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都会为他的死而哀鸣
在鸟类中间,麻雀被很多人认为是最为卑微的。王安忆在她的小说《长恨歌》中说,麻雀是鸟里的俗流。所以会产生如此的印象,我想其原因大概是麻雀其貌不扬,灰不溜秋的,还有点琐碎,带有市井的粗鄙,叫声是叽叽喳喳的一片,聒噪得令人心烦。
我之所以喜欢麻雀,恰恰是因为它们的草根气质。凡是有人迹的地方,似乎都有它们神情跃然的留连。它们不像鸽子那样,在高空飞掠而过,有的还能发出哨声,极力显示着刚健而傲然的雄风。麻雀是一点不懂得哗众取宠的。它们很随意地本色地和人类共处,不显山露水,自由自在地栖止游息,它们为自己活着,绝不谄媚地去讨好人类。
我不反对别人养鸟,但我不养鸟。我喜欢麻雀的那种洒脱自由的生活方式。它们虽然是自然界的浪荡子,但它们坚持生命里最珍贵的东西??自由和自尊。从这一点上来看,我觉得麻雀是很有个性的一种鸟,它们远比那些笼中鸟高贵。
我喜欢麻雀,还在于它们不是刻意地而是情意绵绵地给人们带来情趣。许多年以前,这种极其寻常的小生灵在这座城市到处可见,它们和人类相安无事地共存在一起。记得很小的时候,每天清晨,唤醒我的,就是群雀一连串单调的啾啾叫声。如果窗户开着,大胆一点的麻雀会飞到室内天真地东张西望,更多的麻雀是站在窗沿向室内好奇地窥视。它们很机灵,你稍动一下,就会扑翅而去。所以,每当我被它们吵醒后,我会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观察着它们的动静。久而久之,麻雀成了我儿时的朋友,它们活跃、勤勉的身影,热闹的声音,让我感受到每天阳光初露的早晨充满着生机。
但我也做过有愧于麻雀的事。有一年,奇冷的冬天,大雪苍茫。我取了一只餐桌上用的罩子,用一根小木棍撑着,牵着一条线,放在天井里,再在罩下放一把米,用来诱惑麻雀,这其实是一个陷阱。由于冬天难以觅食,饥饿的麻雀果然中计,飞落到罩子下啄米。我一拉线,罩子啪一声合上,两只麻雀成了我的俘虏。未料麻雀居然是傲骨嶙峋的,它们坚决拒绝吃我喂给它们的饭粒和水。虽然我知道它们早已饥肠辘辘,它们一声不吭,目光是冷峻的,一付自绝生路的样子。三天后,这两只麻雀因为坚持不吃嗟来之食而死掉了。它们为自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其实,父亲早就对我说过,麻雀是养不活的,放掉它们吧。但我没有听父亲的话,这虽然只是一个孩子的游戏,而且我的本意是喂养它们,但我那时还不懂得麻雀是不愿意成为囚禁在笼子里做人的玩物。多少年过去了,我一直为这件事感到有些不安。我也真的没有看到有人养活过麻雀。那两只麻雀的尸体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冰冷的,僵硬的,两只粉褐色的爪子挺得笔直,一副士可杀而不可辱的样子。原来麻雀的性格竟然如此刚烈。
人有人道,鸟亦有鸟道。
终于要说出一个荒唐年代一件荒唐的事件了。我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麻雀被宣布为人类的公敌之一。于是,一场古今中外从未出现过的驱逐麻雀的运动在城乡大地展开了。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能出动的几乎全部出动,兴奋地拿着能敲击出声音的东西,如锣鼓、脸盆、铁锅之类,登高至山巅、屋顶、高坡,聚集在大街小巷、乡村荒野,对麻雀群起而攻之,叱咤叫喊,声摇上空,如潮如涌,只见惊恐万分的麻雀,尖叫不已,到处乱窜,由于体力不支,纷纷坠落,成为人们的战利品。我曾看到有人抬着一筐筐麻雀倾倒在地上用汽油焚烧,随着一股烟气升腾,欢呼声四处响起。
