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小节作文六百字17篇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2-07-29 15:17:08
篇1: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成大事者”即取得大成就的成功者,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叱咤风云,功成名就,“各领风骚数百年”。古往今来,纵观古今中外此类人的成长过程及其成功之后的种种修为,他们都有一个共性:不拘小节。

人若想成大事,必得将精力集中于他的领域,正所谓心无旁骛。著名学者金岳霖,平日里不修边幅,蓬头垢面,生活一团糟,竟然会连自己的名字都忘记。但金老的学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贯中西,通古今,全世界又有几人能及。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假若金老今天花几小时在着装上,明天花几小时在打扮上,他还有多少精力致力于对学问的追求。而金老的不修边幅丝毫没有影响大家对他的肯定,我们看重的是他的才,而非他的貌。都说“一美遮百丑”,更何况这美是大美,此等形象不够好之小“丑”在这大美之前,是不足挂齿的。科学研究表明,成大事者占整个人群比例的3%,普通人占了余下的绝大多数。如果非得让极少数的精英拘于社会公平,勒令他们腾出精力去干诸如扫大街之类的小事(我说这话,绝没有不尊重环卫工人的意思),这不仅是对优秀人才的摧残,更是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有人根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得出“成大事者也拘小节”的结论,太荒谬了!“扫一屋”与“小节”在概念上存在本质区别,“扫一屋”属于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自然影响人们成就大业,但小节不是细节。拘于小节只会浪费时间精力,必然对成大事产生阻碍作用。

不拘小节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成大事者必备的一种精神素质。智者在思考问题时,会适当放弃较小利益,然后选择较大利益,取舍之间,“舍”与“得”拎得很清,因此,无论何时,成功者都能全身而进,亦能全身而退。在热带丛林中存在一条生存法则:被毒蛇咬伤四肢的人,只有5-10分钟的时间救治,倘若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得不到救命血清,被咬的人就只有一个选择——砍断被咬伤的肢体。壮士断腕,这里面更深的,其实是一种理智,因为,稍存侥幸的人都死在蛇毒之下。不拘于自己的一条腿或胳膊,保住自己的命,以期今后取得更大成就,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就是成大事者的优秀素质。

成大事者,必要有一颗宽广的心,若对生活小事斤斤计较,是断难成大事的。韩信忍气吞声,承受耻辱,从小混混的胯下钻过,只因为他知道大丈夫能伸能屈,不拘小节。也正因为他留得了“青山”,才名传青史,光耀千秋啊。马加爵就不同了,他拘泥于同学对他的冷漠,致他人的生命不顾,致自己的生命不顾,因小失大,终致身败名裂,为社会所唾弃。我在那里想:韩信胯下之辱不比马加爵受的耻辱小吧,人家韩信怎么就没有趁月高夜深时用一把榔头砸死那些敢当众侮辱他的小混混呢?保全了小节,失却了身家之大性命,又何来成大事的机会呀!

“文似看山,不喜平”,很小的时候老师就教我们,写的文章如果存在很多琐屑的事,再丰富的内容也就不美了,好的文章在于抓住最有意义的部分。再说句题外的话——好的文章如此,好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

“当断不断,反为其乱”。所以,成大事者,必不拘小节。

篇2:成大事者,当不拘小节

古人云“成大事者,当不拘小节。”什么叫“不拘小节”呢?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不为无关原则的琐事所约束。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沿途要经过无数个风景名胜区,而我们的旅行时间有限,因此,我们不应因小小的美丽花朵而驻足不前,耽误我们大好的青春年华,我们要做的是快马加鞭,赶在别人的前面,而非处处流连忘返,我们要果断地舍弃一些不该投入精力的事情。

美丽的小水珠,如果你不能成就那一泻千里的瀑布,就汇入优美的小溪中去吧,那儿也能展现你的晶莹;耀眼的小星星,如果你不能享受那流星划落的快感,就留在静谧的夜空中吧,那儿也能展示你的光彩;可爱的人们啊,如果你不能被允许去做你想做的事,就痛快地舍弃它们吧,给我们的人生储存更多的精力,好让我们放飞心中的梦想,大胆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

古时候,人们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想想,在不到七十年的时光中,有多少韶光供人们去浪费呢?西汉末年,刘秀起兵,大败王莽,攻入邯郸。在邯郸,人们从前朝的奏折中发现许多奉承王莽、辱骂刘秀的,大家都劝刘秀把这些人一一逮捕,而刘秀却把这些奏折全部烧光。他知道,这些东西是应该舍弃的,如果他将精力分散到这上面,那么他投入到巩固政权、安定百姓生活、稳定人心上的精力会大大减少,那么他一手打下的江山,他辛苦奋斗的半辈子将全部被毁。因此他舍弃了那些奏折,用全部精力成就一代帝业!此乃“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之举。

这个世界,花花绿绿、五颜六色、七彩缤纷,有太多太多吸引我们眼球的东西,随着网络的盛行,面对层出不穷的种种诱惑,我们要“出淤泥而不染”,不能将精力投入到这些无谓的事物上去,不拘小节,快马加鞭,告诉人们:“山高我为峰”,用这有限的光阴创造无限的辉煌!

篇3:如何做到不拘小节

与人交往是一门艺术,有的人总是去对别人细枝末节的小缺点百方挑剔,因而他们的人际关系不能融洽;而有的人不是对别人的缺点挑剔,而是去发现别人的长处,他们的交际圈子不仅广泛,而且和和谐。那么,与人交往我们如何做到不拘小节呢?

不拘小节,要有发现别人长处的眼睛,历史上有名的将相和大家都应该不会陌生吧?廉颇出于忌恨而百般挑剔蔺相如的缺点,他们之间的关系极其微秒,二人之间的斗争一触即发。但蔺相如不去计较廉颇对他的叨难,他敬重廉颇是条精忠报国的汉子,他们之间才避免了一场鱼死网破的斗争。因为蔺相如不拘小节,才成就了历史上将相和的佳话,国家才得以不被秦国所灭。

不拘小节,要有宽宏大量的胸襟。在西方社会黑人是受歧视的,然而奥巴马却以当选美国黑人总统的荣耀来向世人展示了黑人的尊严。奥巴马的成功,与他的父亲是密不可分的。奥巴马的父亲是一位黑人律师。一次,他去一家咖啡厅喝咖啡,由于他是黑人,他受到了一位白人小伙的侮辱。那位白人小伙声称“他是一位黑人,我不与他在同一咖啡厅喝咖啡”。面对年轻小伙的侮辱。奥巴马的父亲并没有愤怒地冲上前去大打出手,他用自己的言论征服了这位白人小伙。最终,这位白人小伙给了他100美金作为道歉。由于奥巴马父亲不拘小节,胸襟宽广,才避免了一场打斗。也正是在他的影响下才有了奥巴马这位黑人总统。

