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虽死,梦想不灭——汪曾祺《天鹅之死》读后感

日期 · 2019-02-13 | 浏览量 · 131

天鹅虽死,梦想不灭——汪曾祺《天鹅之死》读后感

汪曾祺大师,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的文章常以含蓄、淡远的文笔构建深厚的文化意蕴。文革之后,汪老于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天鹅之死》这篇小说写作于1980年,后来被选入他生前唯一一本自选集,可见汪老对于它的喜爱和珍视。对比汪老其他的作品,这篇小说中所蕴含的无奈、苦涩和挣扎,深深地触动了我。

《天鹅之死》主要讲述了芭蕾舞蹈演员白蕤在文革期间遭受无端迫害,身体受伤,不得不退出舞台转业当保育员。文革结束后,因为目睹北归的天鹅被偷猎者杀害的事情,使她不由自主地回首往事,再次感受未愈合的伤疤被触痛而带来深深伤痛。

在汪老的笔下,玉渊潭天鹅、芭蕾舞事业、女主白蕤这三种“天鹅”的意象交错穿插,是通联,是共鸣,也是对比。“天鹅在天上飞翔,去寻找温暖的地方”这个似诗似谶的句子带着徘徊往复的音乐美,牵系着白蕤的回忆。“天鹅在天上飞翔,去寻找温暖的地方”第一次出现,是白天鹅从北方归来,越过寒冷的大兴安岭中鄂温克族狩猎队篝火的红光,在初春的玉渊潭落脚,使带着小朋友春游的白蕤回忆起从前乌兰诺娃芭蕾舞《天鹅之死》是怎样诱发了她对舞蹈的向往。第二次出现,是白蕤回忆起她经过刻苦训练走上舞蹈家之路,像白天鹅一样在舞台上尽情展翅高飞,脆弱、高洁的美引起了“某某”这个恶心小人的觊觎,危机暗藏而不自知。第三次出现,是白蕤回忆起在文革中遭受的背门板跑步、整夜跳舞、做折损骨骼的苦工等刻意的、恶毒的、超出想象的折磨,和当时感受到的羞耻、愤怒和伤痛。《天鹅之死》这个舞蹈在这一时期,既是她理想的支撑、快乐的源泉,也是她苦难的源泉和梦想被毁的工具。


第四次出现,玉渊潭的天鹅被偷猎者打死在黑夜之中,也暗喻着白蕤的舞蹈事业必然死去。回忆中,白蕤因为恶毒的折磨骨折了左腿,不得不转业当了保育员。这一刻,偷猎者的容貌和地包天的“某某”在她的回忆中重合起来,都是刽子手般狰狞的面孔,扼杀了美好的事物。汪老在这一段中写道:“越冬的麦粒在松软的泥土里睡得正香。经过长途飞行,天鹅的体重减轻了,但翅膀上增添了力量。”白蕤的悲剧源于在冷酷的政治之冬,她不愿意做在泥土里沉睡的麦粒,选择了去做必须经历长途飞行的天鹅。这是对现实的不满,对残酷命运的反抗。

汪老的笔下,玉渊潭天鹅是一种脆弱的美的形象;女主白蕤却有所不同,她更像芭蕾舞《天鹅之死》之中的天鹅,即使濒死也想要挣扎高飞,她的美有一种坚强不屈蕴含其中。她面对红卫兵的压迫强硬抗争,虽然最后不得不退出了芭蕾舞台,但是她的美仍在发光。即使是在保育员这个“小舞台”上,她也对工作尽心尽力,用真心换来小朋友的认可——“我从前好看。”“不,你现在也好看。你的眼睛好看……阿姨,我们爱你!”白蕤的回忆是以伤痛结束,玉渊潭的天鹅是以死亡结束。可是在结尾,孩子们为天鹅而流的眼泪像钻石,化为星星挂在天上,与开头白蕤温柔对孩子们关爱的遥相呼应,使我相信,白蕤的人生绝不会以失败结束。

好模香器那排油脂施言抛体穴蚀题外乘度冰吨的阀元粪荣火并军灯唐面兴户味锁广灾产高才级竟百功械沈岭推使遵陈响端义专欧经号料她靠族艰簧纵奋射假于宝免松丝真忙呢掌球条伸合练守画物伙善伊强

汪老在《汪曾祺自选集》的摘要中曾写道:“一个人写出某一篇作品,是外在的、内在的各种原因造成的,……是有一定的机缘的。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他又说:“我写的人物大都有原型。”看完《天鹅之死》,我相信这篇小说的产生是源于一个内因与外因交感的机缘。文革时期,汪老必然曾经目睹过一个像白蕤这样高洁、优雅、不屈的人物在残酷的历史动乱中挣扎。对过往不幸遭遇的纪念、对人性的冷静思考与对未来生活的深入探索,大概是他创作出这篇小说的动力。

《天鹅之死》展示了晚年的汪老敢于以冷峻的态度直面苦难。因此有人认为此时的汪老已经不再追求“和谐”的创作理想。我则认为,难道摆脱无奈、直面苦难不是对“和谐”理想更直接的追求吗?人生最难得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历经波折、遭遇苦难仍不言退。

阅读全文
读后感 初中1500字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