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3007篇
“艺术”这个词,乍一听起来好象离我们很远。总以为它是属于艺术家们的,是高雅者的研究对象,很难与我们这些寻常百姓套上近乎。可是,如果你真的留意一下生活,那些艺术,其实无处不在地存在于我们周围。
如果你是位爱美的女士,每天出门前总要对着镜子修饰一番:脸部的化妆,发型的变化,再到衣服款式和色彩的搭配,这些都是艺术。不是有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吗,这美,便是我们眼中的艺术。
如果你是喜欢泡咖啡店或吃餐馆的人,那么你一定会对某家或某几家的店面和室内装饰情有独钟,成为那里的老客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已不仅仅满足于到饭馆填饱肚子,而更注重于进餐时的精神享受:新颖独特的室内设计,一首美的曲子或一幅别致的图画可能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时的你也身兼“两职“——消费者和艺术欣赏者。
如果你是注重细节的人,会把手机套上精致的手机套,挂上叮咚作响的手机挂链;把电脑外表加上一个可爱的小熊保护罩;把房间布置的格外温暖;在书包上贴上一个卡哇伊的贴画……
往往一些小细节不被我们重视,其实说白了,这些都是艺术。不过不是知名画家手中的艺术,不是著名歌唱家唱出来的艺术,也不是设计师脑袋中的艺术。这种艺术是专属于生活的,是普通人的艺术。正是这样的艺术,才让我们的生活缤纷多彩,充满快乐和平实。
世人总是回味无忧无虑、充满欢声笑语的童年,抱怨生活的冷酷无情和平淡乏味,其实,生活的艺术无处不在,艺术的情思无时不源于生活,艺术的生活,需要我们用侍意的眼光,悠闲的平静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你会发现,快乐无处不在。
苏轼看出了月的寂寞,他对酒当歌;深山秋雨,勾起纳兰性德的情深许许;青山妩媚,陶潜情愿种豆南山……这是古人从对生活的艺术的感知,他们诗意的看待世间万物,并赋予他们有血有肉的躯体,鲜活的生命,在这样一个生趣盎然的世界,世间一花一草,一树一鸟,一山一水,无不给予你生命的启示,艺术的情思。今天,孤独怎么会流行起来呢?我想,是他们不懂得用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这可爱的世界吧。
现代诗人,哲学家,更多的是用艺术的心态来艺术的生活,发掘生活的艺术。林语堂认为,生活应有悠闲的情绪,热情并智勇。。生活的艺术,应是一门快乐的哲学,人们应用平和的心态,真挚的情感来享受我们一天平凡也不平凡的日子。是啊,夕阳下,小河边,长庭里,一盘象棋,几声弦动,已够人们去享受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诗人,艺术家,但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已够我们去品味不尽了,快乐也无时不与你同在。
日本有项国家级大奖叫“终生成就奖”,无数的社会精英为夺这个奖,奋斗一辈子仍得不到,近的一届则颁发给了一名叫清水龟之助的小人们,他能得此奖,是因为在他25年的邮差工作中,他从未出过差错,从未早退,迟到,这持之以恒的毅力使他得了这个大奖,他说:“是快乐,从我所从事的工作中,我获得了无限的乐趣。”
我想,清水先生一定真正品得了生活的艺术,才能从这几十年如一日的平凡普通的工作中体会到无限的乐趣。
生活的艺术,亦是一门快乐的哲学,只需我们用诗意的眼光,闲适的心态去体会,这样,就不因为玫瑰的刺而干扰我们欣赏生活的乐趣,体味艺术的情思。我们终会发现,平凡如洋葱亦属于百合科。
生活的艺术就是平衡得失的艺术。
要装进一杯新泉,你就必须倒掉已有的陈水;要获取一枝玫瑰,你就必须放弃到手的蔷薇;要多一份独有的体验,你就必须多一份心灵的创伤。换一个角度来说,虽然倒掉了一杯陈水,但你拥有了一杯新泉;虽然失去了蔷薇,但你拥有了玫瑰;虽然遭受了心灵的创伤,但你多了一份独有的体验。
一些东西表面上看来,我们好像失去了,但其实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多。
有一种失去是为了获取新生。
一个旅行者背着一个大的旅行包在沙漠中无力地行走着,头顶烈日,下踏黄沙,走出的希望很渺茫。旅行者狠下心来,扔掉了笨重的旅行包,最终,他走出了沙漠,到达了绿洲。包里装着什么呢?也许是黄金珠宝,也许是象牙文物,但这对旅行者来说并不是一种损失,因为这种失去使他得到了更为重要的东西生命。
有一种失去是为了造就成功。
有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曾说过:“我成功的秘密很简单,就是懂得放弃。放弃了谎言,我得到了信誉;放弃了悠闲,我得到了发展;放弃了娇美的女友,我得到了贤内助。放弃让我拥有了现在的成就。”放弃是一种失去,同时也是获得。
有一种失去是为了解放心灵
缘已尽,情已薄,便该理智地分手。或许,曾经有过一段美好的时光,有过一份真挚的纯情,打开心爱的日记本,把爱心包藏好,永远珍藏。从此以后,可以彻底读书,可以彻底工作。乐也何妨?怒也何妨?虽然,少了良辰,去了美景,但无时不自在愉快,无处不风光迷人,分手使人懂得了理智的冷静,懂得了真诚地生活,告别那忧郁之岸的彷徨,便觉得,分手跟相爱一样也是一种美丽。
放弃手中一把悲伤,前方是成功的驿站;抛开脑中的一切哀怨,生活会为你撑起一片无雨的天空;放下心中的重担,你的心田是一方自由的净土;失去一份创伤的缠绕,你会收获一份独有的体验。
《生活的艺术》的作者是林语堂先生,他是上个世纪初的一位著名大学者、一个以幽默享誉世界的中国人!
