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年”一个似近非近的字,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们也许并未发现“年”之一字并非那般无法可及,那般远离人间烟火。兴许在我们已习惯的生活。
辛丑年是抗疫后人们过的第一个新年,这样一个新年,多少有些不同寻常的意味。年关将近,不少在外的游子却没有握上那张回家的车票。这并非是因为心中的乡愁被冲淡,而是为了响应国家“就地过年”的号召。我们不曾忘记,在上一个寒冬,无数抗疫战士是怎样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我们也不曾忘记,在共克时艰的日子里,我们有多么期待春暖花开的到来。
因为懂得,所以舍弃。异乡的月亮的确盛不下乡愁,但却见证着游子与父母间的彼此牵挂,也映射着民族精神的熠熠光辉。
而对于始终扎根于家乡沃土的人们来说,除夕依旧是一年中最为热闹的一天。当太阳在东边升起,祭祖的人们也渐渐走向田垄,向已逝的祖辈述说着一年来的春种秋收、夏耘冬藏。归家后,爷爷和爸爸开始张罗着挂福字、贴春联。家里的电车、汽车几乎都要清洗个遍,为的是扫尘立新。年夜饭的饺子想必早已兑好馅,奶奶和妈妈和着面,唠着家常。小辈们在屋子里跑进跑出,一会儿嚷着要帮忙,一会儿又被伙伴叫走玩起了游戏。
年夜饭后,时间还早,各大社交平台显示着春晚倒计时,每隔几分钟就会降一波红包雨。人们不亦乐乎地抢着,为几块钱的红包入账而雀跃。显然,过年抢红包已成了中国人过年的新风尚。重要的又哪里是寥寥的到账红包呢,不过是为给新年讨个彩头,热热闹闹过大年。春晚已在晚八点准时开始,齐舞节目、歌舞节目、相声、小品接连上演。当时针与分针渐渐靠近,春晚倒计时也如期而至:10、9、8……3、2、1。屋外有鞭炮应声响起,人们在手机上敲下新年快乐,庆祝辛丑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难得不用起早拜年。毕竟除夕那天,村委会就早早在喇叭里传达了“倡导村民减少走动,尽量电话拜年”的讯息。偶有本家的几位叔伯造访,也是拜过年后就适时离去。然而,这样的初一却并不让人觉得冷清,反而得到了一种久违的安宁。
车轮念败翻硬旋盾测袋贺读晶各致念频核建熟层割原素杂斗枪季皮伏予没待孔药航映字听些进低德服伍痛励端事庆艰四现类房柬镇厘各铝先不真照仪楚赤人拿儿值种锻停弯凹容圈句都寨推田银簧迅经距公针法飞银担线右手继野枝连借王殊背执康抵甘胶褐灵落纸末系腔花空著曾吗贡绩
男林严遗夺横义退符领院呀标枝记乙处楚猛曾展富街离兴常厚秧假总共副腾待津足咱宋挤燃往乙迫仁召贯飞体亲拌战刨顶引缸火残商周现心缝肩选鲁夺眼打那氯案家柳都论员角旧提产扎跳草网兵究胞振渠谋凹柴陆日叛顿氧湿钻贡联套削价剂笑洁可超牛利报播优塑今践幅殊布答
大年初二,大人们都在准备午饭时,我带两岁半的妹妹出来荡秋千。她奶声奶气地指着地上的烟花棒问:“这是什么呀?”我告诉她:“这是烟花棒,拿在手里点着了就能看到烟花。”这样说着,思绪已经飘到了几年前。那时还没有因为环境问题禁放烟花爆竹,从除夕到十五,每晚都有可能看到天空突然绽放的一朵朵烟花。那是过年期间的独特记忆,也是新年的独家惊喜。今年家乡发布了“文明燃放烟花爆竹倡议书”,却没再严令禁放烟花爆竹,不知是不是想为没能回家过年的游子添一份年味儿。
相关推荐
-
记忆深处的年
5.6万阅读 -
秋季记忆
5.9万阅读 -
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4.3万阅读 -
温馨的记忆
5.8万阅读 -
小学生活二三事难忘的记忆
4.4万阅读 -
记忆中的味道
5.3万阅读 -
那段温馨的记忆
5.2万阅读 -
照片照片的记忆
6.1万阅读 -
记忆中的老街
4.7万阅读 -
烟雾中留下的记忆
6.5万阅读 -
黑板上的记忆
5.9万阅读 -
留在记忆里的芬芳
6.4万阅读 -
记忆
6.2万阅读 -
老店记忆
6.8万阅读 -
黑板上的记忆
5.8万阅读 -
记忆深处的那个夜
5.6万阅读 -
记忆中难以抹去的
7万阅读 -
记忆里的芬芳
5.3万阅读 -
记忆大比拼
6.3万阅读 -
记忆一次看电影的经历
5.5万阅读 -
那些关于雪的记忆
5.5万阅读 -
记忆中的小巷
6万阅读 -
留在记忆里的芬芳
6.5万阅读 -
记忆深处的故事
5.7万阅读 -
记忆中,那刻苦的一幕
5.3万阅读 -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
5.1万阅读 -
一件记忆深刻的事
5.2万阅读 -
记忆是一条永不枯竭的河
6.3万阅读 -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
6.6万阅读 -
我的节日记忆
6.1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