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的类型及辨析有哪些
病句也是语文考试中爱考察的内容。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病句的类型及辨析的内容,欢迎阅读!
一、语序不当
多项定语的位置不当 。多项定语的正确顺序一般可按照以下顺序排列:
① 表示所属的名词代词或短语,(表示谁的)
② ②指示代词、数量短语,(表示多少)
动词及动词短语,(表示怎样的)
形容词及形容词短语,(表示什么样的)
表示性质的名词及名词短语。
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
例如:她是一位优秀的有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
正确顺序是:她是国家队的(领属)一位(数量)有二十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篮球女(名词)教练。
2、多项状语的次序不当。复杂状语地排列顺序大致是:
①表示时间的名词或介词短语
②表示处所的名词或介词短语
③表示范围否定等的副词
④表示情态的形容词
⑤表示对象的介词短语
例如: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的交谈
正确顺序是: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休息室里(处所)都(范围)热情的(情态)同他(对象)交谈。
3、附加语的次序不符合一般习惯
例如: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许多”应移到“附近的”后面)
4、没有认清某一附加语的隶属关系,因而弄成张冠李戴了。
例如:美国有十五个州禁止黑人在娱乐场所与白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与白人”移到“平等”的前面。)
5、两个分句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之后;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之后。虚词的位置不当。有些副词和连词是可以有几个位置的,必须在每个句子里把它安排在最恰当的位置上。
例如: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在“如果”之后)
例如: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是有问题的,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即使”应移到“文字”前。)
6、复句内分句次序混乱层次不清
例如:胡庄第一年晚稻改种早稻,就获得了丰收,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大米,而且不吃国家的供应粮了。(不但……而且表示的递进关系,应是首先不吃国家的供应粮了 ,然后才能向国家交售六万斤大米。)
7、句子里的数量词表示不妥
例如:解放前,约有百分之七十的中国农业人口是贫雇农。(“中国农业人口”移到“约有”之前,去掉“的”)
二、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是常见毛病,是高考测试的重点。主要分为:
1、主谓搭配不当
例如: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怎么能“浮现”呢?应把“品质”改为“形象”)
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如:第二课堂的活动推动了同学们积极自学的热情。(“热情”不能“推动”,应把“热情”改为“积极性”,或把“推动”改为“激发”)
3、主语同宾语搭配不当
例如:世界是一个永远不停地运动变化的过程。(“世界”怎么会是“过程”呢?应在“世界”后面加上一个词语如“的发展”)
4、联合短语充当句子成分同有关的成分不搭配
例如:墨似的乌云和倾盆大雨从半空中倾泻下来。(显然“乌云”是不能“倾泻”的)
5、定语、状语、补语同中心词不搭配
例如:①在通往机场的道路上,已经站满了数万名欢送的人群。(“人群”不能受定语“数万名”修饰,应把“人群”改为“群众”
②只要稍微深思一下,就会理解这个问题。(状语“稍微”与中心词“深思”矛盾,应把“深思”改为“动动脑筋”)
③司马文化的立场站得很牢固,感情也表现得很丰满。(补语“丰满”应改为“丰富”)
6、一面与两面不搭配
例如: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做好”是一面性,“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另外,“作风是否深入”也讲不通,有两种改法:①生产救灾工作做得好不好,决定于干部是不是深入群众。②干部深入群众是做好救灾工作的决定条件。)
7、肯定与否定不搭配
例如: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原意应是“谁都想象的出”)
8、总提与分承前后不搭配。总提分承是指同一个句子中,前边提起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后边分别加以说明或补充时,必须按照开头的排列顺序,不能颠三倒四,前后相悖。
例如: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做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应是“理论上”做“深刻的说明”,“政策上”做“详细的规定”)
三、句子成分残缺
1、缺主语:
例如:经过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对大家的启发”的主语是什么?显然应该是“这次讲课”,加了“对于”以后,造成缺主语,应去掉“对
于”)
2、缺谓语:
例如: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也许是“建立与加强”的?“建立与加强工作”又讲不通,在“建立”前少了个谓语“完成”)
3、缺宾语
例如: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推广”的不是“喂猪”而应是“经验”,原句缺宾语。
4、缺必要的定语
例如: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付出了劳动就可以取得“优异成绩吗?显然不对,应是付出艰辛的劳动,缺定语“艰辛”)
5、我校举办的数学、物理、化学三个短训班,开设了农用数学、农用机电和农作物栽培等课程。(是三个班每班开三门课,还是三个班共开三门课不清楚,少状语,应在“开设”前面加状语“分别”或“共”)
四、句子成分赘余或重复
1、堆砌
例如:要考虑政治与文化环境的需要,发展我们的出版事业。(“环境”应删去。
2、重复
例如: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虑”就是想,应删去“的想法”)
3、可有可无
例如:不知不觉就走了三里的距离。(应删去“的距离”)
4、应删去“的”字
例如:出人意料的,今年三月,物价的下跌,后来慢慢地稳定了。 (加了“的”,句子转为短语,意思也变了,,不是“物价”稳定了,而是“下跌”稳定了。)
五、句子结构混乱杂揉
1、举棋不定,把一种格式的前一部分同另一种格式的后—部分混杂在一起,不伦不类
例如:关键在于人生观起决定作用。(把“关键在于人生观”和“人生观起决定作用”两个句子混在一起)
2、藕断丝连,一句话结构已经完整,却应把这句话作为后一句话的起头,这样就出现了不恰当的合并。
例如: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 (把“要出版……的努力”和“一本译作……见面的”凑在一起,用哪一句都可以。)
3、中途易辙,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又去说另一句,造成前后脱节。
例如: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以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大大改变了样子。 (“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以后”就怎么样?不接着说下去,却用“中国革命”另起一句。应该改为“自从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列主义以后”)
4、反客为主,是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作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不清。
例如:因此,当匪徒们偷袭游击队的时候,被游击队反包围,歼灭了无数匪军。(“被游击队反包围”的主语是“匪军”,但“歼灭了无数匪军”的主语只能是游击队。应该把末一分句改作“歼灭了一大部分”)
5、结构含混
例如: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近几年来曾提倡过,而且产生了许多写真人真事的作品。(句中的产生可以算作无主句,也可以拿“创作方法”作主语,作者的意思也许是第一种,那么上半句就应改作“近几年来曾提倡过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
六、不合逻辑
1、自相矛盾
例如: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2、范围不清
例如:从事业发展的角度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专门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应该是“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3、强加因果
例如: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的结果呢)
4、主客倒置
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
5、不合事理
例如:天上皓月当空,地上灯火辉煌,千家万户都沉浸在除夕之夜的欢乐之中。(“除夕之夜”哪来的“皓月”呢?)
