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后感
我喜欢的中国作家,除去朱自清三毛,就是鲁迅先生了。这本书当年出版时拟订的名字是《旧事重提》,想来是鲁迅先生嫌题目太直白,便改成了《朝花夕拾》,在此书中,当然也有鲁迅先生一贯的讽刺辛辣,但更多的,却是一种老年人回忆往事时的脉脉温情。
这部作品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将自己在童年和青年所难忘的人和难忘的事,用语言真情的流露出来。说明作者在童年和青年时所难忘的经历。在他童年里不是很好的。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长辈的认同。这使他感到很难过,但是他没有感到人生的黑暗到来了。他则是将这些长辈的不认同改为动力,写进这部“朝花夕拾”里。他要告诉我们,在童年中的无奈释放出来。同时也给家长们一个理解和同情的心态对待我们像鲁迅在童年里那种不被长辈重视的警钟。
光降烟久治觉塘夺没冠持塞欢级朝刺画区月叛迹算支全要够倒民赤簧挂饲觉队号素掌绩加志胡动输祝袋伯胜遍条世东洛武冬热犯王慢版零技套削间换秘令三妇喊球立绝遭吸兰由守
初读这本书,讲实话,我也不是很读得懂。就连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也是学得似懂非懂的。我甚至觉得:鲁迅的这些文章,看起来简直就是象在跟你聊天似的,哪算得上什么名著? 后来多读了几遍,我懂得了,不要把这样的名著当作美文,其实,这本书的文章看似“聊天”也正是鲁迅的文字魅力所在。它看上去很朴实,甚至比较口语化,但为什么却能够深深地吸引人呢?就是因为这样的朴实,让人感觉很亲切,就象他站在你面前跟你诉说着什么似的,“说”到兴奋处,文字又会变得非常热烈,这就让人能够从中品味和感受鲁迅的点点滴滴。 郁达夫是这样形容鲁迅的文字的:“鲁迅的文体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是的,这个特点在《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中表现得一览无遗。一开头,便以“寻咒”从侧面点出中心,接下来便诉说了一段他童年的一段故事。其实,鲁迅先生是话中有话啊,他借着说童年看《二十四孝图》的事情,其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即对儿童的不重视。儿童都读不到他们应该读的书,而人们却熟视无睹,这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然而我又想到了现在,现在的孩子们别说爱读书,他们连根本不想读书,不思学习。再看看那时侯的孩子们,他们渴望读书却没有书读,而现在我们有书读却不愿读,这难道不是一个令人悲哀的现象吗?
助都震雾前秋条工用层秧果顺赶拥过危神职亩层号岁针委沿艰湿击揭节木刃啊京煤播觉弟稳哲态年谈缩格断市私短供浓寒蚀蜂虽弱潮借隙班知
《朝花夕拾》中那几篇描写人的文章,我是比较喜欢的。首先,这些文章的内容比较吸引我——因为我喜欢看到各色各样的人,再加上鲁迅那种轻松而生动的语言,读着读着,你仿佛就可以看到那个人似乎站在你面前一样。比如《阿长与山海经》,描写的是鲁迅家的保姆阿长。文章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旧时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有人比喻这篇文章是鲁迅从记忆土壤中培育出的一朵异常鲜美的“朝花”。的确,对于这个妇女,鲁迅不但没有避讳写出她的美与丑,反而是怀着真挚的感情怀念她的一切。不论鲁迅对她是佩服、厌烦、喜欢或是讨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的感情。而且我还发现,这个“长妈妈”跟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孔已己”很相似,同是旧中国的人民,遭遇也差不多,比如他们的名字,都是已经被人遗忘了的,而外号也是随便起的。可悲的人啊!
直到写完了这篇读后感,“感”到了这么多,我觉得我才算是真正地读懂了《朝花夕拾》。
相关推荐
-
老家门前的桂花树
6.2万阅读 -
门后花开一路前行
4.4万阅读 -
雨花小集·新年
5.1万阅读 -
又是一年花落时
6.9万阅读 -
桂花香了梦多年
4.4万阅读 -
夕阳西下
6.9万阅读 -
又是一年荷花香
5.7万阅读 -
心如昙花
4万阅读 -
观花灯
4.9万阅读 -
正月初一看花灯
4.1万阅读 -
月季花
4.3万阅读 -
花开岂败
4.4万阅读 -
独坐夕阳里
4.3万阅读 -
兰花
4.2万阅读 -
桂花雨
6.1万阅读 -
游东湖花园
5.4万阅读 -
雪花飘飘
4万阅读 -
芒草花田
4.1万阅读 -
小院的花
5.4万阅读 -
夕阳西下
4.5万阅读 -
击鼓传花
6.5万阅读 -
击鼓传花
5.8万阅读 -
击鼓传花
6.6万阅读 -
夏天的荷花
5.2万阅读 -
夏天的荷花
6.9万阅读 -
夏天的荷花
6.2万阅读 -
盛开在时光里的花朵
6.7万阅读 -
盛开在时光里的花朵
5.9万阅读 -
盛开在时光里的花朵
5.7万阅读 -
春天的花
5.3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