他在书中写道:“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以此来描述中国人和美国人巨大的差异。
在林语堂先生看来,历史上,中国人以悠闲的生活方式著称于世,我们不那么汲汲营营,忙于牟利赚钱;相较而言,美国人过分期望事业的成功,过分讲求效率,过分守时,这“似乎是美国的三大恶习”。
话语中有一些调侃意味,但是,时隔不到一个世纪,中国人在世界上拥有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了。在我们匆忙行走的同时,焦虑和压力与日俱增。
近两年来,中国政府在整体上追求发展的同时,也提出降低GDP的增长速度,提升幸福指数的社会目标。事实上,在当今社会里,相比于成功而言,幸福已经变成了更为奢侈的一件事。人们追逐成功,成功却无法带给个人生命价值的全部满足。或许我们缺少的只是一点意趣、一点闲情,缺少了与家人共处的那些闪光的零碎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许多所谓成功者的生命版图中填满了头衔和财富,却缺少了灵性和健康。而对我们更多负荷生命重担的普通百姓而言,那些头衔和财富成了关于成功的简单标签。他们在成为大众心中成功偶像的同时,生命中的荒芜和苍凉却被忽略了。
现代人的头脑,充盈着太多太多的知识;现代人的思维,充满了太多太多的逻辑……可是,在心灵的方面,我们也丧失了相当丰富的内涵。
如果翻开字典,找到心字底或竖心旁的字词看一看,就会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我们会看到,中国汉字中有如此多的字与“心”有关。比如说思想的“思”,就是“心田”所在;比如说感恩,从心而发,因心而起,才叫恩情;比如说慈悲,也是源自内心。
性情是从心而起的,“心”的外边加个“门”,就是烦闷的“闷”。只要一颗“心”还在,我们就有“思”有“感”,就有“性情”,有自己的“憧憬”。这颗“心”要是“亡”了,那就是“忘”。真正的忘记,是指那件事在心里已经不存在了。
更有意思的是“亡”和“心”的另外一种组合,竖心旁加一个“亡”,大家都知道,是“忙碌”的“忙”。许多人忙忙碌碌,忙得没有时间去体味心灵中那些细微的悸动,去体会生命的美妙,这也是一种心不在此的状态。
这是汉字描述的心灵生活,是汉语的微妙之美,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情趣所在。
虽然中国古代知识中没有西方现代科学对人体器官功能的精准定义,但是我们有属于自己的感性描述,有很多看似天真的说法,绘声绘色,惟妙惟肖。
中国人恭维人时往往会说,“哎呀,你一肚子学问”,文雅一点儿的说法是“满腹经纶”。看一看,人的整个腹腔都可以用来装学问,是不是很有趣?
中国人发愁时会说“愁肠百结”、“肝肠寸断”,老百姓将“后悔”形象地说成是“悔青了肠子”。在中国人看来,肠子不仅仅是用来消化的,也参与到我们的心灵生活之中。
中国人将真话称为“肺腑之言”,民间说法是“掏心窝子”,肺和心窝不仅仅是用来呼吸和血液循环的,也参与到待人的真诚上。
这就是中国人原本的心灵生活——用五脏六腑支撑着一颗心,如此天真,如此真诚,如此感性。
林语堂在其著作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现实加上梦想,再加上幽默,等于智慧。人们常说,一个人要脚踏大地,头顶天空,就可以去实现理想了。但是,我们恰恰忽略了一个重要元素——幽默。
如果我们顶天立地,生命将不失崇高,但是它轻盈灵巧吗?
如果我们忍辱负重,人生将有所沉淀,但是能举重若轻吗?
我们能否多一点幽默,以化解苦难?
