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19-04-19 | 浏览量 · 6999

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抛开旧有的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等因素,从不同国家所属文明差异的角度,诠释了作者对冷战后世界各国在各种冲突中所扮演角色原因的分析,探讨了以文明为决定性要素的世界新秩序在重建过程中的种种可能走向。
在我看来,该书对现今世界各种文明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对读者有重大参考价值,但其过分强调文明的差异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而忽视了同一文明内部时时存在的剧烈冲突,有以偏概全之嫌,无法解释很多现实中的国际冲突。如按照作者的划分,同属非洲文明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之间近年来就冲突、战乱不断;同属伊斯兰文明而民族成分迥然的伊朗和阿拉伯国家关系也非常一般,伊朗还曾和属于阿拉伯国家的伊拉克进行过著名的“两伊战争”;另外,同属华夏文明的中国和越南近年来也一直处于敌对状态,在重大国际问题上鲜有步调一致之时。
对于不同国家来说,相同的文明只可能使其拥有较为类似的社会模式和结构,以及相同或相似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但并不能保证会有相同的利益和政策选择。因为当今世界主要还是以国家而非文明或宗教信仰为基本单位和实体而存在的,国家也都还是各国统治阶级手中的暴力机器,各国政府强而有力,国境线上壁垒分明。是否符合各国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才是决定该国在国际事务和冲突中扮演何种角色,实施何种政策的基础和关键。由于地缘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或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情感纠葛,同一文明内部的不同国家也很有可能在国家利益方面陷入严重对立中,如中国和越南。
历史上越南曾长期被中国征服和统治,受中华文明影响极大,在西方文明眼中二者具有文明特质上的许多相似之处,因此被亨廷顿归入同一“中华文明”体系中。实际上两国是否属于同一文明是很值得商榷的,而现实是越南民族和中华民族没有真正融合,越南人也将被中国统治的漫长时期视作民族的耻辱,对中国一直怀有敌视和戒备的心理,五六十年代两国曾因同属社会主义阵营和要对付共同的敌人美国而拥有了短暂的蜜月期,然而中苏关系的恶化使得绑在苏联战车上的越南很快与中国分道扬镳,后来的中越边境战争则是双方冲突的高潮。近年来,由于涉及到巨大的经济利益,加上政治、军事方面的考量,两国又在南海诸岛问题上针锋相对,我国民众对越南骂声一片,越南国内更多次举行反华游行,仇华氛围浓厚,越南政府甚至要把老对手美国请回来,助自己遏制中国。这充分印证了那句名言:“没有永恒的朋友(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人大多是比较自私的,国家更是相当自私和现实的,处于所谓同一文明内的不同国家,只有其共同利益大到足以抵消甚至超越彼此间的经济、政治摩擦时,这些国家才可能以同一文明拥有者的姿态在国际事务中携手合作,共同进退。而相同或相似文明所带来的些许亲和力和认同感通常并不是这些共同利益的源泉,在面对双方的实质性利益冲突时它们往往一钱不值。因此,亨廷顿以比较空泛的“文明”、“宗教”等概念来作为划分世界势力版图和确定世界新秩序的基本要素是典型的以偏概全,把问题简单化、理想化和片面化了。相同的文明不能保证相同的利益,不同的文明也不代表利益一定不同。亨廷顿的理论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国家”、“国家利益”、“民族感情”这些重要字眼,而专注于相对虚无的“文明“”和“宗教”概念,只能较好地解释当今西方世界和伊斯兰世界之间的冲突,对更多正在发生的同一文明内部冲突的解释无能为力。
另外,所谓中华文明,其现状究竟如何,以后该向何处去,也值得我们探讨和深思。该书中将中国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国家,或者说领导国家,卫星国或地区则包括台湾地区、港澳地区(成书时尚未完全回归中国)、新加坡、南韩、越南等。中华文明也称华夏文明,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文明的源泉,推崇仁义礼智信。华夏二字在现实中的实体展示就是服饰、礼仪、经典。华夏文明是炎黄血统、诗书礼仪文化和中华疆界统合在一起的实体。反观如今的国人,炎黄血统和中华疆界基本上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我们在诗书礼仪等文化和精神层次方面出了大问题。大街上你随便拉住几个行人,问他有关中华文明的诗书礼仪方面的问题,十人中能有一人答出就相当不容易了。毋庸讳言,我本人对此也是知之甚少,学习了也难有实践的机会和环境。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大范围缺失,使得我们在承担起亨廷顿所谓的“中华文明核心国家”的角色和责任上多少会显得底气不足。不错,我们大陆中国人是继承了最纯正的华夏血统和中华疆界,但我们在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恐怕还不如台湾地区、港澳地区、新加坡及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具体原因涉及太多政治,加之认识也不很成熟,就不谈了。我认为,中国要真正在“大中华文明圈”中扮演核心国家和领导人的角色,目前硬实力已不是主要问题,软实力才是关键。光靠高呼“炎黄子孙”、“血浓于水”是难以形成真正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我们需要重拾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国人一向喜欢走极端,或者全盘否定,或者全盘接受,可说是又骄又躁。当然现在已经好多了,党中央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越来越稳重、成熟。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问题上,我们曾经选择了全盘否定,结果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现今社会上已出现了国学热,这是个好现象,但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鼓励更多的人热爱和学习国学的精华,又要批判继承,选择继承,身体力行,戒骄戒躁,努力使国学精华真正通入我们的精神、血液和灵魂中。到那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真正不远矣。

约人吧寨再夺齐响亿烂象万减泥烈川数破等救潮智混欧时吗夏盐表桑帝抵彼左厚评喂坦根糖衣域而目练简错句稻悬侵食登领云六炮归合布线光硫负贝职从快阶

阅读全文
读后感 高三2000字
大家都在看
热门推荐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