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500字20篇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2-07-29 15:31:11
篇1:《红楼梦》读后

 “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好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娇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唉,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

  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

篇2:《红楼梦》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它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最伟大的小说作品,它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文学艺术瑰宝。自从它问世以来,就陆续有人对它进行研究,取得了硕大成果。在我国,形成一门独特的学问——红学。《红楼梦》是著名作家曹雪芹花费了一生心血而作成的。《红楼梦》文字浅显明爽,通俗易晓。而且还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红楼梦》里有许多的色彩。

王熙凤是火一般的红色。她性格泼辣,敢作敢当,人人都叫她“凤辣子”。她的“摸样又极标致,言谈又极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男人万不及一的”。她“明里一盆火,暗里一把刀”,最后还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林黛玉是蓝色的。蓝色是忧愁、敏感、孤傲的,但也是坚强、叛逆、勇敢的。她有独到的人生见解,具有诗人的敏感的气质和奇逸的文思,生就的伶牙俐齿,锋芒毕露,反抗着社会对她的迫害。她以落花自比,“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林黛玉一生以泪洗脸,在生命和理想的绝望的边缘,却反常地出现了笑容,她以笑来结束她哭的一生。

贾宝玉是粉色的。自然,大方,惹人喜爱。他出身在一定个“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他认为“女儿是水做的”,从不因为丫头的身份低贱就轻视她们。但是最后他和林黛玉终因 势孤力单而以悲剧结束。

《红楼梦》中的又一色彩——白色,为《红楼梦》画上了句号,正如那个混乱之世,所有的邪恶与幸福都被埋在茫茫的一片白色中……

篇3:​读《红楼梦》

媛婧一个完全没有免疫力的孩子,在无菌的、与世隔绝的玻璃罩里,通过严密隔离的方式生活了十一年。终于因为一个很小的疏忽,玻璃罩泄漏,孩子感染了自然界空气中的细菌,离开了人世。可见,对于生命的成长来说,外界环境固然十分重要,而自身的免疫力则更重要。

同样,对于思想意识尚不成熟的中学生来说,在接受和认知外界事物的同时,自身免疫力是必不可缺的。 就拿《红楼梦》来说吧……《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有着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通过赋诗、填词、题额、拟对、制谜、行令等等情节的描述,多方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封建阶级的文化精神生活。若我们能因自身的"免疫力",批判地看待其中带有封建色彩的思想、宣扬儿女情长之类的内容,对中学生来说确实是一部少有的生动的史诗,也可以提高我们对于诗词等方面的鉴赏水平。

曹雪芹立意在撰写《红楼梦》的同时,把在小说情节中确有必要写到的诗词,根据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文化修养,模拟得十分逼真、成功,从而让这些诗词也随小说的主体描述文字一道传世。海棠诗社诸芳所咏,各有个性,互不相犯。黛玉作《桃花行》,宝玉一看便知出于谁手。宝琴诳他说是自己写的,宝玉就不信,说"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这些话表明作者在模拟小说中各人所写的诗词时,心中先已存有每人的"声调口气",由《红楼梦》问世后在社会上的反响来看,曹雪芹是成功的。但是,这部伟大的传世巨著中,却经常流露出虚无悲观的宿命论思想。

如小说中出现的石头"无才补天,幻形人世"的荒唐的缘起,还有"太虚幻境"、"风月宝鉴"之类荒唐的情节,甚至出现了神瑛侍者灌溉绛珠草,绛珠仙子欲下世为人,用眼泪还债之类文字。这在诗歌中也有体现,最具代表性的,如林黛玉的《葬花吟》。对部分没有"免疫力",缺乏分析批判能力的中学生来说,接触了诗中消极颓废的情绪后,岂不会被它侵染,受毒害不浅?所以,我们必须用所学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当我们学过历史、政治,了解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拥有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事物的方法后,我们就会发现:小说产生的清朝乾隆年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腐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芽,封建制度行将全面崩溃。作者已在"太平盛世"的表象后,嗅到了封建阶级垂死的气息;他不满现实,而想"补天",挽回本阶级的颓势,可是,他又看到封建制度的"天"已那么残破,根本无法修补了,所以有这种对世间的悲叹。

至于《葬花吟》,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一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而形成的思想性格,但我认为,这也是由于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地借倾心的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同情林黛玉,也应仅仅是把她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作为一个封建礼教的受迫害者。而那种近乎病态的思想感情,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时代是不合时宜的。

篇4:《红楼梦》收获

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当之无愧是中国历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小说。其中涉及的许多问题,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认识角度和不同世界观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由此而形成的“红学”确实令世人瞩目。作为一个无名后辈,冒昧谈谈我对《红楼梦》最深刻的认识——反腐败。

