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风俗7篇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2-07-29 15:31:06
篇1:端午风俗

Our country has an ancient patriotic poet named Qu Yuan, he was exiled by the calumny, the inability to save the peril of the country, excessive anger, so Jiang himself voted to Health martyred. It is for him not to eat the bodies of fish and shrimp, one after another to the various pancake into the river, the water used to feed animals, and some ship off the water at the water beast. This has become now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eating dumplings, fried cake, the origin of the dragon-boat race.

Having said that, I think of my family have been the scene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Grandmother pinch a different type of pancake, has florets, small, small starfish, is really different form. hurry to go shopping Kok, calmly took my father to buy tzu. A long row of teams, like a long queue, we managed to buy a tzu. We can see that every household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is holiday, people in this way to express their thoughts and reverence Yuan.

我国古代有一位爱国诗人叫屈原,他遭谗言被放逐后,无力拯救危亡的国家,悲愤过度,于是投江自尽,以生殉国。正是因为他不要吃鱼和虾的尸体,一个接一个的各种各样的饼子投入江中,用来喂饱水中的动物,有的划着船在水兽。这便成为现在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点、赛龙舟的由来。

已经说过,我想我的家人端午节现场。奶奶捏一种不同类型的饼子,有小花,小,小海星,真是不同的形式。快点去购物角,爸爸不慌不忙地拉着我去买粽子。排着长长的队,好似一条长龙,我们好不容易才买到了粽子。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家庭都重视这个节日,人们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和崇敬元。

篇2:端午风俗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叫端阳节、重午节。这个节日主要流行于汉、壮、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区。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a, also called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day. This festival is mainly popular in the Han, Zhuang, Buyi, Dong, Tujia, Gelao ethnic minority areas.

  学者闻一多还认为,端午节是龙节,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数民族纪念龙神的日子。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相传赛龙舟是为了捞救投汩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入江中,是让鱼虾吃饱了,不再吃屈原的遗体。端午节的来历我不是特别清楚。端午节的欢乐之时,人们也要把房子打扫干净,还要在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滋生。

  Scholar Wen Yiduo also believes that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the Dragon Festival, four thousand or five thousand years ago to commemorate the day of dragon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South china. The main activities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the dragon boat races and eating rice dumplings. According to legend, the dragon boat race is the Miluo River to die in order to rescue the patriotic poet Qu Yuan. Put the dumplings into the river, is to let the fish eat, do not eat Qu's body. The origin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 don't know much.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joy, people will have the house clean, but also in the kitchen with realgar water, used to kill or prevent the worm worm breeding.

  端午又称为重五的原因是端午的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比如人们用五种颜色的线系在儿童的脖颈,称为长命缕。各家还要插“五端”,南方还要吃五黄。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also called the five reason is many customs of dragon boat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the number five relates in together, such as people with five kinds of color lines on the child's neck, called a long thread. Each will "five ends", the South eat yellows.

  希望端午节能流传下去,到永远。

  Wish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going to last, forever.

篇3:端午风俗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这首诗吧?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舟。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这首诗描写了南宋诗人陆游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储药、配药方、祈祷这一年能平安无事。从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节的风俗。

  作为中国古老文化节日之一,端午节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过去,我对端午节的知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里,我读了《我们的节日》这本书,才知道原来端午节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这本书当中得知,端午节是在中国这么多的节日中,名称最多的:端午节、端阳、重五节、夏节、天中节、五月节、诗人节等。端午节的来源也有很多种,有纪念屈原说、龙说、纪念伍员说等20多种。

  其中,最流行的是纪念屈原说。据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含恨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每年这一天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草的风俗。其中赛龙舟最有特色,那争先恐后的激烈场面就像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一样,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

  因为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端午节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我们德清,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挂上菖蒲、艾草,据说可以辟邪消灾。各家各户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着浓浓竹叶清香的粽子,是我们孩子们的最爱,枣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个个引人垂涎三尺呢!有的地方,人们还会佩带着香袋,姑娘们以这五彩缤纷的香袋做饰物,既香味袅袅,又让自己变得更美丽动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来了不少小伙们留连的目光。

  偶然间,我从网上看到去年,韩国打算向联合国申报端午节为他们国家的遗产,我非常惊奇,觉得这是对我们中国人的羞辱,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怎么可以让给别的国家去申报呢!这可能跟有些人喜欢过洋人的节日有关吧!我想,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为保护宏扬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吧!

