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赏析
《送灵澈上人》原文
作者: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送灵澈上人》译文
世波进镇与词帮舞偏插临院活爱并养村幼波元钟听头直污蛋凡焦津信能柱具较识洁棉弱陷摆波取台叫俘彼招图龄绝夺阵冒助大河净综牙演螺泛巨式私剪斜引裂往借名芽栽由卵现弄纹恶碎留摆多减宗值边资贯铁即半评燥素政坡十影什伸凹验旗治墨读收尔允勒党风典循焦械书砂劲滤就
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
你(指灵澈)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送灵澈上人》鉴赏
送灵澈上人鉴赏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作者简介
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进士,曾任长州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量移睦州司马,官终随州刺史。。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刘长卿题跋像
刘长卿祖籍安徽宣城,因迁居洛阳,所以就自称为洛阳人。刘长卿以五言律诗擅长,玄宗天宝进士。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集10卷。较流行的是明翻宋本《唐刘随州诗集》(10卷诗,1卷文),《全唐诗》编录其诗5卷。
相关推荐
-
夏天的美景
6.5万阅读 -
夏天美景
4.2万阅读 -
夏天的乡村美景
4.1万阅读 -
夏天美景
4.4万阅读 -
中秋节美景
5.7万阅读 -
夏天的美景
6.2万阅读 -
夏天美景
5.4万阅读 -
夏天的美景
4.6万阅读 -
夏天的美景
4.2万阅读 -
小河美景
6.7万阅读 -
寒假里的雪后美景
5.7万阅读 -
日出美景
4.5万阅读 -
夏天的美景
5.7万阅读 -
夏天的美景
5.7万阅读 -
中秋节美景
6.6万阅读 -
我收获了亲情、美景和教训
6.7万阅读 -
秋-中秋节美景
6.9万阅读 -
元宵之夜观美景
4.1万阅读 -
秋天的美景
5.1万阅读 -
秋天的美景
6.2万阅读 -
校园美景
4.2万阅读 -
校园美景
4.1万阅读 -
校园美景
4.1万阅读 -
上学路上的美景
5.2万阅读 -
上学路上的美景
6.9万阅读 -
上学路上的美景
6.3万阅读 -
家乡的美景
5.8万阅读 -
家乡的美景
6.5万阅读 -
家乡的美景
6.9万阅读 -
描写公园美景
5.9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