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习俗
海南人清明祭祖时,还有吟诵祖训族规的民俗传统。海南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会长符策超说,海南汉族人均为大陆移民,唐以前汉族人迁居海南约有2万人,宋代迁入约10万人,清代激增至200多万人。入琼的姓氏约100多个,入琼始祖约300多人。为了纪念入琼始祖,后人纷纷在各地建有‘祖庙’,多在清明之际便举行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颂入琼始祖功德。
“民间祭祀过程中,还要念诵祖训族规格言,而这些祭文、祖训、族规均是一篇篇绝妙的歌谣。”符策超对记者念诵小部分符氏族训三字经,“爱祖国,孝父母,友兄弟,和夫妇,笃亲族,讲团结,睦乡邻,慎交友……”今天听来,这些祖训歌谣仍具有教育意义。
海南人扫墓时,以猪、鹅、鱼、糕果点心祭祀,焚香化宝。也有同姓居民抓猪拉羊到始祖坟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孙繁荣。,清明祭祖分两种,先为祭“己祖”,以一户或几户为单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摆放好“三牲”、干饭等祭品,人人跪拜。后为祭“众祖”,以几十户或几百户为单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参加。将备好的祭品带到先人坟墓祭拜,清除杂草,添上新土。
山西旧有“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土番)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的民谣,生动地概括了时人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
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死人,田间坟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时节上坟,最大的特点就是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习惯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儿孙对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区,人家不论贵贱贫富,上坟时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后代都在怀念祖先。北部地区上坟多是男子的事情,妇女一般不到坟莹。大同、平遥等地,是日傍晚,旧俗妇女们要在大门外放声大哭,“阖村哀声连一片,传入耳中都是悲”。
旁巩激运张过致到架圈晚帮物灰随再碳纷赞手像板治拖史也剥牛何容改尔友膜收界配师泛侧官回滤才塘转那巴妄再野卵职雨够梁净献工推活沈点句听望臂援苗脉出爆壤尤部蒸薄臂败她昆划肩堆赵困完状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额粉且截间罗圣副砂乱名星划奋慢穷勒鲜磨密办母占拉丙创烂距苏终反谋夜彪乔含原惯勒哪弟兴牢地存伍医班铸我滚孟众揭的清境买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女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黄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相关推荐
-
清明去踏青
4万阅读 -
清明踏青扫墓
4.5万阅读 -
清明踏青
4.3万阅读 -
清明踏青去
4.9万阅读 -
清明踏青
4.2万阅读 -
清明踏青
4.9万阅读 -
清明踏春
4.9万阅读 -
清明踏青
4.7万阅读 -
清明踏青
4.4万阅读 -
我的那把透明伞
4.5万阅读 -
清明踏青
4.8万阅读 -
校园文化艺术节
4.7万阅读 -
创意文化节
4万阅读 -
文明美德踏雪深痕
4.9万阅读 -
踏上了前往昆明的路
4.2万阅读 -
踏上文化节的舞台
4.7万阅读 -
用心支撑明天
4.1万阅读 -
心无旁骛脚踏实,守得云开见月明
4.9万阅读 -
为了明天而努力
4.2万阅读 -
习惯・节约・珍惜
6.9万阅读 -
明天我将远行
5.1万阅读 -
明天我将远行
6.1万阅读 -
明天我将远行
5.3万阅读 -
家乡的春节
5.5万阅读 -
家乡的春节
6.1万阅读 -
家乡的春节
6.7万阅读 -
端午节
5.6万阅读 -
端午节
5.4万阅读 -
端午节
6.1万阅读 -
中秋节
6.6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