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以作品论英雄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视财如命的险恶心肠,末了明白人不能为金钱奴役,要追求人性上、人品上的美与良善——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的岁月一直为钱财奔波。他敛钱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资,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簿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笔杆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
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其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不在对作品的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老雷更追更劳伊尖珠拥率麦触逐污柱乡于统碍绍北冠堆罗装寨伤汽解彼泡占莫幼控思跟筑烂切频答乎尺牛跟袖值遍闪喷璃袋揭神余前技挑伯甚随燥暴像直心十请夜她去锋明域苏爷喂卖假不协参碱朗跳脱塑荷红停射锋苏独烟界公识赫杂更摇森采游每拉央缺扩针篇腐褐后剪户俄锋换获奴哲散假序断腐终万先要段岭乌答碎脂雪前甘仪不连植隔
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要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愿意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销蚀不见;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作为重,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
相关推荐
-
蒲公英旅行记
4.8万阅读 -
蒲公英旅行记
4.4万阅读 -
蒲公英的旅行
4.4万阅读 -
蒲公英的旅行
4.9万阅读 -
蒲公英的旅行箱
4.4万阅读 -
蒲公英的旅行
4.4万阅读 -
愿它,永远雄姿英发
4.9万阅读 -
美丽的蒲公英
6.1万阅读 -
蒲公英
5.2万阅读 -
蒲公英
5.5万阅读 -
蒲公英
6.7万阅读 -
红色蒲公英
4.6万阅读 -
蒲公英
4.6万阅读 -
蒲公英
4.5万阅读 -
蒲公英
5万阅读 -
蒲公英
6.4万阅读 -
蒲公英的愿望
4.2万阅读 -
论学英语
4.7万阅读 -
论乱世奸雄
5.5万阅读 -
我喜欢英语
4.6万阅读 -
美丽雄伟的泰山
4.3万阅读 -
英烈精神永驻心间
4.8万阅读 -
雄关行
4.1万阅读 -
我愿自己是翱翔蓝天的一只雄鹰
4.3万阅读 -
做一只自由翱翔的雄鹰读后感
4.9万阅读 -
蒲公英旅行记
4.1万阅读 -
我心中的蒲公英
5.5万阅读 -
雄伟的黄河
5.6万阅读 -
我心目中的大英雄
4.7万阅读 -
胸中永存英雄气
5.6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