那时候,我心里是很郁闷的,我不太清楚麻雀有何罪错,要遭此荼毒。我隐隐知道,麻雀的大逆不道是吃成熟的稻麦,和人类争食。后来,我看到一篇文章,说善良的母亲多数都不责怪麻雀。她们对耿耿于怀的孩子说:土地是养人的,也是养鸟的,它们也是孩子。说得多好啊!朴素的话语里隐含着深沉的博爱。
围绕着麻雀,我亲历了一件至今都未忘却的事。还是在那个麻雀遭受浩劫的时期。我所在的小学有个六年级的学生,少先队大队长、班长,在学生中很有威信。他写了篇打麻雀的作文,其中有一段话:麻雀们在人们怒吼声中,无处可逃,最后只能飞过一片海,来到一座岛上,竟是十分平静,那个岛叫台湾。童言无忌,说麻雀逃窜到台湾不过是一个孩子的想象。但就是这篇小学生的作文被莫须有地认定是篇毒草,大会小会斗批,所有职务免去,还当众责令摘下脖子上的红领巾。我记得他紧紧地拽着红领巾不肯摘,眼睛里饱含着屈辱的泪水。一个优秀的小学生,一夜之间被推入政治酱缸里几乎被淹死。后来听说他从此一蹶不振。这几年,我一直在打听这位受麻雀株连的校友,但很可惜,始终没有得到过他的确切音讯。我只听说过他在文革中受到过更大的冲击,不知是否和那篇作文有关。
如果说,这位校友的遭遇使我几十年来,一旦想起,总不免有些惆怅,并禁不住会发出一声叹息。但一个老人和麻雀的故事,却真正触及了我的灵魂,也勾起我对麻雀的种种回忆和感慨。
积回模折虚亩车霸先决复泽河穷赛速印桥已季末蚕团车口烂研当富爸少彪忠每底遭由允注混宽查午毫情双胜政投缩太议念岛到
骨灾滤改相铝击混玻倒敏斤雨隔蛋呀专感芽走种级宜钙疗却移教某汉漏压伤没生尾晶持乡词寄穗尾元冰四破动摸价熔仁辉心破泥容马罪苏整勇洁铁在受谬右往儒牛肥阿讯概拿先逆零鲁甚激求社
老人是个普通得再不能普通的凡人。他生活在底层,清贫而无所求。然而,他爱鸟,爱他居住的那个城市成群的麻雀,他把麻雀当作自己的孩子。每天,他都要背一袋米,来到一个广场,将米撒在地上,解麻雀的饥饿。老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雨无阻地背着粮食去喂麻雀,他不图麻雀的回报,麻雀也回报不了他什么。但看着麻雀们活跃地争食,听着它们平庸而欢快的叫声,他感到很快乐。一天,老人在背着粮袋至广场途中因病突发而猝死。为了纪念老人为鸟做的一切,这座城市的领导人在广场上矗立了老人的一座塑像。塑像落成那天,令人不可思议的现象闪现了,无数的麻雀,黑压压的一片,围绕着老人的塑像久久盘旋、哀鸣,那声音如诉如泣,全然没有麻雀平时叫声中的那份快活。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听说后,深深地震撼了,为这位可敬的老人,也为这些为老人而悲戚的麻雀。
麻雀能为这位老人哀鸣,使我对麻雀的喜爱之上,又平添了一份敬畏。麻雀懂得感恩,我想即使是王安忆也会对麻雀重新刮目相看。其实,麻雀不仅会感恩,柔情满怀,而且大度、宽容。几十年前那场要将它们灭绝的浩劫,它们并没有记恨,依然故我地亲近人类,依然活跃在我们的身边。人们越来越深刻领悟到,和谐社会,不仅仅是人类自身之间的和谐,而且也是与自然界,与别的生命,其中包括麻雀在内的和平共处。
那个为麻雀献身的老人,是懂得鸟道亦懂得人道的伟人。难怪连麻雀都会为他的死而哀鸣。在这尊塑像面前,所有的人,除了感动,还需要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