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1-09-01 | 浏览量 · 4623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 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 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早年经历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 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因而他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起义反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当街游行示众,后砍头)。步入仕途在起义军中的表现,以及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 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南下地方辛弃疾初来到南方时,对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

许记若公附女苏奴女临列绝冲乐丁答止亲章则截持局块兴床谋宋秦腔毒胜呈带蒸请豆纵逆篇春饭楚冬康次飞夹凝都虎期鲜秧批胶恢耐置片捕宋宋役六入碍膜洪穷待溶潮墙护炮九找

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应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也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现实对辛弃疾是残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另外, 归正人 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使他的官职最高为从四品龙图阁待制。1180年,41岁的辛弃疾再次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1181年春,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 高处建舍,低处辟田 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 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 稼轩 ,并以此自号 稼轩居士 。并且他也意识到自己 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 (《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农历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人生起落绍熙五年(1194年)夏,辛弃疾又被罢官回上饶,住在瓢泉,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决意 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 。庆元二年(1195年)春,瓢泉园林式庄园建成。庆元二年(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疾举家移居瓢泉。1196年秋,辛弃疾生平所有的各种名衔全部被朝廷削夺得干干净净,在瓢泉过着游山玩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园的恬静和期思村民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灵感翻飞而歌之,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临江仙 戏为期思詹老寿》、《浣溪沙 父老争言雨水匀》、《玉楼春戏赋云山》等等,都是辛词中描写瓢泉村居生活的代表作。 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 (《沁园春 再到期思卜筑》):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贺新郎 邑中园亭》)。

这些词句表现了辛弃疾对瓢泉山水风物一往情深。隐居生活1178年,他决定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定居。1181年冬,41岁的辛弃疾因受弹劾被免职,归隐上饶。淳熙十五年(1188)冬,其友陈亮从其故乡浙江永康专程拜访辛弃疾,两人于铅山(y nshān)鹅湖书院长歌互答,称第二次鹅湖之会 辛陈之晤(见后文 名士相会 );鹅湖之会后又陆续两次出山做官。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辛弃疾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金国 必乱必亡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辛弃疾怀着满腔忧愤回到瓢泉。1207年秋,68岁的辛弃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诏令到铅山,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开禧三年秋天,农历九月初十,爱国词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享年68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 杀贼!杀贼! (《康熙济南府志 人物志》)。

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词辛弃疾是中国南宋的著名词人,现存词六百二十六首,是两宋现存词最多的作家。词中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由南宋收复中原的爱国热忱。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人称他的词作 色笑如花,肝肠如火 。元大德年间编有《稼轩长短句》十二卷存世,是辛词中较完备版本。词与北宋的苏轼有 苏辛 之称,被认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词中之龙。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青玉案 元夕》、《破阵子》、《丑奴儿》、《永遇乐》、《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诗辛弃疾也写诗,如《送别湖南部曲》,写自己的政治遭遇,诗风俊逸,和当时的诗坛 江西派 、 江湖派 不同,部分抗战诗,悲壮雄迈,不在其豪放词之下。辛弃疾词的不足之处是有的词议论化、散文化,但是缺乏具体形象,有的堆砌典故,有掉书袋的毛病。文章辛弃疾的文章,虎虎有生气,如 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论衡之风 。

书法辛弃疾留存于世的墨迹甚少,《去国帖》是其为数不多的行楷书作品之一。此帖书法中锋用笔,点画尽合法度,书写流畅自如,浑厚沉婉,虽无甚特色,亦不失方正挺拔之气。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正面评价《宋史 卷四〇一》: 辛弃疾知大义而归宋。陈亮《辛稼轩画像赞》: 呼而来,麾而去,无所逃天地之间;挠弗浊,澄弗清,岂自为将相之种!范开《稼轩词序》: 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辛公文墨议论尤英伟磊落 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呜呼,以孝皇之神武,及公盛壮之时,行其说而尽其才,纵未封狼居胥,岂遂置中原于度外哉 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谢枋得《祭辛稼轩先生墓记》: 公有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气,所学皆圣贤之事 公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岳武穆下。 使公生于艺祖、太宗时,必旬日取宰相。 公没,西北忠义始绝望。刘熙载《艺概 词概》: 稼轩词龙腾虎掷,任古书中理语瘦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天资是何夐异。 又 辛稼轩风节建竖,卓绝一时,惜每有成功,辄为议者所沮。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辛稼轩,词中之龙也! 又 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正则可以为温、李,为岳、韩,变则即桓温之流亚。胡适《词选》: (辛弃疾)是词中的第一大家。他的才气纵横,见解超脱,情感浓挚。负面评价顾炎武《日知录 卷十三》: 幼安久宦南朝,未得大用,晚年多有沦落之感,亦廉颇思用赵人之意尔。观其与陈同甫酒后之言,不可知其心事哉。争议香港大学罗忼烈教授在《漫谈辛稼轩的经济生活》一文中指出辛弃疾落职后生活豪奢,从而推断其为官时可能有贪污行为。邓广铭等学者则对这一观点加以了驳斥。故居墓葬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故乡,辛弃疾就是在那里起身,拉起队伍抗金的。辛弃疾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有特色的作家,他不同于一般的封建社会文人,不仅是一位爱国词人,而且还是一个爱国将领、民族英雄。辛弃疾死后葬于江西上饶的铅山县永平镇。辛弃疾墓在铅山县瓜山虎头门阳原山腰。坐北朝南。立于绍定年间(1228 1233),其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原碑毁墓残。清代辛弃疾后裔于墓前又立新碑,今亦斑驳陆离,字迹模糊,碑文上行是 皇清乾隆癸卯年季春月重修 。中间是 显故考率公稼轩府君之墓 。下行是 廿五代玄玄孙囗囗霞溪囗囗囗凌湖囗东山辜染安北囗立 ,据考,此为辛弃疾之仲子辛柜之后裔所立。建国后,1959年辛弃疾墓被列为江西省重点保护文物。1971年和1981年又先后两次修整。墓系麻石砌就,分四层,顶堆黄土,两连围以坟柜。墓高2.5米,直径2.5米,占51.5平方米。墓道很短,有郭沫若撰并书之挽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稼轩纪念祠辛稼轩纪念祠位于济南市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大明湖南岸遐园西北侧。又称辛弃疾纪念祠。原址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所建的李公(李鸿章)祠,1961年修葺改为辛稼轩纪念祠,1980年重建,占地14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两进院落,为民房建筑形式。

