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存忧患之心
古人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直至今日,这句话仍为一句至理名言为世人传承。而又有谁能真正做到。凭借一己之长,便高枕无忧,安于享乐,而却毫无忧患之心,无疑自取灭亡。
顾释国即般料古透太茶委懂盘洛息形注待律承男或援论亩延则乱药质介恢获龙拔两一割积河科非识钙师革笑摩向央槽汽知透著活时霉我狠太贡火矩顶
古有神童仲永,写字作诗信手拈来,一时人们争相求之,而其父却毫无忧患之心,以仲永之诗作换取银两,而“不使学”,其年长,才气渐减,“不能称前之所闻”,及其成人,“泯然众人矣”。可见,上天赐予仲永常人之不及的聪慧,而他和他的父亲却没有任何忧患意识,最终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
反之,一代至圣孔仲尼,生来为常人,无任何优势,并且要面对家族没落的现实,而他却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周游列国以求教,以“学无止境”勉励自我。他深知上天没有赐予他任何多于常人的优势,于是常常自勉,每日三省其身,“学而时习之”,学思并存之理长存于心。那一根根燃尽的蜡烛,那一个个漫漫长夜,那一页页翻过的书柬,造就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一人:孔子。
然而,忧患之心不仅是对个人的告诫,更是治国之道。
清朝无疑是缺乏忧患意识的典型。清朝前期的“康、雍、乾”盛世,使之过于自满,自以为天朝上国,以为维持有先天优势,便可将“蛮夷”之国踩在脚底。但梦总是要醒的,西洋火炮的一声震响震碎了清政府的美梦。软弱无能将辽阔疆土拱手相让,闭关锁国将大好河山毁于一旦。
今日之中国,今日之青年,如不存忧患意识于心,又如何能长存,只怕又会步入清朝的后尘。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便深谙又换知道,虽然他在诗作方面已大有成就,成为宋词豪放派代表,他却没有就此止步,书法绘画方面钻研,废寝忘食,不舍昼夜,将竹画得栩栩如生,至于“胸有成竹”的地步。
王羲之亦是,即使书法已经炉火纯青,但他仍不断练习,将家中的一谭清水燃为墨色,最终达到“入木三分”之境地,他不懈的追求与勤奋练习使它成为千古书法大家,仅留下千古绝唱“兰亭序”,引无数风骚瞻仰求之,后人晚辈望尘莫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面对却显示,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唯恐出现差错;而面对优势,我们往往自以为是,忘乎所以,最终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
人生之路漫漫,吾辈应常存忧患之心,进而上下求索。
相关推荐
-
又到忧愁时
4.7万阅读 -
行走在忧思中
4.6万阅读 -
共享时代,喜与忧
4.9万阅读 -
何以解忧,唯有白雪
6.9万阅读 -
忧伤梦境
4.8万阅读 -
当我忧心忡忡的时候
4.5万阅读 -
信息时代之忧
4.2万阅读 -
我忧我思
5万阅读 -
碎片时间,让我欢喜让我忧
4.1万阅读 -
碎片化时代的美丽与忧愁
4.9万阅读 -
忧郁时节
4.8万阅读 -
忧伤的季节
6.2万阅读 -
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春雪
4.4万阅读 -
忘忧草的祝福
4.4万阅读 -
让我又喜又忧的手机游戏
4.7万阅读 -
患难见真情
4.9万阅读 -
小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3万阅读 -
成语故事:心腹之患
4万阅读 -
阅读,让我欢喜让我忧
5.3万阅读 -
怎懂黑白世界的忧伤
5万阅读 -
亲近自然让我欢喜让我忧
4万阅读 -
书让我欢喜让我忧
4.1万阅读 -
那些让我忧思的邂逅
4.6万阅读 -
伤痛忧思刚强
4.1万阅读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3万阅读 -
读书让我欢喜让我忧
7万阅读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3万阅读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2万阅读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6万阅读 -
心存淡淡的忧伤
5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