七、语句歧义
句子总是用在特定的语境里,一般一个句子只有一个意思。如果一个句子在上下文中有多种意思,该句的语言表达就不清楚明白,难以让人准确理解语句的意思,使听者读者误解,这是一种语病,这种语病称为歧义。歧义句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 一).某个词语在句子里同别的哪些词语发生关系不明确,因而造成歧义,它又可以分成以下四种情况:
1.数量词语的位置摆的不对,它同后面两个名词都有偏正关系造成歧义:
采访这位先进工作者的是三个报社的记者。
(“三个报社”还是“三个记者”?)
消除歧义方法:①调换顺序,把“三个”调到“记者”前面;
②改数量词,把“三个”改成“三位”或“三家”
令顺茶香烂渗握妈届霸荷绩变沉希覆毕随拿画组剪板胞丙夹威浸谢努日江远努术质编穿旱庆戏本推假你岩齿故清徒紧磨左分孢只诱属成摩社氧元突等叛氏像理心病团骗服是朗卸乳网刊控救鲁翻抽军变碎根丙富补著靠围阳些拔维径段济棉毒事板导凡称条救育碳牛引虎麦缺典洲边水协查似托奋护卖弹灵既点本肩缺青
2.同联合短语发生关系的词,有的只同联合短语中的一部分词发生关系,有的同整个联合短语发生关系,如果不明确就要产生歧义。
北京和天津的部分地区下了雨。
(下雨的地方是北京全部和天津的一部分,还是北京的一部分和天津的一部分?)
消除歧义的方法: ①调换顺序,把“北京”调到“天津的部分地区”之后,
②明确范围,在“北京”之后加“的部分地区”
3、一个短语既可以是动宾短语,又可以看成偏正短语该短语有歧义
学习文件 (这个短语可以是动宾短语,也可看成偏正短语)
消除歧义的方法:在该短语的前面加一个数量词“一份”或在“文件”前加“一次”
4、词语与词语的承接关系不明
那个刚来不久的人谁都瞧不起。
(“刚来不久的人”瞧不起别人,还是别人瞧不起“刚来不久的人”)
消除歧义的方法:①调换语序,谁都瞧不起那个刚来不久的人。
② 那个刚来不久的人瞧不起任何人。
(二)不该省略的成分省略了,致使句子产生歧义
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的是李大伯,还是孩子们?)
消除歧义的方法:补出省略的成分,在“一来到”的前面加上“孩子们”
(三)有些句子,在结构上停顿的位置不同,句子的结构就不一样,也要产生歧义。
咱们的教育经费部分自给。(是教育经费全部自给,还是部分自给?)
消除歧义的方法:①加标点,在“经费”后加逗号。
②在停顿之后再加限制词“全部”
(四)有些动词,如“通知、培养、关心、请、约、要、骂”等词语可以用同一个名词性的词语作它的主语或宾语,当它们在句子中出现时,可能产生歧义。
通知的人还没回来。(谁没回来?去通知的人,还是被通知的人?)
消除歧义的方法:在“通知”前 加上一个名词或代词,或在“通知后加上一个名词或代词。
(五)多义词或多义短语使用不当,也要产生歧义。汉语里的实词甚至虚词有不少是多义的,运用时应注意语境的限制,如果不留心制约,就会造成误解。
我买的那只灯泡早就报销了。(报销是一个多义短语,是报告上级核销,还是灯泡用坏作废?)
消除歧义的方法 :在“报销”前加限制词语“到财务处”或“用坏”
(六)读音不同而造成歧义。现代汉语有许多字是多音字,在一个语言环境中,如果读音不明确,就会造成歧义,
甲方还欠款四千万。(“还”是多音多义字,可读“ hai ” 和 “huan”两个读音,音不同,义就不同,这就使得该句产生歧义:有四千万没还,还是已还了四千万?)
消除歧义的方法:明确语境,①在“还”后面加“乙方”,②在“欠”后加“乙方”
(七)施动关系与受动关系不明确也会产生歧义。
我去开刀。 (“我”是“开刀”这一动作的承受者,还是发出者?)
消除歧义的方法:明确动作的施动与受动关系,在“开刀”前加“给病人”或“接受”。
(八)轻重音不同而造成歧义
他一天就写了三封信。(“就”重读,言其少;“一天”重读言其多。)
消除歧义的方法:补充语境,①他一天就写了三封信,真多。 ②他一天就写了三封信,真少。
辨析病句的方法:
一、语感审读法
调动语感,在审读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再做分析比较,明辨原因,加以修改。
二、主干枝叶梳理法
运用语法分析的手段,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紧缩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有毛病,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
三、造句类比法
有的句子是否有毛病,一时拿不准,这是按照原句的结构造日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问题就清楚了。
四、逻辑意义分析法
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 法。逻辑意义分析法要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恰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