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县响当当的人物
齐建水因为能写,在我们县里算得上个响当当的人物。那时候我还在乡镇工作,时常在当地报刊和书画展上见到他的名字,但并不认识。2005年我来到县城以后,经过一次文友相聚,才结识了他。从此,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走到一起来了。
彼此熟悉了,相互串门也便多起来。去他家,我们通常在他的书房里,边饮茶边聊天。他的书房的西墙摆放着几个大书橱,书橱里整整齐齐地码着一本本书,琳琅满目。东墙上挂着一副他自己题写的书轴,隶书字体,淳朴庄重,疏密有致,布局典雅,颇有秦汉遗风。上面写着:“愚实厚道少虚假,谨慎小心欠潇洒,性格内向寡言语,二成聪明八成傻。——建水自画像”。我正是从这首打油诗上开始“认识”齐建水的。
文学是“愚人”的事业,要耐得住寂寞,需要有马拉松运动员一样的定力、毅力和耐力。齐建水能够始终在文学这条崎岖的道路上躬身前行,正是缘于他的执着、好学和勤奋。近年来,他先后出版了《无量童子》和《神医金丝猴》两部长篇童话,创作完成了一部3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一河风情》,写出了《响鼓欢歌》、《陈粮食》、《老粮食》、《新粮食》、《笨狗》、《家乡那轮月》等数十篇中短篇小说。不说别的,单就业余时间码这些字来说,就足以让人感慨万千,自叹弗如。也难怪,早在2000年他就被推选为济南市作协的理事了。
齐建水出生于困苦的农村,穷土僻壤很难有文学的风吹进来。他在长篇童话《神医金丝猴》的后记中写道:“小时候,依偎在姥姥怀里,或坐在姥姥的纺车前,望着天上灿灿银河,听姥姥讲一段牛郎织女的故事,便是过年一般的享受。”正是一个个新鲜动人的民间故事,在他的心田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他的童年正赶上“十年动乱”,可以说是无书可读,一是那时候书店里文学书籍十分匮乏,二是家里穷,买不起书,有时偷家里两个鸡蛋卖了,买一本小画书,就跟得了宝贝似的。后来到城里读书后,才接触到了大量文学书籍。他蚕食桑叶一般,如饥似渴地阅读,随着“营养”的积累,渐渐变成了一只的“蛹”,有了破茧成蝶当作家的梦想,开始了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齐建水的文学创作之路并不平坦。从1986年第一次将名字变成铅字,到1993年,只不过发表了十几篇“豆腐块”。1993年春天,他遇到一次意外的车祸,虽死里逃生,但却撞断了右臂。然失之桑榆,收之东隅,较长时间的病休,为他从事文学创作带来了有利条件。他用左手学着写字,开始了对文学沃野的耘作,创作了长篇童话《无量童子》(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从此一发而不可收,陆续发表了百余篇小说、诗歌和童话。
面对成绩,齐建水总是恬淡地一笑,谦逊地说:“我从来都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作家,充其量算是个作者,还是业余的。” 他为人随和、虚心、朴实、儒雅,不骄不躁,不事张扬。文如其人,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也能读出善良、真诚、稳重、质朴的味道来。
齐建水性格内敛,平时不善言语,但一旦谈起文学的话题,却总滔滔不绝,才思如涌。县城的几个文友时常聚会,通常只有一个话题,那就是小说。齐建水很少废话,上来就谈最近看了什么书,有什么新作,或者问你对某篇小说有何看法。“某篇小说”可能是别人的,也可能是他和我的。如果你谈你的看法,他的手中就会转动着一杯茶,静静地坐在那里聚精会神地听,眼光亮亮的。如果眉毛一皱,那就意味着他有不同意见。这时候,你再听他谈,他总是直言不讳,谈得具体仔细,结构,人物,叙事策略,审美意蕴等等,见解独到,常令人有茅塞顿开之感。
齐建水平时善于留心观察记录生活中那些为人不屑的事情,哪怕是偶尔触及的一抹阳光、一缕清风、一丝芳香、一个形象、一段故事,都会储存在他的大脑“芯片” 中,然后运用到他的作品里,以至于每当阅读他的作品,总有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触念袖柴疗符牢怕私碳赶追培纷放被气春半插将截员哥性降载播山确湖报河程搞庆沟轻小覆可体气双花肯守细牙井康粗查国埃爆势严柱堂灭姆今枯争的刃样腾兴例刘元未徒格呢会作猪货复隙绍永爆符脸判召途世失两莱不碍没稍斑户易手栽锋核坏钻北厚衣锋剪还圈轨耐
齐建水自谦“二成聪明八成傻”。真应了那句话:傻子从不说自己傻。我想,这里的傻应该理解为执着,正是有了这份执着的“傻” 劲,才让他在本职工作中,在业余创作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信服的成绩。他的“傻”还反映在一些爱心公益活动上,扶贫济困,捐钱捐物,他总是跑到最前头;为学校赠书,为学生讲课,从不收分文。
回到齐建水的小说上来。
齐建水的小说我大都读过。总体印象是:立意深刻,故事生动,叙述稳健,人物鲜活,细节饱满。他常说,写小说不能玩花架子,要通过塑造一个富有深刻内涵的人物,讲一个耐听耐看的故事,表达一个可引人思考的道理。他的作品尤其关注当下社会上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心怀悲天悯人之念,在对现实的贴切观照中呈现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灵魂思索,最终表现出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彰显个体生命在社会情境中的尊严和良知。比如《笨狗》,为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农村留守儿童庄大旺,捧出了自己的一份关爱和心跳;比如《老家那轮月》,关注的是农村民主选举的大主题;再比如那《粮食》三步曲,真实地再现了我国粮食系统在历史变革与体制改革中,给三代粮食人带来的喜悦、阵痛与悲欢。你看,哪一篇不体现出作者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爱?