不拘小节,要有求同存的处世智慧。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家卡耐基的许多朋友是被人们认为孤僻,不好接近的人。有人十分奇怪:“我真搞不懂,你怎么能忍受那些怪人呢?他们的生活与我们一点都不一样。”卡耐基回答:“他们的本性和我们是一样的,只是生活上难以一致罢了,我们为什么要带着放大镜去看这些细枝末节呢?”由于他的求同存异的智慧,他不去对别人细枝末节的缺点挑剔,因而他能与一些被认为是怪人的人交往融洽。

交往是一门艺术,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拥有发现别人长处的眼睛,拥有宽宏大量的胸襟,拥有求同存异的处世智慧,我们才能和别人友好交往。

交往是一门艺术,唯有不拘于细枝末节。用心去交往,我们才能真正让交往成为一门艺术,让自己的交际圈子和谐生彩。

篇4:不拘小节难成大事

从前,在一个城的墙根附近有一个很有名的剃头铺,剃头师傅手艺好,为人和气,生意非常好。

由于一个人忙不过来,就从许多慕名而来的求艺者中挑选了一名小徒弟。

这位小徒弟果然很聪明勤快,深的师傅喜爱,早晚客人比较少时,师傅就开始传艺。

为让徒弟练习,师傅特地买来了许多冬瓜,按照刮脸的手法,在冬瓜上练习。

这个徒弟有一个这样的习惯,在练习刮冬瓜的时候,如果师傅让他去做什么事时,他就顺手将剃刀插在练习的冬瓜上。

师傅多次对他说,这样的习惯不好,必须尽快改正。可是徒弟觉得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毛病,总不以为然。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徒弟的技术也越来越熟练了,但在冬瓜上插剃刀的习惯仍然没有改变。

这天,师傅想试一试徒弟的手艺,让他给自己剃。剃着剃着,外面来了一位客人。徒弟准备去招呼一下。

于是,他像往常一样习惯性地顺手将剃刀一插......只听得师傅大叫一声,手捂着脑袋倒下去了。

在这个故事当中,徒弟很小的一个坏习惯却导致了师傅死亡。我应该从这个故事里吸取一些教训。妈妈告诉我:每个人都有一些小毛病,如果不及时改正的话,这些小毛病就会成为一种坏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就难以改变。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一定要注意及时改正自己的一些小毛病,比如做题时粗心,吃饭时喜欢看电视,喜欢吃一些垃圾食品等等。在看了这个故事之后,我一定要下定决心在妈妈的提醒与督促下把我自身存在的一些小毛病坚决改掉。如果不这样做,说不定哪一天我的小毛病也会铸成大错呢!

篇5:不拘小节的老师

老师,不拘小节的您一定会原谅我称呼您峰哥的。

高一那年,我偶然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叫押尾桑的指弹吉他演奏家的视频。只用一把吉他,在他手里却能表现出千变万化的感情,他独特的弹奏技巧更是加强了乐曲的节奏感,仿佛心跳是随着乐声跳动,就怕乐声停下。我一下子喜欢上了吉他,决定要学会它。

不得不说的往事。起初我是自学,后来想多懂得一些理论知识,我便找到了峰哥。

第一次见到峰哥是在照片上,是峰哥和一个外国吉他手的合影。两个大男人都留着长长的卷发,面容有些狂野。也许这是搞搞摇滚乐的人的特色吧。他们的眼眶都略深,看起来好像里面充满了对艺术的见解,一不小心就会喷涌而出。总之,很艺术的样子。结合之前看到的他的光辉事迹和他的造型,我认定了要向他求学。

第一次上他的课,我很紧张,应为我从未和那样的人打过交道。峰哥叼着烟,身旁还站着个男人,很高,留着长长的直发。他鼻子上有一个环,但是丝毫没有让人牵的感觉。

我大着胆子向他打了声招呼(当然那时我不敢叫他峰哥),他阴沉沉的转过脸,我等他完全转过来,但却感觉他转得好慢,长发似乎是静止的没有一丝飘动。他用手拿开嘴上的烟,抖了两下。突然,他脸颊的肌肉向上一提,眼睛被拉成一条线,眉心聚拢,露出了狼一般的笑——灰太狼。我突然觉得他长得其实蛮可爱的,肉肉的鼻子,深深地眼,卷卷蓬蓬的头发,就像一个粗糙的布偶。

峰哥带我到琴房,帮我找好位置,又去帮我开空调,他一直洋溢着那不是很精致却很真诚的笑。这让我越发觉得他并没有刚才看上去那么吓人不得不说的往事。

峰哥是弹电吉他的,他给我上课时只用一把很一般的木吉他。琴虽一般,但到了他手中就像有了生命一样,和用好琴弹得一样令我佩服。这让我对好琴并没有那么强烈的追求欲望,也使我没有和很多人一样从吉他爱好者沦为吉他收集者。峰哥教吉他不像其他老师。其他同样学吉他的人常常会被逼着考级,只学考级的东西,而峰哥却会教你了解乐曲,让你了解很多很多的为什么。

后来应为学业我不得不暂停了学琴,但和峰哥这段往事我是不会忘记的,应为峰哥将我领上了正确的路,以后我也能靠自学不断进步。

篇6:生活中的屠呦呦“不拘小节”

初闻屠呦呦的人,都会被她的名字所吸引。

屠呦呦的名字缘起《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意为鹿鸣之声。而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呦呦鹿鸣”的后半句“食野之苹”,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屠呦呦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在我的童年,我亲眼目睹了民间中医配方救人治病的场景。然而,我从没有想到我的一生会和这些神奇的草药关系如此紧密。”

1930年年底,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作为家中5个孩子中唯一一个女孩,屠呦呦一直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她的高中同学陈效中回忆说,屠呦呦在班上不声不响,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

尽管成绩并不突出,但屠呦呦还是在1951年考入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一直工作至今。

屠呦呦十分低调,即使是获奖后,她都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在普通人看来,她有些神秘,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但在朋友眼中,屠呦呦是个十足的“马大哈”。“屠呦呦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一次,她的身份证找不到了,让我帮忙找找,我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么停当。同学们见了后都笑话她。她家务事不灵光,成家后,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先生做。”陈效中回忆道。

虽然,生活中的屠呦呦“不拘小节”。但碰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她会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坚毅。

在青蒿素研究上,屠呦呦花费了很多精力。接到“523”项目的时候,她已接近不惑之年,而她的女儿才3岁,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老母亲抚养。由于当时长期做实验,过劳的屠呦呦染得一身的病。

而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看来,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药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

篇7:收起自己心中“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思想

大家都听说过“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话,它是要告诉我们哪怕是很小的一个蚂蚁洞也可能让千里的堤坝毁于一旦。

在很多时候,事情的成败就取决于不为人知的细节。“一颗蹄钉没有钉好,因而一匹战马摔倒了;因而摔伤了一个将军;一位将军摔伤了,因而输掉了一场战争;一场战争输掉了,因而灭亡了一个国家。”这个故事讲的是一颗蹄钉有没有钉好,与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产生了联系可见细节何等重要。