  看了《我们的节日》,那一个个传统、有趣的节日,正款款地向我们走来,《我们的节日》一书,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门,让我们通过另一个角度,去审视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更有理由为中华文化而自豪!

篇4:端午风俗

端午又称重五。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无论南方北方,这一天还要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还要佩带五颜六色的香囊。

每适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孳生。

关于端午节,还有一个传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了贵族子兰等人的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沅、汀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投汩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汩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篇5:广州的端午风俗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在广州话里,我饶有兴趣地找了一些特色的名词,根据一些资料作解释,以此看看广州的端午风俗。

>【扒龙船】

赛龙舟是广州人过端午最大的活动项目。赛龙舟,广州人称“扒龙船”,过去多为郊区农民为之。

龙舟竞渡在廣州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每年端午节,都要举办端午赛龙舟的活动。明、清两代,廣州是龙舟竞渡的鼎盛期。古时廣州龙舟竞渡与今天不同,是舟大人多,一种艺术性很强的群众艺术活动。正如屈大均当年所形容的:舟龙长十余丈,高六七尺,龙须去水二尺,龙额与项坐六七人,中有锦亭,坐倍之。旗者、盖者、钲鼓者、挥桡击楫者,不下七八十人。有的龙舟,上建五丈樯,樯上有台阁二重,中有五轮阁一重,下有平台一重。每重有杂剧五十余种,童子凡八十余人。而现在则是舟小人少。龙舟竞渡变成了一种体育竞技比赛活动。

20世纪30年代前,在四月初八的浴佛节便将去年端午节后沉入涌底的龙船起出,俗谚谓“四月八,龙船随海滑”。30年代以后,逐渐改为五月初一才起出龙船。俗语顺口溜:“初一龙船起,初二龙船忍,初三初四游各地,初五龙船比,初七初八黄竹岐,初九初十龙船打崩鼻。”初五是赛龙船的高潮,得胜者可获赏全只烧猪与赏银元。初八郊区各乡龙船多集中到市郊黄竹岐进行表演比赛,因那时黄竹岐地方有一座龙母庙,初八为龙母诞。

1994年,广州市政府正式定五月初五的龙舟活动为龙舟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在廣州市区海珠桥到人民桥的珠江河面上举办龙舟况渡活动。其时,廣州城区万人空巷,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游客前来参观龙舟比赛,可同时参与洗龙舟水、挂香囊、尝龙舟宴等多项民间习俗活动。

【“趁景”与“斗标”】

广东划龙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划龙船,叫做“趁景”。兄弟村、老表村的近百条龙船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联络感情。只表演技巧,不排名次,轮流在各乡举行,从五月初一至五月二十,几乎天天有“景”;初一珠村景,初二海珠大塘景,初三车陂景,初四庙头景,初五石牌、猎德景,这已是广州传承多年的习俗。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天河区、番禺区、海珠区、黄埔区、越秀区各村的龙舟都会到珠村“应景”游玩。珠村人就在农历五月的第一天进行“招景”,各村的龙船都到来“应景”,有兄弟村、老表村、友好村,深涌上下一时间彩龙飞舞、百舸争流,当天近百多艘龙舟在珠溪水竟渡巡游,让两岸群众大饱眼福。另一种形式是斗龙船,比赛夺标,又叫“斗标 ”。

