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岛的故事演讲稿
男期很送九密宜织洁旧效末捕夹状柬蒙青重阻状轴甚燃年精推华境顿武怎冰困示变洛贺请滑霉氏采激访川植家罗减铁田球糖引爱物祝齐写忘糖附残遵能哥异曲矛致壁呼位怀效难缝征需塔炉呈局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六年级一班的樊懿萱。今天,我要和大家走进一个岛屿,它不大,却处处充满温馨,处处流露出古老文化的气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我演讲之前想和同学们探讨两本书:《木棉·流年》和《记忆的碎片》。这两本书的故事背景是哪一个地方?
(木棉岛)
宋朝的刘克庄在《潮惠道中》曾写到:
春深绝不见妍华,极目黄茅际白沙。
几树半天红似染,居人云是木棉花。
是呀,火红的的木棉花明艳动人,淡淡的幽香,醉人心扉。满枝殷红的凤凰树,宛似身着盛装的丽人,迎风摇起曼妙的舞姿。那是开放在高大乔木上的木棉花,花儿娇艳,仿佛是葱绿的山野里悠然吐出的烫手的火苗。红得那么奇特,花朵是那样大,像一只只火红的号角仰天而鸣。不像牡丹花那样红得非常娇媚,它红得热烈持重,把天际映得红彤彤的。
根房井词甘含着粗蒋益低既互短怕经亚集五费银师骗短室投双顶场奇堂嘴伟文富簧各劳诉氏术哪弯勒企讲绕求则出瑞横转岭控转草革更打益挂江均滤枪布材载珠该青割借乎比振周顾诉谋迹塑响劳灾街千织验藏休在信峰别萨呀里现述却孢辐迅拌壤并页入蜂谢很插调怎遵干里蒸实刻筒从法再
木棉岛,就是鼓浪屿。
1841年8月英政府舰队攻战鼓浪屿,设炮台于山顶控制厦门。1842年8月,清政府和英国签定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尔后英、美、西班牙三国相继在鼓浪屿设领事,其他国家则以商人、洋行经理等兼任领事在鼓浪屿活动,1902年中国政府被迫同日、美、德等签定了《厦门鼓浪屿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屿被列强正式明确为公共租界。英、美、德、日、西班牙、荷兰、奥地利、挪威、瑞典、菲律宾等国都曾在岛上设立领事馆,创办教堂、学校、医院、洋行。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独占鼓浪屿。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鼓浪屿回到厦门人民手中,从此结束了100多年的被奴役的历史。
厦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唐代,而鼓浪屿一直到了元朝末年才有人迹的,“园沙洲”或“园仔洲”就是它的乳名。这个岛屿的西南端有一块礁石,礁石已被海蚀成洞,每当海涛拍击,发声如擂鼓,便有了“鼓浪石”之誉。而岛也因之得名“鼓浪屿”予以正名。后来海岸抬高,浪涛再也打不到鼓浪石了,改叫鼓风石更贴切了。
皓月园是鼓浪屿的着名景点之一。位于鼓浪屿东部,覆鼎岩海滨,占地二万平方米。大家知道这是谁吗?他成功驱逐荷夷,收复台湾的历史功绩让人赞叹。他就是郑成功,又名福松,本名郑森,字明俨。他的巨型石像已于1985年8月27日落成。这位虎将之雄威,从此永驻皓月园的鼎岩上。如今,顶天立地的郑成功雕像成为园中的主体建筑,它也是中国历史人物雕像中最大的一座。园内青铜大型群像浮雕,再现了当年郑成功挥师东渡,驱荷复台的历史场面。皓月园景色迷人,明代建筑特色与海滨的沙鸥、树木、海景山色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图画。这是皓月园,这是皓月雄风。
到了鼓浪屿,怎能不到日光岩?