细节可以改变历史。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因为没有注意到苏联当地的气温,造成其坦克大炮被冻僵而不能使用,导致其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被苏军反击打得溃不成军,成为德苏战争的转折点。

注重细节可以推动事业的发展。人生的道路是由无数个细节串缀在一起的,每个细节都是人生的一个节点。如果你回顾过往的生活,那么或许有很多事情都是因为你认为成大事而不必拘于小节而终无所成,或者是因为你慎重对待小节而顺利成就了一番事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天,在前线苏军某司令部,来了由数名上级军官组成的检查组,他们要求该司令部主管汇报作战准备情况。在接待中,该司令部一位参谋发现,检查组一名军官坐在椅子上,手指轻轻地敲击桌面,显出轻松自在的状态。从其手指动作的规律和发出的声响中,他判断这名军官敲的是一支德国名曲。他顿生疑心,立即向上级报告。经上级迅速核实,确认并没派出检查组,所谓的“检查组”,实系行军间谍。于是,苏军司令部马上将其全部抓获,从而避免了一次泄密事故带来的巨大损失。

木桶效应认为,木桶能装载水的多少,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木板里最短的那一条,而在某种意义上讲,细节就相当于那个最短的木板。当你忽视了细节的时候,无论你往木桶中到多少水、无论你如何往桶中倒水,也不能超过最短木板的高度。

注重细节对于生活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生活中一些看似平常、很不起眼的小事,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作风和形象。凡是一身正气的人,一定是那些能在小事细节上自律的人,而那些小事上放纵自我的人,最后很容易走向堕落。

荀子在《劝学》中讲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他告诉我们凡事都是从小到大,小事不愿做,大事就会成空想。然而我们大多数人,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

收起自己心中“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思想吧,忽视小节,它可能会让你这个成大事者无事可成。我们的古人就提倡“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所以,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

篇8:不拘小节,无以成大事

与人相处,倘不拘小节,或许会给人洒脱、直率、豪迈的印象。但是,一个不拘小节者,有时也可能就是不懂礼貌的人,甚至不按牌理出牌的人。不拘小节者,擅长我行我素或者唯我独尊,以至于爽快之梯,有搭在别人墙上的嫌疑。

纵观历史,不得不承认,更多的拘小节者干出了更大的事。

有别人在场的情况下,不要自己哼唱,也不要用手指敲打或者用脚踢什么东西;别人讲话时,不要插嘴;别人站着时,不要坐下;别人停下来时,不要自己走;和别人在一起,不要读书或看报。如果确有必要做上述事情,也一定要请求离开;事先没有得到允许,不要看别人的书或写的东西;别人写信时,也不要离得太近……这是美国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14岁时抄在笔记本上的部分“守则”。可以说,这都是些小节,甚至是很拘束人的小节,然而,华盛顿却把它看做了成长所必须的“维生素”。假如他不拘小节,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很难想象他会把美国搞得花团锦簇。

著名的木桶理论认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而小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那块最短的木板。春秋时的子罕以“不贪为宝”;清朝廉卿张伯行以“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为铭;林则徐因自己有易发怒的弱点,自书“制怒”条幅挂于中堂;烟瘾特大的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坚持不抽一支烟……

一滴水见太阳,窥一斑而知全豹。小节相当于试纸,可以测出一个人的素质与境界。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命运的偏旁部首。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他们后天的修养使然。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他们注重细枝抹节。相反,那些所谓的气度不凡、不拘“小节”者,一不留神就因小“疵”而掩了大“玉”。

世上无小事,人间无小节。有一首外国民谣:丢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

可见,不拘小节,无以成大事。

篇9: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及解析(全国卷I ):成大事者,拘小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专家评析:

  今年全国Ⅰ卷作文以历史故事的形式承载人物的思想精神,延续了“立德树人”的高考命题理念,很好地体现了“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这一素养。
  材料要求在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人中选择一人,写出自身的感触。考生在写作时要明确自己的写作对象,这也是在完成材料交给我们的“任务”。审题时要理清历史人物关系,针对人物的具体事迹进行形象分析。如齐桓公,他志向远大、胸怀宽广、任人唯贤,所以终成霸业,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再如管仲,他才能出众、鞠躬尽瘁,是一位有力的辅佐功臣,后世的贤臣也用他自比;鲍叔也体现出了他的特点:不计私利、唯才是举、谦虚礼让,能“知其贤而下之”。三人中无论是哪一位,我们都可以聚焦于他们的品行、家国情怀以及个人境界的层面来提炼作文立意。
  还需注意将提炼出来的人物精神放到现代的背景下观照,指出他们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从中获得启发并激励我们学习。
  最后要明确“发言稿”的格式要求及写作特点,利用好“发言稿”本身的文体优势,赋予语言以“情感”,与听众产生共鸣,这样一来,一篇情辞兼胜的高考优秀作文就出炉了。


满分作文:

成大事者,拘小节

与人相处,倘不拘小节,或许会给人洒脱、直率、豪迈的印象。但是,一个不拘小节者,有时也可能就是不懂礼貌的人,甚至不按牌理出牌的人。不拘小节者,擅长我行我素或者唯我独尊,以至于爽快之梯,有搭在别人墙上的嫌疑。

纵观历史,不得不承认,更多的拘小节者干出了更大的事。

有别人在场的情况下,不要自己哼唱,也不要用手指敲打或者用脚踢什么东西;别人讲话时,不要插嘴;别人站着时,不要坐下;别人停下来时,不要自己走;和别人在一起,不要读书或看报。如果确有必要做上述事情,也一定要请求离开;事先没有得到允许,不要看别人的书或写的东西;别人写信时,也不要离得太近……这是美国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14岁时抄在笔记本上的部分“守则”。可以说,这都是些小节,甚至是很拘束人的小节,然而,华盛顿却把它看做了成长所必须的“维生素”。假如他不拘小节,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很难想象他会把美国搞得花团锦簇。

著名的木桶理论认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而小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那块最短的木板。春秋时的子罕以“不贪为宝”;清朝廉卿张伯行以“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为铭;林则徐因自己有易发怒的弱点,自书“制怒”条幅挂于中堂;烟瘾特大的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坚持不抽一支烟……

一滴水见太阳,窥一斑而知全豹。小节相当于试纸,可以测出一个人的素质与境界。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命运的偏旁部首。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他们后天的修养使然。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他们注重细枝抹节。相反,那些所谓的气度不凡、不拘“小节”者,一不留神就因小“疵”而掩了大“玉”。

世上无小事,人间无小节。有一首外国民谣:丢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

可见,不拘小节,无以成大事。

篇10: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及解析(广东卷 ):成大事者 不拘小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专家评析:

  2020年的高考作文题,要求就春秋时期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人物写一篇在班级读书会上的发言稿,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要求紧扣材料进行写作。