【出水龙】

广东龙船制作十分讲究,多选择坚韧轻便的坤甸木作龙骨。每年龙舟比赛之后,便将它埋于村边河底处,直至来年农历四月初八,即传说中佛世祖生日(浴佛节),才由村中父老主持,拜祭之后,由青壮农民下水将龙船挖出,肩托上岸,打整涂油,这一仪式,叫做“出水龙”。

【盐步老龙】

据悉,300年前,龙舟比赛,盐步龙舟和泮塘龙舟进入决赛。盐步龙舟眼看夺标在即。不料泮塘龙舟上的年轻人扑下水去夺了锦旗,随后领回奖品烧猪。泮塘父老知晓后,将烧猪送回盐步。盐步人礼让再三,又将奖品送回泮塘。双方你来我往,终于有泮塘长者说:“请盐步受礼吧,今后盐步同泮塘结交,深厚之情,世代相传。”于是盐步龙舟作了契爷,泮塘龙舟作了契仔。传说此事后来传到京城后,慈禧太后钦赐盐步龙舟“盐步老龙”之美称。

且看某年的“盐步老龙”的出场描述:

……

“泮塘景”(景即龙船活动)的高潮就是“契爷”南海盐步老龙的露面。上午约10时,一阵锣鼓声响,盐步老龙前边的两只小船首先出现。据介绍,这叫“龙标”,寓意龙的爪子。紧接着,一艘威风凛凛的黑色“老龙”缓缓划了过来,引来两旁泮塘乡亲一阵欢呼。三四位老者划着一条小船迎过去,为盐步老龙簪花挂红。热情的泮塘人还为“契爷”准备了双份礼物,包括一整只烧猪、烧酒以及地方特色的“泮塘五秀”。老龙接下礼物后,也向“契仔”送上请柬,邀请泮塘龙舟参加他们农历五月初六的“景”,并且回赠其特产“秋茄”。

老龙簪花挂红后,开始与陆续到来的邻村龙舟一起“游龙”。一时间,群龙奋髯,健儿举桨。每当老龙游过,旁边龙舟都纷纷让道,并且舟上人和岸上老者也都礼貌地拱手打揖致意。

……

【乌龙公】

广州珠村有一艘二百多年的龙船叫“乌龙公”(即龙船王),此龙船比一般龙舟鼓位处宽多15厘米,长多七米,造船的船板也加厚,人可以从船头沿着船舷走到船尾,“乌龙公”也丝毫不受影响,所以“乌龙公”扒出珠村与风浪博击时,特别稳,人人都争着扒“乌龙公”。有“乌龙公敲起锣鼓快过风”的美谈。以前“乌龙公”扒到那里都有老人带着小孩到“乌龙公”上取龙船水喝,据说可以消除百病、身体健康,“乌龙公”名噪一时。在乌龙公每天在珠村出发时,都会用圣水兜装上圣水,然后用珠村北帝庙前的龙眼树叶蘸水洒在各龙船划手的头上才会出发,以求顺风顺水,平安、吉祥。龙船盛事结束后,圣水兜就会高价投标。

【起龙】

“起龙”是端午龙舟节第一个传统习俗,流传至今已有约300年历史。民俗选吉日良辰,清早由丁壮、父老来到上年沉塘的船坳(即船坞)前,焚香烛、上酒果、燃鞭炮。随着隆隆的龙舟鼓锣声,丁壮们争先跃入泥淖,锄去杂草挖开淤泥,舀却积水,待船只慢慢浮起。由于早潮已退,一般还需待下午或次日潮涨,将船起出空地,或以龙架将其支起,用柚叶或艾叶水洗净,再经数天至一周的抹猪油、补桐油、添新漆等,再另择时日采青、安上平时供在祠堂的龙头龙尾,这样龙舟才光彩夺目。广州周边有传统龙舟的村埠频频看到。连日雨霁交替,龙舟水涨,老城区内,天河车陂、石牌、猎德;海珠龙潭、土华、小洲;荔湾沙涌、坑口;黄埔下沙、双岗、南湾等等大小百多处龙舟纷纷出水。

