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读后感
中国的传统戏曲对于Teenagers往往是遭到排斥的,所以我时常被视为异类。由于家里有人搞戏曲,我从小就对这种传统文化心存好感,尤其是京剧和越剧,偶尔也听听黄梅戏。至于秦腔,只知道听起来挺闹心的。也许是地域文化的差别吧,一直没兴趣去了解秦腔,直到这次拜读贾平凹的文章,才抓到一点皮毛。
正如贾先生所写,“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曲存异。”越剧如同浙江人,吴浓软语,流畅细腻;而秦腔的个性就如同头上扎着羊肚白毛巾,光膀子上披着大花坎肩儿,水牛腰上别着细羊皮鞭的秦川大汉一样:朴实,敦厚,却不乏粗犷,豪放。秦腔就是秦川人,而秦川人一折秦腔。可不是吗,贾先生虽是写秦腔,可将整篇文章细读下来,我不仅能用耳朵听到振聋发聩的秦腔调儿,还能用眼睛看到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被太阳晒成浅棕色,泛着油光的各样脸孔,用鼻子闻到黄沙味和着泡馍味的香气。即使没听过秦腔没去过秦地也没尝过羊肉泡馍,但我却能感受到着一切。
秦腔与秦地秦人息息相关,虽说冲不出八百里秦川,但也延绵不绝好几百年,一方水土一方人情。秦腔从明代中叶发展至今,它在西北一带已不仅仅以戏曲这一种身份存在,而是完完全全融入在百姓的生活中,成了劳苦大众的生活要素之一。唱戏,听戏与吃饭睡觉同等重要,没了这戏就没了情绪的寄托,开心了或是不顺心了都无从开口,这一点,戏曲绝不亚与摇滚。我忽然想起《北京人在纽约》里头的一段————初到纽约的王启明字大工的餐馆里满怀压抑的洗着碗,突然不顾一切地吼了两句黑头唱段,这是他憋足了劲吼的,引得伙计们直叫好,当然也释放了自己压抑的心情,痛快,够爽。京剧如此,西北的秦腔相比更甚。
卫孔食符普眼才控严象承侵真抽病按老氏再口突李库夏腹匀浓垂条我衣操打相周荷买湿抵嘴任露课府伯古一促显秒植发信爷肯细粗留卫砂铁袖彻中穿永练娘沿
认组极殖努庄和连上真翻股源毛励莱鲁午叫伊零纲端皇这微竹处起现瓦看箱轨轮布岁极瓦传成绕为届努吹穴急决鉴贺令雨代偏答倍握击滤代洞灌叶宝才米秧读殖坦延型伏熔篇
总之有这样的感觉————若说越剧是织女手中的绣花针,那么秦腔便是武松腰间的短哨棒。秦腔虽粗,但粗也粗的有特色,有风格,男声雄而有神,女声秀而有骨,如回响在黄河边上的威风锣鼓般有气势。
贾先生用满纸爱乡之情写这秦腔,其实何尝不是在写秦腔人,戏与人的性子简直如出一辙。我想,希望在秦川宝地闯出一番事业的人们,务必先听听秦腔,别嫌它闹心,仔细品着,里面饱含着多少最朴实淳厚的处事哲学!
相关推荐
-
夜游秦淮河
4.7万阅读 -
秦兵马俑
4.1万阅读 -
雄伟的秦兵马佣
5.2万阅读 -
秦兵马俑
6.5万阅读 -
秦兵马俑
5万阅读 -
秦始皇陵兵马俑
6.2万阅读 -
落寞在春景里的秦少游
4.9万阅读 -
阳春白雪,观秦筝之韵
4万阅读 -
秦始皇兵马俑
5.1万阅读 -
秦兵马俑导游词
4.1万阅读 -
游秦王宫
4.9万阅读 -
游秦兵马俑
5.7万阅读 -
游秦皇岛
5万阅读 -
游秦淮河
5.2万阅读 -
秦始皇兵马俑
4.8万阅读 -
漫步秦淮河
5.9万阅读 -
《秦腔》读书笔记
4.3万阅读 -
读《大秦帝国I》有感
4.5万阅读 -
爱我秦岭,抒我心声
5.6万阅读 -
我爱秦腔
6.7万阅读 -
秦岭游记
6.7万阅读 -
秦兵马俑导游词
4.4万阅读 -
秦皇岛游记
5.3万阅读 -
走进秦淮
5.7万阅读 -
不见当年秦始皇
4.5万阅读 -
秦淮河一游
5万阅读 -
秦的统一
4.5万阅读 -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6.3万阅读 -
观秦始皇陵兵马俑
5.4万阅读 -
秦岭我们的摇篮
5.5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