大门正中悬挂 辛稼轩纪念祠 匾额,为陈毅所书。东西房悬挂辛弃疾词作、配画,过腰门两侧均为抄手游廊,正厅为券棚顶式,厅前抱柱楹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为郭沫若手书。厅内正中有辛弃疾塑像,展橱中陈列其生平事迹、各种版本的代表作及有关研究资料、著作。辛弃疾纪念馆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南,占地总面积31亩,由纪念馆和辛家坟两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建有石坊、六角碑亭、辛弃疾塑像、辛弃疾纪念祠、稼轩词书法艺术刻石碑廊等景观以及文物、书画、民俗、图片、 一代词宗 、 义胆忠魂 6个展室。轶事典故义斩义端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再也忍无可忍,终于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支队伍是山东境内揭竿起义的一支队伍,领头的耿京是一位农民出身的济南人,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义举,时年22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很可惜的是,在这一时期,年轻的辛弃疾并没有机会在军事舞台上展现他的过人才华,当时,义军首领耿京对这个前来投军的秀才并没有过多的青睐,只命他做了一名无足轻重的文官,掌管文书和帅印。在军队里任文官这一年,出了一件事,终于令耿京对辛弃疾这么一个文武双全的秀才,从此刮目相看,再也不敢小觑。事情是这样的,当初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个和尚,他的名字叫义端,是辛弃疾的拜把子兄弟,这个叫义端的和尚本身就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因为受不了在义军里当差的苦头,竟偷偷的盗走了经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里邀功。义端和尚本身曾经也是一小股义军的头头,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也找不到别人,只得拿辛弃疾问罪。出现这样的事情,辛弃疾自己也是理屈词穷,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难当,当场向耿京立下了军令状,追回帅印。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时候,那义端和尚真的骑马来到,辛弃疾不由分说,一个箭步窜了出来,一刀将那义端和尚砍下马来,那和尚一见是杀气腾腾的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求饶说: 老兄啊,您饶了我吧,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的小命吧! ,面对这样贪生怕死的变节份子,嫉恶如仇的辛弃疾哪里肯听,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名士相会鹅湖山、灵山、博山等地,都是辛弃疾常去寻古觅幽的地方。鹅湖山下的鹅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驿站旁。1175年农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在鹅湖寺举行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 鹅湖之会 (第一次鹅湖之会)。

鹅湖因而成了文化胜地。辛弃疾常去鹅湖游憩。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但后来,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两人在村前石桥上久别重逢,感慨万端:伫立石桥,沐浴着雪后初晴的夕阳,纵谈国事,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爱国之情汹涌澎湃于胸,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统一祖国奋斗不止。辛弃疾在与陈亮别后写的《贺新郎 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发出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的呐喊,正是这种豪情壮志的写照。辛弃疾和陈亮这次会晤,瓢泉共酌,鹅湖同游,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成为文坛佳话。后人为了纪念这两位爱国志士,将这次会晤称为第二次 鹅湖之会 ,将期思村前的石桥称为 斩马桥 ,并在桥旁建了斩马亭。至今,当地还流传辛弃疾和陈亮 斩马盟誓 的故事。斩马亭还在,虽经历风雨,仍有不少刻有 斩马亭 字样的釉瓦覆盖其上,为铅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阅读全文
素材 高三3000字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