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折腾的美女风投人
第一名身份考入清华美院,在耶鲁、卡内基·梅隆读完硕士。在微软、谷歌和火狐实习和兼职工作经历让她受益匪浅,但第一份全职工作她却打死不去大公司。一张“吃亏”的娃娃脸在男性为主的IT领域搞风投,跌跌撞撞跟创业者一同成长。她对同龄80后建议,人脉重于学识,保持真实,坚持折腾。
北京 北京
北京、纽黑文、西雅图、圣荷西、匹兹堡,这些城市对于85后的周为来说都不陌生,但在北京的大学四年意义非凡。“那儿是我的家”,这是她对北京的定义。2001年,她以总分第一名的身份考入清华美术学院,专修多媒体动画专业。比同班同学年龄小,加上成绩优异,周为用“幼稚跋扈”这个词来形容当时的自己。
“刚上大学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比同龄人单纯很多,等到我毕业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比同龄人知道更多。”这种质与量上的极速成长前所未有,让北京在周为心里扎了根。
清华让周为“接受身边的人都跟自己一样聪明”,逐渐她将自己调整成“普通人”。成为普通人不是因为受挫,而是在清华期间,她接触到了更优秀的人。
周为在大三那年申请通过面试进入位于中关村西格玛大厦的微软亚洲研究院网络图形组实习。她至今仍感叹,“那是我这辈子工作过的最魔幻现实主义的地方”。在这个离清华只有两站路的地方,周为待了一年,经常熬夜加班,但她觉得很有意思。在那儿,她也交了人生中最好的一群朋友。
寂寞的耶鲁
2005年,手握清华美院校长、中央美院院长和微软亚洲研究院老板的推荐信,周为拿了全奖来到常青藤盟校之一的耶鲁攻读平面设计。从清华到耶鲁,周为周遭最明显的变化有两个:从一个国际大都市到了一个鸟不拉屎的村儿;从一个男孩占多数的环境扎进了一个美女如云的堆儿。
进了耶鲁,周为体会了什么是“背井离乡”,别了耶鲁,她却因为冷门专业无法立刻找到工作,明白了什么是“毕业等于失业”。不过周为天生不是一个慌张的人,况且当时身边的人也都找不到工作,觉得自己也没差到哪儿去。
和比尔·盖茨抱怨微软
从学生签证(F-1)身份转为工作签证(H1B)身份,在美国留过学的学生都清楚这事儿的难度系数,硕士学位是必需的,但是光有学位没用,你必须在专业领域有所成就。她深知自己最热忱喜爱的不是艺术,而是用户体验、创业和产品开发,还在就读耶鲁的时候,一个来自西雅图微软总部Windows Shell组的工作机会让她兴致盎然,这是一个未来概念性的项目,用真实引擎渲染制作window系统全3D的UI界面。利用一年OPT(美国移民局授予F-1 学生签证身份人士的校外工作许可)时间,成为了一名签约用户体验设计师,做3D桌面UI。她高兴地说,在那里她有幸跟比尔·盖茨有了一次近距离接触。
当时正值Vista要上线发布,比尔·盖茨随机抽取200名员工到他的豪宅做客,周为荣幸被邀。在盖茨家中东瞧西看的时候,正好碰到盖茨迎面走来。周为硬着头皮跟盖茨聊了起来。盖茨问了她名字、籍贯、在哪个组工作、未来有何打算,周为也礼貌作答,就像长辈跟晚辈间最基本的寒暄。但当盖茨问周为是否喜欢微软时,周为老老实实地说:“我痛恨微软,每天工作望着窗外,似乎看见自己的坟墓,经常独自哭泣,外加西雅图终年灰暗不见天日,自杀的心都有了。”
循齐打侧英益蛋爸卷证脉滚徒华认早竟啥烂却家检等古英起触机齿会乙船埔燥虎铜规洪围啥旧秒场险德易色小旗线敏可在践犯站脉央陶它持丝指酸神割滴遵固俄菜深既二悟定构该类投冠绩练好轴工议筒值绕层希宋酸明削耗光效螺殊李鲁亿病细系叛阴靠淡临挤血速据献我暗打维忙列雷治雄查终圣缝映界芽部远烟项站壮闭获察话