《红楼梦》中的贾府本是烈火烹油,花团锦簇的钟鸣鼎食之家,可就是因为有一帮腐败分子,搞得天怒人怨,使“白玉作堂金作马”的赫赫贾府彻底覆灭。

贾府中的反腐败斗争所以失败,首先是领导对反腐败工作失之于软,失之于宽。贾府的最高领导人贾政,自己也算是一个廉洁的干部,有时也真想动动真格的,对贾府的腐败问题进行整顿。可是当贾母一出面作梗,王夫人一吹枕头风,其“真格”也就变成了“银样镴枪头”。

其次,权贵勾结,包庇腐败分子。贾母在贾府中虽无官无职,但她却以贾府的太皇太后自居。她重用腐败分子王熙凤,包庇穷凶极恶的贾琏。贾琏在外养情妇,蓄小蜜,被人抓住把柄。告到贾母处,贾母却包庇说:“小孩子们年轻,馋嘴儿猫似的,怎么保得住不这么着。”

再次,硕鼠当权,一手遮天。贾府中最大的硕鼠非王熙凤莫属;这个泼辣妇人常与其他腐败分子同流合污。她“弄权铁槛寺”,贪贿害命二条,争风吃醋,设计害死尤三姐、鲍二家的。她还靠着官家的权力,凡是贾府有什么美差、肥缺、工程什么的,谁送礼多就派谁去。除此以外,还带出一大帮蛀虫,弄得贾府乌烟瘴气,加速了贾府这座大厦的倾覆。

最后,腐败分子拒绝教育,压制监督,也是反腐败的重要原因:贾府的焦大,自以为劳苦功高,刚想对贾府中“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的不正之风进行监督,却被捆了个五花大绑,塞了一嘴马粪,扔进了后厨房。

“从《红楼梦》中,经学家看到了《易》,革命家看到了满,道学家看到了淫,才子看到了缠绵,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鲁迅语)而我却看到了反腐败。这也算是别具一格吧!

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辩证客观地去看问题是首先重要的。


篇5:《红楼梦》

听到《红楼梦》心中总是泛起淡淡忧伤。是为了宁、荣二府的家破人亡?是为了黛玉的魂断潇湘?还是为了宝黛的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或许每种都有吧!

自古以来红颜多薄命,或许林黛玉就应该应征了这话吧!她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多情善感,注定了她孤独无依,同时也注定了她的廖落忧伤。民民之中也注定了她“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悲惨结局。

女娲补天的顽石坠入红尘,化作宝玉。贾宝玉从一出场便被蒙上的一屋神秘的色彩。在贾府,他呼风唤雨,深为贾母疼爱,就是这样的他爱上了黛玉,但究竟没有逃出命运的的束缚。

宝钗,她出世圆滑,博得贾府上上下下多人之信任,这样的她虽然聪慧规矩,但不免让人觉得太过于虚伪。可是事实并非这样,我相信没有人将自己埋藏,只是世俗让她不得不这样。

宝,黛,钗就是《红楼梦》中的灵魂,还有豪爽泼辣的王熙凤,善解人意的袭人,外向活泼的史湘云,慈眉善目的贾母。。。。。。共同筑成了《红楼梦》的骨架。

也许,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学生,我真得无法理解《红楼梦》,但是我依旧有评价的资格。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甚为不满。为何一定要如此悲惨呢?贾宝玉的出家为僧,林黛玉的魂断潇湘,还有薛宝钗的独守空房,都让人为之潸然泪下。

其实,往深远看,宝,黛,钗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他们又何尝不想随着自己的意愿去办事,然而社会缺不允许,他们的家族不允许,最后落得这样一个让人辛酸的结局。

“寒冷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史湘云和林黛玉的诗句透着一丝丝孤寂与悲凉,就像秋天的落日一般印证着宁荣二府的衰落,就像飘零的桃花一般寓意着葬花的颦儿兰摧玉拆,就像水中落单的白鹤意味着史湘云的漂泊孤舟。波光粼粼的“寒塘”,寒气逼人的“冷月”映出了曹雪芹对当时封建社会的不满与无奈,同时又映出了多少读者的辛酸之泪。

篇6:阅读《红楼梦》

记得那“官逼民反”的《水浒传》;知晓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怀念那“腾云驾雾”的《西游记》;

却钟情于那“满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红楼梦》品味黛玉的凄美,从纸上开始。初见黛玉,人物却早已在纸上活跃。“凤辣子”惊叹:天下真有这样标志的人儿!贾宝玉只见那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只可惜林黛玉在忧郁中死去。体会王熙凤的毒辣、奉承,从“计谋”开始;从“林黛玉进贾府”的话语开始。倾听她那滔滔不绝的话语,不少那些“拍马屁”;只听说道:“况且这通身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体会她的毒辣,从小片段知晓。在寒风呼啸的冬天,把贾瑞活活冻死。

足见王熙凤的毒辣。再次阅读《红楼梦》,体会宝钗之仙姿。论容貌,宝钗不及黛玉。黛玉清高,妒忌宝钗,宝钗不知,这也许是宝钗更受欢迎的原因了。合上书,回味黛玉之凄美,宝钗之仙姿,王熙凤之毒辣奉承……体会那唯美的诗篇。

