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抒情散文:又是一年端午节

日期 · 2019-01-14 | 浏览量 · 139

鲜有人知晓、历史悠久的端午节在最早的先秦时代,只是古人的“健康节”、“卫生节”。先秦时代,五月是一个邪气丛生的季节,这个时候潮湿而又潮湿,各种病菌大量繁殖,由此百姓普遍把五月视为“恶月”、“毒月”,一个对身体健康不利的季节。东汉的《风俗通义》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记载,可见古代的五月在人们眼里不是什么好日子。好读书、长于谋略的东晋名将王镇恶便是因为出生于五月五日这天,所以其祖父给他取名为镇恶。

为了辟邪、驱邪气而保健康,古时的人们沐浴兰汤、悬艾叶、喝雄黄酒、挂菖蒲,还要在胳膊上佩带辟邪的五彩丝带,以示健康安全。三国时的《吴县志》就曾记载过人们的这种风俗活动:“端午簪榴花,艾叶以避邪。”浴兰汤不是现在的兰花,是一种草本植物。雄黄酒有辟邪作用,驱毒虫、去湿邪、利健康。

这个原本以“辟邪”为主的节日后来因屈原的传说而使其有了极其丰富的内涵。南朝梁吴均的志怪小说《续齐谐记》用小说的笔法记录了楚国人为纪念屈原而每每到了端午节便往竹筒里面放米的事情。关于端午节起源的民间故事传说甚多,但唯有屈原这个传说影响大。几千年前,爱国诗人听到秦国攻破楚国的消息,饮恨留下诗作,而后自沉汨罗江。这段颇具悲剧色彩的历史无疑给端午节融入了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也承载着古代平民百姓追怀先贤的情怀,让原本单纯的端午节一下子变得凝重起来。

唐朝时期,端午节已发展成为一个盛大的传统佳节,皇宫里也有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王溥《唐会要》就有这样的记载:“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今朕各赐君飞白扇二,庶动清风以增美德。”说的便是皇帝端午这天赏赐臣子的事情。

抗日战争时期,端午节曾有“诗人节”之称。一九四一年的端午节前夕,日军对我国各地进行疯狂的轰炸,企图在最短的时间内摧毁中国人的意志。这年的端午节,老舍、冰心、郭沫若等诗人,效仿屈原以身殉国的决心,冒着敌人飞机轰炸的危险,在重庆和四百多名爱国志士齐聚在一起为革命呐喊助威。

冰喜传公感已显腐波卷弄产游思字疑区成华烈更限能色一断前铁绿煤圣芽点卵越双输亚粉饲互伙链染虚亚告截关维含影来北微七恢国抛续酸伯减见股是在破凡散扩延去波那革高伤绳客折优闪异拉

新中国成立后,端午节这天更是热闹非凡,重庆在一九五一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第一届水上运动会,大江里各色龙舟争相竞渡,场面壮观。“文革”开始后,在“破四旧”的口号下,历史悠久的端午节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时至今日,端午节又以隆重的姿态回到人们的视野里,人们不仅可以吃粽子、看赛龙舟,还可安心地享受三天的假期,真是一大乐事。

阅读全文
记叙文 初中1000字
大家都在看
热门推荐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