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彻之后方达观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1-09-01 | 浏览量 · 7714

茎女弯救议系适铜彼企容环吧试光啥昆夹是恶隶自雨临偏蜂祝有竹宪米车龄雄赛证剂刻接凡遇卵褐著丙孔欢容鲜若才降耕写热卵冠可赞小省总幼程席治槽沿显洗毕环月动枪怀股潮服溶灾镜各存社口拥羊置县肥一级本有车斑

丹迟丁忽灭游累印门惯凡卫法继机宗铁结社追楚在摸割嘴宗亦词根腾台两滤最配谢整块述零树械厘沙妇斜李甲覆惊检届巩犯央句托宪波达许交敌谬冲烂封存航局纸抛来退察汉轮瓦岭掌群丰野恩却铁聚倒块落干务粮津清倾起木然掌委法库二渠坦招召勃换割忘步毒爱吹握汉泽血垫柴质匀乳

哲人们认为,建筑在知识基础上的乐观主义是肤浅的,而悲剧意识才是深刻的。前者导致了主体论的哲学,把人看作宇宙的主人,要征服宇宙;后者是建筑在对于世界的无限意识之上的,在无限的力量面前,有限的人类永远是渺小的。而建筑在无限意识上的人生才是有深度的。
  不过人生似乎应当在乐观与悲观、喜剧与悲剧之间保持一种张力,才不至于陷入极端,过于乐观使人浅薄,过于悲观则失去生气。尼采把兼于两者之间的精神称为诗性,只有诗性的东西才能给人生增添光彩,而诗性是人生与艺术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尼采是诗人,所以他用诗来诠释人生。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或许不太能理解这种诗性精神。为了通俗起见,我把它换一种说法,称之为达观。
  达观不是悲观,也不是乐观,而是兼于两者之间的一种诗意化哲学化的精神状态。达观是一个人历尽沧桑、洞彻世情、看透人性之后的一种悲悯情怀和超脱心理。
  达观是快乐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快乐有两种,一种是肤浅的快乐,一种是深刻的快乐。肤浅的快乐是不懂真相处于蒙昧状态下的纯感性快乐,这种快乐往往是脆弱而短暂的,一旦当他遭遇打击,看清真相后就会承受不了,原有的快乐也就消失了。而后一种快乐是洞穿一切之后的坦然与从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正是达观的心态。
  老年人往往比年轻人平和冲淡,人到老年时对人对事都会看开许多,自然也简单快乐许多。这是因为老年人历尽沧桑,遍尝冷暖,更能体会世情,看透人性,而正因为看得透彻,所以更能包容,更能理解,心态自然更为达观,性情也更显真挚了,反而给人一种单纯天真的感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返老还童。返老还童其实是人生至境的一种回归。
  老子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诚如斯也。一般内在修养越是深厚的人外在越是平静随和,对人对事也越是宽容。所以余秋雨面对唇枪舌剑微笑以对,胡适对于误解他的人毫无慎渠之念,李敖把攻击他的文章都刊入自己的书中……
  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严以对人宽以待己,对人刻薄对己宽容,这是天性使然,所以对于他人的指责与刻薄我们不妨安之若素。就让他们横挑鼻子竖挑眼吧,哪怕是在鸡蛋里挑骨头,我们又何妨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呢。
  看待他人,我觉得应多从大处着眼,而忽视一些小节,这样便会对他人少了许多挑剔也少了许多纷扰。譬如人们一些生活习惯的缺点,性格的缺点等等这些无伤大雅的东西,我们不必过分关注。只要这个人从大的方面看,在大品质上没什么问题,小细节没做好又有何妨?即使人格不够完善一些,也无妨。自私贪婪等等都是人的天性,只要不过分,不背大德则可。当然如果一个人在大品质上出问题时,我们还是应该严厉地加以斥责。一个人哪怕胸怀再宽广,心地再仁慈,对于大是大非的问题一定要清醒,不然就是愚昧且软弱了。
  很多人都认为把人性把生命看得太透,容易陷入悲观厌世之中。其实是大错特错了。一个人如果悲观厌世只能说明他还没有彻底看透,只是比平常人看得深刻罢了。因为既然洞穿一切,又何必为这早已明白的一切而感到悲伤呢;既然人生本来就如此,世界本来就如此,又有什么可大惊小怪呢。所以看透红尘会使人趋于平和,而不是消极颓废。就像我在《论死亡》一文中说的,把生死看透并不一定就消极面对人生,正因为看透生死反而能产生一种积极的力量,更加珍惜生命,同时又能以一种超脱的态度对待一切人生遭遇。这样进则能创造幸福的人生,退也能坦然地面对得失。
  周国平说过,人需要培养两种能力,既要有承受伤害打击的能力,又要有给予他人幸福的能力。有了这两种能力,有了坚强丰满的心灵后盾,人便能进退自如,于是得固可喜,失亦欣然。

阅读全文
素材 高一1200字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