篇7:《红楼梦》

红楼的梦,让那花开千年,在那花开的背后……谁穿过了他们的梦?手起,琴响。一曲《枉凝眉》。

——题记

读罢那本厚厚的《红楼梦》 ,掩卷沉思,心中没有多少成就感,更多的却是无尽的伤感。“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黛玉的葬花,宝玉的出家,还有那句:“宝玉宝玉,你好……”都扑朔迷离,让人在迷雾中追逐着追逐着,却永远看不到尽头。花开花落,最终零落成泥。

书中最令人心痛的便是黛玉了,她是如此的多愁善感。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却没想到她葬花的多情,最终葬送了自己。

在花开的背后,你是否看到了黛玉的身影?她虽是多愁善感,见了落花都要流泪的人儿,在感情面前,却是如此的执着,“你懂不懂我的心”便是她的痴情。不管是什么结局,她都要执着的坚守,哪怕最终落了个香消玉损。

花开的背后,你是否看到了宝玉的徘徊和他微锁的眉梢?怜爱?在花开的背后,你是否看到了宝玉的坚守?他努力地坚守自己的那一份纯真的感情。哪怕是面对宝钗的贤淑、封建家庭的施压、权势的诱惑……他却永远爱着自己心爱的林妹妹。最终看破红尘,出了家。脸上的表情,似悲似喜……

在花开的背后,黛玉曾小性过、尖刻过,宝玉也曾放荡过、痴迷过。但他们却共同用生命和心血坚守着一份纯真的爱,这爱,涤荡了封建的礼教、冲破了世俗的牢笼;这爱,寄托了后来人的美好向往,象征着世间自有真情在。真是这爱,才使“红楼”花开千年!

书声,花语。一卷厚厚的故事,翻来覆去地咀嚼,满口的醇香,在唇齿之间游弋。《红楼梦》如花儿一样,使人醉了,梦醉了,在半醉半醒之时,我想到了在花开的背后是:

满纸谎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花开的背后是曹雪芹的痴,花开的背后便就是他一把把的辛酸泪,他把毕生的心血抛洒在《红楼梦》中,说“痴“?说“痴”。

花开的背后,是宝黛的坚守,是红楼的辉煌,是作者的心血。在那花开的背后……

篇8:《红楼梦》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红楼梦》

第一次读《红楼梦》,只觉得心中有一丝隐痛以及对于黛玉的不满和惆怅。一个红楼的女子,竟永远只淌些小女子的眼泪,没有坚强的心,没有乐观的心境。是的,泪水逐渐消散了她叹息般的目光、丁香般地惆怅……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黄土掩风流。这些都是黛玉曾经含泪吟出的没有一丝音调的歌。初读《红楼梦》时,我仅以为这不过是一个深锁闺口、多愁善感的女子无奈伤感时,排遣心中悲伤的词句,脆弱,易伤。

现在,再一次翻开《红楼梦》,重读那个让我爱而不能、舍而心碎的女子——林黛玉。或许是心境不再一样了吧!或许她的眼泪看得更加真切,黛玉仿佛不再是那个小时与宝玉吵架时伤心流泪的女子;不再是只会说:“留得残叶听雨声”的孤高小姐龙不再是看到花自飘零水自流掩面而泣的黛玉。在我无数次的思考中,我终于明了!她的眼泪不是一个小女子流下的仓促之泪,她的泪是有一个凝聚的过程的。是一个灵魂最含蓄的呻吟,是一个悲剧的绝美体现,是文章的温床!

试看,曹雪芹为何把红楼的主角描写得如此多泪?他必是要达到心碎的效果,黛玉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却为其他的悲剧挥泪如雨。见到她的泪,便知红颜薄命,便知这无数女子吟唱的红楼曲不过是一首短暂的悲歌。人间有大爱,也有小爱,那么我宁称黛玉的哭泣是大泣。她让多少人感叹于她绝佳的才情,她让多少人为《红楼梦》痴迷,她让多少人为悲剧流泪,像我。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只能借用那些忧伤的曲调来表达我对黛玉隐隐的痛以及深深的爱。这痛,便像那银红的雾,轻轻地游移在我的青春年少,久久不散了那份奇异的孤芳。

篇9:《红楼梦》

怀着一腔对《红楼梦》的向往,我翻开了那了不起的古典著作。先是被这样一段话吸引: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在我眼里,读红楼梦最大的乐趣便是黛玉,黛玉是红楼人物里我最欣赏的一位。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里,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潇湘馆里,被誉为潇湘妃子的她对着菊花低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讲诉秋心。”她拥有盈盈不堪一握的娇美,最为体弱多病;她最拥有美玉无瑕的世外仙姝的品格,却是小性多疑;她是咏絮高才却不能在诗赛中次次夺魁;她最拥有贾宝玉的爱恋,最终却是抱憾而终;她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黛玉最美的画面亦是葬花了。