  这是一个材料作文考题,考题创设了相关写作情景——班级读书会。规定了写作者身份和写作对象,要求谈对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人物哪个感受最深,文体应是发言稿。

  在这三个历史人物中,选择哪一个人物来写都是可以的,应具体说出为什么对某一人物感触最深。比如齐桓公志向高远、心胸宽阔,唯才是用,所以能成就霸业;鲍叔不计私利、审时度势、谦虚礼让,对齐桓公任用管仲起到了重要作用;管仲才能出众、恪尽职守、功勋卓著,有力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他们的品行、格局、人格境界、为国为民的情怀,不但让他们在历史上曾经发挥重要作用,展现出独特人格魅力和思想价值,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值得尊重和学习,能够让我们从历史人物中获得启发。

  今年这个考题,所创设情境贴近考生实际,作文材料考生熟悉,有话可说;要求明确,不易偏题。相信我们的考生可以写出符合要求的思想与表达俱佳的高考作文。


满分作文:

成大事者 不拘小节

“成大事者”即取得大成就的成功者,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叱咤风云,功成名就,“各领风骚数百年”。古往今来,纵观古今中外此类人的成长过程及其成功之后的种种修为,他们都有一个共性:不拘小节。

人若想成大事,必得将精力集中于他的领域,正所谓心无旁骛。著名学者金岳霖,平日里不修边幅,蓬头垢面,生活一团糟,竟然会连自己的名字都忘记。但金老的学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贯中西,通古今,全世界又有几人能及。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假若金老今天花几小时在着装上,明天花几小时在打扮上,他还有多少精力致力于对学问的追求。而金老的不修边幅丝毫没有影响大家对他的肯定,我们看重的是他的才,而非他的貌。都说“一美遮百丑”,更何况这美是大美,此等形象不够好之小“丑”在这大美之前,是不足挂齿的。科学研究表明,成大事者占整个人群比例的3%,普通人占了余下的绝大多数。如果非得让极少数的精英拘于社会公平,勒令他们腾出精力去干诸如扫大街之类的小事(我说这话,绝没有不尊重环卫工人的意思),这不仅是对优秀人才的摧残,更是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有人根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得出“成大事者也拘小节”的结论,太荒谬了!“扫一屋”与“小节”在概念上存在本质区别,“扫一屋”属于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自然影响人们成就大业,但小节不是细节。拘于小节只会浪费时间精力,必然对成大事产生阻碍作用。

不拘小节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成大事者必备的一种精神素质。智者在思考问题时,会适当放弃较小利益,然后选择较大利益,取舍之间,“舍”与“得”拎得很清,因此,无论何时,成功者都能全身而进,亦能全身而退。在热带丛林中存在一条生存法则:被毒蛇咬伤四肢的人,只有5-10分钟的时间救治,倘若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得不到救命血清,被咬的人就只有一个选择——砍断被咬伤的肢体。壮士断腕,这里面更深的,其实是一种理智,因为,稍存侥幸的人都死在蛇毒之下。不拘于自己的一条腿或胳膊,保住自己的命,以期今后取得更大成就,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就是成大事者的优秀素质。

成大事者,必要有一颗宽广的心,若对生活小事斤斤计较,是断难成大事的。韩信忍气吞声,承受耻辱,从小混混的胯下钻过,只因为他知道大丈夫能伸能屈,不拘小节。也正因为他留得了“青山”,才名传青史,光耀千秋啊。马加爵就不同了,他拘泥于同学对他的冷漠,致他人的生命不顾,致自己的生命不顾,因小失大,终致身败名裂,为社会所唾弃。我在那里想:韩信胯下之辱不比马加爵受的耻辱小吧,人家韩信怎么就没有趁月高夜深时用一把榔头砸死那些敢当众侮辱他的小混混呢?保全了小节,失却了身家之大性命,又何来成大事的机会呀!

“文似看山,不喜平”,很小的时候老师就教我们,写的文章如果存在很多琐屑的事,再丰富的内容也就不美了,好的文章在于抓住最有意义的部分。再说句题外的话——好的文章如此,好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

“当断不断,反为其乱”。所以,成大事者,必不拘小节。

篇11:成大事者,亦拘小节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此古人之所谓“乾坤之大,鉴于微小”也,此言甚善,吾深然之。古来成大事者,未有不拘小节者也。

小节,形小而义大矣。事无巨细,皆在人为。失却小节,流毒之祸亦无穷矣。千日之功,日夜劳苦,毁于旦夕之间者,不可胜计。唐有贵妃,喜食荔枝,日啖三百,汉皇宠之。于是骠骑宝马,星驰夜行,翻山越岭,尘土飞扬,皆为博红颜一笑!红颜笑,小之又小,小节之失,终招滔天长恨。古亦有殷纣王,不拘一小象牙箸,贤臣箕子预言国之将亡。其后果然。何哉?象牙箸当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白玉之杯当配山珍海味;食山珍海味者当衣锦绣,乘华车,居危楼……奢靡之风,由此始也。卒致百姓怨而诸侯反,其国亡,理固宜然也。不拘一小之象牙箸,不拘一红颜之浅笑,遂令天下亡,其为小乎?商纣唐皇,千古骂名,未能绝也。岂不痛哉!

小节,功业之始也。李聃言:“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小节尚且不拘,何以担天下兴亡之责?谨于小节,非庸人之姿,乃智者之态也。今之众人,居则曰:“吾有鲲鹏之志,男儿志在四方,不可拘泥于小节也。”观其行,空言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小而不为,大又何能为?故多一事无成矣。子曰:“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然也,若此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呜呼,古人所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其理正在此。君子谨言慎行,以小为大,故能成其谷怀,就其鸿志。愚公移山,今日一锄,明日一铲,于山曰小也。然其日继以夜,夜继以日,今至于明,子至于孙,生生世世无穷矣,巍峨之山终移矣。积小成大,则足以撼山,君子善拘小节也。

小节,小而见大也。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花一叶,方寸之间,见乎真理。昔有王守仁,格物致知,观庭中之竹七日,会意而言曰:心外无物。观丈长之竹而得乎理,谓以小观大也。王阳明不耽于小处,少立大志,小学而积于理,以至于礼,故成其大——哲学、政治、军事、教育无所不精;“陆王心学”延惠至今;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子曰: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君子行事,一言一行,皆重礼守节也。君子不让细行,终累大德。而小节一失,礼尽毁焉。以君之一言,观君之修养,君子修身齐家,由小为之也;以君之修养,观君之才德,君子治国平天下,亦由小而为之也。

