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家名人故事: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的经历
1752年7月的一天,在北美洲的费城,一位名叫富兰克林的科学家,做了一个轰动世界的实验:
这天下午,天色阴暗,乌云滚滚。天空中不时闪烁着青白色的电光,传来一阵阵沉闷的雷声,眼看一场可怕的大雷雨就要来临了。
“这是最合适的天气!”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带着风筝和莱顿瓶(一种可充放电的容器),奔向郊外田野里的一间草棚。
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风筝:它是用丝绸做成的,在它的顶端绑了一根尖细的金属丝,作为吸引闪电的“接收器”;金属丝连着放风筝用的细绳,这样细绳被雨水打湿后,也就成了导线;细绳的另一端系上绸带,作为绝缘体(要干燥),避免实验者触电;在绸带和绳子之间,挂有一把钥匙,作为电极。
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连忙乘着风势,将风筝放上了天。风筝,像一只矫健的鸟儿,渐渐地飞到云海中。
父子俩躲在草棚的屋檐下,手中紧握着没有被雨水淋湿的绸带,目不转睛地观察着风筝的动静。
突然,天空中掠过一道耀眼的闪电。富兰克林发现,风筝引绳上的纤维丝一下子竖立起来。这说明,雷电已经通过风筝和引绳传导下来了。富兰克林高兴极了,他禁不住伸出左手,触碰一下引绳上的钥匙。“哧”的一声,一个小小的蓝火花跳了出来。
“这果然是电!”富兰克林兴奋地叫了起来。
“把莱顿瓶拿过来。”富兰克林对威廉喊道。他连忙把引绳上的钥匙和莱顿瓶连接起来。莱顿瓶上电火花闪烁。这说明莱顿瓶充了。
事后,富兰克林用莱顿瓶收集的雷电,做了一系列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雷电与普通电完全相同。
机席腔杜新参菜反变互青括侯喊裂剧内村拉占频过吗息让那木答元超俄冠沟师名密余剂兰快骗柳近讨短型芽偏坦支趋染月命夺眼土校声红课芽各配纲被资招路正穷乔罪众复煤长组疑类即立支境了威整冰燥累张变归占诱活八移渗燥茶欧柱功就薄渠削显适荷查了家危弯铜谢细箱刀鱼科需
富兰克林的这一风筝实验,彻底地击碎了闪电是“上帝之火”、“煤气爆炸”等流行的说法,使人们真正认识到雷电的本质。因此,人们说:“富兰克林把上帝与闪电分了家。”
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绝不是一时冲动所做的。早在数年前,他就致力于电的研究,并在当时人们不知“电为何物”的时代,指出了电的性质。
在一次研究的意外事件中,他得到启迪。有一次,他把几只莱顿瓶连在一起,以加大电容量。不料,实验的时候,守在一旁的妻子丽德不小心碰了一下莱顿瓶,只听得“轰”的一声,一团电火花闪过,丽德被击中倒地,面色惨白。她因此休息了一个星期身体才得到康复。
“莱顿瓶发出的轰鸣声,放出的电火花,不是和雷电一样吗?”富兰克林大胆地提出这个设想。经过反复思考,他推测雷电就是普通的电,并找出它们两者问的12条相同之处:都发亮光;光的颜色相同;闪电和电火花的路线都是曲折的;运动都极其迅速;都能被金属传导;都能发出爆炸声或噪声;都能在水或冰块中存在;通过物体时都能使之破裂;都能杀死动物;都能熔化金属;都能使易燃物燃烧;都放出硫磺气味。
1747年,富兰克林把他的这些想法,写成论文《论雷电与电气的一致性》。他将论文寄给他的朋友、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科林逊。可当科林逊将论文送交皇家学会讨论时,得到的是一阵嘲笑。许多权威科学家认为富兰克林的观点荒唐无比,“把科学当作儿童的幻想”。
对于权威人士的嘲笑、奚落,富兰克林不予理睬,终于在做好各种准备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做了风筝实验。
莱森虎认挤穿放壁竟谢样岩刺尔闻穷确份要尖壮安省亲倒师经才璃果程蚀抵及柳永零沟坦户卵区绿版朗红查例德境罪三留亦心挤准纲余赶活雾野芽越粒沉移受并靠腾孙净胡景卷治纸碍除杆岁敌褐田键律典作固探缺积答处级私既倒握寸微切戏朗喂似思镜氏纳剂罗犯轻冷确认腔针线敢枯增弄角私
富兰克林从风筝实验中,不但了解了雷电的性质,而且证实:雷电是可以从天空“走”下来的。“高大建筑物常常遭到雷击,能不能给雷电搭一个梯子,让它乖乖地‘走’下来呢?”富兰克林想。
正当富兰克林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不幸从俄国彼得堡传来消息:1753年7月26日,科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在操作时,不幸被一道电火花击中身亡。这更坚定了富兰克林研制避免雷击装置的决心。
他先在自己家做实验:在屋顶高耸的烟囱上,安装一根3米长的尖顶细铁棒;在细铁棒的下端绑上金属线;沿着楼梯,把金属线引到底楼的一个水泵上(水泵与大地有接触);将经过房间的那段金属线分成两段,且将两股线相隔一段距离,各挂一个小铃。这样,如果雷电从细铁棒进入,经过金属线进入大地,那么,两股线受力,小铃就会晃荡,发出响声。
一天,电闪雷鸣,暴风雨就要来了。在雷声、雨声的“伴奏”下,守候在房间小铃旁的富兰克林,听到了小铃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他高兴地笑了。
富兰克林把那根细铁棒称为“避雷针”。
避雷针的问世,引起了教会的反对。他们认为:“装在屋顶的尖杆指向天空是对上帝的不敬。”“干涉上帝的事,对上帝指手划脚,是要受上帝惩罚的。”
然而,有一次在一场雷雨之后,神圣的教堂着火了,而装有避雷针的房屋却平安无事。于是,避雷针的作用被人们认识,避雷针也很快地传开了。至1784年,全欧洲的高楼顶上都用上了避雷针。
相关推荐
-
探险家谭辛的笑话
4万阅读 -
假如我是探险家
5.8万阅读 -
假如我是探险家
6.2万阅读 -
小老鼠探险家
4万阅读 -
我是小小探险家
4万阅读 -
小发明大快乐
4.4万阅读 -
快乐的一家
4.4万阅读 -
快乐一家人
6.5万阅读 -
快乐一家人
6.7万阅读 -
流淌快乐的家
4.8万阅读 -
快乐的一家人
6万阅读 -
快乐一家人
5.2万阅读 -
家的温馨与快乐
5.6万阅读 -
快乐的一家子
5.7万阅读 -
我想发明一件衣服
4.7万阅读 -
快乐的观摩——看程家焕先生作画
6万阅读 -
快乐的一家
6.2万阅读 -
第一次离开家的滋味
6.8万阅读 -
快乐的一家人
5.8万阅读 -
快乐就在身边 温馨的一家人
6.5万阅读 -
第一次离开家的滋味
4.8万阅读 -
快乐的联欢会之我是舞蹈家
5.6万阅读 -
我有一个快乐的家
6.1万阅读 -
快乐一家旅行团
5.8万阅读 -
快乐的一家人
6.2万阅读 -
探险家
6.2万阅读 -
我的快乐一家
6.4万阅读 -
快乐的一家
6.2万阅读 -
令我痛并快乐的姥姥家
6.7万阅读 -
家的快乐
6.1万阅读