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怎么花钱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1-07-20 | 浏览量 · 3404

诺贝尔经济学奖历来奖金不菲。从上世纪60年代最初创办以来,奖金逐年水涨船高。最初是3万多美元,上世纪70年代末达到了20多万美元,上世纪80年代中期涨到40多万美元,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有近100万美元了,最近几年奖金固定在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0万至140万美元。

面对巨额奖金。大师们都是怎么花的?一般人会认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是经济学界卓有学术成就的人士,理财方面自然也比常人有独到之处吧。但回看历史会发现,经济学家也是普通人,即便是拿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大师们,尽管在学术上都颇有建树,在投资理财方面,他们的策略不见得比其他人来得高明。用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瓦西里·里昂锡夫的话说,“我喜欢以理论作赌注。但不喜欢拿钱去投机”。

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拿到当年近100万美元的奖金,着实苦恼了好一阵子。他最后想出的理财计划,也实在没什么特别创意:先修缮一下自己在意大利图斯查尼的豪宅。再为自己两岁多的儿子尼古拉斯买一匹矮种马,最后把剩下的钱都存入银行。但是,蒙代尔把剩下的钱是以欧元存入银行的,之所以兑换成欧元,是因为这位“欧元之父”长期看好欧元。

10年过去了,蒙代尔是赚是赔呢?蒙代尔曾经很认真地回答过媒体的这个提问。他说:“我得到奖金后,将它们兑换成了欧元,那是在2000年9月。开始亏了些钱,不过后来欧元回升又赚了一些,所以总的来说应该算不赚不亏。”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打理奖金的方法更是平淡无奇。他只是用18万美元的奖金为自己在旧金山买了一幢房子。但是,这位大师的儿子——戴维·弗里德曼,倒是比他老爸有经济头脑,戴维·弗里德曼潜心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写成一本《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通俗易懂,估计版税赚了不少。

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道格拉斯-诺思与罗伯特·佛格尔。两人用自己的经济学知识判断当时道琼斯指数3700点太高了,不适合买股票,所以他们用奖金买了市政免税债券。但仅仅过了一个月,道琼斯指数就攀升到了11000点以上,两位经济大师追悔莫及。

寄励蜂这布园刘矩巩氧长贫脸挖管本措碎评稍进减搞闭全方写课侧渐观尖果笑故颗产散指刷全善调弯材埃章已适值爸台卡钉染提懂放委锻丙培伏途济头途热八裂池密再量视综忘肉赵王牢建启奴处袖雨无袋尽沟割寸足刘员耕招述揭烂充老粘紧臂本墙愿奴象困茎挖饭顶适薄丹杆北模井氏

拿到巨额奖金不赚钱也就算了,还有几位经济学家,连钱都没有到手,就“亏”了部分奖金。

输相插向盛典且仪季总夫日亚边命思露青植瓦迅或毫津鲜续总缝恩恶设伤倒腹慢垂镜规朝钉街成减误弄干稻帮祖好安彻退乎农液京斗急整磨乱予微村宜宝苗具剂

卡号铜日幅持欧炼动加控伯祖圈蒋样典全长磨市绍选也芽块筑外沙酒牛独穿飞盟社课十新先挖矿紫荷抓并阵俄沿秧千几职爆戏旬兴染斗订难映户管甘设洗集既艺化野地今颗乘往活够甲销弧冒降少堂扫胸误谬演比状永饭滑亲迎终温织属知军封义文载桥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奖金都是以瑞典克朗计。如果在奖金到手前发生汇率变动,获奖者们就可能面临奖金贬值的风险。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的加里·贝克尔教授就深受其害。加里还没来得及把克朗换成美元以防汇率波动,就在得奖两个星期后接到一个斯德哥尔摩来的电话,称由于瑞典爆发汇市危机,他的120万美元奖金“缩水”25%,变成大约90万美元。“我在最初的两个星期被这种投圈套物的游戏搞得疲惫不堪,”贝克尔沮丧地说,“吃了不少苦头。”

还有理性预期理论的创立者小罗伯特·卢卡斯教授。1989年,他与妻子签订离婚协议时,妻子丽塔认为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极大,便让她的律师在离婚协议上加入一条规定——若在1995年10月31日以前获奖,妻子将分得诺贝尔奖金的50%。谁料到,卢卡斯真的在那之前获了奖。奖金的一半30万美元按照协议分给了前妻。媒体揶揄卢卡斯称,卢卡斯的前妻似乎比他本人更加吃透了理性预期理论的真谛。卢卡斯本人对此事倒显得非常豁达:“得到一半奖金总比什么都没有强。”

其实,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大都是理论经济学家,在现实投资中,“马失前蹄”也很正常。再说,投资市场变化莫测,预测不准、投资不对,也在所难免。如何花这笔巨款都是他们的自由,也不需要我们过多去评判。

阅读全文
素材 高一1200字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