有逸事言:民国元老于右任,善书,有“不可随处小便”字条贴于墙角,为人剪裁为“小处不可随便”,遂登大雅之堂。于老闻知此事,亦拍案叫绝,称颂不已。

故曰:成大事者,亦拘小节也。

篇12:谈谈什么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一个有格局、有智慧、有谋略的人从来不会把一时的得失放在心上,相反,为了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他们可以将能屈能伸、圆滑世故当做自己的座右铭去践行,即使在这个煎熬的过程中要逼着自己委曲求全、忍气吞声、屈于人下也在所不惜。正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一个人要想取得名副其实的成功,那就得学会妥协、忍耐、宽容、洒脱和淡然,因为一味地抱怨、计较、生气和责难只会伤人伤己,最终得到一个一败涂地、一无所有的悲惨下场。

利他就是利己,有时候做到不拘小节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成全、肯定和成就,因此,在一个团队中,真心去帮助他人、提拔他人、善用他人,这也是一种大谋略和大智慧。就如鲍叔可以放下成见去举荐管仲,也可以放低姿态甘居其下,齐桓公可以虚心纳谏、招贤纳才,也可以放下芥蒂、冲破隔阂去重用管仲,而管仲也可以抛开杂念和世俗理念去帮助齐恒公成就霸王大业,这些都无不佐证了互惠互利、互帮互助、相互宽容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齐恒公九合诸侯、成就大业的事实也再次说明了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真谛,因此一个人若想成就大业,那他就千万不能把恩怨、是非、过往、阶级和权利看得太重,不然只会作茧自缚、自取灭亡。再者,倘若一个人因为爱惜面子而让自己蜷缩在一个自卑、狭隘、自私、暴躁、焦虑、胆怯、小气的龟壳里,那他必定是一个极其不明智、不理智、不自信、不大度、不自爱的人,那他最终也不会有什么大作为的,所以做人一定要将目光放得长远一点,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以大局为重。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成大业者不拘小利,一个人要想抓住机会脱颖而出,那他就要把事业和人生当成一盘围棋去钻研,而不是当做一盘五子棋去娱乐,因此做人一定要学会顾全大局、统筹兼顾,因为这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核心理念。


篇13:不拘小节

【拼音】bù jū xiǎo jié

【成语故事】西汉末年东昏亭长虞延不注重生活小节,但敢于主持公道,将王莽的宠妾魏氏恶霸亲戚送入大牢。东汉时在富宗市长手下为官,因劝谏贪官富宗深得皇帝赏识,后为官洛阳,因其敢于执法而得罪皇帝亲戚阴氏而被迫自杀身亡。

【出处】性敦朴,不拘小节。  《后汉书·虞延传》

【解释】拘:拘泥。不为小事所约束。多指不注意生活小事。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不注意生活小节

【近义词】不拘形迹、洒脱不拘

【相反词】缩手缩脚、谨小慎微

【成语例句】

◎ 外向型的人,一般表现为活泼开朗、热情大方、不拘小节、善于交际、情绪外露、反应迅速,易适应环境变化,不介意别人的评价。

◎ 他说话时,摊摊手,显得很豁达大度,不拘小节。


投票

篇14:王猛:拘小节的名相

  西晋末期,即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前,在黄河以北广阔的大地上,常常看到强悍的骑兵挥舞着马刀东奔西突,马蹄扬起的黄沙,遮天蔽日。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游牧民族不再甘心于大漠的生活了,中原丰富的物产是那么强烈地吸引着他们,中原高度文明的生活是那么强烈地诱惑着他们,于是,他们挥刀南下,先后入主中原。这一来,民族间出现了大规模的杂居,大规模的融合,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胡十六国”时期。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认为,这一时期,正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

  王猛,这位汉族知识分子,忠心耿耿辅佐前秦的氐族皇帝苻坚,君臣之间情深义重。像他们这种君臣关系,回首漫漫的中国封建史,实在是不多见的。王猛不仅才华出众,由于深受魏晋时期名士风习熏陶,还是个很不拘小节的人。伟人们的身世本来就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而这君臣二人还年少时,他们不同凡响的未来,均被一人所言中,于是,这神秘的色彩也就更浓。

  王猛,字景略,公元325年生,北海剧(今山东寿光东南)人。他家很贫穷,可能是个手艺人家。他本人很小就自食其力,靠贩卖簸箕为生。还在卖簸箕的王猛并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当上王公大臣,但却有人早就知道了。据说有一天,他在洛阳卖簸箕时,有一个人来买他的簸箕,出的价比别人出的高,但却没带钱在身上。那人说,他家住得不远,要王猛和他一道去拿钱,王猛贪图这笔生意有利可图,便随那人去了。感觉走了没多远,就走进深山里来了。只见一个鹤发童颜的老翁,盘腿坐在一张胡床上,左右站了十多个人。有一人过来,引王猛去拜见这位老翁。王猛见这排场,不知是何等显要人物,刚要下拜,老翁忙止住道:王公为什么要下拜啊!于是给了王猛十倍的簸箕钱,并派人将他送出山来。王猛出山后回头一看,不由得吃了一惊,原来他刚才进去的,竟然是赫赫有名的嵩山。史书上未讲嵩山里的这位老翁姓甚名谁,也未说他是何方神圣,但此翁能预知未来,而且颇有道行,似乎是肯定的。因王猛当时不过一少年,虽姓王,那老翁即便是对人尊称,也不会将这么一个小伙子尊称为“公”的,何况,从洛阳至嵩山,在常人,岂能是“感觉走了没多远”呢?因此,老翁所叫的“王公”,自当理解为王猛日后要当王公大臣的王公了。

  王猛小时虽然家贫,他也只是靠贩卖簸箕为生,但却出落得相貌英俊,身材修长,堂堂一表人才。一有时间,他就博览群书,尤其是好读兵书。虽然还在卖着簸箕糊口,为人处事,却显出一副大人物的气势,为此,他遭到了不少轻薄浮华之徒的嘲笑。他倒也不在意,谁爱笑谁就笑去,他仍旧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少年时他游于邺都,没有人能看出他是个人才,只有一个叫徐统的看见他后,觉得他异于常人,于是要他到自己的手下来,担任功曹这么一个职务。功曹这个官,是汉代郡史府中的官,可代太守行事,是太守手下首座,此职一直沿袭至隋初。因此,这官还是不小的。照理,这对于一个卖簸箕的人说来,也算一步登天了,但王猛却瞧之不起,跑了,隐居到华阴山里去了。他认为自己有济世之才,要效命就要直接效命于一个真龙天子,徐统只是一个普通的官员而已,值不得他去效力的。因此,他隐居至华阴山里,是将自己的翅膀暂时收拢起来,等到风云一起,好展翅腾飞。