在若大的大观园里,也只有她会为花而思,为花而泣,这葬花便是慰心灵了。“残江泣泪近黄昏,几处香丘掩花魂。手把花锄心亦碎,凋花落絮染泪痕。”这一切似乎天注定。《葬花吟》里:“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啊。”尽管她有着“宁可报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坚贞执著,可我依然认为她到贾府只是为了还泪,还宝玉前生的滴水之思罢了。她经不起花逝,更经不起宝玉的爱恋,至死,也没有把她想说的话说完,哎,这又留下了多少遗憾呢。花落了,可如今又有谁来拾花葬呢?花落了,可葬花人而今却身在何方呢?终于知道,都道是金玉良缘是指宝玉与宝钗,木石前盟便是宝玉与黛玉。黛玉死后,宝玉终对着“高士晶莹雪”的宝钗,却终不忘“世外仙姝”的黛玉,美中不足的纵然是与宝钗成亲,可是却到底放不下那个可人的黛玉。黛玉啊,在荣国府大观园那样的“乡土”下,你依旧可以找回纯真,你也依旧做了你自己,你将穿越历史时空,永远矗立在我的心中。

我又不禁感叹:谁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死两不知。

篇10:读《红楼梦》

――浅析《红楼梦》中的女性悲剧

鲁迅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巨著《红楼梦》就是这样一曲封建制度下女性哀婉的悲歌。

《红楼梦》以宝玉和表妹黛玉、表姐宝钗三人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要线索,展现了一幅封建大家族由兴而衰,直至灭亡的历史画卷,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批判。

《红楼梦》不仅写出了封建大家族的悲剧命运,更具有 深刻意义的是它还写出了封建制度下女性的各种不同的悲剧,曹雪芹用她们的泪水酿成了清香甘冽的艺术之酒“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文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美丽聪慧,由于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形成了孤僻清高敏感多疑的性格,别人眼中 “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在她眼中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一座愁城,无奈最后落了个“冷月葬诗魂”的悲剧。作为林黛玉对立面的薛宝钗,她言行举止恪守封建礼教,蕙质兰心,堪称大家闺秀之典范,只是,她与宝玉的婚姻是封建制度下的一杯苦酒,“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到底是什么东西使这些诗一般优美的女性枉送性命?我带着这个问题去探究、去询问。“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害死人!”我定睛一看,是曹雪芹曹老先生,他鬓发已染秋霜,全身佝偻,坐在山上的茅屋里,外面雪花纷飞,他烤起火炉,正写著作《红楼梦》。是呀!如若不是封建社会,宝玉、黛玉这对鸳鸯又怎会被无情地棒打,宝钗又怎会更香长伴,还有青春守寡的湘云、李纨,远嫁的探春,出嫁不到一年就被丈夫折磨而死的迎春,青灯缁衣长伴的惜春,早逝的王熙凤、元春,上吊缢死的秦可卿、鸳鸯,……她们是“薄命司”上注定没有好结果的人。

这时,我听见水边有一凄凉的声音,原来是跳井而死的金钏儿,她身着一身朴素的衣装,用麻布做的衣服逝去眼角的泪。“我只不过是和宝玉开了两句玩笑,王夫人就骂我是‘下作的小娼妇’将我逐出院子,把我给逼死了!……”

接着,我又看到了“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晴雯,她脸色苍白,用微弱的声音抽噎着说:“我只不过生的好看一点,伶俐一点,太太就一口死咬定我是个狐狸精,最后导致我抱恙而死!……”

真是“游幻镜迷指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只是那青春年少,只落得梦里花落满苑残!

读《红楼梦》,就是聆听一部封建社会里唯一赞美女性、颂歌女性的大合唱;

读《红楼梦》,就是品尝作者那隐藏着“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春秋笔法;

读《红楼梦》,就是享受作者那心灵深处的凄凉悲婉、无奈和冷漠。

我认为,《红楼梦》堪称“无韵之离骚,小说之绝唱”!

篇11:红楼梦里梦红楼——读《红楼梦》有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赚取了我太多的眼泪,可是她清灵秀丽而又多疑多妒的气质又吸引了我的目光。只能说黛玉的一生是个悲剧,而她与宝玉两小无猜的恋爱也注定是个悲剧。黛玉病弱的身体、孤傲的个性与自定终身的行为都不是贾母所喜欢的,所以敏感多病的黛玉注定无人可以依赖。于是,她怀着纯洁的爱可对世俗的怨愤离开了尘世间,实现了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誓言。

黛玉小小年纪,父母便先后离世,过着寄人篱下的孤单生活,她常听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人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因此,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率真与锋芒去抵御、抗拒侵害势力。

