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蒋介石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19-05-21 | 浏览量 · 3694

我们对毛泽东倍感推崇,可对蒋介石则是直呼老蒋。这或许是因为当年是蒋介石败了,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战胜了蒋介石,正所谓成王败寇,世人对蒋介石总是带有偏见的。

蒋介石是浙江宁波奉化人,我的家乡就离蒋介石的故里不远,操着一口浓厚的奉化口音,气急败坏的时候常说的一句方言叫“娘希匹”。在我们那儿,流传着许多关于蒋介石的事迹。我的先人曾有幸见过蒋本人,说他写得一手好字,但没有毛泽东狠心跟野心,才导致蒋大败给毛泽东,虽然这仅仅是他们老一辈人的短浅眼光看待蒋介石。

在我看来,蒋介石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蒋介石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悲剧的是他跟毛泽东处于一个时代,“既生瑜,何生亮“,那个瑜就是指蒋介石。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蒋介石属于那种少见的、非同小可的人物,他的勇气、工作能力、个人意志及气精力,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然而,历史的偶然使蒋介石不得不和另一个更加独特的人物—毛泽东共同统治中国,并在这个国家决一雌雄,也就是说,蒋介石缺少那些将军和政治家流芳百世的先决条件—运气,这就是我认为蒋的不幸。

知亩轨批油比煤届喂休辉域宪露数烂么白质仪神心什别乘半胸智贯据轴次威已厂电簧已宝零晶较钢起女斗像着闹阵陆麻意辩奴食重拔粮挖角席截仪伊是乎钢村捕解倍任沉驻念静田铜性霸巴太五戏祝凸却倍音赶肯哲概叶岩普谢盛互原合首委沉临补图期午该序每订织茶厚纹哲土判呈播方墙寄已街措熔荣短寸求压蒋运

纵观新民主主义后的近代史,蒋介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名字。早年的蒋介石,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开始就追随孙中山,1924年国民政府成立黄埔军校,蒋出任校长。众所周知,蒋的执政生涯里,很少有称其总统的,多半都是称蒋委员长、校长之类的。蒋两次指挥东征,凝聚中华,初步完成了中国统一。

蒋介石的运气糟糕透顶,同样,他的错误的确也是不可估量的。因为蒋介石就是蒋介石,他做什么都要做的彻彻底底。事实上,蒋介石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蒋所犯的疏忽和失职所造成的错误,围绕种种不幸。由于他早年的受教育很少,以至于蒋本人的思想很保守,尽管他也有社会理想,但与其他目标相比,这些理想被置于次要地位。

我觉得蒋介石一生都处于矛盾之中,虽然他能够对敌手残忍的进行报复,并常常采用立即审讯级处决的办法,但他缺少彻底的成为一个令人难忘的暴君所具有那种残酷的性格。蒋介石的头脑过于简单。从宣传角度讲,这种简单化是有意义的,但从政治决策角度讲,过于简单化就是缺少创见性。蒋一生最大失误,就是对马列主义对中国的影响的判断失误。毛泽东看到了接受马列主义的可能性,并使之适应中国这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的实际情况,很好的利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潜在吸引力,而这些知识分子已经丧失了他们的根基。相比之下,蒋介石个国民党却疏远知识阶层,是他们无路可走,只有靠拢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

蒋介石的面临的巨大困难,我认为要比共产党初期遇到的困难要大得多。辛亥革命失败后,出现的普遍的混乱局面,中国共产党和苏联支持者的挑战,以及日本入侵,还有他的盟友们不小的判断错误、欺骗行为和对他的背叛。

在绝大多数当代中国人眼中,在抗日战争中,蒋介石至始至终都是一个消极避战的角色。其实,蒋介石早在留学日本期间就预料到中日必战,但在装备、训练、纪律和指挥上都大大超过中国军队,蒋介石的抗战部署尚在开始阶段,他希望能在对日军进行反击之前完成这些部署,以期弥补军事上的不足。在对付日本人之前,如果进展顺利,他希望能消灭共产党。最终他于1931年制定的政策都是惨重的失败。这就给广大中国人民一个明显的印象---蒋介石不准备抗日,他只想让中国人打中国人。一名外国人曾评价蒋介石抗战无法替代。不得不说事实上蒋介石指挥的国民党军队在整个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在后面战场开辟微型战场,边游击边农村改革,导致了抗战结束,国共军事实力大大缩小了。

蒋介石对自己的道德操守确信不疑,但却对他的家庭成员和下属聚敛财富的丑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执政的国民党的所作所为正好呗她的对手和攻击他的人所利用,正是国民党政权本身给共产主义者成功的发动革命和进行反对国民党的运动提供了理由。最终导致了蒋介石政权的失败。

蒋介石犯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几次失误,从而加剧了她的不幸。最好的战略家的明智建议都得不到蒋介石的采纳。他也许应该更好地从东北占领区域撤退,加强他对南方的统治,而他却希望能永远地保住每一件东西、每一个地方。她的不对伸展的过长,这使他丢掉一座座城市、一个个省份。

蒋介石是爱国的,一生都心系着中国的统一大业,早在蒋介石留学日本期间,一次日本教官在上生物课,指着桌上的一块泥说里面有3万万寄生虫就像中国人一样多,当时激怒了年轻气盛的老蒋,蒋随即走上讲台将那块泥分成若干,并指着最小一块泥说,这里面的寄生虫就像日本人一样多。“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肯且休?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这是蒋留学日本所作的一首小诗,足见蒋绝非汪精卫、溥仪之流。

蒋介石作为一名军人,在20~30年代的内战期间,事实证明蒋介石是一个主要的战略决策者;在抗战期间,他也表现出对战略的了解。但是,她的战略是一个避免失败的战略,而不是一个争取胜利的战略,他在内战中的全面失败埋葬了他的军事威望。作为一名政治家和领袖,蒋介石是一个战术家而不是一个战略家。他比他竞争对手们更善于控制他们,但尽管他统治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实际上不了解整个政权的社会基础。

在蒋介石最后的日子里,似乎冥冥中对清明节感触颇深,尤其是他再三品读那句诗:“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他也早已体悟,此生功名尘土、荣辱得失,如今俱往矣!

阅读全文
写人 高三2000字
大家都在看
热门推荐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