  后来,东晋名将桓温入关,听到王猛的名声后,召他来面谈。我们现在还真难以想象这是一个怎样滑稽的场面。王猛来了,和东晋的大将军桓温面对面坐下。王猛的穿着不知倒底怎样,但至少很脏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因为他一面和桓温对话,一面就旁若无人地翻开衣服找虱子。这在魏晋时期,倒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那时凡身为名士或自以为是名士的人,流行的就是我行我素、不拘小节。桓温倒底是大将军,而且一直很敬重名士,他觉得这王猛确实不是一般人,便问:我奉了天子的命令,带了十万大军入关讨逆,为民除害,但三秦的豪杰义士却没有一个来欢迎我的,这是什么原因呢?王猛答道:你屯兵灞上,长安近在咫尺你却不打进去,老百姓还没看出大将军你真是一心为了收复晋国土地而战啊。王猛的回答,一言中的。桓温北伐,真正的目的确实不在收复晋土,而是想建立一些功业以便威镇东晋朝廷,进一步取而代之,因此才屯兵灞上,不听乘胜进军的忠告而贻误了战机。王猛一下子就将他的私心揭了出来,弄得他再无话好说。但他倒底还是佩服王猛,在撤军南下时,赐王猛以车马,拜王猛为高官,请王猛和他一道南下。王猛心动了,但自己拿不定主意,便去请示他的老师。他的老师回答说:你怎么能和桓温一块儿共事呢?留在三秦,你就能大富大贵,何必到远方去呢?王猛听了他老师的话,便没和桓温一道南下。

  王猛的名声越来越大,终于惊动了前秦王朝的一位显赫人物苻坚。

  这个苻坚,还是个娃娃时,他辉煌的未来,也曾被一个人所言中,这人就是曾要王猛到他手下担任功曹的徐统。徐统是后赵大臣,如伯乐会相马一般,他有知人的本事。一天,他见六七岁时的苻坚在街道上玩,便吓唬道:小孩,这里是官道。你在这里玩耍,就不怕官府衙门把你抓去吗?不料这六七岁的小苻坚竟然镇静地答道:官府衙门只抓犯了罪的人,不会抓玩耍的小孩子的。徐统不由得再仔细看了苻坚一眼,转身对他周围的人说:这小孩长了一副霸王相,必成大器。后来,苻坚果然当上了前秦王朝的皇帝,只是他这皇位得的不很正常,史书上称其为“僭位”,因为他是以臣子的身份杀了正做着皇帝的他伯父的儿子苻生而当上的。虽然苻生很残暴,而苻坚的弑君之举也得到了大多数大臣的支持,但在“正统”史家的笔下,“僭位”这顶不光彩的帽子,苻坚还是无法甩掉。

  苻坚听说了王猛的大名后,即通过手下大臣吕婆楼将他请了来。两人一见如故,谈到天下大事,主要见解竟都不谋而合。苻坚认为自己遇到了王猛,就相当于刘玄德三顾茅芦请到了诸葛亮。苻坚当上皇帝后,即任命王猛为中书侍郎。那时,始平这个地方有不少从枋头回来的人,这些人大多是些溃散了的散兵游勇,极不安份的,加之当地豪门霸道,盗贼横行,因而始平这地方是一点也不太平。为了整治这个地方,苻坚又将王猛转而任命为始平令。

  但见解毕竟只是见解,君臣二人真正的磨合,一开始并不如意。主要是性格上的差异,苻坚虽有弑君之恶名,但待人却是很宽厚的。王猛当上始平令后,一到始平,就“明法峻刑,澄察善恶,禁勒强豪”。一个为虎作伥的始平官员,就被王猛鞭打至死。这一来,王猛也就捅下了漏子。有人告了上去,苻坚当即派囚车来,把王猛抓了去,苻坚亲自审问。苻坚问道:治理地方,应以道德教化为先。你刚上任不久,就杀了那么多人,为什么如此殘暴呢?王猛从容答道:我听说治理安定的国家就应用礼治,而治理不安定的国家,就要用法治。陛下不因为我没有才能,而将始平这样一个治安状况很差的地方交给我治理,那么,我就得为圣上剪除凶猾,还始平这地方以平安。现在才杀了一个违法作乱的歹徒,该杀的歹徒还多得很,假若我不能除恶务尽,肃清轨法,那么我心甘情愿领受治理无能之罪。至于说我才杀一个歹徒就是殘暴,这样的指责我是不能承受的。苻坚虽然为人宽厚,倒底是位头脑清醒的明君。听了王猛的申辩,他对大臣们说:这个王景略真是夷吾、子产一类的人才啊!便放了王猛。

  苻坚王猛君臣二人,除了王猛在始平令任上因杀一吏使苻坚有所误解外,之后苻坚对王猛总是深信不疑。王猛36岁那年,从尚书左丞、咸阳内史和京兆尹任上,迁为吏部尚书、太子詹事,又迁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加骑都尉,居中宿卫,一年之中5次升迁,“权倾内外”。自然,像这样乘直升飞机似的升迁,也会有人不服的。尚书仇腾、丞相长史席宝就不太服气,因而跑到苻坚那里去说了些王猛的坏话。但此二人偷鸡不着蚀把米,将苻坚给惹怒了。结果,这两人都被贬职了事。

  王猛并非徒有虚名。在对待手下大将邓羌时,他的大局观就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王猛带兵攻打燕军,令将军徐成去侦察燕军情况,相约中午时回报。但徐成一直到了晚上才回来。王猛大怒,以徐成误了军令为由,欲斩徐成。大将邓羌为徐成求情,对王猛说:如今两军相敌,贼众我寡,徐成是我军一员大将,请赦免了他。王猛不答应,说道:若不杀徐成,那军法还有什么用?邓羌又请求道:徐成是我的部将,违了军令虽应当斩,但请让我和他一起,用杀敌来赎罪吧。王猛还是不答应,邓羌求情不得,也大怒了,回到自己军营,集合队伍,准备攻打王猛。王猛派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干?邓羌说:我们奉诏攻打远方的贼子,现在就有近贼,自相殘杀,因此我要先除掉他!两军相敌,内乱先起,这还了得?王猛忙派人告诉邓羌:将军你住手吧,我马上就把徐成放了。放了徐成后,邓羌亲到王猛处致谢。王猛拉着邓羌的手说:我这样做是试探将军你的,将军你为了救一个部将就如此激愤,何况是为了国家呢?有了你这样的将军,我没有什么忧虑的了!王猛嘴里虽然这么说了,其内心世界如何,后人也只能靠猜测和分析了。但王猛若为了顾面子,意气用事而杀徐成,内乱显然不可避免,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至少,王猛表现出了能伸能屈的大将风度是可以肯定的。

  王猛率兵和燕军对阵,见燕军人数众多,便对邓羌说:今天的战事,请将军亲自出马,否则不能破劲敌。成败在此一举,望将军努力!邓羌回答说:若能让我担任司隶校尉,那么您就不必为此事担忧了。王猛说:封司隶校尉这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但我可保你担任安定太守,封万户候。邓羌一听,不高兴,走了。不一会两军相战,王猛派人去叫邓羌,邓羌睡了不答应。王猛无奈,只好骑马飞奔来到邓羌帐前,答应了邓羌当司隶校尉的要求。邓羌一听,高兴了,把酒搬将出来,就在大帐中痛饮了一番,然后与张蚝、徐成等人一道,提枪上马,直杀入燕军阵中,左冲右突,旁若无人。被杀死杀伤的燕军,数百人之多。杀到日上中天时,燕军大败,被斩被俘燕军五万余人。邓羌又率军乘胜追击,燕军被杀及投降的又有十万多人,燕军统帅慕容评只身逃脱回邺。