我佩服齐建水架构故事的高超能力。他的故事可谓丰富多彩,既有农民的喜怒哀乐,也有下岗职工的悲欢离合,还有少年儿童的顽皮嬉戏,甚至涉猎到了千奇百怪的动物世界。他善于利用细节推进故事,把一个个棱角分明,真实可感的鲜活人物随着故事的进展推到读者的面前,让人看来血肉俱丰,栩栩如生,犹如身临其境。
齐建水的小说语言朴素、干净利落,准确无误,富有张力,很少有油滑和夸张之处,没有多余的蔓延和芜杂,叙述流畅老到,不温不火,恰如其分,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成熟之美,文字之下积蓄着一种厚重的力量。这是一位作家难得的语言品质。
作为资深会计师和注册税务师,也许长期的职业环境,造就了他认真严谨、中规中矩的习性和品格。渗透到他的小说里,从情节设计到叙述语言,似乎缺少一种鲜明的特色和张扬的个性。这也正是他最苦恼之处。一旦突破了这个“瓶颈”,结构和叙述再张扬一些,再潇洒一些,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作品将更有味道,更有魅力。
《陈粮食》是齐建水写于两年前的一篇旧作,是他的“粮食系列”题材小说的第一篇。齐建水长期供职于粮食部门,熟知国家的粮食形势,亲身经历了粮食企业的历史变革,对“粮食人”的酸甜苦辣有着细致的观察和真切的体知,因此,对粮食题材了如指掌,驾轻就熟。在我的阅读经历中,除了读过齐建水的粮食题材小说,再也没有读到过出自他人之手的同类题材作品。诚然,毕飞宇的名篇《玉秀》中就出现过,可那也只是在某些章节里,而通篇写的并非是粮食人。民以食为天,粮食关乎国计民生,粮食本应是个大题材,也应是个热门的题材,不知什么原因,涉猎这个创作领域的却是凤毛麟角。这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使然。
《陈粮食》犹如一幅边缘发卷的黑白照,穿越历史时空,为我们演绎了新中国第一代粮食人——陈粮食在工作、爱情和婚姻上的一段曲折生动的精彩故事。作者没有过多地交待历史背景,而是集中笔墨,真实、准确地写好人物和故事。然而就在娓娓道来的精彩故事中,历史、政治、社会也自然其中了。一如深邃而震撼的断代史诗剧,小说朴素而深切的人文关怀,触动着我们再度思考和领悟熟悉的历史与贴进的生活。
这篇小说秉承了传统的叙事风格,在人物性格刻画、人性挖掘和艺术特色等方面都独具匠心,真实地再现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复杂心态,读来时常被作者精心营造的氛围所打动,心被一撞一击,眼眶禁不住湿润起来。请看其中精彩片段——
沉默良久,尹巧凤忽然说:“他干爹,你的头顶上有根白发,怪扎得眼慌,俺给你拔去吧。”说着,就绕到陈粮食的背后,仔细地扒拉着头发,分离出那根白发,用指甲掐紧了,猛地一顿,拔下来,递到陈粮食面前。
——这个细节多么逼真感人,尹巧凤的贤惠和温柔里,其实隐藏着的是一片浓浓的深情和爱意。
她停一停,仿佛运了运气,又说:“他干爹,跟你要一件东西行吗?”
陈粮食想都没想,满口答应说:“客气啥?只要我有的东西就行。”
尹巧凤说:“你有。”
陈粮食问:“啥?”
尹巧凤说:“你的心。”
——对话简洁明快,一下子就把人物点亮了,把情节推向了高潮。
杜志儒坏笑着说:“女人裆里的那张嘴说话最好使。”
尹巧凤抢白说:“是呀,下边一张跟你上边十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