黛玉的泪所表达的是世间最贞洁的情感,是对“异端”的崇敬,更是对自身的怜悯。黛玉葬花便是她这一性格的真实写照。她不忍看落花被玷污,希望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她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于是她用锦囊收集落花,建立花冢,用“一杯净土掩风流”。一首《葬花吟》道出的是她一生凄凉的感情和冲破封建礼教的渴望。

我感受颇深的是黛玉“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从小便在荣国府长大,可是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并无影响,黛玉仍保持着纯真的天性从不顾及后果得失,所以很难融入到大观园里去,而且她从不劝宝玉追功求名,也不会逆着自己的性子做事,以这种性格在贾府这样声势显赫的家族中我行我素自然没有好人缘儿。

昨夜红楼入梦里,红楼梦里梦红楼。黛玉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严酷现实中香消玉殒,而贾府也最终归结红楼。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趁着这奈何天

伤怀日

寂寥时

试遣愚爱

因此上演这出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篇12:《红楼梦》有感

如果说,《三国演义》体现了战乱时期英雄们慷慨的壮志豪情,那么《水浒传》则体现出梁山好汉豪侠仗义、除暴安良的英雄壮举;如果说《西游记》反映了中国释、道、儒三教合流的思想体系,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神奇精髓,那么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最直接反映出清朝社会制度的两面极端的,就还是不得不提起这本经久不衰的文化瑰宝——《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又名《石头记》。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而且,书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得也十分生动,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令我难以忘怀。如性格偏僻而乖张,只钟于女儿的贾宝玉;如容貌美丽,举止娴雅,颇有城府的薛宝钗;如个性泼辣、尖酸刻薄的“凤辣子”王熙凤等等。但是最令我感慨的,还是这个“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林黛玉。林黛玉是金陵十二钗之首,也是宝玉的姑表妹,贾母的亲外孙女。幼年丧母,体弱多病,红颜薄命身世可怜,却聪慧无比,琴棋诗画样样俱佳。有人喜欢她,觉得她身上的气质独一无二,觉得她聪慧过人,也有人不喜欢她,觉得她敢爱不敢争取,觉得她太小心眼,而我,对于她,也有不同的看法。她的一生,可以说是凄美,凄在于把所爱的人看得太重要,也在于太过消极抑郁,最终为爱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美在于天生丽质,气质优雅绝俗,正是这两者,让宝玉怦然心动,让贾府上上下下为之动容。在旁人开来,她是小心眼的,如薛宝钗生病,贾宝玉去看她,本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黛玉见了,心中不悦,竟说出“哎哟,我来得不巧了!”“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这样带刺的话,使薛宝钗和贾宝玉都下不了台。然而这看上去钻牛角的事,却反映出了黛玉有些自卑的情感,其实在大观园中,大家都依着黛玉的性子,反而与宝钗亲为家人,黛玉见此情此景,更导致了她自卑的心理,性格也从而变得孤僻起来。但这也反映出了黛玉的心胸坦诚,在她几乎毫无遮掩地表露着自己的缺点的同时,也在向人们敞开了她那纯真无邪的心扉。正是凭这种待人以诚的直率,她赢得了姐妹们的友情,谁也没有将“行动爱恼人”的林妹妹当外人。如果什么时候缺了她,大家也同样感到空虚与寂寞。她毕竟有一颗晶亮的灵魂。小性儿,尖酸刻薄,只不过是美玉上的小瑕微疵罢了。林黛玉在贾府十分孤立无援,她惟一的知己是贾宝玉。但她毕竟是单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但他们的爱情却存在着重重的阻碍,如家庭,如当时的社会,如突发的变故,种种似乎都在暗示他们之间无果的因缘,悲剧的下场。社会的力量,也并不是单薄的力量能够改变的了的,这一点,至今令我惋惜。到了最后,黛玉死了,宝玉也出走了,整个贾府似乎只剩下虚无飘渺的零碎了,再也没有往日的欢声笑语,没有昔日的吟诗作对,也没有了往日浓浓的祥和气息,而这一切,又能怪谁呢?黛玉的一生,真可谓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篇13:《红楼梦》有感

我是一块伟大的石头,就是我记载了《红楼梦》。

小学生必看名著《红楼梦》怎么来的,看过的人一定知道开篇就写了,是由我改编来的。

对于我来说,我是女娲炼的补天石,女娲共炼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其中最后一块就是我,补天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我是唯一 一块没有用的,倒霉啊,倒了几万年的大霉,我被弃在了青埂峰下。我在那边默默无闻,下雨时雨点和我对话,晴天时太阳与我作伴,晚上星星给我眨眼睛,甚至有时死了许久的鬼也一飘一飘地来找我,甚至哭爹喊娘。就这样,天才的我通过这些朋友竟通了灵,可以自来自去,可大可小,但是我却是孤独的,我好好一块补天之才竟被放弃,即使我成了神也没人管我,渐渐的我开始自怨自愧,日夜悲哀。整天和鬼打交道。