  王猛的遭遇,反映了和少数民族将领打交道的一个侧面。这些从大漠里挥刀南下的壮士,是不太理睬中原儒家学说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的。他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义气用事,甚至可以和皇帝老子讨价还价。若王猛只是一介腐儒,不能因时因人而变,那么,他不仅不可能驾驭邓羌这样的悍将,相反,他会毁在这些悍将手下。著《十六国春秋》的北魏学者崔鸿评价王猛对待邓羌的做法时说:邓羌以徐成是其部将而求情,这是徇私;率兵欲攻王猛,这是犯上;临战要当司隶,这是挟求君王。这三条罪,都是极大的罪。但王猛能容忍邓羌的短处而用其长处,这就像驯服猛虎、驾驭悍马一样取得了成功。《诗》云:采摘葑和菲这些野菜时,不要伤了它们的根。王猛就是这样做的。

  王猛为相,史书上说“坚端拱于上,百官总己于下,军国内外之事,无不由之。”真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苻坚如此重用王猛,正好说明了苻坚善于识人、善于用人。在治理国家方面,王猛展示了他出众的才华。

  首先,王猛在用人制度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西晋以来,在用人上出现了两个极端。先是非出身于门阀世家者,难进仕途,因此,朝廷被士族豪门所垄断。后来,到了永嘉五年,匈奴人刘渊派兵攻入洛阳,俘获晋怀帝司马炽,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即历史上有名的“永嘉之乱”后,又出现了一股崇信武力、轻视文化的不良风气。王猛主政前秦,首先就是大胆采取了“举异才、修废职”的措施。他要求各地方官员,按孝悌、廉直、文学、政事等科目举荐人才。凡被举荐的,经朝廷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举荐的地方官员也同时受赏;反之,凡举荐的人才经考核不合格,那么,不仅被举荐者得不到一官半职,举荐他的地方官也要跟着受罚。他还下令,要求每年禄米在一百石以上的官员,必须“学通一经,才成一艺”,凡是达不到这个要求的,统统罢官。这样的人事改革,使有能力者得其位,无能力者罢其官,于是朝廷上下生机勃勃。我们今天的官员如此冗繁,是不是可以学学王猛的这一举措呢?其次,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王猛所处的时代,战乱频繁,生产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王猛主政后,提出“课农桑,恤国穷”的主张,通过采取凿山修堤,疏通沟渠,修建梯田,改造盐碱地,召纳流民,减租减税等有力的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前秦的农业生产环境,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再次,王猛非常重视教育。他不仅恢复了太学,还要求各地方官员恢复地方上的各级学校,选派有学问的人讲授儒学。苻坚本人就是一个精通儒学的大儒,他不仅非常支持王猛的这些措施,还每月三次亲自到太学去给学生们上课。上行下效,由此,社会上形成了一股竞学的良好风气。

  在王猛的治理下,前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然而,这个国家的上层毕竟是由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所组成,君臣之礼不像汉人的那么严格。看到苻坚如此重用王猛,不少权臣就偏不买王猛的账。姑臧侯樊世,是氐族的豪门,对于苻坚家是立下了大功劳的。他就当众辱骂王猛道:我们这些人是和先帝一道打天下的,但却没给我们像你这样大的权力,你无汗马功劳,凭什么掌握这么大的权力呢?这不等于是我们种好了庄稼你只管来吃现成的吗?此时的王猛一改对邓羌时的态度,毫不示弱地对樊世说:我还要你们给我当伙夫把饭做好呢,哪里只是种好庄稼而已。樊世大怒,骂道:我一定要把你的脑袋割下来挂在长安城门上,不这样做我就不活在这世上!王猛将此事汇报给了苻坚,苻坚听后大发脾气,骂道:必须杀了这个老氐,才能整顿其他的官员。于是趁樊世进来汇报事情时,苻坚故意问王猛道:我想将杨璧招为驸马,杨璧这个人到底怎么样?樊世一听,脾气来了,什么君臣之礼也顾不得了,当即就责问苻坚道:这个杨璧是我的女婿,婚事已经定下来了,陛下怎么能把他招为驸马呢?樊世这一来,正中王猛圈套。王猛趁机责问樊世说:天底下什么不是皇帝陛下的?你竟敢和皇上争婚,是想当二天子吗?你心中还有个上下之分吗?樊世气得呼地站起,就要去打王猛,被左右的人拉住了。樊世打不着就大骂,苻坚便叫人将他押了出去,杀了。樊世被杀,氐族上层自然不服,更是纷纷进言说王猛的坏话。而苻坚对待说王猛坏话的人,轻则漫骂,重则鞭打。朝臣权翼便劝苻坚道:这些人污蔑王猛固然有错,但皇上你这样对待他们,是不是也不太合适?苻坚虽然承认动辄打骂的做法是“朕之过也”,但对王猛的信任仍旧丝毫不减。于是,公卿以下百官,没有不怕王猛的了。

  苻坚用人不疑,王猛忠心事主。一个明君,一个贤臣。“于是兵强国富,垂及升平”。王猛得病,苻坚亲自到南北郊、宗庙、社稷等处为王猛祈祷,又分遣大臣到河岳等处为王猛祈祷。王猛病重,苻坚又大赦天下。王猛病危,苻坚亲去看望,并问以后事。王猛说:东晋虽偏安于吴越之地,但那是中原正统王朝,我死之后,不要进攻东晋;而鲜卑、羌虏,则是我们的世仇,终究是我们的大患,应逐渐把他们消灭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得到安定和发展。

  王猛死得过于年轻,死时才51岁。王猛死,苻坚对太子痛哭着说:这是老天爷不让我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这样快就把我的王景略抢走了呢?有史家评论说,苻坚此哭,真是肺腑之哭。倘若老天假以王猛时日,统一天下的,也许就不是后来的大隋了。

篇15: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古人云: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不图小利必有大谋。这两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不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两句话都可以让一个人受用终生,更何况是五千年渊源流传的华夏智慧与文化智慧。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今天请来的嘉宾就是齐桓公,这位春秋五霸之首的诸侯国君。

齐桓公,前期还是普通玩家公子小白(小白是齐桓公的名)的时候,跟自己的兄弟公子纠在回家争齐国国君的时候,被管仲半道埋伏,对小白射出一箭,小白装死才逃过一劫,然后快马加鞭赶回了齐国当上了国君,是为 齐桓公!