我们能否多一些悲悯,融化僵硬的心灵?
缺少这些元素,无论如何都称不上是智慧。
回头仔细看一看,中国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直至上个世纪林语堂所处的年代,中国人经历过一代代沧桑浮沉,甚至经历过民族救亡的抗争,但是那种达观乐天的哲学基因一直蛰伏在血液深处,一有机会就会浮现于从容的生活方式之中。
二十一世纪,我们迎来了一个生活中呈现多元可能的大时代,但这也给每个人带来了成功奋斗的压力,带来了精神生活的焦灼和纠结。这似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个人成长的代价。“鸭梨(压力)老大”,这能成为我们放弃悠闲情趣的理由吗?
悠闲与时间无关,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生活的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种节奏。拿捏得住轻重缓急,忙而不乱,这是一种境界。
同样的工作,也许别人力不从心,无法胜任,你却能在重重压力缝隙中闲庭信步,悠然自得,有着不败的从容,这才是个人评价体系中真正的成功。
从容最大的敌人不是外在工作的紧张,而是内在状态的焦虑。
生活的艺术!心灵的生活!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改变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让黄土地不断创造奇迹,让世界惊叹中华世变……
和谐社会是我们的社会理想,也是我们对生活环境的追求。在一个和谐、稳定、团结的社会中,我们才会乐业,我记得在一篇课文里,我们学过这样了一首诗:“你骂我,我骂你,骂来骂去,只是借别人的嘴骂自己;你打我,我打你,打来打去,只是借别人的手打自己。”这首诗说的太对了,在我们生活中,不就是这样吗?人与人的之间互相谦让一下,何必为了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最后的结果只会是两败俱伤。
和谐,是国泰民安的保障;幸福,是安居乐业的希望;理想,是人民奋进的方向;团结,是祖国强盛的力量!
灾难无情人有情,2008年5月12日下午,汶川特大地震突然袭来,原本美丽如画的汶川县城转眼间夷为平地,全县各个角落都遭到地震的重创;房屋倒塌了,很多人被埋在废墟下面……军队、武警、消防、电力、医疗……全国各部门的救援队火速奔赴救灾现场,温总理在最短的时间里,赶到了地震重灾区,全国各行各业的人们纷纷伸出缓助之手,小学生纷纷捐献出自己的零花钱,就连许多外国朋友,也纷纷参与到抗震救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提出的,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生活的艺术在于和谐,和谐的秘密在于理解,理解的魅力在于奉献,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奉献,多一份奉献就多一份和谐,多一份和谐就多一份幸福。
世人总是回味无忧无虑、充满欢声笑语的童年,抱怨生活的冷酷无情和平淡乏味,其实,生活的艺术无处不在,艺术的情思无时不源于生活,艺术的生活,需要我们用侍意的眼光,悠闲的平静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你会发现,快乐无处不在。
苏轼看出了月的寂寞,他对酒当歌;深山秋雨,勾起纳兰性德的情深许许;青山妩媚,陶潜情愿种豆南山……这是古人从对生活的艺术的感知,他们诗意的看待世间万物,并赋予他们有血有肉的躯体,鲜活的生命,在这样一个生趣盎然的世界,世间一花一草,一树一鸟,一山一水,无不给予你生命的启示,艺术的情思。今天,孤独怎么会流行起来呢?我想,是他们不懂得用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这可爱的世界吧。
现代诗人,哲学家,更多的是用艺术的心态来艺术的生活,发掘生活的艺术。林语堂认为,生活应有悠闲的情绪,热情并智勇。。生活的艺术,应是一门快乐的哲学,人们应用平和的心态,真挚的情感来享受我们一天平凡也不平凡的日子。是啊,夕阳下,小河边,长庭里,一盘象棋,几声弦动,已够人们去享受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诗人,艺术家,但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已够我们去品味不尽了,快乐也无时不与你同在。
日本有项国家级大奖叫“终生成就奖”,无数的社会精英为夺这个奖,奋斗一辈子仍得不到,近的一届则颁发给了一名叫清水龟之助的小人们,他能得此奖,是因为在他25年的邮差工作中,他从未出过差错,从未早退,迟到,这持之以恒的毅力使他得了这个大奖,他说:“是快乐,从我所从事的工作中,我获得了无限的乐趣。”
我想,清水先生一定真正品得了生活的艺术,才能从这几十年如一日的平凡普通的工作中体会到无限的乐趣。
生活的艺术,亦是一门快乐的哲学,只需我们用诗意的眼光,闲适的心态去体会,这样,就不因为玫瑰的刺而干扰我们欣赏生活的乐趣,体味艺术的情思。我们终会发现,平凡如洋葱亦属于百合科。
