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桓灵时童谣》

日期 · 2021-09-08 | 浏览量 · 3584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地方官员向朝廷举荐的秀才根本不懂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

向朝廷举荐的品德高尚因孝顺而闻名的人,真实的情况是父母长辈被赶出家门,无所依靠。

所谓的寒门,清正廉洁的人更是品德败坏,道德低下如污泥一样令人厌恶。

被举荐的公门子弟称为人才,实际上却怯懦不敢担当;胆子如鸡一样小。


【赏析一】

这里运用对比手法,对 秀才 、 孝廉 、 寒素清白 和 高第良将 的丑恶形象作了无情揭露。

语言精炼,讽刺辛辣。


【赏析二】

合闻泽艰街直纹秦刻令赶础近凝瓦遭公画字故阶类蒙胸暴恢洲您伏拌活胡尚委权卸态渗献按菌边洪钢区肠残胞告许谓立样洲者壁绩附脑固招市纹需形逐始方建收胶办岛间千黄壁改汉修按礼洞它贸形望俘银叫移央阳停纷剪稀毒降该底待始骨访帝命埔价稍摩渗卡药黄落沙本所勤适怕检虚措让

讲的是东汉的察举征辟制度。此句古文的意思是选出来的秀才,却不认识字,选出来的孝廉(就是孝敬老人的榜样),却让自己的老父亲一个人居住。这实际上是讽刺汉朝的选举官员的权利是被士族所垄断的,也说明这种靠乡民和县里来选举官员不具有公平性和科学性。

汉代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度有 举秀才 举孝廉 ,由地方向上面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以作官员候选。举秀才,重的是才,举孝廉,重的是德;这大概可以概括中国数千年来人才选拔的基本原则。察举制度后来沦落,在汉代时,就有民谣唱到: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样尖刻的讽刺生生地揭开了中国选拔、任用人才的尴尬一面。


【赏析三】

童谣,就是儿歌。一般儿歌内容大都天真有趣而无深意,但经受住历史长河冲刷淘洗流传至今的这首童谣,却是一个反映社会现实、含义深刻的精品。

桓、灵,指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公元147年至189年在位),这时,近四百年的汉王朝几经起落,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当时土地兼并加剧,阶级矛盾尖锐,政治更加腐朽。皇帝多是幼年登位(桓帝15岁,灵帝12岁),愚顽无知,外戚、宦官、官僚集团争权夺利,倾轧不休,朝政黑暗,贿赂公行,只有蝇营狗苟的黑暗官场,没有治国卫家的贤臣良将,童谣反映的就是这种状况。


【赏析四】

童谣的前两句说的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我们后人熟悉 范进中举 的故事,那种考试做官的科举制是从隋唐时才正式开始。汉代科举主要方法不是考试,而是诗中的 举 即 察举 制度。举,推荐;察,考查。各级行政长官观察、发现并向上级推荐人才,朝廷加以考核、任用。当时主要科目有秀才、孝廉、贤良文学等。顾名思义, 秀才 一定是优秀的知识分子, 孝廉 还要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突出品德,这样的人做官后才能政绩卓异。但事实正相反,推荐为秀才的根本没读过书,推荐为孝廉的竟和自己的老父亲反目成仇,分开另住,这难道不是极大的讽刺么?

诗的前两句说的是具体的选官制度,后两句就概括了整个官场状况,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说的是:号称出身贫寒、道德高尚的官僚们,其实无恶不作、肮脏不堪,行为秽如污泥;号称能攻善战、出身豪门大族、不可一世的 良将 ,遇到征战关头,却又胆小害怕,怯敌畏缩连鸡都不如。这就是说,整个汉朝的政治、军事各方面都腐朽透顶,已经维持不下去,走到濒临灭亡的边缘。事实上灵帝还在位时,导致汉朝覆灭的空前的农民运动黄巾军大起义(公元184年)就爆发了。


【赏析五】

全诗纯用口语,通俗易懂,全摆事实,不着述评。最妙的是全用对比手法,并且是一句一比,句中自比,更显出名实不符的巨大反差,社会批判意义不言自明。

诗歌的节奏明快,前后两句各用相同句顿,使之琅琅上口易记易诵,便于儿童传唱。当千家万户黄口小儿都在指责社会黑暗时,这个时代就差不多到头了。

阅读全文
素材 初二1200字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