誉所惑,则所以养其力者厚;不与流俗相竞,则所以制其气者重。”“陆象山曰:激励奋进,冲决罗网,焚烧荆棘,荡夷污泽(无非使心地光明)。”以后,在他的一生中确实一直表现出那种坚忍不拔、冲破重重阻力、一往无前的惊人毅力,而这种惊人的毅力又是建立在对事情能“见得透”的基础上的。这是他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这也是我们读传记精髓所在。

毛泽东的革命生涯充满了思索、斗争、挫折、坚持、艰辛、胜利、失败、阴霾和辉煌等等。他是怎样思考和处理中国革命过程中面对的一个又一个新问题,怎样解决一个又一个常人深感棘手的难题,从而引导革命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种种的这些让我深思,每当反省自己,必有所得。

传记是真实人生的缩影,我们可以在传记故事中找到最佳的楷模,发掘自己独特的潜能。读名人的传记,你会看到自己的影子,你会发现自己的潜能,我们对自己也会更有信心。

生命短暂,稍纵即逝,不断体验生命存在乃是个体生命本真之义。从个人的发展来说,我们需要以人为镜,用名人的事迹来激励、点燃自己,或者从中寻求鼓励与安慰。我想,读了传记,我们会更加坚定地像我们所崇敬的人物那样自信地活着。

毛主席说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么一定要学习毛主席老人家的那种发奋图强的精神成为祖国的栋梁!

阅读全文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