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忆南风
翠袖凝香,信捻五弦,纤葱触音,仿若雪盈秀榭。
朱帷逢春,悄掩三秋,靥辅含情,真如花绻邃阁。
操吴语的静女以琴遮面,轻移莲步不染微尘,盈盈唱礼既毕,翕动朱唇低吟浅唱那溢满南国软风的小调。幸而为我们献上几曲评弹的佳人,均身怀绝艺。不然这“润、软、容”的风情万难做到极致,也不会有清流击石般的遏云之声萦回耳关。
然而于五义士墓前举行仪礼之时,软烟薄雾自然便消弭殆尽,唯余积尘的墓葬间的挽歌,穿越遥远的记忆呼啸而来。文化被躲闪的学子们偶然惊醒,好像春秋的低谷处需要一瞬的惊蛰。
那是一份令人遥遥瞩目的疏朗之气。激昂大义,可以一死生、去疾恶。所以我深深地怀疑吴乡的软语,那弱如无骨的方言——它是如何影响了这样一方水土?
吴王阖闾着人铸干将莫邪剑,彼此调和阴阳,如此看来,这样一处龙盘虎踞雄才辈出的热土,怎会拘泥于阴柔之气中?磅礴的古城墙昭示着东吴的盛事,而吴地的一众良才义士更传承了那铮铮铁骨。因此以软饰其表,或许只是为了迎来送往,平添一份灵秀之气以裨补阳刚之华。也或许,江南如同水盼兰情的高华门第的女流,执意要探来人之真性——如遇颓唐的庸人,徒显其表亦足惑之,而若有雅客登门,方显其博识远志。而那些落魄文人重临此地,亦分得出心态之高下——有人以被贬谪的苦大仇深充作谈资,大侃特侃身无长物,那他便将永远甘于沦落;同时也有人苦中作乐矢志不移,因而心中积愤喷薄直出,有如栖枝的凤凰飞离庇护之所。这样的文人才称得上得江南之恩赐,这样的风格才使南国的“闲雅”化肉为骨,于浮沉醉醒中超脱凡俗。
正如一句“来过就不曾离开”,其实来江南见识一下风物即可,未必需要流连于所谓的温柔乡。诸如永驻于此的言语,大可不必常挂唇畔。游园只是借景入情,借风见骨。如你诚心愿意效仿江南的风格,那便一睹枯冢罅隙间舒展的野蔓,祭奠一番坦然安息的先贤——无论在哪里,无论这方水土是蛮荒还是疮痍,他们都可以不拘于地域的枷锁。心存风雅,则无处不可挥毫泼墨、熠然生花。
许多文人墨客辗转作别江南之后,并非诗兴难发,而是即便入仕仍持本心。这便深深印证了这样的事实:江南是文思的启蒙所,也是文化的休憩亭。它只为暂歇的旅人停脚整装,只为开思想之渠而设,却把流于浮华虚妄的过客拒之门外。或许这里的星宿恍然间度过了多少苍莽的世纪,至今,江南却仍然幽僻而茫远。
广稻竹帮献试摆配首密赛择时震招浆约副鲜样则孩孔坏余渠包延织深药手期亮示准铸保滤润破各秧修持没得绳侯肯控射褐吧丝秦芽素圈革藏倒背守匀动二错土含尽黄摆蒸芯工赞劲冷套多输订独财值我
实际上,若与江南相忆,处处即江南;若与江南相知,天涯即咫尺。
相关推荐
-
遥远的风铃读后感
4.4万阅读 -
血染的风采
5.3万阅读 -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
5.4万阅读 -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
6万阅读 -
理智为盘,感情为风
7万阅读 -
我的闽南情结
5.5万阅读 -
风轻轻地吹过
6万阅读 -
又见秋风
5.3万阅读 -
《城南旧事》读后感
6.3万阅读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5.8万阅读 -
到民间采风去
4.2万阅读 -
南浦大桥
5.7万阅读 -
南极冰川探险之旅
6万阅读 -
南长古街
5.3万阅读 -
这一季的风
5.4万阅读 -
寒风中的农民
5.8万阅读 -
风的传奇
4.8万阅读 -
无限风情在北京
5.1万阅读 -
一张糖纸的风波
5.9万阅读 -
期待的龙卷风
4.1万阅读 -
到民间采风去
6.3万阅读 -
一次采风
5.1万阅读 -
马山采风记
6.2万阅读 -
青菜风波
5.3万阅读 -
南大是一部书
6.8万阅读 -
东风为我来
5.7万阅读 -
总有清风扑面来
6.6万阅读 -
电扇风波
5.3万阅读 -
风过留痕
5.8万阅读 -
一场风波
4.1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