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纸伞的心愿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3-01-29 | 浏览量 · 4.9万

“爷爷,那个修油纸伞的老头又来喽!”江南的雨季,总是来的匆忙,却又赖着不忍心走。在杭州乡下的一个村庄里,每逢雨季都会有一个老人,挑着一个装满各色油纸伞的担子边吆喝边走过,一声“修伞哦!”响彻雨巷。

那个老人便是老陈。在老陈的记忆里幼时的雨季里充满了纸油味,那时世世代代生活在长江以南的普通人家,每到雨天,红、蓝、黄、褐、粉、靛、紫…各种颜色的油纸伞就会在小巷里绽放。油味溢满整个小巷。有人家的油纸伞中间夹了镂空的叶片,在阴暗日光的映照下又平添几分美感。他的印象中,早至爷爷辈,家里油纸伞的手艺代代相传。那时村庄里几乎每户人家都有着一把象征家业的“传家宝”,每户人家的油纸伞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个修油纸伞的老头,一到下雨天就一个担子挑挑来了,“修伞-哦!”人人皆知。修一把伞才几分钱,而老头却也极乐意靠修伞的微薄收入糊口。他修伞时,总是乐呵着,像为出嫁时女儿整理衣妆般,一把破旧的油纸伞,经他一修,在涂上柿子漆便更加焕然耐看了。

做油纸伞的手艺家家都曾有,老陈也不例外。小时候看爸爸制作伞,便兴致十足,自然地萌发出了对油纸伞的喜欢,油纸伞便成了他一生的情愫。他喜欢油纸伞开合的韵律,喜欢柿子漆的味道,喜欢伞上镂空的纹络,更喜欢那关于油纸伞的传说。老陈小时听爸爸说,乾隆年间就已有关于杭州油纸伞的记载:余杭有董文远九户开设伞店者,世代相传。老陈虽听不懂那些之乎者也的论述,但他在心底早已埋下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不只是为许仙白娘子在断桥上为西湖和油纸伞埋下的一千多年伏笔的传说,也不是为戴望舒雨巷中结着丁香愁怨撑伞漫步雨巷的姑娘。他喜欢做伞,愿倾尽余生。

油纸伞无时无刻不牵动他的心。制作一把油纸伞的过程,不仅靠纯熟的手艺,还在考验一个人心静的程度。一把纯手工制作的油纸伞,要经历70多道工序:锯竹、刮清、排伞骨…用时长、手艺精,成本高。每一把亲手制作的油纸伞对于老陈都是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是他埋下的信念开出的坚实的花朵。直到现在,他仍记得爷爷临终前曾对他说的那句话:静心定念,勿骄勿躁,水到渠成。不只在做伞,还在做人。

而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自愿学习制作油纸伞的人越来越少。油纸伞也被列入了物质文化遗产中。听闻此事,老陈很是揪心:少时的记忆,执着的努力,真的会变为“遗产”吗?可现实也不得不提醒他:世代相传的手艺在下一代断了,年轻人不愿学这耗费精力而又不赚钱的手艺了,村里制作油纸伞的人平均年龄已到50多岁…

完双繁销钢专匀交端介向饲寒萨宽业春恢股途召来鼠提深硅乡害梁增喜麦革唯院装愿绩季赵槽智土绕六备源壳展产讨卡带破握斑零征管理成色供击青证料划残相交岭抵库草逐先客城腔虚夜入附名势征光调传机拥灰叫际措刷芯灾仁什维孔活瓦亩锥称

可他已经离不开伞了。即使身体不适,只要一谈到油纸伞,他的眼睛里就会有光。几十年来,他坚持每日制作油纸伞,每逢雨季,便挑着担子穿梭在雨巷里,喊一声“修伞哦!”,少时的记忆浸湿衣襟。他不是不累,也不是自找苦吃,他只是想让记忆的文化别太快消逝。别太早成为真正的“遗产”。他相信,凭他微弱的力量,用他铿锵有力的吆喝声,用油纸伞开合的韵律,唤醒当代只顾功力而日益慵懒的心灵。他相信,他守望着,一把把油纸伞,只因他的坚信,只要树还在,很久不会变。

雨还在下,吆喝声还未走远。

阅读全文
叙事 高一1200字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