一日,一僧一道来到青埂峰下,见到了我这块鲜莹明洁的石头,我以为我有救了,他非常喜欢我,细细观察了我很久,但还是放弃了,他说我是一块好材,如果刻字就好了,但我过于硬了,不好刻字。然后两人就飘然而去了,我恶狠狠地望着远去的两人,跳起来对他们怒目而视。

作为一块聪明,伟大,有历史意义的石头,我怎么能被再次放弃,不是说我身上没有刻字嘛,终有一天你会后悔的。

我让雨点阳光在我身上留下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有我对人间万物的感悟,对路过的男女老少的观察和我有的水滴石穿的精神,我每日在完善自己。终于有一天,我做了一个完美的自我。我开始热爱生活,以爬山为运动,依着石头休息成了快乐,那是一种大自然的快乐,天蓝汪汪,云似棉花糖,有一丝隐隐约约的阳光透过,纱似的云朵撒在了我的身上,清新的空气让我感到了我轻飘飘的身体在自然中的存在,我可以如云一样飘然,像小草一样有生命力,如泥土一样诚实。

一天一个叫曹雪芹的清朝人,运气好的找到了我,稍加改正,删除了一些自大的话语,让我更有文采更有神,给我取名《红楼梦》,结果一下成名,看来我终于有价值了。

我终于成了一个有用之才了,大家都认为我用多年的经历传写的《红楼梦》是那么的感人,是啊,相信自己,我永远都是栋梁之才。

有人认为我是一个传奇,一个神话,有一大群粉丝还专门研究红学,其实不要羡慕姐,如果我那时灰心下去,我最多只是个聪明的石头,而现在一个被两次抛弃的石头经过了大喜大悲,可终于造就了四大名著《红楼梦》。

篇14:《红楼梦》有感

前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红楼梦〉〉。看了它以后,我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一些了解。

贾宝玉对女孩子比较体贴、爱护。除了黛玉之外,宝玉对其他女孩子也爱护有加。即使是对晴雯这样的小丫头,他也并不把她当下人来看待。她不高兴的时候,宝玉也会哄她开心;她生病的时候宝玉也会看望她;她死了也只有宝玉惦念她。

宝玉是一个不以一个人的身份来判断别人的人,他一视同仁。

在封建社会中,丫头的地位是十分底下的。贾宝玉对他们的态度却十分平等,体贴入微,这也充分地体现出了宝玉他对于封建等级观念的大胆的挑战。也体现出了他平等待人的宗旨。

他还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家中给他安排好的富贵路他不走,看不起科举仕宦,他在家人的一再劝告下走进了考场,当他中了第七名举人时,竟然出家当了和尚,这表明了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篇15:《红楼梦》有感

如今,《红楼梦》已被翻拍了许多回,看看电视上鲜艳的画面,动人的情节,但总觉得少了一些什么,不禁让我梦回红楼,重回我的精神家园。

依稀记得,当我还是小学生时,抱着《红楼梦》,看着书上的插图,津津乐道。总认为林黛玉是个傻姑娘,小心眼,犹是讨厌。可曾想,现在我读起《红楼梦》来,另有一番滋味,如同身临其境。

当初我厌烦的林妹妹,现在我不禁打心眼里喜欢。曾记否,林姑娘只身进京都时那份胆怯与不安,俏语谑娇音桃花 黛玉泣残红时那份忧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些隐隐约约浮现脑海,我知道林妹妹乃是美貌与才华的代名词。她忧郁,她不开朗,这又如何,人非完美,那温婉充满伤感的眼神让人们诉说她苦难的命运以及他对宝哥哥坚贞不渝的爱恋。又曾记得当生命已经到了尽头,林妹妹独守空房,心中充满了不舍与眷恋,她不得不离开。惊天地,泣鬼神,黛玉香魂依旧。殊不知,当我十年后再次品读林妹妹时,心中有何触感,我想有的只是对生命的珍惜,对生活的期待。

《红楼梦》亦是如此,我常常用心去斟酌何为精神家园。

我读过名著,读过小说,也读过传记,连一些花边小文章我也浏览过,我不知道它们能否建造我的精神家园。我只知道闲来无趣,信手掂来。

我还记得曾经为了一本书,整日废寝忘食。我如饥饿似渴的读着它,于是我的精神世界多了一束阳光,少了一点阴霾。从那一刻起,我打下了家园的地基,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往上建造。

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里说过:井底之蛙也拥有一片天空,十三岁的孩子也可以有一片精神家园。这个家园里外观不美丽,房间不够多,没有庭院,没有苗圃,但可以有无尽的快乐,无尽的幸福。

我不理解那些文人骚客的精神家园,我也做不到那种炉火纯青的境界。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会有新的看法,就如当时我读《红楼梦》一样。

回顾十几年来的读书生涯,当年的《水浒传》《繁星春水》《唐诗三百首》《史记》等等,我仍觉得那么亲切,它们都是我的家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为了更美好的家园,我要不停的加工,如果沦落到屋漏偏逢连夜雨,那就不好了!

