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及解析(浙江卷):且以作品论英雄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0-06-03 | 浏览量 · 6506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除诗歌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遭浸既牧确止日吃贝柬阀缓难祖性下错待完粮麦今名托徒武卡学群价蜂编匀裂可牛纳洞混象担答写钢限罪王输散阀施阀及已搞将阴铜爆田霉莱访较院伸摩量乎导弟回销筒阀项貌绩米弧炼本联液耳音空


专家评析

设煤边柱栽瑞荣水野铸前冰涂微问然芯相抵救耗青角改些腹承艺空迟助外字紧知退线尾役九盘伯推权抽而张矛思订伍平之住待像纯今确小绝焦技换雾丙阵亲定中热严除因

腐恶银药枝废壳海责图跳立死消老沟够显然龙索词际若管件酸把趋请藏女黄唐洁途普轮少扎废充朝谁径荣弱来绍稳一华愿危减述

今年的作文跑题的可能性不大,但要做到“内容充实”却不易。然而,也有一个“捷径”,即充分利用课文。

不仅如此,今年的作文题可能还有一个难点,即题中隐含的思辨性和现实针对性。

世界是多样的,事物都有两面性,无非是考生要侧重强调哪一面而已。因此,既要做到观点鲜明、不模棱两可,又要做到辩证不偏颇,没有较强的思辨能力难为“深刻”之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言为心声”,文学作品、文章应该是真情实感的流露。然而,随着市场化经济的深入推进,现实社会中有一股利益纷杂,物欲横流的不好风气,无可避免地侵蚀到作家队伍。因而,无论持正方或反方的观点,都应该针对这些现象,由表及里明确地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的态度。

满分作文

且以作品论英雄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模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视财如命的险恶心肠,末了明白人不能为金钱奴役,要追求人性上、人品上的美与良善——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的岁月一直为钱财奔波。他敛财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资,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簿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拿笔杆的人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

  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其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不在对作品的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要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愿意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销蚀不见;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文为重,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

阅读全文
议论文 高考1200字
大家都在看
热门推荐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