【新抱手艺】

广州旧俗,一般在端午节前开始,初一祭祖,初二便有送礼之举,礼物包括粽子、酒肉、香包等。已婚妇女要用“全盒”盛上粽子、生果、猪肉、酒等,送回娘家。清末民初时,私塾学生亦依例送上述礼物给先生。这些风俗,1949年后城市中已不多见,乡村中仍有。节日期间,姑娘、儿童身上多佩带五色丝线绣织的香包,一般由新嫁娘制作送给亲友,俗称“新抱手艺”。香包内装香粉、朱砂、雄黄等物,意在“辟邪

【广州靓粽】

粽子是端午必备的食品,据说与祭奠屈原有关,各地皆然。广府地区的粽子有咸肉粽、碱水粽、裹蒸粽三类。成肉粽以糯米、猪肉、绿豆、五香粉等为原料,用芒草叶包裹,呈坟堆形;碱水粽以碱水或草木灰泡浸糯米制作,用芒草叶包裹,呈三角锥形,俗称三角粽;有加豆沙馅的,亦有无馅料的,食时加白糖或糖胶,金黄爽滑,别具一格;裹蒸粽为肇庆特产,以当地特有的荷叶包裹,用料比成肉粽更讲究,除咸肉粽配料外,有加粟子、咸蛋黄、香菇等的,呈方形。其最大的特点是裹粽的荷叶,煮熟后会留下一股清香,十分可口。

【午时符】

旧时的端午中午,家家贴“午时符”,一般请道士用黄纸书写,作为驱魔辟邪的一种镇符手段,符章多为汉字形体的变异。然后用水果、粽子拜神,烧艾草以薰蚊,撒雄黄酒以杀虫,另外,还用雄黄酒调朱砂、涂在小孩的额头、胸口和手心上,谓可辟邪。

【龙船饭】

龙船饭”是初四晚龙舟大赛前招待桡手的。龙船在出水打整之后,初三初四到各地游大比试;并到关系较好的邻村去拜访,主家村寨必以礼相迎,放鞭炮、敲锣打鼓,中午则以“龙桥饼”(类似核桃酥)招待客人,晚餐则以烧猪肉、鸡等宴请客人,互祝大赛成功。初五大赛之后,初七初八便到市郊黄竹岐去拜龙母,因五月初八是龙母诞,故廣州俗谚云:“正月生菜会,五月龙母诞”,这是广府地区两个大的民间诞会。当时南海黄竹歧有间龙母庙,附近江面也较宽阔,拜祭龙母之后,又在那里举行“绵龙盛会”,再赛龙舟。

【赛龙夺锦】

赛龙夺锦:又叫《龙舟竞渡》,广东音乐名家何柳堂的代表作。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广东音乐,也是广东音乐兴盛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赛龙夺锦》原是一首丝竹乐曲,后来为了表现乐曲的气势,改编为吹打乐合奏形式,增加了唢呐和打击乐器,全曲以曲首的音调为基础,加以不断衍生和发展。并从表现龙舟竟赛的内容出发,借鉴外来作曲技巧,大量使用模进和变形等手法,是我国传统乐曲中较少见的。

乐曲开头以唢呐吹出号召性的引子,表示比赛开始。接着是乐曲的主题,逐渐活跃,表现了龙舟竞发,生气勃勃的景象。然后是比赛正式开始,情绪逐渐热烈,并加进了打击乐,刻画了龙舟在水上前进的形象;随后速度进一步加快,节奏多变,犹如龙舟你追我赶,气氛相当热烈。最后吹响唢呐象征比赛结束,结尾再现了前一段的曲调,表现了龙舟在碧波上自由荡漾,令人心怡。

篇6:端午风俗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跳黄浦江而诞生的一个节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地的端午节都是不一样的。