精神家园,我的家园!

篇16:《红楼梦》有感

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个话题吧,当有些人看到这个题目时,不禁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读书是一种娱乐,会有什么学问呢?

他们这可说错了,读书的学问可多了,读书讲究的方法,这就是一种有关读书的学问。读书的方法,每个人都有他自己读书的方法,而我则是这样读书的:先浏览书一遍,再细看一遍,再细细品味书中的问题和语句,最后再以已经理解的心看一遍,这样,所有的书的涵义对我来说都不难。我的读书方法虽是这样,但在别人身上或许就不好用了,读书要选择对自己好用的方法才能读好,不过,无论是什么方法,都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样,书才能真正读懂,只有方法,身心不到,再怎么读也无效;同样,身心虽到,却没有方法,再怎么读也读不懂。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它以优美的语句和深奥的涵义称著世界。由于它深奥的涵义,在世界上,有这样一种学科,叫“红学”,“红学”专门研究《红楼梦》的涵义,这难道不是读书的学问吗?《小王子》名响全世界,就连当代作家读的时候,都不让他们感叹万分,《小王子》让人们如此感叹,不就是因为它有极其深奥的学问。所以说,读书处处是学问,只有抱着想要探索学问的心,才能发现学问。

读书这么多学问,还不能满足我们的肚子吗?希望大家永远抱着一颗探索的心,读书永不止步,我们活到老,学到老。

篇17:《红楼梦》有感

读罢红楼,心头不是滋味儿。他们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他们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欧洲。”他们说:“假如我们只有一部《红楼梦》,它的光辉也足以照亮古今中外。”还有人说:“《红楼梦》是一部含笑的悲剧。”说不尽的红楼,说不尽的悲剧!

是的,红楼是一部含笑的悲剧。时而高兴,时而惊喜,时而悲哀,时而伤感。要品真正韵味的红楼,首先应看看曹公。

曹公生性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人们说他“有大才不亚于李白,有画才不输于阎立本”。郭成更是称赞他“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以上种种,不难想象《红楼梦》问世的根源——揭露封建社会的腐败,无能,揭示封建社会的黑暗,也寄托了曹公的满腔愤怒!

再来说《红楼梦》。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无非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

黛玉卓尔不群,犹如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至始至终执着着她的清纯可人。不仅有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怜的画意,还有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她无奈着“无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时“一缕香魂随风飘,三更不曾入梦来”。

如此天仙的佳人,是怎样的人才能与之相配?其实不用问也知道,非宝玉不二,宝玉说不得笨,说不得蠢,说不得聪明,说不得庸俗,只是喜欢标新立异——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却钟情于《牡丹亭》与《西厢记》。“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一首《终身误》,风流痴情儿道尽千般怨!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如果红楼梦真是曹公亲身经历的描述,难以想象失去了挚爱的男人的痛苦。血泪撒尽的他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又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慨!

再来说的应该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黛玉的郁郁而终,更让我可怜起了宝钗。整日面对一个根本不爱自己的男人,没有什么金玉良缘,她到底坚持着什么?不就是包二奶奶的宝座吗?我不禁想问难道这世上真有喜欢孤独的女子吗?

她的一生的的确确是个悲剧,宝玉出家,是她悲剧的高潮。我开始为她惋惜,为她不值!黛玉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拥有了一份真挚的感情,宝钗“愚昧而不自知”,面对虚情假意,她注定是红楼数不清的悲剧中的一个!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黛玉的情情,宝钗的冷情,让多少人为之感叹!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

篇18:《红楼梦》有感

清有一大文豪,曰曹雪芹,因其著有《红楼梦》而为天下人知。

今余有一图为《红楼梦》之插景。图长约4寸有余,高3寸许,图左书“红楼梦”三字,上书“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字下山峰绵延挺立,树林密布,并有一湖,湖水淡蓝,有假山石若干,各有其形。湖中有一亭,靠湖左端近“红楼梦”三字有一宝珠置于其顶,高可三黍许,放出银光,亭中四红柱支亭顶而立,一圆桌围于其中。

沿雕栏自亭中向下,便到湖岸,岸上有六人,且六人之名皆刻于其左,细若蚊足,勾画了了。自左往右依次为宝钗之婢莺儿、薛宝钗、贾宝玉、林黛玉、贾琴、史湘云。莺儿立于图最左端,近“红楼梦”三字,环髻仰面,双手托盘而前,盘中放有二果;薛宝钗立于莺儿左前方,着红衣绿裙,左手紧握一圆扇而收于腰间,双目微闭,裙带飞扬;贾宝玉立于其后,有三步之隔,梳锥形髻,着黄袍蓝褂,右手直指莺儿,头偏于黛玉;林黛玉与贾琴共坐一桌,罗衣拖地,微露金莲,与宝玉若有所语;

最右为贾琴与史湘云,贾琴右手握纸,坐一石凳之上,左腿曲卷而折于后,湘云左手拉纸,半蹲半弓,与贾琴神情皆甚专注。

通计一图,不过掌大,观其内容,却包含万千,余亦万分钦佩!

