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攀莫比,行而知之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3-02-16 | 浏览量 · 5.3万

卷胞坏朗时愿还施引初是质数形木更规失想净妄照困累们纳细滤律完是留恩负比弟测易车多面洪围江底鲜点女土净牢主须企展锻量伯丙于占备城际失虚吧摆谓免包必镇坡斑厘旱

三毛如是写道:“身体和心灵,一定有一个是在旅行的。”陆放翁也曾感叹:“纸上得来终觉浅。”于是我们选择背上行囊来一场旅行,投身山水,奔赴远方,行而知之,方是久长。

只是不知何时起,行走的意义些许变味:孩子间比较的砝码,朋友圈炫耀的大餐游艇、一味追求档次和物质享乐的论调……不,旅行岂能如此?精神追求和人文价值岂容式微?莫攀莫比,行而知之,方是真义。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因此,旅行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自我对天地大美、万物成理的实践性探索。宋濂常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李白在游山玩水中绣口吐出半个盛唐;子瞻游赤壁,感“物与我皆无尽也”,欧阳文忠公游琅琊,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旅行将个体生命从琐碎日常的生活中抽离,与浩渺天地相看,从古今中外相接。如是旅行,不攀不比,只在乎“我”的体悟,只在乎对世界的探求,岂不大哉?

约翰·列侬曾说:“当我们为了生活疲于奔命时,生活其实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海德格尔也曾写:“出发吧,思之最恒久之物是道路。”理固宜然,当心灵在两点一线的生活中日渐麻木,旅行的意义更不啻玩乐,而是对本真生命的回归;不啻享受,而是对人生的思索和体悟。旅游变为炫耀和物质享受,其根源在于对精神和人文价值的忽视。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闪闪发光的远方,无论是如顾少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情怀,还是余秋雨“将生命与大地贴一贴”文化苦旅,抑或只是去近郊看一看初放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莫攀莫比,行而有所知,则无论远近,皆成风景;无论贵贱,皆有真义。

“贵如何,贱如何?六桥皆是经行处。”苏轼这一句,当得上是对旅行意义极好的诠释。与贵贱无关,与物质无关,与行走有关,与心灵有关,与生命的探寻有关。在《易经》中,山的卦象是坎,坎者,适可而止也;水的卦象是兑,兑者,同悦也。当旅行“变味”,当山水量化为照片,当诗文被纪念品取代,又有几个可知,唯有莫攀莫比行而知之,方是平安喜乐、旅行要旨。

没有知行,何必远方;不攀不比,方是久长。

阅读全文
议论文 高二800字
大家都在看
热门推荐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