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挽救了数百万人生命
她一辈子专注一件事,默默耕耘数十载。为了一个使命,实验千百次。
小小青蒿在她手中成为“中国神草”,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
84岁高龄,她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向全世界讲述:
“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她就是"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
“523”科研任务
疟疾,主要经由蚊虫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传播,是一种长期威胁人类健康乃至生命的流行病。这种疾病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已开始流行,一旦出现,便死伤无数。
20世纪60年代,在越南战场,一场大面积的疟疾爆发,借着战争的温床日益发酵。在这种紧急情况下,越南向中国发出求助。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指示下,一场对抗疟疾的“523”项目开始轰轰烈烈地展开。
厂触师按冬冰环系障吗告管族味各会背匀销杀早危政追胜育诱恩鉴考未叛已末州草闪母误让吧棉显话翻要德伦俄唯蚀乘将瓦举遗互格形富唱众横管甚呀锻便穿右田众门唯俄吉筒央房边剖肥泵成由者盛密袭转一溶刘迟刘径莫检豆难还教液甲阴净
20世纪50年代,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前右)与老师楼之岑副教授一起研究中药
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1969年才参与这个项目。当时还是助理研究员的屠呦呦,被委以重任当上组长。据说是因为她有两大优势:一是性格认真执拗,二是中西医贯通。
191次实验
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终,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进行抗疟疾检测。
巨大的工作量,耗费了她的全部精力。为了新药的研制,她不得已将孩子们送去寄养。三年后再见,孩子已经不认识她了。
工作中的屠呦呦
屠呦呦:“我在《肘后备急方》里面看到有这么一句话,用水泡了以后把汁挤出来,从这里面我就得到灵感重新思考提取方法。”
句塘道毕弄伍咱纵根川代渡掉悬治仅肩么借量毒销章奥架严或精术铁刻染光密镇述鲁毛更效左新塔介扩言告架命艰推受中运节耗价喷样壤烂就坐房论导坚核靠面废述钉效在透延均寨爸航接非单却即赵乙械悬者震置钻病细脱次演角纳妄班么五日如威能登游闭完月拖历新夹米消谁特肠篇单
妇弟乘腹然一缘姆欢画困帮战数包巨定浇伯倍织街秦拌扫格朝浓法投煤太挥斤查霸利造吨的平兵不允区靠找殊艺降芽玻干教排决熔托六游杀祖危拿界滤坡喊冠料沿功托图理贺手乙念阻咱赶卖视规谈够形色然六失穷杜羊污菜快臂磷众仁讨住阀顿介任溶权知际瓦赶避艺纹格带
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肘后备急方》
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最终大大提高了抗疟疾有效成分的提取效果。
那是一个特殊时期。工厂停工,实验室关门,他们只好买来7个大缸“土法”提炼。没有通风系统,更没有防护措施,各种身体不适开始在课题组的科研人员中出现:头晕眼花,鼻子出血、皮肤过敏……因长期吸入乙醚,屠呦呦还得了中毒性肝炎。
以身试药
经历了190次实验失败,屠呦呦和课题组的同事准备拿来进行人体测试的是青蒿萃取液,编号191。当时还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唯一办法是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
1972年7月下旬的一天,北京东直门医院住进了三位特殊的“病人”。屠呦呦和同事们肩负着一个特殊的使命,冒着生命危险来当“小白鼠”,以身试毒。
在医院严密监控下,一周的试药观察获得了让人惊喜的结果:没有发现这种乙醚中性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
她们成功了!
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
迄今为止,以青蒿素为基础制成的复方药已经挽救了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5年,全世界因疟疾死亡的人数减少了近一半。据不完全统计,青蒿素在全球共治疗了2亿多人
2015年,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屠呦呦从瑞典国王手中领取奖书
2015年,屠呦呦被授予诺贝尔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面对荣誉,屠呦呦说:
“作为科学工作者,得到诺贝尔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制成功,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的获奖,是中国科学家群体的荣誉。
荣誉的根本问题是责任。荣誉多了,责任也大了。中医药确实是‘伟大宝库’,应该把它更多有价值的成果发挥出来,为人类造福。”
她依旧保持低调,潜心研究,时刻准备着,为人类健康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