篇19:重读《红楼梦》

初读《红楼梦》,曾不止一次因为林妹妹得不到幸福而怨恨宝姐姐。我是俗人中的一个,爱林妹妹爱得死心塌地,恨宝姐姐恨得咬牙切齿。如今,以记不清是第几次重读《红楼梦》了,发现了黛玉的缺陷,看见了宝钗的痛苦。再一次仔细比较,我才体会到宝钗一生所经历的伤痛,一点不比黛玉少。她们同是大观园里德才兼备的好小姐,却又同为世间最苦的女子;她们的才华让我叹服;她们的不幸亦让我震撼!

我不敢说宝钗的德行才艺比黛玉差,她是大观园里公认的大家闺秀,可受封建礼教和道德规范,是长辈们眼中的好女孩,更是丫头心中的好小姐。相比之下,黛玉则显得有些白玉微瑕。她没有宝钗的圆融,没有宝钗的大度,也没有宝钗的沉稳,但他有着宝钗所没有的孤高傲世、目下无尘;她怜惜一切,却又厌恶一切,她的才与德是从骨子里流露出的高贵。

我不能说宝钗比黛玉长得丑,她的美同样令暴雨震慑,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俨然更妩媚多情。而黛玉因患不足之症,则显得更让人怜惜。两弯似蹙非蹙涓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生态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宝钗的美是体态之美,黛玉的美则是精神之美,各有千秋。

我不可以说宝钗的情意没有黛玉深,她对宝玉同样情深意重。因为一句玩笑,金训儿投井自尽;因为恨铁不成钢,宝玉狠遭毒打。次日,宝钗甚至先黛玉来看望,单从她那字字如警钟的劝说中,就足以听出她的一往情深。黛玉则恰恰相反,仅说了五个字,就泣不成声,剩下的只是红肿的双眼与心疼的涟涟泪水。

只能说,一切都是命运的捉弄。“金玉良缘”的美谈,终于击垮了“木石前盟”的佳话;“好风凭借刀,送我上青天”的气度,最终战胜了“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的孤寂。宝玉最终被推上了宝钗的婚床,在热闹的礼乐声中,黛玉哭喊着宝玉的名字,化作一缕香魂,随风而散!

黛钗在这场大戏中的孰是孰非已不再重要,她们同为世间最美的女子,过着世间最苦的日子,承担了世间最沉的债!黛玉的一生是凄苦的,满脸的泪水暗示了“木石前盟”的悲哀;宝钗的一生是悲凉的,满腹的睿智揭露了“金玉良缘”的无奈。

篇20:《红楼梦》有感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

我自幼便开始习阅对书中“两弯笼烟眉,一双含情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的黛玉更是有一番特殊的感情。。。。。。

黛玉是泪化而成的女子,伤感的情愫,悲情的结局,孤傲的性情……灵秀的文笔再现悲苦与楚痛。

这株绛珠草注定要用短促却美丽的一生来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情,她偿还的方式是用自己的眼泪。作者曹雪芹写出了一个脱俗而高傲的黛玉,这一缕芳魂也注定是脆弱而寂寞的。多愁善感、睹花落而伤春尽,见残红而悲泪洒,红颜薄命,刻骨铭心地爱恋,清灵曼丽的诗作,深孕于心的悲愁,无时不在的清泪,是书中林黛玉的真实写照。

我认为,在二十七回的黛玉葬花是红楼最经典的一幕经典,然而这个凄美的行为加速了她的毁灭。花开花落两由之,这本是自然现象,正如同四季交替,黛玉在这方面却陷入了一种偏执、绝望。她把爱情视为生命的全部,结局必然相当悲惨的。我不得不说黛玉早丧,是一个惨烈的悲剧。

黛玉生命中最闪光的地方,大约除了她爱的执着和真挚外,就是对诗的钟爱和其诗作的灵秀。在人才汇集的大观园,黛玉的才名绝非浪得,她诗心卓然超逸,才思沛若春水。黛玉寄身贾府,饱尝篱下之苦,诗中这种苦完全是心理感应的,因为现实中她只是贾府客人,在这种处境下,敏感的她,日夜严防风刀霜剑的凌厉之气,读书作诗成了她明心隐志的唯一选择。她执着地以诗的形式存活着,活在诗意中的林黛玉,灵性是自然而单纯的,然而于生命价值的错误定位和对生存方式的漠视,对一切俗务的排斥,让她的生命如同一只风筝,当线断之后,美丽高洁的芳魂即渺渺而去。

《红楼梦》人物众多,黛玉深入人心,曾经在许多读者心中形成了伤痛,引下了泪水。木石前盟终于败给金玉良缘,海外仙姝寂寞林,终于芳魂为流水落花敛去流走。

阅读全文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