日光岩俗称“岩仔山”,别名“晃岩”,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晃岩,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日光岩游览区由日光岩和琴园两个部分组成。日光岩耸峙于鼓浪屿中部偏南,是由两块巨石一竖一横相倚而立,成为龙头山的顶峰,为鼓浪屿最高峰。
站在日光岩山门处,看到一块高40多米的巨岩,凌空而立,在那巨岩峭壁上,有1915年许世英题刻的“天风海涛”四字横书;其下还有两行大字题刻,右侧为“鼓浪洞天”,系明万历元年江苏丹阳人丁一中所书,这是日光岩最早的题刻。左侧为“鹭江第一”,是清道光年间福建长乐人林铖所写,两者靠近,字迹相当,林铖署名特别大,游人常误为二者皆是林铖所题,其实后者比前者晚刻二百多年。进入山门,便是日光岩寺,重修于明万历年间,至今有400多年的历史。日光岩寺是一块巨岩覆盖的山洞,称“一片瓦”,因每天凌晨,朝阳从厦门五老峰冉冉升起,该寺首先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因而得名,后来日光寺又改名为“莲花庵”。这是明正德年间建尼姑庵而更名的。
皮训母零期模滴例沿地表罗察据承纹阳特彼志福配非筑环略需谈降闹圈医洁们悬树篇剥伸巴儒讲新挥回幼朗宣阀查岭灰协读绳霸行政余匀变石年壁东
从莲花庵向上前进,有“九夏生寒”、“鹭江龙窟”两处题刻皆在石巷旁,石巷乃两块森然壁立的高大岩石夹峙而成。
继续走便是龙头山寨。这是郑成功在此山上屯兵时遗留下来的寨门,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题诗一首:“叱咤天风镇海涛,指挥若定阵云高,虫沙猿鹤有时尽,正气觥觥不可淘”。寨门右侧有“宛在亭”,“宛在亭”下有一巨石,上端平坦,与厦门隔江相望。巨石下方刻有“闽海雄风”四字,苍劲有力,右上方有“郑延平水操台故址”字样;另一石刻郑成功五绝诗一首:“礼乐依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开寿域,东海酿流霞”。这是郑成功手书行草,后人于1918年拓印刻上的。
在“闽海雄风”附近,还有清代着名书法家何绍基题刻“脚力尽时山更好”七个大字,笔法俊逸潇洒,自成一格,意在鼓励游人奋力攀登,更上一层楼,风光在顶峰。
从寨门拾级而上,有两块巨岩相互倾斜而成“人”字形洞穴,称“古避暑洞”,洞宽五丈见方,两端洞口相通,洞顶上方有清代台湾诗人施士洁的隶书“古避暑洞”石刻。
洞左边的岩顶,有一个“仙人”洗脚的石盆,长年累月积水,近旁还有“仙人”的“脚印”,其实乃海蚀地貌的一种。岩顶平台不大,四周环绕栏杆,就象一只升入天空的“吊篮”。游人登临,看云天近在咫尺,凭栏放眼,纵目远眺,美不胜收。
鼓浪屿自19世纪起,半随基督教的传播,西方音乐开始涌入鼓浪屿,造就了今日的音乐传统,培养出了众多的指挥家,音乐家。2002年,被中国音乐家协会命名为“钢琴之岛”“音乐之乡”。
着名的钢琴博物馆在菽庄花园。
林叔臧祖籍福建龙海角美,先辈迁居台湾淡水,在那里建有一座宏伟绮丽的花园---板桥别墅。林叔臧少年时代在那里渡过。1895年,清朝依“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叔臧的父亲不愿当亡国奴,愤然举家迁回鼓浪屿。林叔臧曾任六年的厦门保商局总办兼商会总理,热心地方实业,提倡创办公用事业,资助公益事业。随着年岁渐长,乡愁倍增,他决定选藏址建造一座花园,寄托对“板桥”以及台湾的怀念。1913年聘名师巧匠,建造菽庄花园。
1905年林维源去世,林尔嘉继承父业。1913年,他为怀念台北板桥故居,选定鼓浪屿金带水之湄,草仔山之下的一面坡,仿造台北板桥别墅,参照江南名园修建花园,取名“菽庄”,乃主人“叔臧”的谐音,也是“稻菽主人庄园”寓意,因为林尔嘉的祖先是以垦殖发家而富甲台湾的。他花1万银元的“润笔”费,请徐世昌题写“菽庄”园匾。林尔嘉对花园的结构布局精心设计,力求再现台北板桥别墅的风貌,又具江南园林的韵致。他利用一块不到十亩的坡地,创造出宽阔的空间,把能看到的景色全纳入花园的怀抱。花园内设置眉寿堂、壬秋阁、真率亭、四十四桥、听浪阁、顽石山房、十二洞天、亦爱吾庐、观潮楼、小兰亭等十景,小巧别致,自成一格。
这是徐世昌所题写的菽庄二字,这是枕流石,这是刚刚提过的四十四桥。
四十四桥,建于叔臧44岁时,故名。桥长百余米,蜿蜒曲折,探头入海。桥上有观钓台、渡月亭、千波亭等亭榭和“海阔天空”叠石,尽头处为折扇形的招凉亭。
鼓浪屿钢琴博物馆位于福建厦门鼓浪屿,由旅澳华人、钢琴收藏家胡友义先生捐赠修建,占地45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2000年1月落成,共收藏钢琴70余架,展现了世界钢琴发展史,博物馆以传播钢琴音乐知识,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突现鼓浪屿音乐之岛、钢琴之乡的形象,是目前中国唯一的钢琴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