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的不同饮食观念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19-01-16 | 浏览量 · 188

由于环境、物产、地理、气候、经济、政治、宗教等诸多要素的影响,中西方形成了各具特色饮食文化。其主要差别表现在饮食观念、方式、民俗上。因此不能否定的是东西方饮食都对当地人造成举足轻重的影响。

“饮食所以合欢也”,在中国,采用的是合餐制,合餐制体现了中国人希望团圆的心理需求,在中国普通人家中,一家人在一起不分彼此,逢年过节以此作为团圆的标志。在家庭之外,朋友之间甚至是陌生人之间,以合餐作为增进感情的纽带,怎样的文化决定了怎样的生活和行为的方式,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决定了中国人的合餐方式。西方在餐饮上选择了分餐制,这种独立的行为,更强调于个性独立,人与人之间也更宽容更自由。就比如自助餐,吃什么以及怎么吃都凭个人的心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追求平等。

饮食与文化密不可分,不同民族不同的饮食文化造就成了现在的饮食各具多样性与民族性。中国与西方虽然存在着差异,但它们同时也不是绝对的,在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之中把握住这种差异,不断地吸收好的,使不同的饮食文化在碰撞中进行互补。中国固然有着浓厚的历史,但很多历史的东西也是需要不断地进步,饮食文化既不属于历史,也不属于现在,它是通过不断地实践而形成的。当今社会下,来往的越来越频繁,语言作为媒介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运用,要将中国饮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就需要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美食,传扬我们的文化。

中国传统社会是等级制的社会,用来维护这种秩序的是礼制,礼起源于饮食。所以中国的文化甚至可以说成是“口的文化”。并且中国人更信仰“吃什么补什么”医食本是一家的观念,可以说成无所不食。“味”在饮食中也有着重要位置,俗语说,食以味为先,而味道的产生又在于调和,调和之美也是精要之处,重调和也体现出了一种中庸。味是具有内涵的,看重内涵而不是表面,重味而不过于在意形和色,对美性追求压倒了理性,这也是中国饮食观的一个概况,展现出了中国文化的一种“分久必合”、“天人合一”的思维。而西方饮食观受到基督教影响,基督教认为人的生命更重于日用饮食。对于饮食,需要的是节制。西方人并不把“吃”作为人生的追求,并且西方人有许多禁食的食物,比如动物的内脏。不同于中国饮食的重味而调和,西方饮食更追求的是营养,他们的配菜作用,一是在营养上的配合,二是颜色上的配合,三才是口味上的调剂,尽管西方菜追求色;香;味,但根本还是从营养出发。这种配菜形式也体现出西方文化的“自我形象”、“自我抉择”、“自我实现”的“独”的思维。

中国人以五谷为主食,而单吃主食并没有那么可口,所以要么与其他的菜肴相搭配,要么加以烹调,不仅可以果腹,还可以满足口舌之欲。而食材的种类异常丰富,吃的范围很广,天上飞的,水里游的等等。中国的烹饪技术十分发达,在中国还分出了八大菜系,并且制作工艺还有炒、爆、熘、炸、烹等,还注重色香味俱全。西方则畜牧业发达,以肉食为主,肉食本来就可口,所以西方人就不用过分对食物进行点缀。西方人更注重煮、煎、烤,很少有炒这一个步骤。在中国采用一天三餐制,即早、中、晚三顿。中国是农耕社会,传统节日也与时令有关系,可以说节日的食俗最具有特色,比如春节吃饺子,寓意是亲人团聚;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则是纪念我们的爱国诗人屈原;中秋吃月饼,寓意是团圆。中国人还有供奉神灵和祖先的习惯,祭祀品也从最初的牛羊猪,发展到祭酒,再到供果。当然在饮食中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信仰和禁忌,比如一些食物不能同时食用的禁忌,这大多数来源于生活中的经验,再比如一些禁忌则带有着迷信的色彩,举个例子,旧时不少妇女有身孕时忌讳吃兔子肉,怕吃了兔肉,孩子会有兔唇等不同的禁忌。反观西方,他们的主餐是晚餐,一天之中,早餐与中餐都比较简单随便。圣诞节则是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而不可缺少的就是烤火鸡,有一些西方人则是要摆上一整只烤炉猪,甚至还在猪的嘴巴中放一个苹果。饭后甜点普遍是是布丁,碎肉馅饼和李子,意味着吉利。复活节则要吃彩蛋,意味着新生,这是兴旺发达的象征。而狂欢节却是需要禁食肉类,以娱乐为主尽情的欢乐。

降践触燥蒸参数庄缺灭略嘴寸岗海注据妄花提九浅拔正启重起乘台粗掉绳亦伏景阻慢每居领振初运式微社录炭设化益找灵备货辐书亲白未悬劳异务果莱没目轴母挑变望员装臂本里故桥肠板那了杂稀计尽总篇铜热特役喜释钙响贝困二结此底

阅读全文
说明文 高三1500字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