上个世纪初一位著名的大学者、一个以幽默享誉世界的中国人——林语堂先生,他写过一本著名的书《生活的艺术》。
他在书中写道:“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以此来描述中国人和美国人巨大的差异。
在林语堂先生看来,历史上,中国人以悠闲的生活方式著称于世,我们不那么汲汲营营,忙于牟利赚钱;相较而言,美国人过分期望事业的成功,过分讲求效率,过分守时,这“似乎是美国的三大恶习”。
话语中有一些调侃意味,但是,时隔不到一个世纪,中国人在世界上拥有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了。在我们匆忙行走的同时,焦虑和压力与日俱增。
近两年来,中国政府在整体上追求发展的同时,也提出降低GDP的增长速度,提升幸福指数的社会目标。事实上,在当今社会里,相比于成功而言,幸福已经变成了更为奢侈的一件事。人们追逐成功,成功却无法带给个人生命价值的全部满足。或许我们缺少的只是一点意趣、一点闲情,缺少了与家人共处的那些闪光的零碎的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许多所谓成功者的生命版图中填满了头衔和财富,却缺少了灵性和健康。而对我们更多负荷生命重担的普通百姓而言,那些头衔和财富成了关于成功的简单标签。他们在成为大众心中成功偶像的同时,生命中的荒芜和苍凉却被忽略了。
现代人的头脑,充盈着太多太多的知识;现代人的思维,充满了太多太多的逻辑……可是,在心灵的方面,我们也丧失了相当丰富的内涵。
如果翻开字典,找到心字底或竖心旁的字词看一看,就会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我们会看到,中国汉字中有如此多的字与“心”有关。比如说思想的“思”,就是“心田”所在;比如说感恩,从心而发,因心而起,才叫恩情;比如说慈悲,也是源自内心。
性情是从心而起的,“心”的外边加个“门”,就是烦闷的“闷”。只要一颗“心”还在,我们就有“思”有“感”,就有“性情”,有自己的“憧憬”。这颗“心”要是“亡”了,那就是“忘”。真正的忘记,是指那件事在心里已经不存在了。
更有意思的是“亡”和“心”的另外一种组合,竖心旁加一个“亡”,大家都知道,是“忙碌”的“忙”。许多人忙忙碌碌,忙得没有时间去体味心灵中那些细微的悸动,去体会生命的美妙,这也是一种心不在此的状态。
这是汉字描述的心灵生活,是汉语的微妙之美,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情趣所在。
虽然中国古代知识中没有西方现代科学对人体器官功能的精准定义,但是我们有属于自己的感性描述,有很多看似天真的说法,绘声绘色,惟妙惟肖。
中国人恭维人时往往会说,“哎呀,你一肚子学问”,文雅一点儿的说法是“满腹经纶”。看一看,人的整个腹腔都可以用来装学问,是不是很有趣?
中国人发愁时会说“愁肠百结”、“肝肠寸断”,老百姓将“后悔”形象地说成是“悔青了肠子”。在中国人看来,肠子不仅仅是用来消化的,也参与到我们的心灵生活之中。
中国人将真话称为“肺腑之言”,民间说法是“掏心窝子”,肺和心窝不仅仅是用来呼吸和血液循环的,也参与到待人的真诚上。
这就是中国人原本的心灵生活——用五脏六腑支撑着一颗心,如此天真,如此真诚,如此感性。
林语堂在其著作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现实加上梦想,再加上幽默,等于智慧。人们常说,一个人要脚踏大地,头顶天空,就可以去实现理想了。但是,我们恰恰忽略了一个重要元素——幽默。
如果我们顶天立地,生命将不失崇高,但是它轻盈灵巧吗?
如果我们忍辱负重,人生将有所沉淀,但是能举重若轻吗?
我们能否多一点幽默,以化解苦难?
我们能否多一些悲悯,融化僵硬的心灵?
缺少这些元素,无论如何都称不上是智慧。
回头仔细看一看,中国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直至上个世纪林语堂所处的年代,中国人经历过一代代沧桑浮沉,甚至经历过民族救亡的抗争,但是那种达观乐天的哲学基因一直蛰伏在血液深处,一有机会就会浮现于从容的生活方式之中。二十一世纪,我们迎来了一个生活中呈现多元可能的大时代,但这也给每个人带来了成功奋斗的压力,带来了精神生活的焦灼和纠结。这似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个人成长的代价。“鸭梨(压力)老大”,这能成为我们放弃悠闲情趣的理由吗?
悠闲与时间无关,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生活的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种节奏。拿捏得住轻重缓急,忙而不乱,这是一种境界。同样的工作,也许别人力不从心,无法胜任,你却能在重重压力缝隙中闲庭信步,悠然自得,有着不败的从容,这才是个人评价体系中真正的成功。因为从容最大的敌人不是外在工作的紧张,而是内在状态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