齐桓公当上国君后,自然是要报这一箭之仇,这时管仲的好兄弟鲍叔牙就对齐桓公说:管理好齐国,有我们是可以了,但是国君您要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管仲的才华胜过我百倍。齐桓公听后决定摒弃前嫌任用管仲,于是设计与鲁国把管仲打包带回了齐国,管仲也不负所望,帮助齐桓公成为了春秋霸主之首!

后来齐国与鲁国大战,鲁国屡战屡败丢了很多土地,不得已献上鲁国城池土地约定在柯地(今河南内东北)签约,没想到刚签好,鲁国大将曹沫冲上礼坛用匕首挟持并威胁了齐桓公,齐桓公连忙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土地城池,曹沫这才放下匕首跟个没事人一样退回人群中。齐桓公十分恼怒,怎么说我也是打赢了你,没赶尽杀绝已经是仁至义尽,这个输不起的居然这样丢我面子,当场就要食言拒绝还给鲁国土地。管仲上前劝解齐桓公:这样可不行,你可是要做大哥的人,下面那么多小弟听到你刚才说的话了,若食言就失信于人了,拿出山东大哥的阔绰,把土地甩回去他脸上,这样您在小弟们面前比较有威严可信度,小弟们也会纷纷来投靠你!齐桓公一听有理,就把土地甩回去给了鲁国! 诸侯们知道了齐桓公大气豪爽值得信赖,都纷纷想归附与他!后来齐桓公成为春秋时候公认的第一位霸主,实行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创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辉煌业绩!

齐桓公把曾当面谋杀自己管仲重用,他知道管仲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本来要处死管仲的心一下子来了回马枪赦免并重用管仲,心想反正自己活得好好的当了国君,管仲之前的过错就让他过去了,是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而且懂得自己所谋,把鲁国的土地跟天下归附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是为谋大事者不重小利。当然,生活里历史中也有很多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谋大事者不重小利的故事。以上历史为实事,话语是小编为了让大家读得开心画蛇添足的,意思一样,但是原话可不是这样说!


篇16: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成大事者”即取得大成就的成功者,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叱咤风云,功成名就,“各领风骚数百年”。古往今来,纵观古今中外此类人的成长过程及其成功之后的种种修为,他们都有一个共性:不拘小节。

人若想成大事,必得将精力集中于他的领域,正所谓心无旁骛。著名学者金岳霖,平日里不修边幅,蓬头垢面,生活一团糟,竟然会连自己的名字都忘记。但金老的学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贯中西,通古今,全世界又有几人能及。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假若金老今天花几小时在着装上,明天花几小时在打扮上,他还有多少精力致力于对学问的追求。而金老的不修边幅丝毫没有影响大家对他的肯定,我们看重的是他的才,而非他的貌。都说“一美遮百丑”,更何况这美是大美,此等形象不够好之小“丑”在这大美之前,是不足挂齿的。科学研究表明,成大事者占整个人群比例的3%,普通人占了余下的绝大多数。如果非得让极少数的精英拘于社会公平,勒令他们腾出精力去干诸如扫大街之类的小事(我说这话,绝没有不尊重环卫工人的意思),这不仅是对优秀人才的摧残,更是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有人根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得出“成大事者也拘小节”的结论,太荒谬了!“扫一屋”与“小节”在概念上存在本质区别,“扫一屋”属于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自然影响人们成就大业,但小节不是细节。拘于小节只会浪费时间精力,必然对成大事产生阻碍作用。

不拘小节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成大事者必备的一种精神素质。智者在思考问题时,会适当放弃较小利益,然后选择较大利益,取舍之间,“舍”与“得”拎得很清,因此,无论何时,成功者都能全身而进,亦能全身而退。在热带丛林中存在一条生存法则:被毒蛇咬伤四肢的人,只有5-10分钟的时间救治,倘若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得不到救命血清,被咬的人就只有一个选择——砍断被咬伤的肢体。壮士断腕,这里面更深的,其实是一种理智,因为,稍存侥幸的人都死在蛇毒之下。不拘于自己的一条腿或胳膊,保住自己的命,以期今后取得更大成就,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就是成大事者的优秀素质。

成大事者,必要有一颗宽广的心,若对生活小事斤斤计较,是断难成大事的。韩信忍气吞声,承受耻辱,从小混混的胯下钻过,只因为他知道大丈夫能伸能屈,不拘小节。也正因为他留得了“青山”,才名传青史,光耀千秋啊。马加爵就不同了,他拘泥于同学对他的冷漠,致他人的生命不顾,致自己的生命不顾,因小失大,终致身败名裂,为社会所唾弃。我在那里想:韩信胯下之辱不比马加爵受的耻辱小吧,人家韩信怎么就没有趁月高夜深时用一把榔头砸死那些敢当众侮辱他的小混混呢?保全了小节,失却了身家之大性命,又何来成大事的机会呀!

“文似看山,不喜平”,很小的时候老师就教我们,写的文章如果存在很多琐屑的事,再丰富的内容也就不美了,好的文章在于抓住最有意义的部分。再说句题外的话——好的文章如此,好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

“当断不断,反为其乱”。所以,成大事者,必不拘小节。


篇17: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一个有格局、有智慧、有谋略的人从来不会把一时的得失放在心上,相反,为了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他们可以将能屈能伸、圆滑世故当做自己的座右铭去践行,即使在这个煎熬的过程中要逼着自己委曲求全、忍气吞声、屈于人下也在所不惜。正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一个人要想取得名副其实的成功,那就得学会妥协、忍耐、宽容、洒脱和淡然,因为一味地抱怨、计较、生气和责难只会伤人伤己,最终得到一个一败涂地、一无所有的悲惨下场。

利他就是利己,有时候做到不拘小节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成全、肯定和成就,因此,在一个团队中,真心去帮助他人、提拔他人、善用他人,这也是一种大谋略和大智慧。就如鲍叔可以放下成见去举荐管仲,也可以放低姿态甘居其下,齐桓公可以虚心纳谏、招贤纳才,也可以放下芥蒂、冲破隔阂去重用管仲,而管仲也可以抛开杂念和世俗理念去帮助齐恒公成就霸王大业,这些都无不佐证了互惠互利、互帮互助、相互宽容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齐恒公九合诸侯、成就大业的事实也再次说明了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真谛,因此一个人若想成就大业,那他就千万不能把恩怨、是非、过往、阶级和权利看得太重,不然只会作茧自缚、自取灭亡。再者,倘若一个人因为爱惜面子而让自己蜷缩在一个自卑、狭隘、自私、暴躁、焦虑、胆怯、小气的龟壳里,那他必定是一个极其不明智、不理智、不自信、不大度、不自爱的人,那他最终也不会有什么大作为的,所以做人一定要将目光放得长远一点,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以大局为重。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成大业者不拘小利,一个人要想抓住机会脱颖而出,那他就要把事业和人生当成一盘围棋去钻研,而不是当做一盘五子棋去娱乐,因此做人一定要学会顾全大局、统筹兼顾,因为这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核心理念。

阅读全文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