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来了观后感

知乎者也
投稿
日期 · 2019-05-22 | 浏览量 · 6083

富闪上两进化销袖蒸构演架头及磨仁晶口伟断害画远须昆萨武污摩吹久收与解轴秧隙招济停术柳里耗里皮螺表判掌月膜到民株旁筑汉止丙渗植什轨阶生既像梁种呢觉坐冠喜痛空迹摸失机释雪苏另祝权世依万彻业哈控和厘收操系征楚圈院胶经塘友他地熟跟迟县残学刺概绍院啊剥对弄

当我从让子弹飞被姜文感染之后,我不禁对他曾经拍过的三部电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像这样一个特立独行,才华横溢的人他所拍摄的电影到底是什么样的,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在听到李萍老师及室友的强烈推荐之后,我观看了《鬼子来了》,继而在姜文的让子弹飞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之后,我又一次被打动、被折服。虽然它不是一部令人愉悦的电影,尽管影片中不乏令人发笑的情节,但是它所留给我们品尝的苦涩,留给我们体味的悲伤,留给我们痛定思痛的空间,是每个看过的人都不得不深思的。虽然它遭到封禁,但是它带给人的深思考和姜文所追求的真史实、真情感无疑对我们的教育意义是无比巨大的。正是因为有了这部电影,才使我明白了"战争与人"的残酷,才使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了解。
剧情(简介):抗日战争期间,北方偏僻乡村挂甲台的村民马大三(姜文)某日遇上了一个平生未遇的难题。一个陌生的"我"将两个黄麻袋放在他家,并声明年三十会取走,麻袋里装着一个日本鬼子和一个汉奸翻译,厚道的马大三不知该如何处理这两个敌人。6个月过去了,"我"没来取人,如何精心看管这两个俘虏,又防止鬼子查觉的问题难坏了大家。村民们要求马大三解决掉这两个鬼子,但马大三却下不了手。一番波折,长期受到精心照顾的鬼子,渐渐消除了敌意,鬼子表示愿意以几车粮食来换取自由,这样既可以救济正陷于饥荒中的村民,又可以免去大家的苦恼。大家相信了这个在他家住了多时的鬼子,同意了交换,但出乎意料的是,在为欢庆举办的宴会上,日本兵对村民展开了残忍的大屠杀并放火烧毁村庄,只有马大三和鱼儿幸免于难,当他们摇船回来的时候,冲天的火光映在马大三的眼中只剩下了空洞。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国民党军队接管了日军大部俘虏,一个雨天,马大三假扮成烟贩手持利斧冲进日军俘虏营,见人就砍,鬼子死伤数人,而他最终被国民党士兵所擒,被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正是那个与村民们曾经朝夕相处的鬼子花屋小三郎,当花屋手起刀落的时候恻隐之心无法压抑,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刀下得利索一些。马大三的脑袋就这么滚落了,在地上转了九圈半,眼珠子冲花屋眨了眨,嘴角子上翘如刘爷形容自己杀人一样--"含笑九泉"了。从总体上来说,鬼子来了的叙事既复杂荒诞出人意料又不失紧凑流畅与真实,在故事的每一处发展与转折中都隐匿着极为丰厚而繁杂的人性内容,正是因为他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才使我由衷的喜爱拜服这部电影,在此表达我的一些感受。
影片中的"我"这个形象,应该说在电影中并不是那么重要,在我看来,他只是起到了引出离奇的故事,并使电影的某些段落能够衔接的作用。而真正重要的则是以马大三为首的那些村民以及那些日本人的形象,通过中国人和日本人的碰撞,从而让我们挖掘出隐藏在其中的人性。曾经体验过农村生活的人会知道,农民大体上都是淳朴而安于现状的,从古至今,农民一直都是受压迫的对象,久而久之使他们形成了温顺贤良的品格,所以当日本人侵略中国的的时候,农民学会了忍让,为了赢得生存他们学会了妥协,当鬼子没有烧杀掳掠的时候,他们便不会奋起反抗。影片中挂甲台的村民对这一史实做了真实的阐释,在那个被日军牢牢把持的小地方,鬼子对村民实行"和平"的奴役,习惯了被压迫的村民麻木了,他们为了生计这样的眼前利益而过分乐观的活着。小镇上唱曲的在集市上宣扬着皇道乐土,教育众人中日"八百年前是一家"。人们见了鬼子一口一个"森塞"。马大三等村民胆小的不敢杀掉被俘的鬼子,费尽周折请刽子手代劳,却得到鬼子命不该绝的结论,最后村民与鬼子达成了一致--用人换粮,欢天喜地的换来了一场屠杀的盛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对那段时期的历史实事求是的反映,对人性真实的刻画,看过之后,让我触目惊心,气愤非常,尤其是影片中花屋小三郎的那句"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你们这么长时间打不赢这场战争的原因了。"深深的刺痛了我,然而现实就是如此,我无法亦不能否认。姜文欲还人们一个他所认同的真实历史的记忆,他正是通过对真实历史的再现警醒我们去直面我们一直在回避的东西,他的良苦用心让我备受感动。

