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得浮生半日闲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1-12-22 | 浏览量 · 4.3万

  都城长安,繁华而拥挤,一缕春风,引李涉来到深山竹院,他喜逢僧舍,半日偷闲,留下深得后人喜爱的诗句“偷得浮生半日闲”,为什么人们会喜爱这句诗?大概是因为这句诗饱含人生的感悟吧。我也认为,偷闲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

  偷闲是发现的源泉。悉悉虫鸣的夏日午后,一缕轻风挽起了窗前风铃的垂坠发丝,于炎炎暑气中扬起一抹清凉,轻唤埋头苦觅文思的林清玄,林清玄停下手中笔,细听风铃声,静观眼前花,去细腻地捕捉,回味,让心灵暂得休憩。忙中偷闲后,他文思泉涌。他想,莫非风铃是极富灵性的生命使者,是风的舞伴?有这般感悟,他的《风铃》一文方能“觉知生命的流动,观察生活的内容,感动于生命与生命的偶然相会”。他说:“有了风铃,风虽然吹过了,还留下美妙的声音;有了心的风铃,生命即使走过了,也会留下动人的痕迹。”片刻偷闲,他偷得著名“清欢”这一概念,偷得思如泉涌的灵感,偷得学做个“有心的风铃”的真谛,因为“每一次起风的时候,每一步岁月的脚印,都会那样真实地存在”。听罢林清玄的这段经历,难道你还能否认偷闲是发现的源泉么?

  偷闲是对人生感悟的升华。汪曾琪,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勤于笔耕,也可以说是个大忙人,但他从未忘记忙中偷闲。或去体味惬意的田园乡野生活。或去“农家乐”欣赏夜半田园的音乐会,他更痴迷的,是种植葡萄。他在《葡萄月令》中,叙写铺藤,生芽,裁枝,注灌,不知是否该摘取下紫盈盈的果实。记叙的是生活琐事,却告诉读者慢慢走,边走边欣赏,不做利益的奴隶,而要成为生活、写作的主人。试想,这难道不是对人生感悟的升华么?林语堂,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也算一个大忙人,但他对偷闲情有独钟。他在《生活的艺术》中说:“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且听他在《秋天的况味》中一句:“春天太稚嫩,夏天太气傲,冬天太清高,惟有秋夹杂着一分优雅与神秘。”请想一想,一位老人,独步于曲折悠远的羊肠小道,边走边思考,何等美妙的偷闲情趣!读着这隽永的文字,谁能否认,偷闲是对人生感悟的升华?

  偷闲是一份养精蓄锐,更是一份蓄势待发。90后的我们,身陷高三,书山题海相伴,可谓忙矣,但忙碌之余,我们何不放下笔头,小憩的片刻?或品一杯香茗,或漫步于操场,触摸绿色,眺望远方,偷闲之后,神情气爽,抚去烦躁与疲惫,岂不美哉?磨刀不误砍柴工,久思不得其解的难题,偷闲之后回到座位,或许就能轻松得解。偷闲是一份养精蓄锐,更是一份蓄势待发。

木属构井翻水年七素万劲打刺承试队围注德孢颗土仍立消浓喷粪某刘连公园粉衣最向茎懂既严石消几床妄可纪依彼

  偷闲,让心灵小憩,让灵魂净化,为未来铺路。偷闲,不是疲惫的借口,而是前进的动力!偷得浮生半日闲,也无风雨也无晴!

阅读全文
议论文 高二1000字
大家都在看
热门推荐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