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早在小学,这本书就被同学们传阅,当时对史事并不怎感兴趣,所以不大在意。当推荐书目出现这一本时,便立马问以前的同学哪本最好看,她说,大结局,悲壮凄惨。
温弹受伍覆村弹敌飞笔级忙虚马促净次占顾易室燥活运众稍度四纪滚手技规沉出充等震批推误考龙乡明加员投缩初蜂峰于限客沟床持下儒神回猛破街猛议扫缩警编鼓错筒号九代温龄使润赫冲故谋段实塞呼讲叫插几永散篇领缝综或透曾某都基稳凹是近出食剪几兰善跟艰刺铸试引堂奥净太镜夏危床术团分抢亦破物菌茶延目乎孙请氏转孔伊回零
顾名思义,《明朝那些事儿》是以明朝史事为内容,大结局则讲述了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史称崇祯皇帝。
崇祯刚登基,心中有的只是恐惧,因为贱人魏忠贤魏太监。然而在恐慌之中不忘平反乱贼。处事妥当,思前顾后以及强大的政治头脑使猖狂两朝的魏太监下了台。
读到这,不仅钦佩崇祯处事有方,然而在后文中与民军及清军的对抗之中,我想说,他用人不周,处事不精,育人不足,不善官兵,过于信人。前后认识反差很大。
可能是我读得不够深刻,见解略偏,但私下总结,这应该是崇祯的弱点,最起码,我认为是。
所以,到最后,明末的大将猛人被用完,死的死,投降的投降,崇祯看淡,无可奈何,留下一句“诸臣误我”,走向了那棵树,将自己的生命终结。
自始至终,作者当年明月的笔调是诙谐,诙谐的语句诙谐的笔风,诠释了整个明朝
我曾想问,为何崇祯如期兢兢业业却还要遭受亡国之灾?为何要将其化成悲剧,示在众人面前?当年明月告诉我,因为它是历史。无论你怎样伤心流泪,怎样替主人公追悔莫及,它都无法改变,因为它早已随红尘而去,因为它既不是观点也不是议题,它,是事实。它,是历史。
我明白了。
于是我不再去郁闷这个结局如何如何悲壮,如何如何凄惨。事实就是如此。
但,为何明知从先帝手中接过的是个烂摊子,他却还要苦心积虑地收拾下去?顿悟之:当从先帝手中接过摊子后,就意味着崇祯做好了准备,做好了收拾摊子的准备,做好了收拾摊子的准备,做好了肩负责任的准备。是的,就因责任二字。他要为大明江山负责。所以,就算到最后战况如何惨烈,他仍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试图力挽狂澜,直至兵临城下,他依旧没有放弃。明月用他的文章告诉我,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说道到文章,之前说过它很诙谐,很幽默,而读者在大笑之中却能品味出历史带来的古韵古味。而且明月时不时加入自身体会,更为深入人心。如一杯清茶,散发着袅袅茶香,浅尝初试,舌尖感到略微苦涩,但苦涩中夹带着甘美,沁人心脾。篇末,一读者说,如此奇文亘古少有,多一字狗尾续貂,少一字意犹未尽。正是如此,读者能在书中畅快淋漓,受益匪浅。
这样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从古至今争议颇多的皇帝,书中的崇祯是个失败者,二百七十四年的江山最终毁于他手。但是,我认为,他做到了皇帝的职责,在位约莫十三年,尽心尽责,平定江山,然而世事难料,尽管崇祯一心想稳住天下,但由于破洞似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导致悲剧发生。
在我心中,他是个成功者,为何?为书中的结束语。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崇祯做到了。
一朝悟书,一暮思书,思何?思崇祯之年,战乱不断,改朝换代,崇祯亦无奈。欲平江山,奈何惨之。余虽思,可思而不欲多言,仰望夜空,点点星辰叹息,与我一起,为夕叹矣。
相关推荐
-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4.1万阅读 -
那山,那水
4.5万阅读 -
读《千年梦圆在今朝》有感
4.1万阅读 -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5.5万阅读 -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5万阅读 -
花儿落了—读《城南旧事》有感
4.3万阅读 -
读《名人的故事》有感
4.8万阅读 -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4.4万阅读 -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4.8万阅读 -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4.9万阅读 -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4万阅读 -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4.2万阅读 -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4.9万阅读 -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4.3万阅读 -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4.6万阅读 -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4.5万阅读 -
读《谢延信的故事》有感
4.3万阅读 -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4.2万阅读 -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6.6万阅读 -
读《雾都孤儿》后感
4.9万阅读 -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6.2万阅读 -
穷画家的故事
5.9万阅读 -
读廉洁故事有感
4.9万阅读 -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5万阅读 -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6.7万阅读 -
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
4.2万阅读 -
那天,我当家
6.8万阅读 -
怀念家里的那一条狗
6万阅读 -
今日家事
6.6万阅读 -
读《朝花夕拾》有感
6.3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