端午三重奏之一——挂艾草

艾草不由我细说,大家以它的最后一个字就知道了,它是一种植物,有着浓浓、刺鼻的香味,据说是有两效果:第一种,它的香味可以驱蚊,蚊蝇一看到它,便会闻风丧胆,蚊蝇避之不及,还会来找你的“麻烦”吗?第二种,有避邪之说,给予人祝福。所以家家挂艾草,我家也不例外。

端午三重奏之二——吃粽子

说起粽子那说得太多了,说到猴年马月也说不完。粽子分为三大类:一大类,甜粽,二大类,咸粽,三大类,淡粽,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淡粽了,可以沾糖,也可以沾酱油,还可以一口一道菜当饭吃,吃法成百上千。用粽子做的菜也不计其数,那沁人心脾的粽子香真是“此香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会闻。”光是粽子的外形种类就有一大堆:角粽、筒粽、斧头粽、赤豆粽、香肠粽…应有尽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做不到的。那清香在人的心头萦绕。

走在大街上,艾草与粽子的香味融于一体,使人陶醉并沉醉在其中。各大超市,各类粽子火爆出售,售价高的直达上百、上千。光是装馅的就有上千种:有糖、豆沙、蛋黄、肉、莲蓉…等。

吃粽子也有许多花样,第一、粽百分之九十是两层粽叶,去掉粽叶一颗颗糯米挨挨挤挤地抱在一起,如果是肉粽,可能有一两粽嵌镶在外层,一咬,那美味、诱人的香味就扑鼻而来,使人不由自主地把它一口接一口地吃下去。 我吃粽子就好比是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囫囵吞枣,连味道都没尝到就下肚了,比胃口我一次可以吃下5个像4个乒乓球大小的粽子。

端午三重奏之三——雄黄酒

雄黄酒有避邪之说,与艾草有一样的效果,记得《白蛇传》中白娘子喝了雄黄酒后,现出了真身,还有韦小宝被绑到神龙岛时,因岛上有许多蛇,所以上岛前必须喝下雄黄酒。可见雄黄酒可以使蛇人避之不及,闻风丧胆。

端午是个喜气洋洋的节目。艾香,粽香融于一体,使人留连忘返,其词,场景,美不胜收,卖粽子的小摊数不胜多,各色粽子不计其数。屈原,我敬重的榜样。

篇7:家乡端午风俗

端午,会令人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赛龙舟,吃咸鸭蛋,包粽子……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除春节外最喜欢的节日。

  在端午节前几天,我迫不及待的地往外婆家赶,争取当第一个包粽子的人。一想到长长的、宽宽的粽叶,用两手握住,往里一拐,做成漏斗状,放入糯米,一想到自己会包粽子了,我就无比兴奋。

  端午这天,无疑是最兴奋的日子。一大早,我便抓起老早就就编好的蛋袋,挂在脖子上,拾一颗淡绿色的咸鸭蛋,空着肚子,在河边和伙伴们抢个好位置,等待龙舟。我们的兴趣自然不在龙舟上,来是为了随手摘朵蔷薇,将一片片花瓣抛入水中。

  没过多久,肚子便饿了,掏出还存留着一丝温气的咸鸭蛋,剥开蛋壳,小心翼翼地用手捧着,用牙齿一点一点地啃——一半是因为舍不得一下子吃完,一半是因为太咸了。咽下咸咸的蛋清,就是粉粉的、微甜的、油光闪闪的蛋黄了。用舌尖一点一点地舔着,享受着小小的金黄色的快乐与幸福,就像一位上了年纪的老爷爷呷着一盅上等好酒似的。

  咸鸭蛋吃完了,人也看累了,便回家吃粽子。剥开一层又一层的粽叶,露出一角棕色的糯米,咬一口,淡淡的粽香便在嘴里漾开。

  赛龙舟、吃咸鸭蛋、包粽子……这些传统节日里,包含着小小的幸福。

 


阅读全文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