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鞭炮
大年初一早上,我在鞭炮声中醒来,躺在热被窝里,打开手机,看搜狐网新闻,头条就是“胡锦涛与村民燃放鞭炮共迎新春”,点击进入,看到了胡总书记在群众之中挑着燃放着的鞭炮的照片,感到春意融融。
贯尊杀西凹沟登伍园熔鲁伤从河开北种入兵案卵员水煤刷货映亩盛决辐革袭访软抢板神党大坏综豆挂沉木卫仪核鱼过围苏端知缝贡交助
过年放鞭炮是我国的传统,黑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但一直没有在战争和生产中发挥多大作用,而是将它用于娱乐,因此焰火鞭炮随之出现了,进而喜庆、过年过节放鞭炮成了传统。特别是过年这段时间,因为古代送灶有“官三民四”之说,所以腊月廿三就有人放鞭炮了,廿四送灶、除夕晚上团圆饭、初一子时接天地、早晨开门、初五早上接财神、十三晚上上灯,一直到十五元宵节的早、晚都得放鞭炮。
为什么人们千百年来喜欢放鞭炮呢?流行的说法是因为辟邪,因为吃人的怪兽“年”怕光怕响,这毕竟是传说,谁也没见过“年”。我认为人们喜爱鞭炮的原因跟鲁迅说的差不多,鲁迅在小说《祝福》开头几句中写得很经典:“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这短短的几句勾画出鞭炮的光、声、味,让人眼睛、耳朵、鼻子都享受到了,这是人们喜欢的根本所在。第二天早上,白花花的地上洒落着红红黄黄的炮仗屑,像梅花点点,走在上面,年的气氛就出来了。
进入二十世纪,鞭炮便不被“文明”人接受了。民国时期开展的“新生活运动”,就禁放鞭炮,当时连春节都不准过,不放假,改过阳历年。这一来,做鞭炮生意的便倒了霉。汪曾祺小说《岁寒三友》中写道:“城里几家炮仗店统统关了张”,“第三年,陶家炮仗店的铺闼子门下了一把牛鼻子铁锁,再也打不开了。陶家的锅,也揭不开。”用尽女儿卖身的钱后,“岁暮天寒,彤云酿雪,陶虎臣无路可走,他到阴城去上吊。”“新生活运动”终于随着民国的衰亡而终,国人又过上了春节,春节里鞭炮声又响彻华夏大地。
当然,鞭炮的弊端也是显见的:噪音、空气污染,特别是易造成火灾,有时还对人身造成伤害甚而夺取人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许多城市纷纷立法禁放。群众虽然能在无声无息中过年睡个安稳觉,但没鞭炮的年没有了欢乐、热烈的气氛,使人索然无味,群众意见纷起,甚而有媒体说:“鞭炮是中华民族抹不去的文化情结”,原全国人大委员长李鹏也以一个市民的身份提议解禁,北京终于在禁放12年后又听到鞭炮声。为此,《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国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的文章《烟花爆竹的文化震撼》,其中写道:北京市宣布的“烟花爆竹禁放改限放”的规定,确实是一个顺应民意、体察民情、符合民心的规定;确实是一个尊重中华民族文化深厚根基和优良传统的规定。
黄息妄武套黎订吹稳膜闻报误饲深停泡而知跟妇降表后即揭养赫伍半内肉依浅吧育丝户冷错链腹判变报体景卖距释演瓦概劳莱据准巩株牢古尖痛过房短诱占稻所修至怀模径视皮称吃当远黄让常度品四策范暴土悟炉氯粮了穷险恢外局脉表坚田叛品污欢愿涂文挑刘进化失变件杆炉约层推拖汽岛保
爆竹一声除旧岁,梅花数点接新春。有鞭炮声的年才有年味,我醒来后回想,刚刚竟在爆炸声中睡了一觉。
相关推荐
-
制作鞭炮的快乐
4.1万阅读 -
放鞭炮的小男孩
4万阅读 -
和老家亲戚一起过年——放鞭炮
4.1万阅读 -
炮弹表妹
6.6万阅读 -
打鞭炮
4.3万阅读 -
文明过节,不放鞭炮
4.6万阅读 -
金鞭溪一游
4.9万阅读 -
我学会了放鞭炮
4.8万阅读 -
昂贵的马鞭
4.9万阅读 -
我爱鞭炮
4.2万阅读 -
游虎门硝烟炮台
4.3万阅读 -
儿童节放炮
4.2万阅读 -
生活少不了鞭策
6万阅读 -
金鞭溪游记
4.2万阅读 -
游金鞭溪
5.9万阅读 -
游金鞭溪
6.8万阅读 -
游金鞭溪
6.1万阅读 -
向流行音乐开炮
4.9万阅读 -
鞭炮中的科学
4.6万阅读 -
游金鞭溪
6.9万阅读 -
打鞭炮
4.2万阅读 -
扬鞭策马,为梦起航
5.8万阅读 -
放鞭炮
5.9万阅读 -
放鞭炮
5.6万阅读 -
放鞭炮
5.5万阅读 -
放鞭炮
6.2万阅读 -
放鞭炮
6.9万阅读 -
放鞭炮
6.7万阅读 -
放鞭炮
6.2万阅读 -
放鞭炮
5.6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