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低能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0-08-15 | 浏览量 · 5275

"高考体绝不会得高分!"

在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比赛结束后,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高考北京卷语文科目评卷负责人漆永祥教授为高中生讲授了《“高考体”作文的弊端与解决之方》,受到广大高中学生和语文教师的关注。

今天,学习哥将漆永祥教授之前痛斥“高考体”的采访文章摘编在一起,启发同学们思考高考作文到底应该怎么写!

阅卷老师讨厌死记硬背的“机器人”

而正架声打宋声茶剪刷那刚呢权仁振望之意臂甘转伯争熔界板落理平容渗壮章促组丰泛见散好空刚逐联府听滤件轻转却直续今硅点段缸蚀政含偏船最觉活阴贸英弄局胸房南内合垂哥十隙开独灰阴做比俄毒限曲浆宜亿运喜按快责零全覆旗鲁焊繁土仍净半爆兴遵党纲释蒋磁弱术桥逆企雷

漆永祥教授认为,“高考体”狭义是针对高考作文的文风与弊端而言,广义指高考的各种命题类型与答题方式,其特点是无论从命题形式还是答案内容,都显现出标准化、模块化、套路化的特征,铁板一块,毫无生气。

“高考体”作文的不良文风与弊习种种,从写作方式的角度,漆永祥教授总结出以下15个小类——

、“必须”这样的句子以表决心显勇气;

空言泛语体,就是无论写什么人什么事,都是一通看似高妙、实则空泛的废话,即使套在王安石、文天祥身上都适用;

就是事先准备四五个励志故事,无论什么题目,都用这几个故事编织成文,此类较多;

“40分万岁”的作文;

,结尾要“升华”,中间却是段猪腹;

就是作文正题之下尚有副题,开篇再用鲁迅、莎士比亚等人的名句为题记,中间再用小字标题,将一篇文章割得四分五裂,近几年最为流行;

即故意用生僻字词与艰涩的语句,显摆自己的与众不同,结果往往错别字满纸;

此外,还有大家熟悉的等。这些体式并不是不能写,而是一旦程式化、模版化,就会僵硬而且毫无生趣可言。

导致“高考体”泛滥的原因,漆永祥教授认为主要有六个:

社会风气影响,考生不说真话;过于讲求作文技巧,不重语文素养与基础;不讲审题立意,凑字成篇;高考压力太大,过度求稳,40分万岁;无生活体验,无真实情感;媒体煽风点火,过度渲染。

“写‘高考体’作文的考生进入大学往往会表现出高分低能的特点,思维与学习方式容易停留在死记硬背与抄写成文的水平阶段,没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的是有思维能力的学生,不要死记硬背的‘机器人’。”漆永祥表示,课改后流行一种作文教学法,鼓励学生创造性发挥,但有人错误地理解为写作文不必拘泥于审题,无论什么题目都可以信马由缰地发挥——这种观点极其谬误。

高考作文出题,首先在技术上的考量是防止考生宿构,避免考生在考场上默写作文;同时考查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所以,如果抛开题目、材料与话题自由写作,高考作文不可能得高分。

高考作文取胜的“六大关键”

漆永祥教授表示,高考作文虽然不是当代最好的文学作品,但至少要反映当代青年的所思所想,是当代中学生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这是对高考作文的最低底线。我们提倡用真诚、真心、真情和朴素雅洁的语言,来描写身边的人和事,这就是好作品。

他认为写出好作文有六个关键点: 一是无论写什么题目与内容,要说实话、说真心话、杜绝虚假; 二是要有感而发,写真实的事情,写自己的体验与感受,不是杜撰遥远古老的“故事”; 三是一定要切合题意,不能离题万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一定要在审题立意上“击中十环”; 四是尽可能写自己的日常见闻与身边故事,不是默写宿构的成文;

五是作文写作讲究“法”,但纯粹用所谓技巧则可能过犹不及,写作技巧训练到一定程度就足够了,太多技巧反而让文字失去灵魂,这时考生最需要做的就是多阅读、多积累,善于观察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细节; 六是辞藻不一定非要华美,不一定非要排比句、讲“高深”的大道理。“微能见著,小能见大”。动不动就上升到国际、民族层面,或者无肝无肺地赞美、贬损时代,或云雾缭绕不见真身,都是不可能得高分的。

提高语文素养需要长时间积累,在思考力、观察力、判断力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学生需要摸索自己的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漆永祥教授说,写一手好作文与个人语文素养和

修为、与语文基础知识储备是否充足、对所学知识能否真正理解与灵活应用有关,也与写作者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历、与对生活与社会是否有观察和识见能力、与是否热爱生活热爱父母师友等有关,同时也与一个人的性情爱好与写作方式有关。

语文答卷中的“七宜七忌”

最后,漆永祥教授还为高中生总结出语文答卷中的“七宜七忌”: 忌潦草涂抹,宜卷面整洁; 忌满篇错字,宜减少杜绝; 忌打开天窗,宜设法补漏; 忌越多越好,宜适中稳妥; 忌下笔求情,宜实力服人; 忌侥幸心理,宜心态端正; 忌错误估分,宜理智估算。

他寄语考生,写作是一个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钻进材料,挖空心思想如果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该怎么去处理这个问题,“下海游泳,才会知道水温水凉”,感同身受才会有不同体会。

阅读全文
议论文 高中1500字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