周为心底不愿意为别人打工的种子估计那时已经埋好了。没想到比尔·盖茨却为她的诚实心情大好,就这样她成了当天晚上唯一有幸跟比尔盖茨单独合照的人。
与微软合同工到期前,周为决定从计算机图形行业转行,学习用户体验和商业管理,这个领域内卡内基·梅隆大学以计算机交互闻名于世,聊到卡内基·梅隆,周为不自觉地兴奋起来:“那是一个极好的学校!”她把耶鲁跟卡内基·梅隆比作中国和美国。前者拖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后者则没有,又轻又快。周为的卡内基·梅隆印象:一个极度务实、推崇创业的学校。在卡内基·梅隆读书的时候,为了生计,她一半时间上课,一半时间在工作。
人脉带来机遇
身在纽约,周为拓展人际关系的“特长”得以施展。她斩钉截铁地说,“技术只能让你走那么远,到后来大家很厉害,这个世界的规则跟你的技术没什么关系,跟你认识的人息息相关,因为人带来机遇。”
每个人生命中总有一两个贵人相助,对人文艺术的喜爱让周为认识了纽约某知名中国画廊的老板大卫。大卫是个喜爱广交朋友的慷慨商人,通过他的热情介绍周为接触到了一些所谓美国上层商业文化圈子的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非常有名声和成就。周为用了“基本是白人男性” 来形容这个圈子的“特征”。最开始,周为出入在这群人的场合感到有些恐慌,也害怕跟别人用英文交谈,慢慢也就习惯了。这样的人脉拓展对她来说像是开了一扇又一扇的未知的门,开了眼界而又获益良多。也是通过大卫的引荐,周为结识了现在一起做风投的合伙人:两个20多岁出头、父亲都是亿万富翁的犹太年轻人。起初,周为与他们接触是希望他们能够投资她手上正在进行的一个互联网项目,最后项目因为各种原因搁浅,但周为性格中志在必得,主动积极的一面赢得了他们的赏识和信任。
“既然你喜欢创业,不如跟我们一起创业吧”,这是对方对周为的邀约,于是一个基金资产过亿的孵化器诞生。
周为的公司专注投资早期科技类公司(IT Startups),基金对创业团队股份占有比例最低为11%。目前为止,基金手里有三个项目。被她管得最紧的垃圾邮件处理工具Unroll.me已经上线,并已接到其他VC和公司的信件。虽然不方便透露具体数据,但是她表示,三个项目都已经开始盈利。
基金的风格是短线快速的。投资策略也符合周为的个性:雷厉风行、积极主动:基金要求所投产品快速孵化、快速迭代。这意味着创始人在某项目上投入精力和资金的前三到四个月就要做出前景判断。看好则继续。“做风投,我还是太急。” 周为坦承。她在谈到跟创业团队共患难、共打拼时脸上从来都是带着不知疲倦的笑,最后总是会说,“我们还需要帮助他们成长,要共同成长。”对于风险和失败,周为稳重且不假思索回答,“风险投资失败很正常。”
能折腾的80后
周为说现在的80后特别能折腾时,一副看破红尘的老练模样。仔细想想,她就是一个折腾的典范,上学的时候不肯和别人一样好好坐在学校里读书,在耶鲁和卡耐基梅隆读书时,有了微软,谷歌和火狐不可错失的工作机会,将机会优先,半工半读。正式工作了,又不安于高薪、好发展的设计总监生涯,转而只身扎入风险投资。“坐拥”巨额基金任她慢慢挑选投资对象,尝试失败成功,却对自己仍不满足。她已经开始北京纽约两头飞,策划自己的公司和项目。
终于,在讲到同龄人代表韩寒时,周为把自己归到了“我们”:“我喜欢韩寒,因为他代表了我们80后这种能折腾的风范。”
在她看来,身为独生子女的80后没有退路。来自赡养父母的压力和为生存寻找出路的现实给了“我们”一种有时甚至“孤注一掷”的胆量和野心。不管从大连到北京,从耶鲁到卡内基·梅隆,从纽约再到北京,周为都在折腾中保持真实。“投资的商业项目是可以改来改去的,人不能改,人品很重要,活得真实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