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你的学生》读后感
其实,作为教师在多年的日常教学和教育过程中,几乎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以某种方式或语言欣赏过某个或某些学生,从而对他们的学习观、人生观产生了一定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古今中外曾经有过举不胜举的“欣赏学生”的事例。前苏联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有不少这方面的论述和故事。
笔者最早听说的“赏识教育”是南京市的一位名叫周宏的普通家长运用赏识教育将自己的聋哑女儿培养成能和健全的孩子一样在正常的而不是特殊学校上学,最后接受了普通高校的高等教育。身为残疾的聋哑孩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遭遇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困难使她很自卑,这位家长就从她小时候起,对她的点滴成功和进步予以表扬和鼓励,帮助她树立信心,培养顽强的意志,克服常人难以预料的困难,逐步让女儿意识到:她也能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做的一样的好,甚至更好。后来,这位普通的工人出生的家长成了江苏较早出名的“赏识教育专家”,被邀请到各地学校做报告,宣讲欣赏教育的经验和感受,在教育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笔者有幸聆听了他的一次报告,很受感触和启迪。据这位家长说,他的成功除了身体力行外,更重要的是他曾经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的有关赏识教育的理论和案例文章和书籍,并把这种理论在自己的女儿身上进行了尝试成功的。
稍后,笔者较系统地了解“赏识教育”是阅读了新东方外国语学校的捐资人黄痊愈博士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其中有很多真实的赏识教育故事,而他把赏识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实际上,赏识教育价值就在于看到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即便某个学生的在文化课上不是个“读书的料”,也不意味着他就一无是处,他或许在别的方面有某种特别的技能和潜质,他本人可能看不到这些,于是就没有了自信,但如果有经验的教师看到并告诉他有某些闪光点,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督促,使之扬长避短,他就会不断地体验到成功,越过心理上的自卑障碍,发现自我价值,从而成为一个自尊、自爱,溶于社会有益于社会的人。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在目前的国内也就不少“赏识教育”的成功的范例,但总的来说落后的理念还是主流。笔者认为,主要的根源在于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于是,在我们的教育中便更多地关注某个学生的文化课的成绩,考试成绩好,便一好百好,所以我们的“好学生”的标准就宥于狭隘的“考试成绩好”的孩子。如果某个孩子的成绩不太好,拖了班级的后退,教师们给予的帮助多是如何提高他的文化课的成绩,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还会有什么闪光点呢?即使有,成绩上不去又有什么用呢?于是也没有什么心思去挖掘一个‘差生’身上有什么可值得欣赏之处。
美国人的成功教育观的目标是,学校教育要使孩子们成为“合格的美国公民”,而我们实际上的目标是“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发达国家教育孩子的成功观是:长大了做自己喜爱做的事,不论想做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社区服务志愿者,出租车司机,园丁什么,只要是你喜爱的,都是成功的事业,而我们的成功观则是:“把更多的最好是全部的孩子都送进大学”,孩子在你的手里,在你的学校里受教育,上不了大学就不是成功的。
这种种教育理念和观念的不同,就使得不少伤害学生自尊的事例在我们的学校屡屡发生。这是我们的教育观错位的必然结果。所以,要真正做到“欣赏你的学生”必须首先要更新你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把过去的单向的传授变成师生平等对话、合力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老师能够得到学生最广泛的支持和帮助,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学生能够乐学不疲……”“……他更在乎的是这些内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以及对学生智慧的培养。”其次,要进行教育心理学和学生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案例学习和研究“他必须具有敏感的、能够读懂他人内心世界的心灵,应理解他人内心情感的心理基社会意义,尊重他人的尊严和主题性和道德直觉。”
性雷场牢神救额演难贡沙昆团役手揭展封穿话恩墨两跟颗知伙走字置毒再改骨样终机容站划倒艺刻唯献荣亮孟车大厂问猪怎远型序剖识曲李借纵蒸赶菌适槽同回怎投篇锈挂穷杜首至插刺瓦
教师的教育应具有技巧性。像“为‘我不能’举行葬礼”、“难忘的体罚”、“迟到的理由”“‘收服’顽皮老龚”、“老师不好”‘“我们是弱智”等案例中的老师的具体的教育手法就非常有技巧,既解决乐问题,有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得到是学生的佩服和永生难忘的教训和记忆。这是值得我们回味,学习和效仿的。
其他给笔者印象深刻的案例:坏牌不一定输;要帮助,不要教训,我以性命担保她行;我本差生;点优单;他要感谢那只手;恨,铁就能成钢吗?自尊无价等。
最后,笔者对第一篇“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发表一点个人评论。这篇文章出自一位年轻的母亲之手,是发自母亲的肺腑的呐喊和祈求: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读起来,让人心情沉重。
学校的教育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长期的影响,但在当今的多元化的教育中,它也只是各种形式的教育之一,而不是唯一的。家庭教育也是非常关键的,不可替代的。社会、媒体的教育也时刻影响着一个孩子的成长。所以,笔者不完全赞同这位母亲,把自己孩子的成长教育完全依赖或托付给老师或学校。教师也是人而不是神,虽然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教育经验,但每个教师的背景、个性、教育教学方式都存在着差异甚至很大的差异。谁也不能指望他的孩子就一定能遇到书中列举的教师那么优秀、有技巧性。万一遇到一个“不好”的老师,家庭教育就要填补这个空缺,及时进行疏导和正面引导,而不能让这个“不好”的老师绝对地左右扭曲你的孩子的成长道路,而作为家长则袖手旁观或束手无策,而应当教导自己的孩子学会坚强,培养孩子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是大社会的缩影,这里相对纯净,但也是什么样个性、品质的教师、同学都有。如果在学校的生活中一味地得到‘欣赏’,有一天走上社会,一旦遇到任何小小的挫折,就无法面对,谁能保证自己的孩子一辈子都时刻得到‘欣赏’,而不会遭遇任何挫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