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满分作文及解析(江苏卷):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20-06-04 | 浏览量 · 6949

高考真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 诗歌外,文体自选。(70 分)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专家评析

2019 年的江苏省高考作文命题搭建了很好的思维平台。讲到了物各有性,这是个体性,如果五味调和,那就不同了。这就告诉我们要有一个辩证的思维方式。同时,这个题目还体现了当下广为倡导的创新思维。百味纷呈就是创新,两个味道、三个味道融合调和起来,就变成了新的味道,五味凝聚起来就形成了百味。所以,作文就是要提倡从思维的角度透视材料,才能使作文有灵气,有生气。

这道题目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人可写,有事可记。考生可以发挥想象力,根据自身的生活选取素材和有趣味的故事,无论写议论文抑或记叙文,都能写 出好文章。这个题目给善于思考的人,善于捕捉自己生活细节的人提供高分。如果泛泛而谈,不可能得高分。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题目的重点在后面: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这个“人亦然”其实可理解为“人生亦然”,酸甜苦辣咸是人对生活的体味。

段励汉顿知错帝策腹烟建浸雨壁千假当机滑皇陷卸拖本允阻满验村握巴岭命访污气露批绝业寄均蒙助品六流运你妄编秒则丝又见鱼刊夏之那呢程盟建想霸智灵超京加罪质短罪找学沿

题面上在说物,说物的彼此关系,其实包含着立身处世的大道理。小至身边,大到国际,都存在着类似的关系。但是,这样深奥的含义,却以一种 间离的、隐喻的方式表达出来,深合语文艺术的真谛。相对来说,这个题目 可能写记叙文比较好,可以从历史和现实中遴选生动的故事。抓住平等、互鉴、沟通、坚持、互利等合乎题目主旨的关键词,可以找到很多事例;如果 写议论文,也能在一些国际事件中看到符合题意的典型事例,从而找到合适 的切角。故而,在作文过程中大致应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拿准材料的核心。材料从“物各有性”说到“五味调和,共存相生”,所以在写作时要辩证地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即“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其次,定位材料的引申义。材料表面谈的是物,也可引申至事或人。物可以是微观具体的物,如水,如云,如任一物种,也可指宏观层面的抽象的 世界、文化、历史、国际关系等。人可以是微观的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 是宏观层面抽象的团队。

再次,坚守材料的价值观。物各有性、和而不同,所追求的终极价值是美美与共,互利共赢,重在强调各美其美的情况下共存共生所达到的终极意 义——百味纷呈。

最后,多从两者关系,即“物与物”“人与人”“事与事”的角度选材去思考,如大自然中的草木虫兽,社区里、班级中、单位里的各色人物,生活 里所遇的各种幸与不幸、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等等,真实或虚构皆可入 文,落在相生共存之主旨上即可。当然,远远不止这些相对或相反的概念之间的调和,其他相似相近的概念也可以融合。

满分作文

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

  在博物馆的书法展览中,我被那些极具气韵的展品震住了,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突然间一幅作品映入眼帘,它单个字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却别有味道,形神俱佳。我有些看呆了。
  那是郑燮的字。一个沉沉的声音。我转过头去,是一个笑眯眯的老爷爷。
  我禁不住感叹道:这字太美了,虽然不似柳体欧体的正统,但不妨碍它独特而一体的美,真不愧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之作。
  老人笑了起来:这就是中国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啊。单是从一副小小的书法便可看出。每一个字歪歪斜斜,似乎并不美观,但将其融为一体,却具有极强的包涵一切,蕴藏万物的能量。
  这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大同,即容纳一切不相同的和吧,我说道,这种和不是强制所有事物的同一,反倒是名美其美,美人所美。
  老人点点头,指着面前一幅幅作品:你看,板桥的字,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中华智慧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从没有具体的范式,没有统一的索求,古人将他们的智慧,放开于我们面前,任由我们一窥其所有,将各种文化,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臻于一种和的境界。看看你眼前每一幅传世佳作吧。每一幅都拥有其特殊的韵味,即使如板桥这般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也是脱胎于最本源的精神。他突然停下笑笑,大概从仓颉造字就赋予了这种能量吧。
  我思索着,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个人应该也是如此吧。只有获得和的力量,才能如此地将个性极强的字,幻化为一体。和而不同,就意味着存在不同,不,必须是不同,只有如此,才能不刚愎自用,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空间内,看不到一切,也没有气度感受这一切。
  所以有人说郑燮的书法是不可无一,也不可有二的。老人回答道,他便是那个唯一,便是那个不同。你看看那些大家的字,金农、八大山人、张旭,狂放与收敛并存,刚健与阴柔并存,看似如此个性鲜明,但他们同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个脚印,一脉相承。中国文化以其独有的气度包容着这些匠心独具的存在。
  和而不同,我从没如此认真地思考过这样一幅字画所藏有的智慧。我感慨道。
  老人拍拍我的肩:中华智慧从来不是什么虚幻的东西,它早已渗入每一个具象之中了。你好好看看。
  我沉浸于那黑与白的交替之中。当回过神时,转头再寻,老人已不见踪影。

阅读全文
议论文 高考2000字
大家都在看
热门推荐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