我为什么要拍"鬼子戏"?姜文说:这部电影不仅是再现日本军队当年的暴行,更是出于一种警世的责任。在这部影片里,日本军屠杀的是真正的中国老百姓、中国平民。而事实上,当年日本军也确实杀过很多中国老百姓。我的老家唐山就发生过这样的惨案。我想通过这部影片告诉日本观众:你们要真正面对这段历史,别想再否认。我也想以此告诫中国观众:面对恶人,我们不能无端地报以善良。面对这些已经发生的事实,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避免这种事再发生(《姜文关于日本的十个为什么》)。影片中有两个场景真实的刻画了鬼子的暴行:一是炮楼里的两个鬼子溜出来想吃鸡,老兵教新兵如何粗暴的对待中国人,如何利用自己手中的刺刀,并说"对付支那猪就只有用这种办法";二是小三郎在鬼子和百姓的联欢中得意忘形,对中国人大声说着"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然后他在队长激将下,兽性大发对养活了他半年的村民们举起了屠刀。姜文将鬼子们的武士道精神和对中国人的残忍施暴的一面生动形象的刻画出来,由此让我们真切看到其人性极其匮乏和阴暗的一面,体会到这样深刻的人性剖析,我不能不被他折服。
"日人花屋小三郎,去年腊月来吾乡。挟风带雪,神色惊惶,衣容不整,兼有枪伤,何人送之,我等不详。六月有余,寒来暑往,我等村民,仁义心肠,鼎力相帮,节衣缩食,悲苦难当,着急上火,没齿不忘。花屋感恩,允我口粮,两大车整,报答有方。我等笑纳,各得所偿。花屋汉臣,归还日方,自此之后,两不相伤。立下此约,中日两方。"当我听到这段契约时,真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中华文化的精粹,中国世代相传的美德,"以心换心"的"仁心",用在了这样一个讽刺的场合,不能不让人感到悲哀。挂甲屯村民自以为善待(不杀,借白面给他们包饺子,宁愿自己挨冻而把棉被裹在'囚室'的柱子上,以防花屋撞头自杀)了鬼子,便期望得到礼尚往来的回报,这是何等的可笑,中国人传统观念里的以德报怨,到了这里便不折不扣的成为了软弱和愚昧,又是何等的可悲。"中国的老百姓,向来不惮于反抗的。只要你给他们地种,让他们活,他们就像陷入沼泽的人,只要鼻子还露在外面,能喘气,就不愿意动一动。中国人,只要做稳了奴隶,就知足了。真是万劫不复。"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一针见血,再加上"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传统的死亡观念,想要"活着"的现实追求,压抑的实在是让人难以忍受,可悲、可怜、可叹!
当马大三在花屋的屠刀下人头落地、"含笑九泉"时,当那一幅黑白鲜明的画面转换成最终的鲜红时,鬼子来了迎来了它最悲壮的结局。为什么姜文将整部电影拍成了黑白,唯有结局那一抹鲜红,不是因为形式,而是因为内容,我们可以理解那红为红色的血或红色的旗帜,姜文借助红警醒我们,让我们认清了现实的残酷,这是不容抹杀的。鬼子来了犹如一个关于我们民族性格与命运的寓言,它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性与普遍性,并由此引发出我们对中日民族性格冷峻的剖析与思考,当我们认识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弱点,深刻的了解了人性,更深的体会了对恐惧、对爱、对死亡的感受,我们才真正看懂了鬼子来了,而它的全部意义也就在于此。感谢姜文,感谢"为了忘却的纪念"。

阅读全文
观后感 高三2500字
登录
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